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的东盟对华政策探究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d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从多边的层次探讨最近几年东盟对华政策的演变、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当前东盟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全面接触、充分利用、加强制衡。今后,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与逐步强盛,东盟将继续奉行对华友好政策,但是,这种对华友好政策,绝对不是一边倒,而是在各个大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关键词]东盟对华政策全面接触
  中图分类号:D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7)4-0055-05
  
  近年来东盟对华政策的调整
  
  从冷战结束至今,东盟对华政策的调整可以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现正常化的阶段(从1990年至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在这个阶段,东盟积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尤其是经济贸易关系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东盟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在华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尤其是新加坡,该国政府和商人从90年代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捕捉到巨大的商机,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对华投资热潮,到90年代中期,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外国投资国。在政治方面,东盟也采取主动行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90年印尼恢复了与中国中断了长达20多年的外交关系,随后,新加坡于1991年与中国正式建交。至此,东盟所有成员国与中国的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92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多边关系开始起步。在这个阶段,东盟各成员国,尤其是原来一些坚决反共的国家,对华的敌意正在逐步减少,但也有一些国家对中国还持观望态度,有些国家甚至还存在严重的冷战思维,仍然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威胁,但从总的方面看,东盟正在向中国不断地释放善意,并且希望中国在今后的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二阶段,全面提升和发展的阶段(从1997年金融危机至今)。1997年首先在泰国爆发接着席卷整个东南亚和东亚的金融危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金融危机中,中国向东南亚邻国伸出友谊之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邻国们克服困难,患难之中见真情,东盟各国从中看到了中国的真诚和善意。此外,中国经济快速列车从90年代中期开始提速,并且保持长期的高速增长,使东盟各国刮目相看,它们意识到,中国正在崛起,东盟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都必须与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打交道。通过双方的努力,东盟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安全、文化关系全面提升,东盟与中国主动建立了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建立在东盟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的。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转折,东盟对华政策也随着做出重大调整,变被动地适应中国为主动地与之合作,把中国纳入本地区的各种机制之内,要求中国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东盟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可以将21世纪初东盟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全面接触、充分利用、加强制衡。
  
  1.全面接触
  全面接触包括多边层面的全面接触与双边层面的全面接触。在多边的层面,东盟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对话伙伴关系,接纳中国为《东南亚友好条约》成员和签署《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与中国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多边层面的接触渠道还包括一年一次的东盟与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外交部长会议以及其他部长级的高官会议。通过这些多边层面的接触,东盟对中国的误解和敌意逐步化解,信任程度不断提升,对话与合作取代了以前的互相猜疑,逐渐营造了一种和睦、信任、理解和合作的气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提出和建立,可以说是这种全面接触的一个重要成果。在安全领域,通过多边层面的接触,也建立了各种信任措施,双方于2002年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和《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是这方面的最重要收获。在双边的层面,东盟各成员国与中国接触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别,一般而言,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与中国建立了全面的接触,不断加强与中国各个领域的合作;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则有所保留。以新加坡为例,其在经济领域与中国建立了全面的接触,但在安全领域则继续加强与美国的合作,试图借重美国的力量以确保其安全。再看菲律宾,2005年年中,胡锦涛主席访问菲律宾时,阿罗约总统称菲中关系的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时期,但是,在另一方面,菲律宾又不断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菲律宾也是犹豫不决,甚至是进一步,退两步。
  
  2.充分利用
  如果说,东盟各成员国在中国问题上的某些领域曾经达成共识的话,那就是利用中国,赶搭中国经济快车,利用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重新振兴东南亚,在这个问题上,东盟各成员国是高度一致的。当然,各国在如何利用中国这个问题上也是存在差别的,对于那些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他们更多地考虑如何抢占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如何在东亚正在变动的新的国际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在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新马泰三国经济的起飞和繁荣主要是依靠出口导向型工业,金融危机之后,这三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欧美传统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甚嚣尘上,于是,三国均把目光转向亚洲,尤其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能否在中国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是关系到三国经济今后能否继续发展和繁荣的关键。因此,三国今后对华政策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利用中国,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至于那些工业化、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如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它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各种照顾,包括各种援助和贷款,帮助修建各种基础设施等,这些国家还希望中国增加对东南亚的投资,为它们恢复和振兴经济助一臂之力。
  
  3.加强制衡
  在加强接触与充分利用的同时,东盟也意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强大的邻邦,在本地区的影响与存在正在不断提升,东盟各成员都是小国和弱国,它们当然不愿意看到单独由一个中国来主宰本地区的事务,它们希望借助其他大国的力量制约中国,使中国变得不那么咄咄逼人,不那样锋芒毕露。曾经有一位东盟学者这样形容东盟对中国的担心:中国就像一头大象,而东盟就像是一个瓷器店,如果有一天大象失去控制,跑到瓷器店乱踩一气,那东盟就要遭殃了。因此,必须制衡中国。
  东盟对中国的制衡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手段或叫工具。一是将中国纳入现有的国际制度框架之内,利用现有的国际机制约束中国。东盟鼓励中国加入各种地区合作的安排,试图通过这些安排,逐步减少其对现有的机制的抵触情绪,逐步融入地区合作的大家庭,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利用其他大国的影响与存在,制约中国。东盟各成员国都奉行大国平衡战略,但由于各成员国历史、地缘和文化的差别,对大国平衡战略又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对象,各国在联合那些大国以制衡中国的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我们可以借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如下一段话对东盟国家目前的对华政策作一个基本的概括。2005年10月下旬,李显龙访华期间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题为“中国在新亚洲的和平发展”的演讲,他说:“中国的崛起是当代最重大的事件。世界各国要如何应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新局面,是一大挑战。……虽然东南亚不是单一的大国,但是东盟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是亚洲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正积极、有条理地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东盟国家很乐意跟中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也想同其他伙伴国加强关系。东盟正与印度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也正在巩固跟美国、日本和欧盟的长久联系。东盟国家不想完全依赖中国,它们要跟中美日三国维持友好关系,而不愿在任何中美或中日纠纷中,被逼偏袒或靠向任何一方。这是东盟倡议建立一个开放的区域合作框架的原因。逐步创造一个开放的区域框架,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如果亚洲具有一个开放的框架,可以让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国家参与,这对中国也有利,因为这有助于稳定中国跟其他大国的关系。”[1]
  
  东盟没有统一的对华政策
  
  上述只是从一般的角度概括东盟的对华政策,应该指出,东盟虽然强调以一致的声音对外,但是,东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对华政策,10个成员国在对华政策方面虽然尽量保持协调,但由于各国均有自己特殊的国家利益,与各大国的亲疏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它们都是以本国的国家利益和本国国内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来制定本国的对华政策。笔者认为,东盟各国对华政策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实用主义,即利用中国,赶搭中国经济快车,这一点在菲律宾的对华政策中表现尤其明显。
  菲律宾对中国奉行友好合作政策,其战略考虑有如下几点:
  (1)与中国保持接触符合菲律宾的长远战略利益。菲律宾领导人认为,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可能使菲律宾马上从经济上得到很多好处,中国不太可能给予它很多东西。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市场对菲律宾发展外向型经济也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中国还是一个地区大国,中国在世界事务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正如拉莫斯在1995年10月16日在夏威夷的东西方研究中心发表的演讲中所说的,“中国是目前东亚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国家。在下一个2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在下一个世纪,中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政治和军事强国。”拉莫斯认为,在后冷战时代,面对正在日益发展和强大的中国,最好的办法不是孤立它、激怒它,而是与它保持密切的接触,我们必须引导中国加入亚太共同体之中。我们必须阻止中国的侵略意图。但是,我们也必须鼓励中国加强与亚太邻国的联系。很明显,我们不能以先入为主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并且与它打交道,中国是一个复杂的大国,它有自己独特的悠久的文明,目前正在经历历史性的转折。这就是为什么菲律宾和东盟各国不愿意接受美国提出的孤立中国的建议的原因。拉莫斯还认为,加强中国与亚太各国的经济相互依赖性是保持该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经济相互依赖性本身不能防止冲突,但是它使冲突的成本大大提高,一旦使用武力,尤其是大国之间,各国都会为此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因此,继续与中国保持接触,完全符合菲律宾长远的国家利益。
  (2)经济外交。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其国内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菲律宾目前国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经济,菲律宾目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四个:①减少贫困人口;②降低失业率;③吸引外资;④不断地开拓国际市场,为菲律宾产品找到出路。拉莫斯以来的历届政府要求菲律宾的对外政策全力以赴地为完成这四大任务服务,尤其是要求菲律宾驻各国大使馆在争取外资和促进菲律宾劳务出口方面作出最大的努力。从马科斯时代起,菲律宾政府便提出“发展外交”的战略,所谓发展外交,实质上就是要求其对外政策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寻找一切可以为菲律宾利用的国外资源。
  (3)实用主义。菲律宾是一个小国,它在制定和推行自己的外交政策时,不可能像一些大国那样有全球的战略考虑和必须奉行的基本原则,对于像菲律宾这样的小国和弱国来说,有用就是真理,有利就是朋友,没有好处就跟你再见。当年菲律宾为什么要跟台湾断交和与中国建交,那也是利益驱动。①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菲律宾的许多产品可以在中国找到市场;②中国以非常低的“友谊价格”向菲律宾提供当时菲律宾最为短缺的石油;③中国承诺不再支持菲律宾共产党和它领导下的新人民军;④中国答应不再干涉菲律宾的华人问题。中国这四条承诺对当时的马科斯政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四条承诺实际上为当时正在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马科斯政权提供了最为有力的支持。因此,中国政府当时作出的上述四条承诺,实际上也是当时中菲建交和关系正常化的基础。现在,由于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菲律宾来说,上述四条承诺已经不再需要了,中菲关系如果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基础。如上所述,菲律宾目前国内最迫切的需要是恢复和发展经济,一个正在和平发展,国力迅速上升的中国可以向菲律宾伸出援手。因此,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共同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菲律宾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与拉莫斯执政时期相比,阿罗约上台以来奉行更加亲近中国的政策,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更加密切,高层领导人之间的接触与互访活动也十分频繁,两国关系进入“黄金时期”。促使菲律宾更加亲近中国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菲律宾从中国高速经济发展中看到了新的机遇。通过近年来两国高层的更多的接触,阿罗约等菲律宾领导人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菲律宾外交部长罗慕洛认为,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促使菲律宾奉行更加亲近中国的政策:
  第一,中国是地区发展和一体化的引擎,是支持菲律宾恢复和振兴经济的新的动力。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相似的国家发展目标,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消除贫困等国家发展目标方面有“很重要的趋同性”。“任何时期,经济发展都是两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的重要舞台”。
  第二,有共同的地区利益。例如,在有争议的南沙海域问题上,两国已经达成了进行联合勘探的协议,“中菲两国通过这一协议向地区、向世界表明了我们共同的愿望:将这一曾被认为是地区不安定因素的问题变成合作、和平和发展的平台”。
  第三,面对共同的挑战。无论是菲律宾还是中国,都共同面临恐怖主义的威胁,都共同面对一些全球性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合作,只有通过“地区性和国际性组织来集体反应,……任何潜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些成员国之间有凝聚力的、积极和灵活的合作得以有效地解决”。
  鉴于上述原因,罗慕洛外长把目前菲律宾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概括为“老关系,新方向”,也就是说,两国在老朋友的基础上,又为今后的进一步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确定了新的方向。“总而言之,菲律宾和中国在外交层次上的合作,不论是双边还是多边的、地区或是国际的,都展现出了两国的一种伙伴关系,即继续探求将差异转化成合作机会,将潜在的冲突化解为双赢的局面”[2]。在2006年10月31日于南宁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作为东盟的轮值主席国总统,阿罗约发表了演讲,她高度评价了东盟及菲律宾与中国关系的发展,她的这一番话可以看作是对近期东盟及菲律宾与中国关系的最好的总结,“东盟和中国的关系是真正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现在更加自信、成熟、全面。菲律宾和中国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菲中关系是菲律宾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3]。
  
  东盟对华政策走势
  
  今后,东盟将推行一个什么样的对华政策,将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主要的因素:
  
  1.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
  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如果顺利,能够在今后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实现既定的目标,那么,东盟国家就会进一步亲近中国,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关系。东盟各国都是小国和弱国,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强大,而且继续推行一个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的“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那就意味着东盟将会有一个好的邻居,这是每一个东盟国家都非常乐意看到的前景。当然,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担心也有可能会与日俱增,西方国家也可能会利用中国的和平发展说三道四,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挑拨离间,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与周边国家打交道时,永远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2.地区一体化的进程
  东盟正在积极地推动东南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并且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把东盟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紧密合作的共同体,即“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社会与文化共同体”和“东盟安全共同体”。此外,东盟也积极参与东亚一体化的进程,包括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模式,双边的如新加坡.日本自由贸易区、泰国.日本自由贸易区,多边的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随着这些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补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东盟将奉行更加友好的对华政策。但是,也可能会出现另一种趋势,那就是随着日本的继续发展以及印度的崛起,整个东亚地区将出现政治多元化的局面,东盟将会在各大政治势力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继续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
  
  3.东南亚各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今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势将受到“三化”的影响,它们是:民主化、伊斯兰化和地方分权化。“三化”势必对这些国家的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重大影响,例如,那些亲美势力一旦以民主的名义上台,对中国是极其不利的。在今后几年,民主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冷战后,美国加紧在全球各个地区推销其民主,以巩固其霸权地位,在东欧和中亚,美国主导的颜色革命已经取得成功,在东南亚,美国也一直在作出各种努力,对缅甸军人政权的制裁和支持昂山素季,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今后,美国还会继续以民主为幌子,支持东南亚各国的民主运动,扶持亲美政权。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允许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完全向美国一边倒的政权。伊斯兰极端势力在东南亚也有抬头的趋势,这些极端势力极有可能利用民主化的浪潮,通过议会道路取得政权,例如马来西亚的回教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旦这些宗教极端势力取得政权,将会对我国的宗教极端势力起到一个示范和鼓励的作用。此外,伊斯兰教是一种崇尚国际主义的宗教,取得政权的东南亚伊斯兰教极端势力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向中国的宗教极端势力提供各种物质的支持。印尼已经开始进行地方自治的改革,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地方政府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印尼的地方自治将会在整个东南亚产生影响,起到示范的作用,我们估计,很多国家都可能会仿效印尼,实行地方自治。
  
  注释:
  [1][新加坡]联合早报.言论/天下事版,2005.10.27
  [2]菲律宾外交部长阿尔贝尔多•罗慕洛.菲中关系:古老的友谊崭新的气象.当代亚太,2005(4):5.6
  [3]新华社电,2006.10.31.新华网
  (责任编辑:张晓薇)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梅德韦杰夫出任总统后,俄罗斯能否东山再起,发挥独特的国际影响力,倍受国际社会关注。俄罗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曾经一路领先的太空科技、雄心勃勃的军事变革等,无不显示了其东山再起的潜力和势头。但是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其军事、科技的发展也受诸多因素的掣肘,尤其是其政治经济制度创新不够,对俄罗斯来说则可能是转型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期待总是先行于现实,种种迹象表明,俄
期刊
[内容提要] 伊朗在1905—2005年间的社会转型、地缘政治演变、现代化推进等方面,与同期的中国存在着从内容到形式的诸多相似之处。就二者的比照而言,从中国的视角审视伊朗20世纪的社会发展,将有助于理解伊朗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就二者的互动而言,作为一种相对成功的社会转型和发展模式,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发展经验,为伊朗共和国的革命后社会进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范式。  [关键词] 中国 伊朗 社会发展
期刊
摘要 医药卫生是最大民生产業之一。本文考察了现阶段台湾医药卫生产業的结构特点,分析、探讨了两岸医药卫生产業合作的现状与合作前景。本文认为,从过去“表层”合作向“深层”合作转移,从“个别”产業部门的合作向整体医药卫生产業合作转移,在这些转移中,聚集高增殖领域,进一步落实《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为两岸人民的福祉,进一步深化两岸医药卫生产業的合作发展。  关键词 医药卫生产業 两岸合作 深化发展  医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2000—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来源,利用引文分 析法,对经济学论文引用图书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推出了经济学领域最具学术影响的11 4种国外学术著作,对这些著作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与来源文献的主题相结合,阐 述了它们在该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  [关键词] 经济学 引文索引 国外学术著作 学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内容提要] 美国经济学家莱昂尼德·赫维茨、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因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作出了贡献,被授予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何设计机制为经济主体提供合理的激励已成为当代经济学的核心主题。1973年赫维茨在最富盛名的《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基本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框架。赫维茨在考察了只有私人物品的环境下,提出了不可能定理,即不存在任何机制
期刊
[内容提要]东亚共同体是东亚国家谋求官方合作的构想之一。历经多年,时隐时现,既有 良好的构建基础,困难和挑战也十分明显。本文旨在分析东亚国家构建共同体所面临的有利 条件和困难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欧洲一体化建设的经验,提出构建东亚共同体所应 具备的理性思维。本文认为:东亚以经济领域的合作为先导,以政治、外交、安全合作为保 障,扩大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培育地区的积极正向认同,使得合作给各成员带来更
期刊
[内容提要] 由于环境问题在不同国家间的高度关联性,纯粹的国内环境问题的探讨显然不能满足变化了的环境现实。环境合作是国际国内双层次博弈的结果,达成的合作协议不仅要被谈判对手所接受,也要被国内各利益集团所接受。本文运用双层次博弈理论把环境合作的国际压力同国内因素糅合在一起,在双层次博弈的框架下,对多边气候变化谈判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以有助于把握国际环境合作的实质。  [关键词] 国际环境合作 双层次
期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博士是国内研究环境与国际关系问题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对中国环境外交、东北亚环境合作、联合国与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张海滨博士撰写的专著《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最近面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期刊
[内容提要]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的研究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型。20世纪60—70年代IPE诞生之初,学者们以政治学的研究视角,视国家为统一的整体,以国际体系结构为解释变量,研究财富和权力的转换。从9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借用经济学的模型,以国家内部行为体的利益和偏好、国内政治结构为解释变量,强调国际市场和国际体制对国家政策的影响。IPE研究视角的转型,打通了国内政治研究
期刊
[内容提要] 自小约瑟夫·奈1990年提出“软权力"概念以来,国内学者对于软权力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但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或囿于小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论说。其实,小约瑟夫·奈只不过是软权力思想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如此受重视的原因在于他第一个将软权力理论化。而从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来看,修昔底德的启示和葛兰西主义的思想传统对于软权力研究均极其重要。它们以及其他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