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14日,凌晨6:30,美国-墨西哥边境线。
南加州春天的清晨,太阳总是升起得过早,让人抓不住最后一颗流星。我深吸了一口气,面向北方。Bob大叔站在我的身旁,为我在纪念碑旁边拍了几张照。我举起了中国国旗,用卫星定位器发送了我的位置,背上了徒步包。
“你准备好了吗?”Bob问道。我忘记了当时是怎样回答他的。我准备好了吗?这个问题,我已经拷问自己了千百遍,也已经用过去的23年岁月积累和沉淀了我的答案。我在PCT出发的登记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4年8月18日,上午10:50,美国-加拿大边境线。
华盛顿州的夏天已经接近尾声,过去几天的骤雨让森林变得更加潮湿。头一晚,我扎营在伍迪山口以南的山坡上,凌晨的时候,就已经有脚步经过了帐篷。
已经走了这么久了,也许我早已该倦怠,早已该把这一切都当成日常:每天凌晨6点起床,收帐篷,一边走路一边啃能量棒,山坡和林间的加餐,用面饼包起来的沙丁鱼,永远炙热的沙漠、雪盲,永远带得太少的水,日出,夕阳,在脑海里计算的速度,英里数,地图,下一个补给点的大餐和床……这一切已经在过去的137个日日夜夜里,变成了柴米油盐,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哦不,已经成为了我的全部生活。我的惟一生活。
到达国境线的时候,这一刻那么平凡。我没有忧伤,我没有喜悦,我没有遗憾,我甚至没有兴奋。我把手默默地放在纪念碑上,“PCT, 从墨西哥到加拿大,2665英里”。这木头纪念碑的文字那么简单,直截了当地概括了我这个夏天所做的惟一一件事。
太平洋山脊径,4200公里,从墨西哥到加拿大,徒步。
这些文字对我而言已经不重要了。这个终点已经不重要了。它一直都是那么抽象,每天都在被我和同行人玩味和谈论着。当这一刻,它突然变得具象起来的时候,我却突然不知道该如何去理解它了。它意味着什么,将为我带来什么,已经写在了过去四个半月的每个脚印里,无法用思维和语言去提炼。
“萝卜女皇”七人组也到了,这是女皇第二次徒步PCT。她是一位作家,去年在博客上同步发表了她徒步PCT时的所见所闻,文字引人入胜。此刻,女皇背对着我,静静地站在纪念碑前。我看不见她的脸。
之后,她在签到簿上只写下了一句话:“就像百川入海。”而我,还是那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叫张诺娅,出生于1991年,在北京、重庆和成都生活过,17岁时来到美国。除了最远的远方,我哪儿都不想去。除了最纯净的生活,我什么都不需要。除了必须有的东西,我尽可能不去拥有太多。我就是这样地畏惧着平庸平凡,在跳出了条条框框之后,避重就轻地冒险,用旅途上的刺激来挥霍着年轻的能量。
在进入大学以前,我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习惯用社会的标准来定义自己的成功,用他人的脚步来衡量自己的斤两。不知是校园后山的湖泊,落基山脉的低云,云南支教的米粉,哥斯达黎加农场里的树屋,耶鲁的夏天,墨尔本的暴走,柬埔寨的湿热,越南的商贩,蒙特利尔的涂鸦,黄石的日出,俄勒冈的沙发客主人,还是什么别的东西改变了我,我内心的野马终于脱缰,文静的学术女变身户外旅游驴。自2012年,我利用大学当辅导员攒下来的零花钱,走遍了几乎整个美国的山川。可我的内心还是不满足。
旅行和户外,是会产生副作用的。在不知不觉之中,我把旅途变成了对于“无聊”的逃离。平常不行走不出远门的时候,任凭生活的质量一落千丈,任凭日常琐事不再是诗,任凭双眼倦怠,任凭心灵荒芜。“没事,反正几个月/几天以后我就要去XXX作死,可以弥补我现在的平庸。”我就这样给自己的如意天平增减着筹码,让旅行和生活井水不犯河水,一增一减,此起彼伏。
可是2013年和2014年的夏天,改变了我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因为我选择的这几条旅途,规模太大,时间太长,最重要的是,它太不一样。
2013年夏天,我用了37天的时间,徒步走完了800公里的科罗拉多栈道(Colorado Trail),成为了第一个完成这条栈道的中国女性。2014年夏天,我用了137天的时间,徒步走完了4200公里的太平洋山脊径(Pacific Crest Trail),成为了第一个徒步完成这条栈道的中国人。之后,我又涉足风河山脉(Wind River Range),并且计划在2015年夏天徒步完成3500公里的阿巴拉契亚栈道(Appalachian Trail)。
在这两个夏天里,我喝了几十公斤的汽水,吃了数百包薯片,走了5000公里路,穿坏了五双鞋,给自己寄了35个包裹,遇见了几百号同路的人。我看过落石、流星、暴雪、雷雨、冰雹,舔过自己背包上的盐渍,最多的时候一天走过60公里。
不谈青春,不谈追梦,不谈理想。我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做我想做的那一件事,那一件无比复杂,却又十分简单的事:去走这条路,去经历,去体验。
涉足长距离徒步,纯属意外。而冥冥之中,我感觉命运被牵引了过去。“为什么要去走这么长的路?你就不怕孤独吗?你就不怕重复、枯燥和无聊吗?它到底有什么意义?” 直到现在,我还不知如何作答。那是另一个维度和另一种语言,非得有相似经历的人才能破解;而我最终的收获,也许就是把生命多打开了一个窗口吧。
美国的长距离步道系统十分发达,这些山中小径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初,经过雪山草甸河流湖泊等最与世隔绝的绮丽之地,远离人烟。科罗拉多栈道绵延于落基山脉,太平洋山脊径则经过了南加州的Transverse Range、中加州的西耶拉山脉和纵穿北加州/俄勒冈/华盛顿州的喀斯珂特火山山脉。先辈们把火药、铲子、推车毫不吝啬地使用在了这些景观资源上,让后人汲取养分。
为了这两个夏天的长距徒步,我做了许多准备:提前准备补给的包裹(内容主要是食物和地图),研究户外装备,体能训练,模拟实战。事实上,为了PCT的长距离徒步,我从纽约搬到达拉斯,在餐馆打了半年工,把其他的时间泡在了研究这条栈道上。出发之前,我已经看了不下20本关于PCT的书,观摩了好几部纪录片,把电脑的标签栏塞满了信息:我希望我在路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是搏斗,而是享受。 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背上几十公斤的背包,在山岭里风餐露宿,孑然一身—这就是我在这两个夏天选择的路。关掉了手机,褪去了妆容,放下了架子,清空了头脑:我只听得见我应该听见的声音,我只看得见前方的栈道。有时候,我的头脑完全放空,步伐也进入了一种韵律,如睡眠一般,来得自然而然。
我每天的日程十分简单:走路,吃饭,睡觉,思考。听雨水打在帐篷上。把营地选在能看到日出的地方。和同行的人们分享食物。我遇到过危险:失温,雪盲,高反,迷路。我没有流过眼泪,因为在最绝望的时候,在生存的欲望被唤起的时候,我没心思去哭。
长距徒步,并没有我想像中浪漫。那里有风沙,有雨雪,有尘土—在那儿生活的人们,都是适应了的。
在Searle Pass高原,我搭起雪线之上的帐篷。四周无人,但并不了无生机:土拨鼠时不时对同伴发出尖利的讯号,高原的苔藓和杂草在积雪之下若隐若现。这是一个孤独的星球,而我只身站在它的中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此时我已经24小时没有遇见任何人了。有时传来飞机的声音,我会想,也许他们才是离我最近的人。
在Stony Pass山口,我经历了一次失温。雨是会吸魂的。它有呼吸,有情感,有侵入性。体温只是我们脆弱的保护伞。人的皮肤固然防水,但是面对雨水海水这些可温柔可残暴的液体的时候,我们必须以最谦卑的心态承认人体的不完美。回想科罗拉多栈道上的一路,自然界虽说让人顿生孤独感,但对自己都是善意友好的。山火没有烧过来,大雪没有下过来;没有遇到熊和山狮,没有崩石和泥石流;没有风灾和沙尘暴,几英里就有合适的水源,十几英里就有适合扎营的平地;下暴雨时常有山林庇护;坡不太陡,路不太难,全程属于Class 1级别。当我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懂得如何和大自然相处时,当我自鸣得意地嘀咕她的智慧能量和善变时,当我妄自尊大地享受她的恩惠而忘却她的残暴时,这场雨下得正好,洗去了我的全部骄傲。
在Forest Pass森林人山口,我开始学会惧怕日光—因为雪盲。在向惠特尼冲顶的路上,我迷路了。更可怕的是,太阳镜也被摔坏。这是5月中旬的西耶拉山脉,群山依然被积雪覆盖。白色,白色,还是白色—世界上所有的光芒,都被这些白色反射到了我的眼中。经历雪盲的第三天,我们必须在另一场暴风雪来临之前翻越另一个山口,离开栈道去附近的城镇补给。此时,我和同伴在惠特尼-森林人-Kearsage连续三天的跋涉之中,体力都已耗尽。就在从Kearsage到停车场那漫长的四英里之中,我们陷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一方面,身体已经精疲力竭;另一方面,思绪极为焦躁,恨不得栈道口的停车场就在下一秒出现。每过一个转角,深深浅浅地踩在根本不存在的栈道上,前人的脚印越来越浅。我们只能根据地图和方向感,判断栈道的大致位置,然后不择手段地到达那个地方。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而最大的敌人,却从来不是孤独。野外带给人们的力量,不只是更纯净的溪水和空气,更绿的树木和更蓝的天—当你置身于浩渺广阔的天地间,就像进入了一个风口;你还没来得及打理自己最后的一丝体面,就不得不丢盔弃甲,正视自己一丝不挂的真身。没有多余的物质附着,没有人情冷暖的牵挂,没有除了生存和享受生存之外的其他目的,甚至不知道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种独身至于荒野之中的感觉,是多元而富足的:因为它的填充物不再是虚假如棉花般的幻想,不再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社会标签,而是真正的自我。我的目光望向天空,但双脚紧紧连着大地。这种感觉,非常好。
栈道上,有属于我的部落。他们是善良勇敢的游牧民族,他们或许有着尤利西斯的浪漫基因,有和我类似的自私念头。他们有饥饿的火,有热情的光,他们照耀彼此簇拥彼此,毫无保留地信任彼此。这就是人和人之间最纯净的共生关系:相濡以沫,并肩而行。“栈道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会列下阅读书目,不会分配作业,不会布置项目,不会发放成绩。它连一点点基本的期待都没有,它也没有偏见和歧视,它不在意你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种族、教育程度、职业、家庭背景,你穿什么衣服,或者开什么车。这真是一个让你发现真正自我的好地方。”
徒步,让我变得平静。我开始懂得去接受一些无法被改变的事情,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栈道扔给你什么,你就要吞下去什么。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反抗太过无力。能忍的就忍,不能忍的也得忍。你可以选择怄气,也可以大发雷霆,可是如果无法改变,就去接受,并试着从中提炼出价值。
然而徒步为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帮助我认识了我本该耐心去经营的“现实生活”。每当被复杂的社会现实评价的时候,被纠结的人际关系弄得一筹莫展的时候,或是望着街上庸庸碌碌的人群而感到失望的时候,抑或是纯粹想念那山峰清泉丛林原野的时候,我常有一种幻觉:远处的群山,在召唤着我,所以我必须要回去。
可是,我的内心深知,我无法回去得太久。栈道是我的家,可是这个美丽而残缺的人类社会更是赋予我身躯和智慧的地方。栈道教给了我坚持、忍耐和接纳的能力,这并不是要我在现实社会里愤世嫉俗,活得一筹莫展。相反,我认为健康的“追梦”,能给人处理“入世”难题更大的力量。
利用追求自由的技能和心态,偏执地做好一件或者两件事情,不妥协—谁说这在栈道之外就不能做到呢?如果在那个伊甸园里生活太久,如何保证它不会成为另一个被你厌倦的世界?
不要让追求到的自由,重新给你戴上镣铐。
而我,箭已离弦。
南加州春天的清晨,太阳总是升起得过早,让人抓不住最后一颗流星。我深吸了一口气,面向北方。Bob大叔站在我的身旁,为我在纪念碑旁边拍了几张照。我举起了中国国旗,用卫星定位器发送了我的位置,背上了徒步包。
“你准备好了吗?”Bob问道。我忘记了当时是怎样回答他的。我准备好了吗?这个问题,我已经拷问自己了千百遍,也已经用过去的23年岁月积累和沉淀了我的答案。我在PCT出发的登记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4年8月18日,上午10:50,美国-加拿大边境线。
华盛顿州的夏天已经接近尾声,过去几天的骤雨让森林变得更加潮湿。头一晚,我扎营在伍迪山口以南的山坡上,凌晨的时候,就已经有脚步经过了帐篷。
已经走了这么久了,也许我早已该倦怠,早已该把这一切都当成日常:每天凌晨6点起床,收帐篷,一边走路一边啃能量棒,山坡和林间的加餐,用面饼包起来的沙丁鱼,永远炙热的沙漠、雪盲,永远带得太少的水,日出,夕阳,在脑海里计算的速度,英里数,地图,下一个补给点的大餐和床……这一切已经在过去的137个日日夜夜里,变成了柴米油盐,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哦不,已经成为了我的全部生活。我的惟一生活。
到达国境线的时候,这一刻那么平凡。我没有忧伤,我没有喜悦,我没有遗憾,我甚至没有兴奋。我把手默默地放在纪念碑上,“PCT, 从墨西哥到加拿大,2665英里”。这木头纪念碑的文字那么简单,直截了当地概括了我这个夏天所做的惟一一件事。
太平洋山脊径,4200公里,从墨西哥到加拿大,徒步。
这些文字对我而言已经不重要了。这个终点已经不重要了。它一直都是那么抽象,每天都在被我和同行人玩味和谈论着。当这一刻,它突然变得具象起来的时候,我却突然不知道该如何去理解它了。它意味着什么,将为我带来什么,已经写在了过去四个半月的每个脚印里,无法用思维和语言去提炼。
“萝卜女皇”七人组也到了,这是女皇第二次徒步PCT。她是一位作家,去年在博客上同步发表了她徒步PCT时的所见所闻,文字引人入胜。此刻,女皇背对着我,静静地站在纪念碑前。我看不见她的脸。
之后,她在签到簿上只写下了一句话:“就像百川入海。”而我,还是那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叫张诺娅,出生于1991年,在北京、重庆和成都生活过,17岁时来到美国。除了最远的远方,我哪儿都不想去。除了最纯净的生活,我什么都不需要。除了必须有的东西,我尽可能不去拥有太多。我就是这样地畏惧着平庸平凡,在跳出了条条框框之后,避重就轻地冒险,用旅途上的刺激来挥霍着年轻的能量。
在进入大学以前,我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习惯用社会的标准来定义自己的成功,用他人的脚步来衡量自己的斤两。不知是校园后山的湖泊,落基山脉的低云,云南支教的米粉,哥斯达黎加农场里的树屋,耶鲁的夏天,墨尔本的暴走,柬埔寨的湿热,越南的商贩,蒙特利尔的涂鸦,黄石的日出,俄勒冈的沙发客主人,还是什么别的东西改变了我,我内心的野马终于脱缰,文静的学术女变身户外旅游驴。自2012年,我利用大学当辅导员攒下来的零花钱,走遍了几乎整个美国的山川。可我的内心还是不满足。
旅行和户外,是会产生副作用的。在不知不觉之中,我把旅途变成了对于“无聊”的逃离。平常不行走不出远门的时候,任凭生活的质量一落千丈,任凭日常琐事不再是诗,任凭双眼倦怠,任凭心灵荒芜。“没事,反正几个月/几天以后我就要去XXX作死,可以弥补我现在的平庸。”我就这样给自己的如意天平增减着筹码,让旅行和生活井水不犯河水,一增一减,此起彼伏。
可是2013年和2014年的夏天,改变了我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因为我选择的这几条旅途,规模太大,时间太长,最重要的是,它太不一样。
2013年夏天,我用了37天的时间,徒步走完了800公里的科罗拉多栈道(Colorado Trail),成为了第一个完成这条栈道的中国女性。2014年夏天,我用了137天的时间,徒步走完了4200公里的太平洋山脊径(Pacific Crest Trail),成为了第一个徒步完成这条栈道的中国人。之后,我又涉足风河山脉(Wind River Range),并且计划在2015年夏天徒步完成3500公里的阿巴拉契亚栈道(Appalachian Trail)。
在这两个夏天里,我喝了几十公斤的汽水,吃了数百包薯片,走了5000公里路,穿坏了五双鞋,给自己寄了35个包裹,遇见了几百号同路的人。我看过落石、流星、暴雪、雷雨、冰雹,舔过自己背包上的盐渍,最多的时候一天走过60公里。
不谈青春,不谈追梦,不谈理想。我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做我想做的那一件事,那一件无比复杂,却又十分简单的事:去走这条路,去经历,去体验。
涉足长距离徒步,纯属意外。而冥冥之中,我感觉命运被牵引了过去。“为什么要去走这么长的路?你就不怕孤独吗?你就不怕重复、枯燥和无聊吗?它到底有什么意义?” 直到现在,我还不知如何作答。那是另一个维度和另一种语言,非得有相似经历的人才能破解;而我最终的收获,也许就是把生命多打开了一个窗口吧。
美国的长距离步道系统十分发达,这些山中小径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初,经过雪山草甸河流湖泊等最与世隔绝的绮丽之地,远离人烟。科罗拉多栈道绵延于落基山脉,太平洋山脊径则经过了南加州的Transverse Range、中加州的西耶拉山脉和纵穿北加州/俄勒冈/华盛顿州的喀斯珂特火山山脉。先辈们把火药、铲子、推车毫不吝啬地使用在了这些景观资源上,让后人汲取养分。
为了这两个夏天的长距徒步,我做了许多准备:提前准备补给的包裹(内容主要是食物和地图),研究户外装备,体能训练,模拟实战。事实上,为了PCT的长距离徒步,我从纽约搬到达拉斯,在餐馆打了半年工,把其他的时间泡在了研究这条栈道上。出发之前,我已经看了不下20本关于PCT的书,观摩了好几部纪录片,把电脑的标签栏塞满了信息:我希望我在路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是搏斗,而是享受。 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背上几十公斤的背包,在山岭里风餐露宿,孑然一身—这就是我在这两个夏天选择的路。关掉了手机,褪去了妆容,放下了架子,清空了头脑:我只听得见我应该听见的声音,我只看得见前方的栈道。有时候,我的头脑完全放空,步伐也进入了一种韵律,如睡眠一般,来得自然而然。
我每天的日程十分简单:走路,吃饭,睡觉,思考。听雨水打在帐篷上。把营地选在能看到日出的地方。和同行的人们分享食物。我遇到过危险:失温,雪盲,高反,迷路。我没有流过眼泪,因为在最绝望的时候,在生存的欲望被唤起的时候,我没心思去哭。
长距徒步,并没有我想像中浪漫。那里有风沙,有雨雪,有尘土—在那儿生活的人们,都是适应了的。
在Searle Pass高原,我搭起雪线之上的帐篷。四周无人,但并不了无生机:土拨鼠时不时对同伴发出尖利的讯号,高原的苔藓和杂草在积雪之下若隐若现。这是一个孤独的星球,而我只身站在它的中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此时我已经24小时没有遇见任何人了。有时传来飞机的声音,我会想,也许他们才是离我最近的人。
在Stony Pass山口,我经历了一次失温。雨是会吸魂的。它有呼吸,有情感,有侵入性。体温只是我们脆弱的保护伞。人的皮肤固然防水,但是面对雨水海水这些可温柔可残暴的液体的时候,我们必须以最谦卑的心态承认人体的不完美。回想科罗拉多栈道上的一路,自然界虽说让人顿生孤独感,但对自己都是善意友好的。山火没有烧过来,大雪没有下过来;没有遇到熊和山狮,没有崩石和泥石流;没有风灾和沙尘暴,几英里就有合适的水源,十几英里就有适合扎营的平地;下暴雨时常有山林庇护;坡不太陡,路不太难,全程属于Class 1级别。当我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懂得如何和大自然相处时,当我自鸣得意地嘀咕她的智慧能量和善变时,当我妄自尊大地享受她的恩惠而忘却她的残暴时,这场雨下得正好,洗去了我的全部骄傲。
在Forest Pass森林人山口,我开始学会惧怕日光—因为雪盲。在向惠特尼冲顶的路上,我迷路了。更可怕的是,太阳镜也被摔坏。这是5月中旬的西耶拉山脉,群山依然被积雪覆盖。白色,白色,还是白色—世界上所有的光芒,都被这些白色反射到了我的眼中。经历雪盲的第三天,我们必须在另一场暴风雪来临之前翻越另一个山口,离开栈道去附近的城镇补给。此时,我和同伴在惠特尼-森林人-Kearsage连续三天的跋涉之中,体力都已耗尽。就在从Kearsage到停车场那漫长的四英里之中,我们陷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一方面,身体已经精疲力竭;另一方面,思绪极为焦躁,恨不得栈道口的停车场就在下一秒出现。每过一个转角,深深浅浅地踩在根本不存在的栈道上,前人的脚印越来越浅。我们只能根据地图和方向感,判断栈道的大致位置,然后不择手段地到达那个地方。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而最大的敌人,却从来不是孤独。野外带给人们的力量,不只是更纯净的溪水和空气,更绿的树木和更蓝的天—当你置身于浩渺广阔的天地间,就像进入了一个风口;你还没来得及打理自己最后的一丝体面,就不得不丢盔弃甲,正视自己一丝不挂的真身。没有多余的物质附着,没有人情冷暖的牵挂,没有除了生存和享受生存之外的其他目的,甚至不知道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种独身至于荒野之中的感觉,是多元而富足的:因为它的填充物不再是虚假如棉花般的幻想,不再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社会标签,而是真正的自我。我的目光望向天空,但双脚紧紧连着大地。这种感觉,非常好。
栈道上,有属于我的部落。他们是善良勇敢的游牧民族,他们或许有着尤利西斯的浪漫基因,有和我类似的自私念头。他们有饥饿的火,有热情的光,他们照耀彼此簇拥彼此,毫无保留地信任彼此。这就是人和人之间最纯净的共生关系:相濡以沫,并肩而行。“栈道是最好的老师。它不会列下阅读书目,不会分配作业,不会布置项目,不会发放成绩。它连一点点基本的期待都没有,它也没有偏见和歧视,它不在意你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宗教信仰、种族、教育程度、职业、家庭背景,你穿什么衣服,或者开什么车。这真是一个让你发现真正自我的好地方。”
徒步,让我变得平静。我开始懂得去接受一些无法被改变的事情,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栈道扔给你什么,你就要吞下去什么。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反抗太过无力。能忍的就忍,不能忍的也得忍。你可以选择怄气,也可以大发雷霆,可是如果无法改变,就去接受,并试着从中提炼出价值。
然而徒步为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帮助我认识了我本该耐心去经营的“现实生活”。每当被复杂的社会现实评价的时候,被纠结的人际关系弄得一筹莫展的时候,或是望着街上庸庸碌碌的人群而感到失望的时候,抑或是纯粹想念那山峰清泉丛林原野的时候,我常有一种幻觉:远处的群山,在召唤着我,所以我必须要回去。
可是,我的内心深知,我无法回去得太久。栈道是我的家,可是这个美丽而残缺的人类社会更是赋予我身躯和智慧的地方。栈道教给了我坚持、忍耐和接纳的能力,这并不是要我在现实社会里愤世嫉俗,活得一筹莫展。相反,我认为健康的“追梦”,能给人处理“入世”难题更大的力量。
利用追求自由的技能和心态,偏执地做好一件或者两件事情,不妥协—谁说这在栈道之外就不能做到呢?如果在那个伊甸园里生活太久,如何保证它不会成为另一个被你厌倦的世界?
不要让追求到的自由,重新给你戴上镣铐。
而我,箭已离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