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和亲人到城市打工,由于诸多原因,他们的未成年的孩子绝大部分被留在了家里,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与其他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更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内涵
要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及培养,我们首先要了解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内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请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本次大会还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那么,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去外地经商现象又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照看,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发生恶性事件。
为此,我对沙市小学8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占年级的70%,父母只有一人在外打工的占19%。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与留守儿童的长期交往中,我发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
2.“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及学习习惯。在学校住宿时,我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自信心不足及学习成绩差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3.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决定因素。他们与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實有效的帮助指导,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差异也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鉴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施有效的身心健康教育及培养手段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三、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及其培养机制
其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驿站,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老师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得到的是父母回家以后由于愧疚感而采取的所谓的“补偿”——畸形的溺爱,代替了亲情之间的那种体贴入微而又严格管教的正常关爱。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就应该积极、主动的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他们的喜与乐,分担他们的忧与愁,教师要担当起“朋友”和“父母”的角色,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和依靠。
爱心驿站有很多教师,他们充当“爱心妈妈”和“爱心叔叔”,釆用“一”帮“一”结对子,利用节假日把“留守儿童”带回家,耐心教育,细心培养,很多典型事例不但涌现。他们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而是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在沟通方式上,除了谈话、课间聊天外,还可以用书信、日记等方式进行,让他们畅所欲言,努力缩小他们彼此心灵上的距离。
其二,完善家长学校,构建家校共管平台。成立家长学校,利用节假日对家长进行培训开会学习,利用寒暑假开设短训班,轮流培训每位家长,构建家校共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平台,培训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教育家長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2.教育父母要掌握较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教育父母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学校、家庭双管齐下,才能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教育,尤其是对问题留守儿童的身心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依靠教师,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互补作用,防止出现教育的真空地带,切实巩固教育的成果。因此,要实现家校互动,家校共管,一是要提高孩子托付人的认识,保持与学校教育的高度一致,双管齐下,让孩子在家、在校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
其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健康的兴趣。中心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为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健康的兴趣构建新的平台。
通过近几年调查接触我们发现,中、高年级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探究原因,是因为他们已习惯了这种孤独的生活,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长期下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容易养成一种孤僻、自卑的性格,所以,活动中心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
为此,我们辅导老师还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当“家”做“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广大教师像掏金工人一样敏锐地发现他们身上有价值的宝藏,通过正面激励,使他们体验到受到爱抚和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改正错误、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及其培养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大家要集中各种力量,形成合力,一起来重视和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都成为祖国最美丽而又最灿烂的花朵。
一、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内涵
要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及培养,我们首先要了解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内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请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本次大会还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那么,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现状是怎样的呢?
二、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去外地经商现象又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照看,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发生恶性事件。
为此,我对沙市小学8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占年级的70%,父母只有一人在外打工的占19%。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与留守儿童的长期交往中,我发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
2.“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及学习习惯。在学校住宿时,我发现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自信心不足及学习成绩差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3.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决定因素。他们与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實有效的帮助指导,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差异也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鉴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施有效的身心健康教育及培养手段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三、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及其培养机制
其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爱心驿站,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老师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之爱,得到的是父母回家以后由于愧疚感而采取的所谓的“补偿”——畸形的溺爱,代替了亲情之间的那种体贴入微而又严格管教的正常关爱。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就应该积极、主动的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他们的喜与乐,分担他们的忧与愁,教师要担当起“朋友”和“父母”的角色,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和依靠。
爱心驿站有很多教师,他们充当“爱心妈妈”和“爱心叔叔”,釆用“一”帮“一”结对子,利用节假日把“留守儿童”带回家,耐心教育,细心培养,很多典型事例不但涌现。他们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而是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在沟通方式上,除了谈话、课间聊天外,还可以用书信、日记等方式进行,让他们畅所欲言,努力缩小他们彼此心灵上的距离。
其二,完善家长学校,构建家校共管平台。成立家长学校,利用节假日对家长进行培训开会学习,利用寒暑假开设短训班,轮流培训每位家长,构建家校共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平台,培训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教育家長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2.教育父母要掌握较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教育父母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学校、家庭双管齐下,才能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教育,尤其是对问题留守儿童的身心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依靠教师,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互补作用,防止出现教育的真空地带,切实巩固教育的成果。因此,要实现家校互动,家校共管,一是要提高孩子托付人的认识,保持与学校教育的高度一致,双管齐下,让孩子在家、在校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
其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健康的兴趣。中心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为丰富儿童生活,培养健康的兴趣构建新的平台。
通过近几年调查接触我们发现,中、高年级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探究原因,是因为他们已习惯了这种孤独的生活,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长期下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容易养成一种孤僻、自卑的性格,所以,活动中心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
为此,我们辅导老师还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当“家”做“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广大教师像掏金工人一样敏锐地发现他们身上有价值的宝藏,通过正面激励,使他们体验到受到爱抚和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从而迸发出改正错误、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及其培养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大家要集中各种力量,形成合力,一起来重视和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都成为祖国最美丽而又最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