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怎么上?学生阅读前,怎么激发兴趣、消除隔膜,让其“读起来”?阅读中,如何跟踪指导,让其“读进去”,提高阅读质量?阅读后,如何点拨提升,使其有感受地“读出来”,走向文字深处?如果教师仅仅布置阅读任务,而不亲临读书过程,精心引导,必然收效甚微。那么,老师怎么做,才能引导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内容,走向深度阅读呢?
一、读情了解
《傅雷家书》这本书,缺少曲折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很多学生不太能有兴趣读下去;有的虽然迫于老师要求或考试需要,不得不读,往往也读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读不到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蕴。
接到上课的任务,我最重要的事便是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要上展示课的是初三(1)班,他们初二时曾经按要求读过这本书。他们到底读得怎么样?有没有遗忘?怎么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呢?我设计了如下的“阅读任务单”。
任務1:1979年4月,得知上海文联要为父母举行平反昭雪骨灰安葬仪式,傅聪千里迢迢赶回祖国。他捧着父母的骨灰盒,泪如雨下,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以前的一幕幕。安葬完父母,他彻夜未眠,又给远在天国的父亲写了一封长信。傅聪信中会说些什么呢?
任务2:一天晚上,傅聪仰望星空,回忆起父亲的谆谆教导。让他深受教育的话不断在脑海里浮现。请你写出五句这样的话,体会傅雷的家教理念。
任务3:傅雷与孩子的书信交流是非常独特的,这得益于他深厚的学术素养和语言功底。傅雷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任务4:读完《傅雷家书》,你还有哪些疑问?
因为时间太紧,我让每个小组完成其中的一项,其他三项也思考一下。
设计这样几项任务意图何在呢?任务1,主要想看看这个班同学有没有耐着性子读下去;任务2,想了解学生在文字背后走了多远;任务3,了解学生的语感;任务4,便于设计教学,确定教学的起点。
当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将学生作业的图片发给我后,我发现,任务1完成得不够理想,这说明他们初二时没有仔细看,有的虽然看了,又忘了。所以我又追加了一项任务:集全班之力整理书中的“难忘细节”,每人提供至少一个。因为“难忘细节”是这节课的突破口,学生对细节了解得越多,越有助于他们走向文字的背后,读到深层次的内容。
二、兴趣激发
这本书学生初二时已经读过了,如何才能让其有兴趣探究,有愿望重读呢?教师的激趣非常重要。激趣的方式很多,如设置富有期待感的问题或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呈现学生的阅读疑问等。《傅雷家书》这节课,主要是通过问题呈现和书信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堂上呈现的这几个问题是学生的共性问题,他们肯定有兴趣探究。如第8个问题“为什么傅雷会自杀”是很多学生都问的,他们肯定很想知道这个问题如何解答。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傅雷这个人,了解傅雷从容自杀的艰难的心路历程。傅雷决定自杀并不是他不坚强,也并不是一时想不开,而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慎重决定,也是他“赤子之心”的另一种表现——他是那样地爱祖国、爱工作,却被说成了“反革命”,还说他培养了一个叛徒儿子;而且,当时他的身体机能衰竭,已经不能正常工作。
课堂上那位男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听课老师,现场不由得响起了掌声。这个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傅聪还会回忆起以前的哪些细节?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怎样的傅雷和怎样的傅聪?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傅雷家怎样的门风?这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铺垫。
三、任务驱动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理解得再深一点,需要教师设计深度阅读的任务,甚至是任务链。在这些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傅雷家书》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任务:
任务1,整理《傅雷家书》的难忘细节。
任务2,探寻傅聪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特质、教子方式、家风家训)
任务3,探寻傅雷家书中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劝之以法”。
以上三个任务,可以“化零为整”,解决学生整本书阅读“肤浅化”“碎片化”等问题,让他们对这本书有个整体的把握,能够从“难忘细节”中体悟文字背后的意蕴,看到傅聪成长的深厚的家学渊源,看到傅雷治家的“中西结合”,聆听傅聪兄弟决定将家书公开出版的“心声”。这几个任务,有的在课前完成(如任务1),有的在课堂完成,有的留到课后(如任务3中的“劝之以法”)。
其实,我在课前也设计了“阅读任务单”,共有四个任务:任务1,让学生根据情境写一封信,就是让学生整理书中难忘的细节;任务2,让学生思考傅雷的家教理念;任务3,了解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感知傅雷的语言风格;任务4,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阅读疑问。课前的这几项任务,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如,任务1学生完成得不好,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设计了“书信朗读”,对“仿说”活动进行强化;任务3(语言风格)完成得很好,上课就只是展示一下成果,教师稍加归纳。
课前“阅读任务单”中的第一条侧重于整理“难忘细节”,第二条侧重归纳“家教理念”,第四条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困惑。这三个“课前任务”其实是为“课堂任务”做准备的。
但是,从“课前任务”完成的情况来看,要想完成“课堂任务”,还需要老师搭些台阶、做些引导。所以在备课时,我嫁接了学生的书信,整理了孩子们的主要疑问,用表格统计了193封书信,摘录了一些含有“数字”的语句,按照年份摘录傅雷教育傅聪要爱国的语句。有了这些“助读资料”,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就顺畅多了。
这些任务又是通过什么把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呢?傅雷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仅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我抓住这句话中的“家庭环境”来统领这些任务。 四、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会读或慧读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会读一类书、一群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佳境。
通过《傅雷家书》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可用来阅读类似的书(如《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或《培根随笔》等)呢?
方法一:分类整理。像《傅雷家书》这样的由一篇篇书信构成的整本书,可采用列表统计法进行梳理。如下面呈现的这个表格,将193封家信按照“谁写给谁”以及“写了什么”分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儿女的爱,永远是儿女对父母的爱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傅雷注重“以艺术培养艺术”的独特教子方式,因为家书中有73.1%的书信是谈艺术的。
方法二:援疑质理。所谓“援疑质理”,就是学生或老师就整本书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循着问题探究,使阅读走向深入。如《傅雷家书》一书可就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书中不仅有傅雷写的信,也有朱梅馥和傅聪写的,为什么书名不叫“傅家书信”?(2)家信一般是很私密的,很多人不会愿意公之于众,为什么傅聪和傅敏要将家书整理出版?(3)傅聪成为世界著名钢琴家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你能看出傅雷的家教理念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透过表面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
方法三:路标式细读。名著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在语言上,透过语言文字,品出作品的味道。如傅雷家信中是如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劝之以法”的?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路标”,引导他们贴近文字品读。
示例1:请摘录《傅雷家书》中含有数字的句子,细品数字背后的亲情。
这个“路标”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傅雷家信中的“拳拳父爱”,这种真情怎能不感动已为人父的傅聪?当他1979年万里迢迢回到祖国,捧着父母的骨灰,再想起以前的那一封封家信,怎能不心潮澎湃?学生摘录出以下句子:
收到九月二十二日晚发出的第六信,很高兴。
你的第八信和第七信相隔整整一个月零三天。
从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你波兰第七信到现在,已有二十七天,算是隔得最长久的一次得不到你消息。
十七天不接来信,有点着急,不知你身体如何?
从以上句子里的数字中,不难看出“儿行千里父(母)担忧”。傅雷几乎没有一天不在关注着儿子的讯息,没有一天不在牵挂着儿子的身体、儿子的学业、儿子的安全……儿子的一切。这里有“动之以情”。
示例2:从书中摘录傅雷勸说或教育儿子的语言。学生摘录出以下句子: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这样的句子让我们看出傅雷劝说艺术之高:擅长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劝说傅聪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学会控制情绪,败不馁,胜不骄。这就是“晓之以理”“劝之以法”。
当然,整本书深度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所读书的类型,引导他们掌握适当的方法。
一、读情了解
《傅雷家书》这本书,缺少曲折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很多学生不太能有兴趣读下去;有的虽然迫于老师要求或考试需要,不得不读,往往也读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读不到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蕴。
接到上课的任务,我最重要的事便是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要上展示课的是初三(1)班,他们初二时曾经按要求读过这本书。他们到底读得怎么样?有没有遗忘?怎么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呢?我设计了如下的“阅读任务单”。
任務1:1979年4月,得知上海文联要为父母举行平反昭雪骨灰安葬仪式,傅聪千里迢迢赶回祖国。他捧着父母的骨灰盒,泪如雨下,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以前的一幕幕。安葬完父母,他彻夜未眠,又给远在天国的父亲写了一封长信。傅聪信中会说些什么呢?
任务2:一天晚上,傅聪仰望星空,回忆起父亲的谆谆教导。让他深受教育的话不断在脑海里浮现。请你写出五句这样的话,体会傅雷的家教理念。
任务3:傅雷与孩子的书信交流是非常独特的,这得益于他深厚的学术素养和语言功底。傅雷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任务4:读完《傅雷家书》,你还有哪些疑问?
因为时间太紧,我让每个小组完成其中的一项,其他三项也思考一下。
设计这样几项任务意图何在呢?任务1,主要想看看这个班同学有没有耐着性子读下去;任务2,想了解学生在文字背后走了多远;任务3,了解学生的语感;任务4,便于设计教学,确定教学的起点。
当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将学生作业的图片发给我后,我发现,任务1完成得不够理想,这说明他们初二时没有仔细看,有的虽然看了,又忘了。所以我又追加了一项任务:集全班之力整理书中的“难忘细节”,每人提供至少一个。因为“难忘细节”是这节课的突破口,学生对细节了解得越多,越有助于他们走向文字的背后,读到深层次的内容。
二、兴趣激发
这本书学生初二时已经读过了,如何才能让其有兴趣探究,有愿望重读呢?教师的激趣非常重要。激趣的方式很多,如设置富有期待感的问题或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呈现学生的阅读疑问等。《傅雷家书》这节课,主要是通过问题呈现和书信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堂上呈现的这几个问题是学生的共性问题,他们肯定有兴趣探究。如第8个问题“为什么傅雷会自杀”是很多学生都问的,他们肯定很想知道这个问题如何解答。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傅雷这个人,了解傅雷从容自杀的艰难的心路历程。傅雷决定自杀并不是他不坚强,也并不是一时想不开,而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慎重决定,也是他“赤子之心”的另一种表现——他是那样地爱祖国、爱工作,却被说成了“反革命”,还说他培养了一个叛徒儿子;而且,当时他的身体机能衰竭,已经不能正常工作。
课堂上那位男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听课老师,现场不由得响起了掌声。这个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傅聪还会回忆起以前的哪些细节?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怎样的傅雷和怎样的傅聪?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傅雷家怎样的门风?这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铺垫。
三、任务驱动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理解得再深一点,需要教师设计深度阅读的任务,甚至是任务链。在这些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傅雷家书》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任务:
任务1,整理《傅雷家书》的难忘细节。
任务2,探寻傅聪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特质、教子方式、家风家训)
任务3,探寻傅雷家书中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劝之以法”。
以上三个任务,可以“化零为整”,解决学生整本书阅读“肤浅化”“碎片化”等问题,让他们对这本书有个整体的把握,能够从“难忘细节”中体悟文字背后的意蕴,看到傅聪成长的深厚的家学渊源,看到傅雷治家的“中西结合”,聆听傅聪兄弟决定将家书公开出版的“心声”。这几个任务,有的在课前完成(如任务1),有的在课堂完成,有的留到课后(如任务3中的“劝之以法”)。
其实,我在课前也设计了“阅读任务单”,共有四个任务:任务1,让学生根据情境写一封信,就是让学生整理书中难忘的细节;任务2,让学生思考傅雷的家教理念;任务3,了解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感知傅雷的语言风格;任务4,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阅读疑问。课前的这几项任务,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如,任务1学生完成得不好,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设计了“书信朗读”,对“仿说”活动进行强化;任务3(语言风格)完成得很好,上课就只是展示一下成果,教师稍加归纳。
课前“阅读任务单”中的第一条侧重于整理“难忘细节”,第二条侧重归纳“家教理念”,第四条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困惑。这三个“课前任务”其实是为“课堂任务”做准备的。
但是,从“课前任务”完成的情况来看,要想完成“课堂任务”,还需要老师搭些台阶、做些引导。所以在备课时,我嫁接了学生的书信,整理了孩子们的主要疑问,用表格统计了193封书信,摘录了一些含有“数字”的语句,按照年份摘录傅雷教育傅聪要爱国的语句。有了这些“助读资料”,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就顺畅多了。
这些任务又是通过什么把它们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呢?傅雷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仅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我抓住这句话中的“家庭环境”来统领这些任务。 四、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会读或慧读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会读一类书、一群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佳境。
通过《傅雷家书》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可用来阅读类似的书(如《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或《培根随笔》等)呢?
方法一:分类整理。像《傅雷家书》这样的由一篇篇书信构成的整本书,可采用列表统计法进行梳理。如下面呈现的这个表格,将193封家信按照“谁写给谁”以及“写了什么”分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儿女的爱,永远是儿女对父母的爱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傅雷注重“以艺术培养艺术”的独特教子方式,因为家书中有73.1%的书信是谈艺术的。
方法二:援疑质理。所谓“援疑质理”,就是学生或老师就整本书阅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循着问题探究,使阅读走向深入。如《傅雷家书》一书可就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书中不仅有傅雷写的信,也有朱梅馥和傅聪写的,为什么书名不叫“傅家书信”?(2)家信一般是很私密的,很多人不会愿意公之于众,为什么傅聪和傅敏要将家书整理出版?(3)傅聪成为世界著名钢琴家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你能看出傅雷的家教理念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透过表面读出文字背后的“深意”。
方法三:路标式细读。名著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在语言上,透过语言文字,品出作品的味道。如傅雷家信中是如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劝之以法”的?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路标”,引导他们贴近文字品读。
示例1:请摘录《傅雷家书》中含有数字的句子,细品数字背后的亲情。
这个“路标”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傅雷家信中的“拳拳父爱”,这种真情怎能不感动已为人父的傅聪?当他1979年万里迢迢回到祖国,捧着父母的骨灰,再想起以前的那一封封家信,怎能不心潮澎湃?学生摘录出以下句子:
收到九月二十二日晚发出的第六信,很高兴。
你的第八信和第七信相隔整整一个月零三天。
从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你波兰第七信到现在,已有二十七天,算是隔得最长久的一次得不到你消息。
十七天不接来信,有点着急,不知你身体如何?
从以上句子里的数字中,不难看出“儿行千里父(母)担忧”。傅雷几乎没有一天不在关注着儿子的讯息,没有一天不在牵挂着儿子的身体、儿子的学业、儿子的安全……儿子的一切。这里有“动之以情”。
示例2:从书中摘录傅雷勸说或教育儿子的语言。学生摘录出以下句子: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这样的句子让我们看出傅雷劝说艺术之高:擅长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劝说傅聪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学会控制情绪,败不馁,胜不骄。这就是“晓之以理”“劝之以法”。
当然,整本书深度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所读书的类型,引导他们掌握适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