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发生有重要的诱导作用。分析了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并就当前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如何避免国内通胀预期真正转变为通货膨胀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胀预期 分析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通胀预期甚为强烈。探讨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对于避免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通胀预期真正转变为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通胀与通胀预期的金融学概念
(一)通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自从纸币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流通以后,通货膨胀现象便愈加频繁地出现,关于通货膨胀的内涵,中外各国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其中:萨缪尔森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面包、汽油、汽车的价格上升,工资、土地价格、资本物品的租金上升。”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物价的普遍上涨”。琼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同样经济活动的经济回报率的收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变动”。目前我国学者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力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尽管至今还没有统一的通货膨胀定义,但中外学者已不约而同地把物价水平持续异常的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内涵来考察,即从现象的角度来定义通货膨胀。
(二)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概念,伴随着理性预期学派而出现,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这种在市场预期心理作用下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之为“预期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预期如何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后看”的,即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适应性预期假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前看”的,即主要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分析有关变量发展变化的可能,从中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合理预期假说”。
(三)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
近年来对于通胀与通胀预期,宏观经济学家最新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资产价格和物价之间可能并没有一个很强的因果关系,两者可能都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外部经济环境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果”。笔者非常赞同上述观点。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不一定等于有明确因果关系,而以往的相关性规律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可能会分崩瓦解,这次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所有资产价格的共同下跌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更倾向于对每个特定环境下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符合逻辑和市场共识的推导。通胀预期就是我们认为现在值得重视的一个变量。可能导致通胀预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物价本身的上涨以外,宽松政策没有及时回收,或者是汇率、黄金价格,甚至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都是重要原因。但是由于缺乏衡量的工具,对通胀预期的判断更多是依赖于日常生活的直观体验(比如媒体开始鼓吹通胀到来)。必须指出的是通胀和通脹预期是两回事,有了预期不等于一定会真的有通胀。通胀未必和资产价格互相影响,但是至少在短期内,通胀预期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会是正面的。
二 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及表现
(一)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
近年来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之后,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西方传统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有人认为,“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归为传统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中的任意一种类型,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的上涨(如: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饲料价格上涨导致肉类产品价格上涨等),还包括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如房地产、公共建设形象工程、基础建设等行业投资过热导致价格水平上涨)。”也有观点在分析我国近年的通货膨胀成因时得出三点结论:①货币供给量过剩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②资源稀缺导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③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增加、国际贸易顺差,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发生。
(二)国内通胀预期的表现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多次讲话中提出信心比货币和白银更加重要,在经济学中信心所对应的便是“预期”。对于预期较早的研究是从凯恩斯开始的,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曾专门论述了预期对就业和资本的影响,此后预期成为经济学中常用的重要术语。经济学中的预期是指对同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测。我们知道,在经济理论中,资产价格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预期影响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直接影响着产品和资本的价格,所以无论对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预期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价格本身就容易产生泡沫的投机品,预期的作用更不容忽视。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是稳定个人预期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显著增加,如何有效控制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是未来经济学家和各国中央银行所需要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
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经济学家喜欢用“非理性”来解释预期转变和“牛群跟风行为”,有关的论文和著作不胜枚举。无论理性还是非理性,金融市场的“牛群跟风行为”,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个人预期的形成是难以判断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大师卢片斯把主观预期和现实的关联,描述为最复杂的哲学问题。1945~1970年,基于固定汇率体系的全球经济体系,热钱流动规模非常有限,个人预期相对稳定,保证了真实经济稳定增长,预期稳定让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保持稳定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紧接着两次石油危机触发全球流动性暴涨以及个人预期的剧烈变化使新古典综合模型失效,随后兴起的新凯恩斯经济学、行为宏观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动态凯恩斯模型等,本质上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个人预期的转变怎样导致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而他们的一个共同基本结论是:只有当个人预期稳定的时候,经济政策才有可能实现所希望的目标。
在我国,人们更加关注将来价格水平的走势。央行表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逐步积累。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由保增长,逐步转变为保增长、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的轨道上来。去年以来, 我国经济实现V型增长,经济增长的势头逐步增强。同时,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作用的效果逐步显现,随着经济步入上升区问,通货膨胀预期也在上升。目前保增长的经济目标基本达到,防范通货膨胀预期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将是下一阶段又一任务。实际上,从2008年9月开始,央行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基础货币供应,不断下调法定准备金率,货币和信贷持续上升。随着经济转好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物价水平将会进一步上升,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潜在的风险也在上升。
三 通胀预期的预测分析——理性看待国内通胀预期
(一)通胀是否会发生
通胀预期如此强烈,是否就意味着真实通胀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当前美元汇率持续贬值,货币供应量激增,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涨,人们的通胀预期来自于对这些因素的正常担心,但这些因素所发生的变化只是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正常化过程的一部分。我们不否认这些因素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现阶段,经济复苏尚不明朗的背景下,这些因素还不太可能形成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通货膨胀局面。
(二)理性应对国内通胀预期
尽管一些学者和市场人士对明年的通货膨胀持乐观态度,认为明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很高,但是笔者认为必须尽早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为将来经济稳定增长打好基础。从实证数据的研究来看,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时滞,货币供应量对总产出的影响通常是一个月到两个月,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却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弗里德曼的测算,大约需要两年时问。尽管通货膨胀不会马上出现,但是笔者认为等到通货膨胀起来,再采取措施控制,可能更加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早管理,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控制引发通货膨胀发生的源头。货币主义的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加速度高于产出的增加速度而产生”。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都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总需求上升和货币扩张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调控角度来看,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必须调控好货币和信贷的变动。
一是控制货币和信贷增加的节奏。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消费和投资信心下降,信贷市场冻结,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一旦經济恢复,信贷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必将推动物价水平上扬,因此央行就要适时控制货币和信贷投放的节奏,防止物价水平的过快上升。
二是调整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力度。我国央行主要是用数量型工具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进一步来控制货币和信贷的扩张。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各国都在考虑刺激经济的政策何时退出,充裕的资金如果不能够及时回收,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为了防止通货膨胀预期会转变为现实的通货膨胀,我国央行也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公开市场业务调控的力度,回笼流动性,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
三是把握好货币政策效果的时滞,控制货币政策调控的时机。一般来说,从政策实施和政策效果完全显露出来取决于政策时滞,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产出变化影响快,对通货膨胀影响相对慢一些。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不同的政策时滞,央行要适时把握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既要做到保增长,又要防止通货膨胀预期上升。
四是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胀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国有企业面临原材料涨价等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困难,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中心环节,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是解决国企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
[关键词]通货膨胀 通胀预期 分析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通胀预期甚为强烈。探讨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对于避免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通胀预期真正转变为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通胀与通胀预期的金融学概念
(一)通胀
通货膨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自从纸币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流通以后,通货膨胀现象便愈加频繁地出现,关于通货膨胀的内涵,中外各国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定义,其中:萨缪尔森把通货膨胀定义为“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面包、汽油、汽车的价格上升,工资、土地价格、资本物品的租金上升。”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物价的普遍上涨”。琼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同样经济活动的经济回报率的收益增长而引起的物价变动”。目前我国学者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发行过多,货币发行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同量的货币现在的购买力小于过去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上涨或持续一段时间的上涨,物价的上升部分超过了物价的下降部分,或物价只有上升部分而没有下降部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尽管至今还没有统一的通货膨胀定义,但中外学者已不约而同地把物价水平持续异常的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内涵来考察,即从现象的角度来定义通货膨胀。
(二)通胀预期
通胀预期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生的概念,伴随着理性预期学派而出现,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这种在市场预期心理作用下发生的通货膨胀被称之为“预期的通货膨胀”。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预期如何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后看”的,即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适应性预期假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们在形成预期时是“向前看”的,即主要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分析有关变量发展变化的可能,从中形成对未来的预期,这种观点被称之为“合理预期假说”。
(三)通胀与通胀预期的关系
近年来对于通胀与通胀预期,宏观经济学家最新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资产价格和物价之间可能并没有一个很强的因果关系,两者可能都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外部经济环境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果”。笔者非常赞同上述观点。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不一定等于有明确因果关系,而以往的相关性规律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可能会分崩瓦解,这次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所有资产价格的共同下跌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更倾向于对每个特定环境下经济变量的关系进行符合逻辑和市场共识的推导。通胀预期就是我们认为现在值得重视的一个变量。可能导致通胀预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物价本身的上涨以外,宽松政策没有及时回收,或者是汇率、黄金价格,甚至是资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都是重要原因。但是由于缺乏衡量的工具,对通胀预期的判断更多是依赖于日常生活的直观体验(比如媒体开始鼓吹通胀到来)。必须指出的是通胀和通脹预期是两回事,有了预期不等于一定会真的有通胀。通胀未必和资产价格互相影响,但是至少在短期内,通胀预期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会是正面的。
二 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及表现
(一)国内通胀预期的诱因
近年来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现象之后,特别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学者对其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综合性的,西方传统的通货膨胀成因理论无法很好地解释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有人认为,“我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不能简单归为传统通货膨胀成因理论中的任意一种类型,我国发生的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的上涨(如: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价格上涨,饲料价格上涨导致肉类产品价格上涨等),还包括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如房地产、公共建设形象工程、基础建设等行业投资过热导致价格水平上涨)。”也有观点在分析我国近年的通货膨胀成因时得出三点结论:①货币供给量过剩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②资源稀缺导致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③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增加、国际贸易顺差,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式通货膨胀的发生。
(二)国内通胀预期的表现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多次讲话中提出信心比货币和白银更加重要,在经济学中信心所对应的便是“预期”。对于预期较早的研究是从凯恩斯开始的,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曾专门论述了预期对就业和资本的影响,此后预期成为经济学中常用的重要术语。经济学中的预期是指对同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的预测。我们知道,在经济理论中,资产价格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预期影响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从而直接影响着产品和资本的价格,所以无论对产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预期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价格本身就容易产生泡沫的投机品,预期的作用更不容忽视。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是稳定个人预期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显著增加,如何有效控制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是未来经济学家和各国中央银行所需要面临的更严峻的问题。
变幻莫测的预期转变和投资者的“牛群跟风行为”,是金融体系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经济学家喜欢用“非理性”来解释预期转变和“牛群跟风行为”,有关的论文和著作不胜枚举。无论理性还是非理性,金融市场的“牛群跟风行为”,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个人预期的形成是难以判断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大师卢片斯把主观预期和现实的关联,描述为最复杂的哲学问题。1945~1970年,基于固定汇率体系的全球经济体系,热钱流动规模非常有限,个人预期相对稳定,保证了真实经济稳定增长,预期稳定让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保持稳定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紧接着两次石油危机触发全球流动性暴涨以及个人预期的剧烈变化使新古典综合模型失效,随后兴起的新凯恩斯经济学、行为宏观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动态凯恩斯模型等,本质上都是要回答一个问题:个人预期的转变怎样导致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而他们的一个共同基本结论是:只有当个人预期稳定的时候,经济政策才有可能实现所希望的目标。
在我国,人们更加关注将来价格水平的走势。央行表示,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压力正在逐步积累。货币政策的目标也由保增长,逐步转变为保增长、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的轨道上来。去年以来, 我国经济实现V型增长,经济增长的势头逐步增强。同时,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作用的效果逐步显现,随着经济步入上升区问,通货膨胀预期也在上升。目前保增长的经济目标基本达到,防范通货膨胀预期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将是下一阶段又一任务。实际上,从2008年9月开始,央行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基础货币供应,不断下调法定准备金率,货币和信贷持续上升。随着经济转好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物价水平将会进一步上升,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潜在的风险也在上升。
三 通胀预期的预测分析——理性看待国内通胀预期
(一)通胀是否会发生
通胀预期如此强烈,是否就意味着真实通胀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当前美元汇率持续贬值,货币供应量激增,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涨,人们的通胀预期来自于对这些因素的正常担心,但这些因素所发生的变化只是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正常化过程的一部分。我们不否认这些因素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现阶段,经济复苏尚不明朗的背景下,这些因素还不太可能形成全球范围内的严重通货膨胀局面。
(二)理性应对国内通胀预期
尽管一些学者和市场人士对明年的通货膨胀持乐观态度,认为明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很高,但是笔者认为必须尽早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为将来经济稳定增长打好基础。从实证数据的研究来看,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都有一定的时滞,货币供应量对总产出的影响通常是一个月到两个月,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却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弗里德曼的测算,大约需要两年时问。尽管通货膨胀不会马上出现,但是笔者认为等到通货膨胀起来,再采取措施控制,可能更加困难。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及早管理,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必须控制引发通货膨胀发生的源头。货币主义的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加速度高于产出的增加速度而产生”。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都采取刺激经济的政策,恢复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总需求上升和货币扩张总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调控角度来看,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必须调控好货币和信贷的变动。
一是控制货币和信贷增加的节奏。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消费和投资信心下降,信贷市场冻结,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大量注入流动性。一旦經济恢复,信贷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必将推动物价水平上扬,因此央行就要适时控制货币和信贷投放的节奏,防止物价水平的过快上升。
二是调整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力度。我国央行主要是用数量型工具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进一步来控制货币和信贷的扩张。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各国都在考虑刺激经济的政策何时退出,充裕的资金如果不能够及时回收,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为了防止通货膨胀预期会转变为现实的通货膨胀,我国央行也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公开市场业务调控的力度,回笼流动性,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
三是把握好货币政策效果的时滞,控制货币政策调控的时机。一般来说,从政策实施和政策效果完全显露出来取决于政策时滞,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产出变化影响快,对通货膨胀影响相对慢一些。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不同的政策时滞,央行要适时把握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既要做到保增长,又要防止通货膨胀预期上升。
四是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胀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国有企业面临原材料涨价等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困难,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中心环节,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是解决国企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