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y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呢?
  一、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教师通过讲授,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 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取知识。 而实际上, 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上。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 观察、思考、分析,也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现行的学案导学法教学改革,根据课前教师设计并发放给学生的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要求,在学习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能够被接纳的、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效果明显。
  二、引导学生由“要我说话”变为“我要说话”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提高学习技能、发展健全人格,而讨论式教学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事先对课堂讨论进行安排,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讨论题目、问题涉及范围、准备发言提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好讨论准备,上课时根据学生座位的安排组成小组自行讨论,提出问题,相互解答。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思考、解答。最后教师作简短归纳,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向学生问些“为什么”、“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既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又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课堂负担,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使之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围绕学习重点,变“灌输式教学”为“带着问题参与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精心设疑,变“灌输式”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教师首先要根据导学案上事先设计好的学习重点提出若干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使之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在学生初步掌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讲话、敢于争辩。特别是对那些成绩较差、性格内向、课堂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在他们回答时教师要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回答得好”、“虽然不够全面,但进步很大,以后更加努力”、“这个问题难度很大,你能答出主要内容,这很好”、“你还没有分析出来,继续思考,争取下次能回答正确”等,消除他们的怯场心理和自卑心理,树立起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启迪思维,变“抽象语言”为“形象图标”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那遥远的过去,学生是非常陌生的,無法直接感知。除通过教师的语言感知外,有效的办法是教师通过自制图标强化学生的形象记忆,增强学习兴趣。可通过直观教具,如年表、历史地图、各类图标等。如我们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可让学生绘制我国沿海城市分布图,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按照自己绘制的城市分布图,讲述出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城市,这样很形象、很直观地反映出通商口岸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由东南沿海、长江到内陆的延伸趋势。还有一些简单地形图,教师可以当堂把轮廓画在黑板上或者白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标出一些重要的位置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增强想象力和对历史概念的兴趣。如学习“隋朝大运河”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运河的大体形象结构图,让学生用彩色粉笔标出涿郡、洛阳、余杭三处的地理位置,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运河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参与,形象地理解并形成了“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的概念。因此,直观教具是教学中有力的辅助工具,如果教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图、制表等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效果会更佳。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如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就会很好。我认为,地理教学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克服一般教学中的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一、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上述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电教媒体向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建立兴趣是学生主动进入创新学习状态的前提,而创新思维则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使学习更有成效。如何将二者巧妙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对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三大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变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思维处于兴奋状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具有艺术化的审美特征。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把“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必须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反映的艺术境界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它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鉴赏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教师的“教”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  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有的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相反
期刊
摘 要:汉字书写水平是学生重要的语文技能之一,也是人们顺利进行生活交往、工作交往和学术交流的必要条件。《中國青年报》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经历。同时,74.2%人表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手写机会不多。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识字与写字”新增加了第四条“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殊不知,没有了基本的汉语之根,所谓的分数不过是镜中花、
期刊
奥尔夫曾经说过:“让孩子在合作中共同实践、一起去创造音乐是十分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音乐实践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部分音乐教师对小组原则、实质了解甚少,导致小组合作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有效运用小组合作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和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否则只会使小组合作的成效适得其反。  
期刊
2011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才是终身受益的道德学习能力。  纵观近年来中考试题及学生答卷情况,思想品
期刊
学校是以文化传承文化、以文化滋养文化的特殊社会组织,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方面。学校文化是一棵生命树,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改造和再建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之树才能常青,学校文化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每个地域都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 天长,历史悠久,钟灵毓秀,翰墨飘香,人才辈出:宋代秦栏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一事,广为流传;王贞仪,清代有名的女
期刊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等标准来形容一堂好课。其实这样的课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整演示出来,课堂上教师同时承担着“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而学生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力。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那么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课前精心预设
期刊
虽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是很理想,多数的政治课堂变成了学生接受式的课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多数是机械的、被动的。如何促进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学习的承担者,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高效持续发展,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