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开展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民族地区中学教师自身素质,让教师通过接受全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自觉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结合隆林各族自治县中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对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初探。
一、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失真,流于形式。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提升其教学质量,因此,能否实现受训者预期目标,是衡量教师培训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在当前开展的中学教师培训中,有60%的教师认为培训并未贴近学校教学生活,有60%的教师表示不适应目前的培训方式,有50%的教师认为培训并未使其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2、模式单一,缺乏弹性。
调查显示,当前民族地区中学教师的培训有80%局限于县级培训,培训内容更新滞后,时常多年"老调重弹",培训实效大打折扣;有60%的教师1年所参加的培训不超过2次,参加培训时间有限;并且在近4年内有50%的教师参与的仍是同一模式的重复培训,造成时间、精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浪费。同时,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形式单一,互动式的教师培训严重缺乏,并且由于大多数培训偏重教育学科理论方面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被忽略。
3、功能弱化,被动参与。
在中考和高考的影响下,民族地区大部分中学都以应试为目标。因参加培训需要占用教学时间,为提高升学率,大部分主科教师时常排除在培训人员名单以外,部分学校对组织教师参加培训重视不够,应付了事。同时,80%以上的學校过于依懒他培,缺乏组织本校自主培训的主动性,被动式培训仍然成为主流。
二、思考与建议
有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通过观念更新、体系建构和模式创新等措施,促进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找准结合点,实现模式转变。
多年来,教师培训与实际课堂教学的分离,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的发挥。因此,必须从培训模式上进行反思,在深入了解一线教师需求的基础上,找准培训者"供给"与受训教师"需求"的结合点,才能实现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的相互促进。应该说,受训教师长期在基层一线任教,在教学的实际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教师培训长期采用的单向度教育模式功能极易散失,极大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当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和人与情境间的全面交流和集体学习,教师培训同样需要受训教师的参与。为此,要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必须在平等沟通的框架内,积极引入观摩、思考、演练、评议等形式,将单向度教育模式转变为双向度教育模式,充分激发受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双向参与过程中,启迪和带动思维创新。
2、坚持输造结合,实现训教合一。
当前,无论是民族地区教师的成长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客观上都要求教师培训既要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教育教学提高的需要。单向度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只具备"输血"功能,而缺乏"造血"功能,集中灌输式培训时常会造成脱离教学实践的理论传输,因而培训效果难以迅速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了使培训对象自身能够制造养分,自主地改善教学技能和提高教学意识,培训需要引导教师把学习转变成教学的行为。因此,要多采取专家指导与行为跟进的培训方式,在教师培训中实现教学行为相互观摩、深度反思、互助成长的目的,将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理论培训有机结合,实现以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3、健全培训体系,实现系统培训。
由于各方面原因,区、市、县各级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缺乏统一培训规划,"你方唱摆我登场",极易出现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内容"撞车"现象,造成了师资供需矛盾。为进一步开展好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工作,必须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师培训规划。整个培训规划应当由区、市教师培训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然后逐一分解到各基层教师进修学校落实,形成一个统一规划、分层培训的培训体系,使单阶段培训推演为逐层次连续培训。同时,应将所有的教师培训都应纳入到培训中心进行统筹管理,使各类各级教师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最终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开展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民族地区中学教师自身素质,让教师通过接受全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自觉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结合隆林各族自治县中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对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初探。
一、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失真,流于形式。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提升其教学质量,因此,能否实现受训者预期目标,是衡量教师培训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在当前开展的中学教师培训中,有60%的教师认为培训并未贴近学校教学生活,有60%的教师表示不适应目前的培训方式,有50%的教师认为培训并未使其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2、模式单一,缺乏弹性。
调查显示,当前民族地区中学教师的培训有80%局限于县级培训,培训内容更新滞后,时常多年"老调重弹",培训实效大打折扣;有60%的教师1年所参加的培训不超过2次,参加培训时间有限;并且在近4年内有50%的教师参与的仍是同一模式的重复培训,造成时间、精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浪费。同时,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形式单一,互动式的教师培训严重缺乏,并且由于大多数培训偏重教育学科理论方面指导,教学实践活动被忽略。
3、功能弱化,被动参与。
在中考和高考的影响下,民族地区大部分中学都以应试为目标。因参加培训需要占用教学时间,为提高升学率,大部分主科教师时常排除在培训人员名单以外,部分学校对组织教师参加培训重视不够,应付了事。同时,80%以上的學校过于依懒他培,缺乏组织本校自主培训的主动性,被动式培训仍然成为主流。
二、思考与建议
有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通过观念更新、体系建构和模式创新等措施,促进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找准结合点,实现模式转变。
多年来,教师培训与实际课堂教学的分离,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的发挥。因此,必须从培训模式上进行反思,在深入了解一线教师需求的基础上,找准培训者"供给"与受训教师"需求"的结合点,才能实现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的相互促进。应该说,受训教师长期在基层一线任教,在教学的实际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教师培训长期采用的单向度教育模式功能极易散失,极大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当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媒介,促进师生间、生生间和人与情境间的全面交流和集体学习,教师培训同样需要受训教师的参与。为此,要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必须在平等沟通的框架内,积极引入观摩、思考、演练、评议等形式,将单向度教育模式转变为双向度教育模式,充分激发受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双向参与过程中,启迪和带动思维创新。
2、坚持输造结合,实现训教合一。
当前,无论是民族地区教师的成长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客观上都要求教师培训既要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教育教学提高的需要。单向度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只具备"输血"功能,而缺乏"造血"功能,集中灌输式培训时常会造成脱离教学实践的理论传输,因而培训效果难以迅速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了使培训对象自身能够制造养分,自主地改善教学技能和提高教学意识,培训需要引导教师把学习转变成教学的行为。因此,要多采取专家指导与行为跟进的培训方式,在教师培训中实现教学行为相互观摩、深度反思、互助成长的目的,将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理论培训有机结合,实现以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目的。
3、健全培训体系,实现系统培训。
由于各方面原因,区、市、县各级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缺乏统一培训规划,"你方唱摆我登场",极易出现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内容"撞车"现象,造成了师资供需矛盾。为进一步开展好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训工作,必须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师培训规划。整个培训规划应当由区、市教师培训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然后逐一分解到各基层教师进修学校落实,形成一个统一规划、分层培训的培训体系,使单阶段培训推演为逐层次连续培训。同时,应将所有的教师培训都应纳入到培训中心进行统筹管理,使各类各级教师都能获得学习的机会,最终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