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口语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如训练机会不均、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脱节、话题缺乏激励学生开口练习英语的动力等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此本文就英语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使用进行探讨,以找出提高口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口语 交际 教学策略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在特定的动态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活动过程,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口语交际的这些独特性使之与阅读和写作教学有着迥然不同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上述各领域的理论为指导,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改变目前口语教学中存在口语活动常常为了交谈而交谈;活动情景与话题大多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缺乏交际的动力;重语言能力,轻交际能力、交际策略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使口语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这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相关理论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就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一、真情实景——训练内容和形式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并非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目前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口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为了交谈而交谈,侧重对语言形式的操练,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活动内容及情景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话题的趣味性、相关性及重要性偏低,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更无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掌握的语言资源处理交际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策略观念较弱,缺乏成功交际的实践能力。
从语言学上讲,话语发生的场合、空间环境,往往包含与话语有关的潜在信息,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环境却造成了某些信息的缺失。桂诗春在论述口语教学方法时指出:“一位口语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交际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意图。”创造语言环境应看作是教学内容的一部份。教师要给言语形式配上真实的、切合实际的社会文化语境。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在接近生活原态的情况下设计。使真正的生活情景、真正的交际目的和真正的角色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在现实的交际环境中,所谈论的话题是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使学生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谈,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交际活动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交际活动应具备信息差。信息差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动因,而信息共享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
语题的确立是否恰当是决定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因素。语题的确立应是多元的、开放性的。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既可选取教材中的材料,延伸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又可选择贴近生活的会话练习材料以及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如自我介绍、值日情,一况、天气情况、学生生活、个人爱好、环保、WTO等情况,进行问答练习或进行对话,激起学生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从而生成有效的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为了有效避免口语交际教学中常见的弊病,如训练时学生一盘散沙;性格开朗、伶牙利齿者总是侃侃而谈,而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者则鲜有开口机会,始终寡言少语,导致学生训练机会不均衡的现象。教师要把任务具体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责权分明,学生就不会推却、懈怠,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在交际过程中,为完成各自任务积极参与,和谐交流。同时,让性格开朗、口语较好的同学多提问,让性格内向的同学回答问题,这样也可以避免口语训练机会不均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对口语练习产生兴趣,最终进人“马不扬鞭自奋蹄”的良好状态。
二、授人以鱼——交际规则及交际策略的习得与强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一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想学好这门语言是不可能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学生所犯的错误有不少是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或不自觉套用本民族文化所引起的。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须了解其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民风,而这一点也正是语言学习的难点所在。
汉文化推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造就出的国民性格是含蓄内向,外柔内刚;以谦虚为荣,以忍让为本;满招损,谦受益。鄙视自我表现,反对自我显示。因此,请客吃饭时,明明是准备了山珍海味、名点琼浆,主人却要说:“怠慢了!”“今晚的菜不好,请原谅。”但这只是具备社交意义的客套话,与英美人交往时如直接套用,则英美人就会对“The food is bad this evening,please forgive us.”此类的句子感到奇怪,甚至觉得主人虚伪。因为英美人在这种场合一般说些“I hope you enjoy the food this evening,”(“但愿你喜欢今晚的饭菜。”)之类的话。
口语课上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乃至西方社会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应适度地、有选择地、比较系统地将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口语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与文化传授相结合。文化知识的渗透,应该与语言项目的呈现和操练同步进行,并做到水乳交融,有机结合。使抽象僵硬的语言符号“活”了起来,英语教学也自然变得内容厚重、信息丰满、趣味盎然。使学生不断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策略的教学也是口语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训练中碰到某个词或某个意思不知如何表达时,除了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往往不知如何是好,经常导致交际活动的中断。何谓交际策略?王初明先生说:“在一些场合,学习者要用外语表达意思,但又无适当的外语词语去达到目的。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解决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学习者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这些手段便是交际策略。”常用的交际策略包括:1)转述(paraphrase):a.近似表达(aproximation),b.造词(word coinage),c.迂回(circumtocu-tion);2)借用(borrowing):a.从母语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b.语言转换(languageswitch);3)求助(asking for assistance):学习者直接向听话者询问某一正确表达法;4)手势语(body language):运用非语言手段 替代言语交际;5)回避(avoidance):a.回避某一话题(topic avoidance),b.放弃表达某一方面信息(message abandonment)。
如说话人要表达“烧水用的炊壶”,而又不知道“kettle”这个词时,他可以采用其它表达形式,如造词。说是water pot.或用更详细的迂回说法或转论(para- phrase)等交际策略,说是“The thing forboiling water”,他也可用身势语,边说边比划等,来克服因目的语水平所带来的障碍,成功地将信息传达给对方,实现交际目的。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由于其语法能力及社会语言能力的限制,加上英语口语练习机会少,口语能力较低,因而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培养学生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能增强其驾驭语言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紧张和焦虑,达到开口说英语,练英语,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此外,策略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又可弥补语言水平的不足,且有助于语言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兴趣的培养与动力的激发
注意学练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寓乐于学。无论对谁,单一枯燥的学练活动都会令人感到厌烦。为增强训练的趣味性,训练的形式可不拘一格,学生或同桌,或小组,或班级,组成一个临时口语交际单位,既可以进行画面解说、自我介绍、讲故事、回答问题、角色扮演、演讲,又可进行双人对话、采访、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等等。其中活动方式多为分组练习活动。小组活动能创造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能激起学生的交流欲,并且小组活动能将学生置于他们口语现有能力的极限,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强度和流利程度。下面介绍几种口语课堂练习形式: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特别适合训练运用言语行为。对于一些故事性强且生动有趣的题材,可以让同学们设计成英语短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全班可采用自愿组合的方式成立若干剧组,每个剧组围绕素材自行对剧本进行编写、导演和演出。这类练习的关键是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会话情景和会话双方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表演的内容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起码能想象得到的。
2.配解说词
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片,内容可以是学生们熟悉的校园、城市、景区或国外著名城市、景点等。采取屏蔽字幕、消除画外音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随着移动的画面,模拟导游。学生随演播的内容再现某处的风采或“亲历”异域文风习俗。第一遍让学生静音观看,第二遍边解说边录音,然后同桌同学互换录音带听,老师抽样讲评。讲评前重看一遍片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其主要特点。
3.小组活动
具体来说,小组活动分为讨论和辩论两种形式。一般全班分作若干四至六人的小组,围绕老师设定的有关话题进行自由讨论。老师课前收集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生活中学生感兴趣而又有争议的话题,组织学生去讨论,为大家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社会热点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可能还会有切身体会。这是口语活动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语口语课所涉及的话题中。有些是同学们持正反两种意见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把全班按所持观点的不同,分成正反两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和反驳。这种口语训练形式紧张有趣,对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迅速反应能力都是极好的锻炼。如果设计得当,一些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也会踊跃参与。学生在训练中所产生的自我肯定的体验,将促进他们进一步投入到紧张而愉快的口语学习中。小组活动可使学生增加语言使用机会;提高目的语的使用质量;可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降低学习者使用陌生语言的焦虑感;能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四、示范反馈——养成正确习惯与提高自信心
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就不会有灵活的语言形式输出。因此,针对每一种语言功能,教师要提供丰富的语言形式,特别是惯用言语形式和规约形式,让学生在口语练习中熟练掌握其功能,以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从容面对。口语练习应以模仿性开始。一方面,我们通过电影、新闻等音像资料模仿操母语者的语音语调;另一方面,我们更是在模仿这些对话、用词所使用的语境。所以,模仿性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必需的阶段,不能忽略的阶段。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为学生展示一些生动的口语交际实例。教师可以亲自示范,可给学生放一些电视和录像上的人们日常会话的场面,或访谈、辩论等节目,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表演,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感性认识。
为了加强示范性,教师除了在全班师生交流中参与交际、适时引导外,还应参与到一些小组中去进行个别辅导;对于进行有效交际的小组,可以推荐到全班,向全体同学展示,以便学生能够有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依据。同时,针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错误,诸如语法错误、逻辑不清、表述不当,教师可以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修正。需要明确的是,示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照抄照搬、盲目的模仿,而是有效的指导学生把话说得更好,更恰当、有效,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学生经过口语交际训练之后,交际能力达到何种程度最终还需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排个高低上下,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以利于下一阶段的进行。 评价的语言要谨慎,多鼓励、多指导、多肯定,少批评,旨在让学生养成交际的意识和行为。有的教师,往往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以为直言缺点,对学生改进不足更有好处。可实际恰恰相反,这些批评性的话语,对学生不仅没有促进,而且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本身就是出错然后纠正,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
口语教学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则是教学成败的直接原因。因此,对于学生的进步,老师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和热情鼓励,使一个小小的进步逐渐扩大发展。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因为他们得到了“我能行”的滋润,确立了成功者的心态,激活他们自身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责编 覃 敏
关键词 口语 交际 教学策略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在特定的动态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活动过程,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口语交际的这些独特性使之与阅读和写作教学有着迥然不同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上述各领域的理论为指导,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改变目前口语教学中存在口语活动常常为了交谈而交谈;活动情景与话题大多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缺乏交际的动力;重语言能力,轻交际能力、交际策略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使口语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这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需要认真加以探讨的课题。笔者根据相关理论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就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一、真情实景——训练内容和形式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并非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目前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口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为了交谈而交谈,侧重对语言形式的操练,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活动内容及情景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话题的趣味性、相关性及重要性偏低,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练习口语的积极性,更无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已掌握的语言资源处理交际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策略观念较弱,缺乏成功交际的实践能力。
从语言学上讲,话语发生的场合、空间环境,往往包含与话语有关的潜在信息,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环境却造成了某些信息的缺失。桂诗春在论述口语教学方法时指出:“一位口语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交际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意图。”创造语言环境应看作是教学内容的一部份。教师要给言语形式配上真实的、切合实际的社会文化语境。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在接近生活原态的情况下设计。使真正的生活情景、真正的交际目的和真正的角色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在现实的交际环境中,所谈论的话题是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使学生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谈,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交际活动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交际活动应具备信息差。信息差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动因,而信息共享体现了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
语题的确立是否恰当是决定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因素。语题的确立应是多元的、开放性的。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既可选取教材中的材料,延伸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又可选择贴近生活的会话练习材料以及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如自我介绍、值日情,一况、天气情况、学生生活、个人爱好、环保、WTO等情况,进行问答练习或进行对话,激起学生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或意向,从而生成有效的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为了有效避免口语交际教学中常见的弊病,如训练时学生一盘散沙;性格开朗、伶牙利齿者总是侃侃而谈,而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者则鲜有开口机会,始终寡言少语,导致学生训练机会不均衡的现象。教师要把任务具体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责权分明,学生就不会推却、懈怠,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在交际过程中,为完成各自任务积极参与,和谐交流。同时,让性格开朗、口语较好的同学多提问,让性格内向的同学回答问题,这样也可以避免口语训练机会不均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对口语练习产生兴趣,最终进人“马不扬鞭自奋蹄”的良好状态。
二、授人以鱼——交际规则及交际策略的习得与强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一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想学好这门语言是不可能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学生所犯的错误有不少是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或不自觉套用本民族文化所引起的。要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须了解其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民风,而这一点也正是语言学习的难点所在。
汉文化推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造就出的国民性格是含蓄内向,外柔内刚;以谦虚为荣,以忍让为本;满招损,谦受益。鄙视自我表现,反对自我显示。因此,请客吃饭时,明明是准备了山珍海味、名点琼浆,主人却要说:“怠慢了!”“今晚的菜不好,请原谅。”但这只是具备社交意义的客套话,与英美人交往时如直接套用,则英美人就会对“The food is bad this evening,please forgive us.”此类的句子感到奇怪,甚至觉得主人虚伪。因为英美人在这种场合一般说些“I hope you enjoy the food this evening,”(“但愿你喜欢今晚的饭菜。”)之类的话。
口语课上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乃至西方社会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应适度地、有选择地、比较系统地将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口语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与文化传授相结合。文化知识的渗透,应该与语言项目的呈现和操练同步进行,并做到水乳交融,有机结合。使抽象僵硬的语言符号“活”了起来,英语教学也自然变得内容厚重、信息丰满、趣味盎然。使学生不断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策略的教学也是口语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训练中碰到某个词或某个意思不知如何表达时,除了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往往不知如何是好,经常导致交际活动的中断。何谓交际策略?王初明先生说:“在一些场合,学习者要用外语表达意思,但又无适当的外语词语去达到目的。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解决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学习者会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这些手段便是交际策略。”常用的交际策略包括:1)转述(paraphrase):a.近似表达(aproximation),b.造词(word coinage),c.迂回(circumtocu-tion);2)借用(borrowing):a.从母语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b.语言转换(languageswitch);3)求助(asking for assistance):学习者直接向听话者询问某一正确表达法;4)手势语(body language):运用非语言手段 替代言语交际;5)回避(avoidance):a.回避某一话题(topic avoidance),b.放弃表达某一方面信息(message abandonment)。
如说话人要表达“烧水用的炊壶”,而又不知道“kettle”这个词时,他可以采用其它表达形式,如造词。说是water pot.或用更详细的迂回说法或转论(para- phrase)等交际策略,说是“The thing forboiling water”,他也可用身势语,边说边比划等,来克服因目的语水平所带来的障碍,成功地将信息传达给对方,实现交际目的。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由于其语法能力及社会语言能力的限制,加上英语口语练习机会少,口语能力较低,因而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培养学生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能增强其驾驭语言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紧张和焦虑,达到开口说英语,练英语,提高口语能力的目的。此外,策略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又可弥补语言水平的不足,且有助于语言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兴趣的培养与动力的激发
注意学练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寓乐于学。无论对谁,单一枯燥的学练活动都会令人感到厌烦。为增强训练的趣味性,训练的形式可不拘一格,学生或同桌,或小组,或班级,组成一个临时口语交际单位,既可以进行画面解说、自我介绍、讲故事、回答问题、角色扮演、演讲,又可进行双人对话、采访、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等等。其中活动方式多为分组练习活动。小组活动能创造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能激起学生的交流欲,并且小组活动能将学生置于他们口语现有能力的极限,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强度和流利程度。下面介绍几种口语课堂练习形式:
1.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特别适合训练运用言语行为。对于一些故事性强且生动有趣的题材,可以让同学们设计成英语短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全班可采用自愿组合的方式成立若干剧组,每个剧组围绕素材自行对剧本进行编写、导演和演出。这类练习的关键是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会话情景和会话双方的信息,以便他们能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表演的内容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起码能想象得到的。
2.配解说词
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片,内容可以是学生们熟悉的校园、城市、景区或国外著名城市、景点等。采取屏蔽字幕、消除画外音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随着移动的画面,模拟导游。学生随演播的内容再现某处的风采或“亲历”异域文风习俗。第一遍让学生静音观看,第二遍边解说边录音,然后同桌同学互换录音带听,老师抽样讲评。讲评前重看一遍片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其主要特点。
3.小组活动
具体来说,小组活动分为讨论和辩论两种形式。一般全班分作若干四至六人的小组,围绕老师设定的有关话题进行自由讨论。老师课前收集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生活中学生感兴趣而又有争议的话题,组织学生去讨论,为大家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空间。社会热点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可能还会有切身体会。这是口语活动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语口语课所涉及的话题中。有些是同学们持正反两种意见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把全班按所持观点的不同,分成正反两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和反驳。这种口语训练形式紧张有趣,对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迅速反应能力都是极好的锻炼。如果设计得当,一些平时比较沉默的同学也会踊跃参与。学生在训练中所产生的自我肯定的体验,将促进他们进一步投入到紧张而愉快的口语学习中。小组活动可使学生增加语言使用机会;提高目的语的使用质量;可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降低学习者使用陌生语言的焦虑感;能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四、示范反馈——养成正确习惯与提高自信心
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就不会有灵活的语言形式输出。因此,针对每一种语言功能,教师要提供丰富的语言形式,特别是惯用言语形式和规约形式,让学生在口语练习中熟练掌握其功能,以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从容面对。口语练习应以模仿性开始。一方面,我们通过电影、新闻等音像资料模仿操母语者的语音语调;另一方面,我们更是在模仿这些对话、用词所使用的语境。所以,模仿性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必需的阶段,不能忽略的阶段。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为学生展示一些生动的口语交际实例。教师可以亲自示范,可给学生放一些电视和录像上的人们日常会话的场面,或访谈、辩论等节目,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表演,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感性认识。
为了加强示范性,教师除了在全班师生交流中参与交际、适时引导外,还应参与到一些小组中去进行个别辅导;对于进行有效交际的小组,可以推荐到全班,向全体同学展示,以便学生能够有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依据。同时,针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错误,诸如语法错误、逻辑不清、表述不当,教师可以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修正。需要明确的是,示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照抄照搬、盲目的模仿,而是有效的指导学生把话说得更好,更恰当、有效,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学生经过口语交际训练之后,交际能力达到何种程度最终还需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排个高低上下,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以利于下一阶段的进行。 评价的语言要谨慎,多鼓励、多指导、多肯定,少批评,旨在让学生养成交际的意识和行为。有的教师,往往只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以为直言缺点,对学生改进不足更有好处。可实际恰恰相反,这些批评性的话语,对学生不仅没有促进,而且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本身就是出错然后纠正,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
口语教学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则是教学成败的直接原因。因此,对于学生的进步,老师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和热情鼓励,使一个小小的进步逐渐扩大发展。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因为他们得到了“我能行”的滋润,确立了成功者的心态,激活他们自身的潜能,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责编 覃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