浅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121998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营造创新环境、创设心理氛围、激发创新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61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正迅速地在中小学普及,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育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面对这种情况,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驱使笔者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鼓励创新行为,创造创新环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
  如在讲解画小房子一课时,先用多媒体演示几幅由各种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1. 图中的小房子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帮助学生整理表象材料) 2. 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对表象进行初步加工)3. 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把你刚才所想象到的房子放入一个美丽的环境中,然后将它画出来。(对表象进行再次加工处理,形成雏形)
  就这样,在教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脑海里具备了图画的大致形象,因此他们操作的过程实际变成了形象思维外化的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能会发现实际效果与预想的效果有所不同,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一些更好的办法也随之出现。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增设课外知识,激发创新兴趣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的教学思想。教材一经采用,至少一年,而关于计算机的新动态几乎每天都有,所以,教师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博览群书,给学生最新的信息。于是,笔者将在报纸、新闻、杂志上看到的,以《新动态专栏》的形式公布给大家。如电脑用土豆来供电,起因是有人和电脑迷打赌:土豆不可能为电脑供电。可是发明者却真的做到了,而且还建立了土豆网站,多神奇!这些信息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原来奇迹的产生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敢去想、敢去尝试。
  三、创设心理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造力是一个多维结构,是多个因素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要素之一。画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做的每一个练习都允许学生在给定的题目中自由发挥。当然自由发挥是有限度的,通过实验发现如果我们对发散空间限制得太严,学生就不能主动灵活地处理问题,而如果限制得太少,他们就会产生大量稀奇古怪的想法,笔者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在给定的图画中任意添加或改变,但一定说明为什么。如,练习画一棵树,要求学生以树为中心组成一幅画。画完以后请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供他参考。当然,提出不同的意见后,也有些学生坚持己见,此时要特别强调尊重个人的意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经过这样反复的培养和引导,学生自我控制创造过程的能力提高了,从而收到了既不降低思想的灵活性,又增加实用性的效果。
  在画图之前,笔者通常是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在小组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在课堂上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主动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时不会遭到孤立,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所必需的心理氛围。
  因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愿意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成长,并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大胆创新的意志品质,笔者在画图教学及成果展示中提出,遇到困难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每人只有一次机会。通过这样的要求之后,发现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之后不再是马上想到举手,而是先考虑怎样解决,然后上机探索、查书;第二想到的是向同学请教,最后才是举手问教师。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之后,从近期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长远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体会到了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人机交流,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出要求,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梦想。在学习“Word”中某一“向导”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利用“Award向导”为自己制作一张奖状,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奖状忙碌,有了乐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第一,教知识,更要教方法。未来的教育,重要的不再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计算机的普及正改变着学习的内容和速度,一张盘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互联网上的知识如大海一般,教师已不可能传一切之道,授一切之业,解一切之感,其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去学习。
  第二,设疑启思,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则更重要。对疑难问题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授人以“渔”,对“怪”问题以及不同的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合理成份。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要改变教师“一言堂”、(下转第65页)(上接第61页)唱“独角戏”的老办法,还学生以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
  第三,实验指导——对学生的操作实验作现场指导。学生在上机实践所学时,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没有联网的情况下,除了巡回指导外,笔者还安排了学生中的优秀者参与指导,让这些学生把探索的过程“再现”一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师,就应该冲破应试教育的陈规,树立创新教育教学的新观念,为国家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作者单位:山西省新绛中学 043100)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迁移能力。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迁移的种类、研究迁移发生的条件,寻找促进迁移的策略,以此来拓宽对迁移的认识,从而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迁移能力;类型;条件;策略;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50  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
摘要:实验教学是中小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实验课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新课改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阐明了学校实验教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
摘要: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中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新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具体到高中化学而言,本文将论述其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55  一、引言  传统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不能有效地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因而无力组织学生的有效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教师教学观念的转
摘要:中学英语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创设一定的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仿语言,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语言,因此,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宽松学习氛围。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有关语言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介绍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
摘要:众所周知,数学思想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  关键词: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摘要:德育作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判断和自我教育能力,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它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生产、巩固政权具有极为显著的功能。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