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呢?
一、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教师通过讲授,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 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取知识。 而实际上, 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上。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 观察、思考、分析,也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现行的学案导学法教学改革,根据课前教师设计并发放给学生的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要求,在学习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能够被接纳的、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效果明显。
二、引导学生由“要我说话”变为“我要说话”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提高学习技能、发展健全人格,而讨论式教学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事先对课堂讨论进行安排,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讨论题目、问题涉及范围、准备发言提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好讨论准备,上课时根据学生座位的安排组成小组自行讨论,提出问题,相互解答。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思考、解答。最后教师作简短归纳,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向学生问些“为什么”、“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既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又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课堂负担,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使之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围绕学习重点,变“灌输式教学”为“带着问题参与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精心设疑,变“灌输式”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教师首先要根据导学案上事先设计好的学习重点提出若干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使之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在学生初步掌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讲话、敢于争辩。特别是对那些成绩较差、性格内向、课堂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在他们回答时教师要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回答得好”、“虽然不够全面,但进步很大,以后更加努力”、“这个问题难度很大,你能答出主要内容,这很好”、“你还没有分析出来,继续思考,争取下次能回答正确”等,消除他们的怯场心理和自卑心理,树立起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启迪思维,变“抽象语言”为“形象图标”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那遥远的过去,学生是非常陌生的,無法直接感知。除通过教师的语言感知外,有效的办法是教师通过自制图标强化学生的形象记忆,增强学习兴趣。可通过直观教具,如年表、历史地图、各类图标等。如我们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可让学生绘制我国沿海城市分布图,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按照自己绘制的城市分布图,讲述出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城市,这样很形象、很直观地反映出通商口岸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由东南沿海、长江到内陆的延伸趋势。还有一些简单地形图,教师可以当堂把轮廓画在黑板上或者白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标出一些重要的位置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增强想象力和对历史概念的兴趣。如学习“隋朝大运河”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运河的大体形象结构图,让学生用彩色粉笔标出涿郡、洛阳、余杭三处的地理位置,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运河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参与,形象地理解并形成了“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的概念。因此,直观教具是教学中有力的辅助工具,如果教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图、制表等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效果会更佳。
一、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教师通过讲授,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 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取知识。 而实际上, 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上。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 观察、思考、分析,也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现行的学案导学法教学改革,根据课前教师设计并发放给学生的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要求,在学习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能够被接纳的、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效果明显。
二、引导学生由“要我说话”变为“我要说话”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提高学习技能、发展健全人格,而讨论式教学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事先对课堂讨论进行安排,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讨论题目、问题涉及范围、准备发言提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好讨论准备,上课时根据学生座位的安排组成小组自行讨论,提出问题,相互解答。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思考、解答。最后教师作简短归纳,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向学生问些“为什么”、“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既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又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课堂负担,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使之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围绕学习重点,变“灌输式教学”为“带着问题参与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精心设疑,变“灌输式”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教师首先要根据导学案上事先设计好的学习重点提出若干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使之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在学生初步掌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讲话、敢于争辩。特别是对那些成绩较差、性格内向、课堂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在他们回答时教师要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回答得好”、“虽然不够全面,但进步很大,以后更加努力”、“这个问题难度很大,你能答出主要内容,这很好”、“你还没有分析出来,继续思考,争取下次能回答正确”等,消除他们的怯场心理和自卑心理,树立起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启迪思维,变“抽象语言”为“形象图标”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那遥远的过去,学生是非常陌生的,無法直接感知。除通过教师的语言感知外,有效的办法是教师通过自制图标强化学生的形象记忆,增强学习兴趣。可通过直观教具,如年表、历史地图、各类图标等。如我们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可让学生绘制我国沿海城市分布图,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按照自己绘制的城市分布图,讲述出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城市,这样很形象、很直观地反映出通商口岸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由东南沿海、长江到内陆的延伸趋势。还有一些简单地形图,教师可以当堂把轮廓画在黑板上或者白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标出一些重要的位置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增强想象力和对历史概念的兴趣。如学习“隋朝大运河”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运河的大体形象结构图,让学生用彩色粉笔标出涿郡、洛阳、余杭三处的地理位置,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运河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参与,形象地理解并形成了“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的概念。因此,直观教具是教学中有力的辅助工具,如果教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图、制表等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效果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