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以及自身产业结构和产能的影响,煤炭行业正面临全面亏损的境况,本文因此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当今形式下应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竞争力;加强基础课程设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人才,拓宽就业渠道;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新岗位的快速适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有利于将来的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胸怀及知识结构,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创新与创造性;国际竞争力;教学方法
一、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2年至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辉煌的黄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在特厚煤层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煤炭平均每年以2亿吨产量逐年递增,全国煤炭产量已经接近世界煤炭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但隨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另外,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疲软,煤炭行业的发展也正陷入低谷,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国煤炭经济经历了滑坡式下滑,大量煤矿工人工资难发放,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困难等。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煤炭行业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在哪里?
二、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能源结构看,2014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59.5%和30.5%,必须有一种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资源储量则相对丰富,截至2013年末,全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8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38.7亿吨,消费量41.3亿吨,分别占一次能源产量和消费量的73.1%和66%。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5.3),我国共生产煤炭超过700亿吨,煤炭企业法人单位1.9万个,从业人员610万人。煤炭是我国最丰富、最可靠、最经济的能源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主体,同时也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吃饭问题。但是,自2012年5月份以来,全国煤炭市场连续40多个月的波动下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进口量提高,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收益减少,经营越加困难。尤其是2015年后半年,煤炭总产量下降2.5%(约1亿吨),净进口下降10.7%(2.85亿吨),价格降幅超过40%,煤炭采选固定投资下降明显(约10%),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下降超过50%,全国煤炭企业超过95%存在亏损现象。全国很多中小煤矿逐步关停,有些国有大矿进行了减产,并且强制工人放假,工资和奖金减少超过50%,甚至有些矿全年仅发2~3个月的工资,这种形式下,很多管理岗位和采煤一线人员进行了转岗或离岗。而煤炭高校招生,尤其是主体专业的招生、毕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招生第一志愿率由原来的98%下降到了80%,研究生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不足四成,很多优秀学生都转学土木、力学、管理等专业。而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00%降低到95%;从学生的签约单位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去了比较偏远且效益不好的民营或私营企业,还有一部分干脆到非煤企业就业,比如地铁、隧道、铁路等企业。因此,从目前人才培养来看存在着明显的供需失衡,那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哪些调整?这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
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仅是我国能源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对于煤炭开采、加工、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不应该受到煤炭经济形式的过度影响,但是应该结合煤炭开发新的要求和变革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索,更好地服务于煤炭开发和国家经济建设。
1.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有些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还兼顾科研的任务。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市场需求等来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当然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进行调整,因为人才培养要求有持续性;另外,市场的波动对人才的需要往往还表现为不同步,即招生、就业多滞后于报考意向和市场的需求。因此,要综合考虑国家政策与经济环境、行业形式与市场需求等方面,适当的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来说,自1998年回复本科招生以来,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一直是1~3个自然班(30~100人),即使在煤炭形式最好的黄金十年(2002~2012年),也一直控制招生的人数,这一方面考虑到煤炭市场和行业发展波动引起的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资源开采的人才保障专业,要有一个很好的持续性,认为人才培养的速度要小于需求的波动。然而,有些煤炭院校在煤炭形式好的时候大批扩招,有的甚至十几个班或者更多;一旦煤炭形式不好,有明显缩减甚至取消采矿工程专业,这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考虑都是不科学的。
从培养计划方面考虑,更应该有一个持续性;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实习与实践内容等方面,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效果。就是说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能力,不应该随国家政策和行业需要的变化而降低,但是可以有侧重的进行调整,比如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毕业生创造能力等。
2.加强基础课程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固体矿床开采特别是煤矿开采和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施工、管理、设计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是到生产一线能够操作设备、管理生产,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而创造和创新的基础是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知识,比如数学、力学、英语、甚至哲学等,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揭示一些实际问题的现场和内在规律,才能把现象上升到科学的层面加以推广和应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的视野还应该瞄准世界采矿科学技术和采矿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我国能源行业生产、技术和专业教育现状,建立具有国际化、突出“绿色、安全及高效自动化采矿”特色的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与研究型本科教育和开放式研究生教育教学理念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厚基础、重特色、宽口径、强实践、深研究的现代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也是需要一直进行思考的科学问题。 3.注重实践环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与学的目的就是传授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多实践多思考,这样才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加以应用。就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实践环节。首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环节、专题设计、毕业设计,实验课和实训课,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加强实践环节和实践的效果;其次,我校矿业工程系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矿山压力实验室、采矿新技术实验室、采矿数字化仿真实验室、采矿方法与工艺实验室、井巷工程实验室、采动损害实验室、数字矿山实验室、充填采矿实验室等本科实验室,拥有多台自主研发和购置的先进实验仪器。这些都可以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采矿工程专业不仅要培养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力和创造力强的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比例高达50%以上,采矿工程专业更是如此。一些本科生毕业直接参加工作,工作中需要要创新,还有一大部分要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要求高。采矿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了很多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校企联合的横向纵向科研课题,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几年,矿业工程系教师还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煤炭联合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了一大批SCI和EI检索的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这些科研过程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更加显著。
5.国际化的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外投资量不断加大,人才交流更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采矿也应该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外语的学习,还要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主动进取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拓宽国际化视野和强化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前言理論,掌握国际惯例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扩宽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矿业工程系十分注重国际交流,近年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活动,与美国、俄罗斯、南非、加拿大、波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将优秀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还将教师送出国外进修;也会定期举办国际会议、“矿业之声”专家讲座等,使得学生和教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交流能力。在煤炭形式不好的今天,更注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煤炭行业人才积累的重要保障,受国家经济和煤炭形式影响,本科和研究生招生和就业都逐渐暴露出新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通过加强基础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结构,注重实践和创新环节,加强国际化交流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通知.国办发[2014]31号.
[2]张东升,屠世浩,万志军,等.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28-30.
[3]郭惟嘉,陈静.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30-32.
[4]李学华,万志军,朱清.国际性采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度教育,2009(7):67-69.
[5]张勇,杨胜利,秦凤华.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2(6):115-116.
[6]赵光普,张勇.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9):113.
(作者单位:杨胜利,赵光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煤炭行业放顶煤开采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创新与创造性;国际竞争力;教学方法
一、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2年至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辉煌的黄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在特厚煤层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煤炭平均每年以2亿吨产量逐年递增,全国煤炭产量已经接近世界煤炭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但隨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另外,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疲软,煤炭行业的发展也正陷入低谷,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国煤炭经济经历了滑坡式下滑,大量煤矿工人工资难发放,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困难等。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煤炭行业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在哪里?
二、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能源结构看,2014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59.5%和30.5%,必须有一种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资源储量则相对丰富,截至2013年末,全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8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38.7亿吨,消费量41.3亿吨,分别占一次能源产量和消费量的73.1%和66%。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5.3),我国共生产煤炭超过700亿吨,煤炭企业法人单位1.9万个,从业人员610万人。煤炭是我国最丰富、最可靠、最经济的能源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主体,同时也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吃饭问题。但是,自2012年5月份以来,全国煤炭市场连续40多个月的波动下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进口量提高,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收益减少,经营越加困难。尤其是2015年后半年,煤炭总产量下降2.5%(约1亿吨),净进口下降10.7%(2.85亿吨),价格降幅超过40%,煤炭采选固定投资下降明显(约10%),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下降超过50%,全国煤炭企业超过95%存在亏损现象。全国很多中小煤矿逐步关停,有些国有大矿进行了减产,并且强制工人放假,工资和奖金减少超过50%,甚至有些矿全年仅发2~3个月的工资,这种形式下,很多管理岗位和采煤一线人员进行了转岗或离岗。而煤炭高校招生,尤其是主体专业的招生、毕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招生第一志愿率由原来的98%下降到了80%,研究生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不足四成,很多优秀学生都转学土木、力学、管理等专业。而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00%降低到95%;从学生的签约单位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去了比较偏远且效益不好的民营或私营企业,还有一部分干脆到非煤企业就业,比如地铁、隧道、铁路等企业。因此,从目前人才培养来看存在着明显的供需失衡,那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哪些调整?这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
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仅是我国能源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对于煤炭开采、加工、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不应该受到煤炭经济形式的过度影响,但是应该结合煤炭开发新的要求和变革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索,更好地服务于煤炭开发和国家经济建设。
1.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有些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还兼顾科研的任务。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市场需求等来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当然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进行调整,因为人才培养要求有持续性;另外,市场的波动对人才的需要往往还表现为不同步,即招生、就业多滞后于报考意向和市场的需求。因此,要综合考虑国家政策与经济环境、行业形式与市场需求等方面,适当的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来说,自1998年回复本科招生以来,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一直是1~3个自然班(30~100人),即使在煤炭形式最好的黄金十年(2002~2012年),也一直控制招生的人数,这一方面考虑到煤炭市场和行业发展波动引起的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资源开采的人才保障专业,要有一个很好的持续性,认为人才培养的速度要小于需求的波动。然而,有些煤炭院校在煤炭形式好的时候大批扩招,有的甚至十几个班或者更多;一旦煤炭形式不好,有明显缩减甚至取消采矿工程专业,这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考虑都是不科学的。
从培养计划方面考虑,更应该有一个持续性;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实习与实践内容等方面,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效果。就是说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能力,不应该随国家政策和行业需要的变化而降低,但是可以有侧重的进行调整,比如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毕业生创造能力等。
2.加强基础课程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固体矿床开采特别是煤矿开采和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施工、管理、设计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是到生产一线能够操作设备、管理生产,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而创造和创新的基础是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知识,比如数学、力学、英语、甚至哲学等,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揭示一些实际问题的现场和内在规律,才能把现象上升到科学的层面加以推广和应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的视野还应该瞄准世界采矿科学技术和采矿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我国能源行业生产、技术和专业教育现状,建立具有国际化、突出“绿色、安全及高效自动化采矿”特色的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与研究型本科教育和开放式研究生教育教学理念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厚基础、重特色、宽口径、强实践、深研究的现代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也是需要一直进行思考的科学问题。 3.注重实践环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与学的目的就是传授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多实践多思考,这样才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加以应用。就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实践环节。首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环节、专题设计、毕业设计,实验课和实训课,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加强实践环节和实践的效果;其次,我校矿业工程系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矿山压力实验室、采矿新技术实验室、采矿数字化仿真实验室、采矿方法与工艺实验室、井巷工程实验室、采动损害实验室、数字矿山实验室、充填采矿实验室等本科实验室,拥有多台自主研发和购置的先进实验仪器。这些都可以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采矿工程专业不仅要培养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力和创造力强的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比例高达50%以上,采矿工程专业更是如此。一些本科生毕业直接参加工作,工作中需要要创新,还有一大部分要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要求高。采矿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了很多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校企联合的横向纵向科研课题,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几年,矿业工程系教师还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煤炭联合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了一大批SCI和EI检索的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这些科研过程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更加显著。
5.国际化的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外投资量不断加大,人才交流更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采矿也应该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外语的学习,还要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主动进取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拓宽国际化视野和强化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前言理論,掌握国际惯例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扩宽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矿业工程系十分注重国际交流,近年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活动,与美国、俄罗斯、南非、加拿大、波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将优秀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还将教师送出国外进修;也会定期举办国际会议、“矿业之声”专家讲座等,使得学生和教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交流能力。在煤炭形式不好的今天,更注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煤炭行业人才积累的重要保障,受国家经济和煤炭形式影响,本科和研究生招生和就业都逐渐暴露出新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通过加强基础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结构,注重实践和创新环节,加强国际化交流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通知.国办发[2014]31号.
[2]张东升,屠世浩,万志军,等.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28-30.
[3]郭惟嘉,陈静.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30-32.
[4]李学华,万志军,朱清.国际性采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度教育,2009(7):67-69.
[5]张勇,杨胜利,秦凤华.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2(6):115-116.
[6]赵光普,张勇.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9):113.
(作者单位:杨胜利,赵光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煤炭行业放顶煤开采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