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沐浴着职业教育的春风,职教人看到了职业教育的春天,但近年来职业教育出现了令人尴尬的生源荒,令中职人感到困惑和不解,静心想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落后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首要原因
受传统观念影响,升高中考大学成为农村家长及其青少年的首选目标,考大学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虽为独木桥但人人愿意走,随着农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家长更愿意自费让孩子完成高中教育。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的大多数是初中阶段的“双差生”,职业教育学生素质普遍下降;此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接受职业教育就是接受“次等教育”,使得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上不思进取,破坏纪律,寻衅滋事,顽皮捣蛋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办学声誉,社会可信度直线下降。其次,西部农村农业仍以粗放型的传统农业为主,非农产业不发达。工矿企业少得可怜,除极少数有门路、有关系的职校毕业生,在本地能够找到合适工作以外,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推荐择业中,要找到工作,创造业绩无疑是难上加难,更让职业教育举步维艰。
二、转变职教模式,实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校企合作,使人力资源的输出方与人力资源的需求方结合在一起,学校了解企业,企业也了解学校,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建立了校企人才输送和需求的纽带和桥梁。就如我校为了做强机械加工专业,特意将企业引进校园,使学生达到工学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老师傅们手把手地教,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技能与就业接轨,上岗和顶岗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加强校企问的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学校也充分发挥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它不仅是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这并不是削弱学校所教授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作用,而是在实践中真正地锻炼学生,让学生亲临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这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有裨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联合办学,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解决了单凭哪一方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培养双师型人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职业中学要培养出符合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拥有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位教师应有一门拿手的专业主讲课,另外还能讲授若干相关课程、一专多能,必须同时拥有“双证”,即教师系列职称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操作资格证书。支持学校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利用假期将教师拉出去,让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学生,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应明智地扩大原有的使命,利用和发展已有的优势和开拓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为社会和经济的超强发展,培育出文化素质更好、技术水平更高、操作技能更强、创业能力更棒的实用人才。
四、转化办学思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学校要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岗位技术要求以及各种信息,使学校贴近企业需求办学,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两张皮”的问题。“过去我们的课程计划、教材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现代职业教育我们邀请企业成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教材编写,请企业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各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中职学校应加大学生实习实践力度,充分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与省内外知名职技校的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际,在办好传统专业的基础上,适当、灵活地拓宽专业范围,开办社会上急需的专业,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适应市场人才多元化和动态化的需求。
五、创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目前中职毕业生就业很不理想,除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技能等因素外,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眼高手低,部分家长地域观念太浓,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到外地就业,这势必导致就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社会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技术和学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因此,在就业前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其真正面对社会,千万不能这山望到那山高,就业的形势是严峻的,不劳而获根本不可能。同时要求学生树立多渠道就业观念,清楚地看到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职业岗位不多,求职的确不易,就业——上班就意味着吃苦。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
要使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一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推荐就业的工作制度。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前提实行“择优推荐”的原则,对成绩不合格的不予推荐,受处分的不予推荐,增强学生的风险意识,给学生的学习也增加压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自觉地投身到认真学习中去,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真本领才能获得竞争的优势;二是坚持一次性推荐的原则,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就业观念。防止学生随意离开岗位重新要求学校再次推荐,从而增大推荐工作的难度,要努力改变现在存在的同毕业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学校都要帮助其推荐就业的不良局面,清除部分学生那种“就业无忧”的观念,利用有利的条件让更多的毕业生都能充分就业。
在安置过程中,在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求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扬长避短,未雨绸缪。总之,学校在不断完善就业安置程序和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向学生负责,向家长负责的态度,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中职生的就业安置工作顺利进行,使每一位合格的毕业生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总之,中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就业”,而“技能”是就业的通行证,谁的技能过硬,就业的选择空间就大,缺乏技能素养的中职学生就好比没有长出翅膀的雏鸟,想飞也飞不高,因此,谁抓住了技能,谁就握住了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我们中职人应面对困难抓住机遇,根据社会的需求,办好人们满意的职业教育。
一、思想观念落后是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滑坡的首要原因
受传统观念影响,升高中考大学成为农村家长及其青少年的首选目标,考大学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虽为独木桥但人人愿意走,随着农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家长更愿意自费让孩子完成高中教育。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的大多数是初中阶段的“双差生”,职业教育学生素质普遍下降;此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接受职业教育就是接受“次等教育”,使得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上不思进取,破坏纪律,寻衅滋事,顽皮捣蛋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办学声誉,社会可信度直线下降。其次,西部农村农业仍以粗放型的传统农业为主,非农产业不发达。工矿企业少得可怜,除极少数有门路、有关系的职校毕业生,在本地能够找到合适工作以外,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推荐择业中,要找到工作,创造业绩无疑是难上加难,更让职业教育举步维艰。
二、转变职教模式,实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
校企合作,使人力资源的输出方与人力资源的需求方结合在一起,学校了解企业,企业也了解学校,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建立了校企人才输送和需求的纽带和桥梁。就如我校为了做强机械加工专业,特意将企业引进校园,使学生达到工学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去,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老师傅们手把手地教,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生产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技能与就业接轨,上岗和顶岗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加强校企问的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学校也充分发挥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它不仅是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这并不是削弱学校所教授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作用,而是在实践中真正地锻炼学生,让学生亲临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这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有裨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联合办学,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解决了单凭哪一方都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培养双师型人才,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职业中学要培养出符合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拥有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每位教师应有一门拿手的专业主讲课,另外还能讲授若干相关课程、一专多能,必须同时拥有“双证”,即教师系列职称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操作资格证书。支持学校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利用假期将教师拉出去,让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大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学生,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应明智地扩大原有的使命,利用和发展已有的优势和开拓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服务为一体,实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体化,为社会和经济的超强发展,培育出文化素质更好、技术水平更高、操作技能更强、创业能力更棒的实用人才。
四、转化办学思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学校要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岗位技术要求以及各种信息,使学校贴近企业需求办学,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两张皮”的问题。“过去我们的课程计划、教材都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现代职业教育我们邀请企业成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教材编写,请企业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各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中职学校应加大学生实习实践力度,充分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与省内外知名职技校的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际,在办好传统专业的基础上,适当、灵活地拓宽专业范围,开办社会上急需的专业,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适应市场人才多元化和动态化的需求。
五、创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目前中职毕业生就业很不理想,除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技能等因素外,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眼高手低,部分家长地域观念太浓,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到外地就业,这势必导致就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社会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技术和学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因此,在就业前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其真正面对社会,千万不能这山望到那山高,就业的形势是严峻的,不劳而获根本不可能。同时要求学生树立多渠道就业观念,清楚地看到我国目前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职业岗位不多,求职的确不易,就业——上班就意味着吃苦。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
要使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一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推荐就业的工作制度。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基础上,坚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前提实行“择优推荐”的原则,对成绩不合格的不予推荐,受处分的不予推荐,增强学生的风险意识,给学生的学习也增加压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自觉地投身到认真学习中去,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真本领才能获得竞争的优势;二是坚持一次性推荐的原则,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就业观念。防止学生随意离开岗位重新要求学校再次推荐,从而增大推荐工作的难度,要努力改变现在存在的同毕业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学校都要帮助其推荐就业的不良局面,清除部分学生那种“就业无忧”的观念,利用有利的条件让更多的毕业生都能充分就业。
在安置过程中,在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求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扬长避短,未雨绸缪。总之,学校在不断完善就业安置程序和健全体制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向学生负责,向家长负责的态度,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中职生的就业安置工作顺利进行,使每一位合格的毕业生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总之,中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就业”,而“技能”是就业的通行证,谁的技能过硬,就业的选择空间就大,缺乏技能素养的中职学生就好比没有长出翅膀的雏鸟,想飞也飞不高,因此,谁抓住了技能,谁就握住了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我们中职人应面对困难抓住机遇,根据社会的需求,办好人们满意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