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庙是中国古代为纪念儒家创始人孔子和提倡尊孔崇儒、传播儒家教化而修建的建筑。儒家的哲学、礼治、伦理思想对孔庙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建筑布局和形制、单体建筑、建筑装饰上有所体现。曲阜孔庙是祭祀先圣先师孔子的地方,其建筑结构严谨,是中国礼制建筑的代表。除曲阜孔庙,自北魏和南齐开始,统治者在京师设立孔庙,唐朝统治者下诏州县皆立庙,建立了全国各地庙与学并置的制度,使孔庙逐渐演变成国家正统文化宣导和教育执行的场所。
关键词:建筑结构;孔庙;儒家文化
孔庙又称“夫子庙”“孔子庙”“文宣王庙”“文庙”。从孔庙产生以来,中国文化和建筑形式就一直影响着孔庙的发展。世界上所有的庙宇都是宗教文化的产物,没有宗教性便不会有庙宇的存世。孔庙无疑也是一座宗教文化的历史存在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祭祀文化的具体展现。孔庙既是专门用于祭祀孔子的庙宇,同时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社会教育的象征和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标志。因此,它不仅在曲阜,在海内外也广泛建造存世。孔庙建筑形制特别,布局讲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
自孔子生活的时代起,建筑形制就被视作一种基本制度,随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制建筑的意义各不相同,不同身份的人居住房屋制式有严格的区分。孔庙建筑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礼制规范的过程。
1 孔庙发展历程简介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后,鲁哀公尊其为师,将其生前三间所居之室改作庙堂,供奉孔子的衣、冠、琴、车、书于其中。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孔庙,也称“家庙”。《史记·孔子世家》载:“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亲临曲阜祭孔,开帝王祭孔先河。汉恒帝永嘉三年(153)下诏修建曲阜孔廟,并任孔和为孔庙守官,由此家庙升为国庙。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220)“令鲁郡修庙,置百户卒以守卫,又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进一步提高国庙的地位。
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元年(477)下诏全国各郡县学均祭祀孔子,由此形成了全国各地学校皆祭孔的制度,同时也开始了孔庙和学校合一的体制。太和十三年(489),孝文帝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先圣庙,这是全国在曲阜以外建的第一座孔庙,开全国各地建孔庙的先河。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全国各地开始建孔庙,北周在长安建庙祭孔,梁元帝在湖北荆州建宣圣庙祭孔。
隋朝(581—618年),全国州县开始庙学合一,孔庙平时为学校,同时为祭孔圣地,祭祀时同时祭周公,因孔子倡礼乐,而周公是建设国家礼乐制度的始祖。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高祖下诏国学立周公、孔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强化“庙学一体”。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由此孔庙始称“文宣王庙”“先师庙”“文庙”。现存江西萍乡文庙即为唐建。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庙学一体”继续倡扬,现存河北正定、江苏如皋、山东曲阜三座孔庙皆为五代文庙遗存。
北宋崇儒,宰相赵普曾对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太宗雍熙年间(984—987年),曲阜文宣王庙阁建筑蓝本从皇家流传各地,加快了孔庙的建设发展。在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代的孔庙约占总数的70%。现存苏州文庙、江阴文庙、南京夫子庙等皆为宋代时所建孔庙。宋代是儒学的发展时期,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把儒学的哲学理念推向高潮,与此同步,各地“庙学一体”的书院建筑亦大为发展。宋时全国创建书院140余所,著名的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皆发展于北宋,号称“全国四大书院”。
元代蒙古人主政,仍崇儒。元大德年间(1297—l307年),皇帝诏令各地大建孔庙以祭拜。
明清时期,京都、省府、州县建孔庙成为定制。清时,全国县城以上孔庙1560多处,今存或可寻遗址的全国尚有500余处。
2 孔庙祭祀礼仪的结构用途
曲阜孔庙的建筑主体部分有前后九进院落,中贯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前三进为引导性庭院,院内遍植蓊郁蔽日的桧柏,创造了一种肃穆庄严的气氛,笔直如矢的甬道在高耸挺拔的苍翠古树间穿行而过。身处其间,既使人感受到孔庙悠久的历史,又烘托出孔子深奥的思想。《金声玉振》《太和元气》《德牟天地》《道冠古今》《棂星》《至圣》《圣时》《弘道》《大中》等金色、红色、绿色的醒目额匾高悬于座座门坊上,极力赞扬孔子思想的高深,歌颂孔子的功绩,使人心中油然而生崇拜敬仰之情。第四进庭院以后,红墙绿树相映,建筑多为黄瓦,喻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和他的丰功伟绩。孔庙的整体布局是非常独特的。
祭孔有一整套烦琐的礼仪。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崇敬,每个祭祀步骤都设置了相应的建筑,如斋戒用的斋宿,存放乐器的乐器库,存放礼器的礼器库,制作祭品的神庖、神厨,奉祀孔子的大成殿等。
孔庙建筑与学宫结合为一,意在讲求教学与祭祀功能并重。清朝的教育组织在中央有国子监,是国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地方的府、州、县各设府学、州学、县学等,通称儒学。因此,全国各地的孔庙建筑多包括学生上课使用的讲堂、斋舍以及作为教官宿舍的教授署、教谕署与训导署等。
孔庙中举行释奠仪式的主要空间是由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与崇圣祠所包围的菱形空间,从京师的孔庙到地方的孔庙这些都是必备的。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殿上奉祀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的神位。东西庑奉祀从祀的先贤先儒。崇圣祠原称“启圣祠”,亦称“圣祖殿”或“五王祠”,清雍正元年(1723)改为现名,是奉祀孔子五代祖先的场所。除台湾新竹孔庙外,崇圣祠大都位于大成殿之后,与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在同一中轴线上。 3 孔庙的建筑布局与保护意义——以曲阜孔庙为例
现存曲阜孔庙建筑群以南北为中轴线,分左、中、右三路建筑布局,前后共九进院落,有各类建筑100余座460余间,东西横宽140米,南北纵长1000余米,结构严谨,气势宏伟,是中国著名的宫殿式建筑群落,也是世界上2000多所孔庙中最大的一座,更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环境代表、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景观文化最有力的实物。曲阜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庙建筑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来完成的。通过体制完备的建筑效果来体现威严、肃穆的特定环境,发挥祭祀和教化的功能。因此,对古建筑的保护既是确保孔庙原真性和完整性、维护民族精神家园物化载体的应有措施,更是维系孔庙神圣庄严氛围、营造特定祭祀朝圣环境的必然要求。
以曲阜孔庙为例,受自然风化和历史因素影响,曲阜孔庙各单体建筑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屋面漏雨、木构件腐朽、墙体酥碱开裂、石构件断裂残缺等病害,古建筑彩画也存在起甲、剥落、漫漶不清的问题,对孔庙建筑群的文物保护、建筑完整性和特定文化氛围带来了较大影响。近年来,曲阜孔庙在定期做好地面围墙整修、拔草倒垄等“岁修”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和“分组编制”“分步报批”的工作路线,针对孔庙东路、中路、西路多个建筑组群编制报批并启动实施了古建筑和彩画保护修缮工程,逐步消除古建筑及彩画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病害状况,有效保存了古建筑及彩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真实延续了古建筑遗产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有力维护了孔廟建筑群的体制完备性和浓厚的祭祀环境氛围,并为祭孔展演、成人礼、经典诵读、孔庙朝圣、孔庙祈福、开笔礼等新一批孔子文化演艺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场地,助推孔庙传统文化功能在新时期得到延续和发展。
随着历史变迁和朝代更迭,孔庙在建立、修缮、祭祀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石碑及附属石刻文物。这些碑刻是孔庙自身发展的最真实、最直接的文字记载,也是研究孔庙历史文化沿革和儒家思想传承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称得上是孔庙文化研究的全方位的档案资料库。曲阜孔庙内保存有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1500多块,内容既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碑刻石刻文字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真、草、隶、篆等各体皆备。这些碑刻不仅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发展历程及特点,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是研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处于露天和半露天存放的部分碑刻,长期受自然环境应力作用和物理、化学、微生物风化影响,表面出现了粉化剥落、浅表性裂隙等现象。为加强保护,曲阜孔庙将所存汉魏碑刻和部分重点碑刻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进行集中保存和陈列。
孔庙中的古树名木是各地孔庙的一大突出景观。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树名木,犹如一首绿色的长诗,以其特有的风姿展现着孔庙博大精深的自然历史和古老璀璨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被誉为“活的文物”。曲阜孔庙内的古树名木苍老遒劲,以“古、怪、奇、秀”等特点展示着自身的魅力,烘托出孔庙特有的庄严肃穆氛围。其本身就已成为孔庙人文自然环境的代表成分,被赋予了神圣、儒雅的人格生命,像饱读诗书的儒学君子孑然独立,承载着孔子思想,从容而优雅地接受海内外游客的敬仰和膜拜。另一方面,古树名木往往与孔庙自身的历史变迁和相关历史人物相关联,承载着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地域文明的重要见证和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及历史文化价值。大成门内石陛东侧的先师手植桧,相传为孔子手植,历经2000多年岁月沧桑,几番枯荣,被誉为“曲阜最为神圣的古树”。做好孔庙古树名木的保护,不仅是保存孔庙历史文化信息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提升当地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为延续古树名木的生机,曲阜孔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系统地做好古树名木病虫害监测预报和化学防治工作,增强古树名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孔庙建筑形制特别,布局讲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自己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孔庙既是专门用于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社会教育的象征和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崇拜信仰的标志。因此,它不仅在曲阜,在海内外也广泛建造存世。孔庙历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千百年的风雨洗礼,是科举和儒学结合的重要历史实物。
参考文献
[1]陈兴,吕海平.辽东地区明清孔庙的研究价值[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115-119.
[2]于亚娟.宋代福建孔庙选址及建筑布局[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8+16.
[3]李静远.论曲阜孔庙建筑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5):88-89.
[4]王文灏.曲阜孔庙建筑装饰制式的民间审美体现[J].民俗研究,2012(6):102-106.
[5]佚名.三、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孔庙[J].南方文物,2002(4):10-39.
[6]唐玮.曲阜孔庙建筑石雕艺术的视觉审美解读及其美学思想探析[J].美术观察,2017(11):118-119.
[7]马庆峰.曲阜孔庙建筑的礼制文化转呈方式初探[J].艺术教育,2017(15):210-212.
关键词:建筑结构;孔庙;儒家文化
孔庙又称“夫子庙”“孔子庙”“文宣王庙”“文庙”。从孔庙产生以来,中国文化和建筑形式就一直影响着孔庙的发展。世界上所有的庙宇都是宗教文化的产物,没有宗教性便不会有庙宇的存世。孔庙无疑也是一座宗教文化的历史存在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祭祀文化的具体展现。孔庙既是专门用于祭祀孔子的庙宇,同时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社会教育的象征和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标志。因此,它不仅在曲阜,在海内外也广泛建造存世。孔庙建筑形制特别,布局讲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
自孔子生活的时代起,建筑形制就被视作一种基本制度,随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制建筑的意义各不相同,不同身份的人居住房屋制式有严格的区分。孔庙建筑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礼制规范的过程。
1 孔庙发展历程简介
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后,鲁哀公尊其为师,将其生前三间所居之室改作庙堂,供奉孔子的衣、冠、琴、车、书于其中。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孔庙,也称“家庙”。《史记·孔子世家》载:“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亲临曲阜祭孔,开帝王祭孔先河。汉恒帝永嘉三年(153)下诏修建曲阜孔廟,并任孔和为孔庙守官,由此家庙升为国庙。
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220)“令鲁郡修庙,置百户卒以守卫,又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进一步提高国庙的地位。
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元年(477)下诏全国各郡县学均祭祀孔子,由此形成了全国各地学校皆祭孔的制度,同时也开始了孔庙和学校合一的体制。太和十三年(489),孝文帝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先圣庙,这是全国在曲阜以外建的第一座孔庙,开全国各地建孔庙的先河。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全国各地开始建孔庙,北周在长安建庙祭孔,梁元帝在湖北荆州建宣圣庙祭孔。
隋朝(581—618年),全国州县开始庙学合一,孔庙平时为学校,同时为祭孔圣地,祭祀时同时祭周公,因孔子倡礼乐,而周公是建设国家礼乐制度的始祖。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高祖下诏国学立周公、孔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强化“庙学一体”。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由此孔庙始称“文宣王庙”“先师庙”“文庙”。现存江西萍乡文庙即为唐建。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庙学一体”继续倡扬,现存河北正定、江苏如皋、山东曲阜三座孔庙皆为五代文庙遗存。
北宋崇儒,宰相赵普曾对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太宗雍熙年间(984—987年),曲阜文宣王庙阁建筑蓝本从皇家流传各地,加快了孔庙的建设发展。在我国现存孔庙中,始建于宋代的孔庙约占总数的70%。现存苏州文庙、江阴文庙、南京夫子庙等皆为宋代时所建孔庙。宋代是儒学的发展时期,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把儒学的哲学理念推向高潮,与此同步,各地“庙学一体”的书院建筑亦大为发展。宋时全国创建书院140余所,著名的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皆发展于北宋,号称“全国四大书院”。
元代蒙古人主政,仍崇儒。元大德年间(1297—l307年),皇帝诏令各地大建孔庙以祭拜。
明清时期,京都、省府、州县建孔庙成为定制。清时,全国县城以上孔庙1560多处,今存或可寻遗址的全国尚有500余处。
2 孔庙祭祀礼仪的结构用途
曲阜孔庙的建筑主体部分有前后九进院落,中贯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前三进为引导性庭院,院内遍植蓊郁蔽日的桧柏,创造了一种肃穆庄严的气氛,笔直如矢的甬道在高耸挺拔的苍翠古树间穿行而过。身处其间,既使人感受到孔庙悠久的历史,又烘托出孔子深奥的思想。《金声玉振》《太和元气》《德牟天地》《道冠古今》《棂星》《至圣》《圣时》《弘道》《大中》等金色、红色、绿色的醒目额匾高悬于座座门坊上,极力赞扬孔子思想的高深,歌颂孔子的功绩,使人心中油然而生崇拜敬仰之情。第四进庭院以后,红墙绿树相映,建筑多为黄瓦,喻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和他的丰功伟绩。孔庙的整体布局是非常独特的。
祭孔有一整套烦琐的礼仪。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崇敬,每个祭祀步骤都设置了相应的建筑,如斋戒用的斋宿,存放乐器的乐器库,存放礼器的礼器库,制作祭品的神庖、神厨,奉祀孔子的大成殿等。
孔庙建筑与学宫结合为一,意在讲求教学与祭祀功能并重。清朝的教育组织在中央有国子监,是国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地方的府、州、县各设府学、州学、县学等,通称儒学。因此,全国各地的孔庙建筑多包括学生上课使用的讲堂、斋舍以及作为教官宿舍的教授署、教谕署与训导署等。
孔庙中举行释奠仪式的主要空间是由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与崇圣祠所包围的菱形空间,从京师的孔庙到地方的孔庙这些都是必备的。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殿上奉祀孔子以及四配、十二哲的神位。东西庑奉祀从祀的先贤先儒。崇圣祠原称“启圣祠”,亦称“圣祖殿”或“五王祠”,清雍正元年(1723)改为现名,是奉祀孔子五代祖先的场所。除台湾新竹孔庙外,崇圣祠大都位于大成殿之后,与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在同一中轴线上。 3 孔庙的建筑布局与保护意义——以曲阜孔庙为例
现存曲阜孔庙建筑群以南北为中轴线,分左、中、右三路建筑布局,前后共九进院落,有各类建筑100余座460余间,东西横宽140米,南北纵长1000余米,结构严谨,气势宏伟,是中国著名的宫殿式建筑群落,也是世界上2000多所孔庙中最大的一座,更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环境代表、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同时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景观文化最有力的实物。曲阜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孔庙建筑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来完成的。通过体制完备的建筑效果来体现威严、肃穆的特定环境,发挥祭祀和教化的功能。因此,对古建筑的保护既是确保孔庙原真性和完整性、维护民族精神家园物化载体的应有措施,更是维系孔庙神圣庄严氛围、营造特定祭祀朝圣环境的必然要求。
以曲阜孔庙为例,受自然风化和历史因素影响,曲阜孔庙各单体建筑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屋面漏雨、木构件腐朽、墙体酥碱开裂、石构件断裂残缺等病害,古建筑彩画也存在起甲、剥落、漫漶不清的问题,对孔庙建筑群的文物保护、建筑完整性和特定文化氛围带来了较大影响。近年来,曲阜孔庙在定期做好地面围墙整修、拔草倒垄等“岁修”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和“分组编制”“分步报批”的工作路线,针对孔庙东路、中路、西路多个建筑组群编制报批并启动实施了古建筑和彩画保护修缮工程,逐步消除古建筑及彩画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病害状况,有效保存了古建筑及彩画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真实延续了古建筑遗产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有力维护了孔廟建筑群的体制完备性和浓厚的祭祀环境氛围,并为祭孔展演、成人礼、经典诵读、孔庙朝圣、孔庙祈福、开笔礼等新一批孔子文化演艺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场地,助推孔庙传统文化功能在新时期得到延续和发展。
随着历史变迁和朝代更迭,孔庙在建立、修缮、祭祀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石碑及附属石刻文物。这些碑刻是孔庙自身发展的最真实、最直接的文字记载,也是研究孔庙历史文化沿革和儒家思想传承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称得上是孔庙文化研究的全方位的档案资料库。曲阜孔庙内保存有汉代以来的历代碑刻1500多块,内容既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碑刻石刻文字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真、草、隶、篆等各体皆备。这些碑刻不仅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发展历程及特点,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是研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处于露天和半露天存放的部分碑刻,长期受自然环境应力作用和物理、化学、微生物风化影响,表面出现了粉化剥落、浅表性裂隙等现象。为加强保护,曲阜孔庙将所存汉魏碑刻和部分重点碑刻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进行集中保存和陈列。
孔庙中的古树名木是各地孔庙的一大突出景观。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树名木,犹如一首绿色的长诗,以其特有的风姿展现着孔庙博大精深的自然历史和古老璀璨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被誉为“活的文物”。曲阜孔庙内的古树名木苍老遒劲,以“古、怪、奇、秀”等特点展示着自身的魅力,烘托出孔庙特有的庄严肃穆氛围。其本身就已成为孔庙人文自然环境的代表成分,被赋予了神圣、儒雅的人格生命,像饱读诗书的儒学君子孑然独立,承载着孔子思想,从容而优雅地接受海内外游客的敬仰和膜拜。另一方面,古树名木往往与孔庙自身的历史变迁和相关历史人物相关联,承载着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地域文明的重要见证和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及历史文化价值。大成门内石陛东侧的先师手植桧,相传为孔子手植,历经2000多年岁月沧桑,几番枯荣,被誉为“曲阜最为神圣的古树”。做好孔庙古树名木的保护,不仅是保存孔庙历史文化信息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提升当地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为延续古树名木的生机,曲阜孔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系统地做好古树名木病虫害监测预报和化学防治工作,增强古树名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孔庙建筑形制特别,布局讲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自己独特的空间构成形式。孔庙既是专门用于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社会教育的象征和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崇拜信仰的标志。因此,它不仅在曲阜,在海内外也广泛建造存世。孔庙历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千百年的风雨洗礼,是科举和儒学结合的重要历史实物。
参考文献
[1]陈兴,吕海平.辽东地区明清孔庙的研究价值[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115-119.
[2]于亚娟.宋代福建孔庙选址及建筑布局[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8+16.
[3]李静远.论曲阜孔庙建筑的文化内涵及教育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5):88-89.
[4]王文灏.曲阜孔庙建筑装饰制式的民间审美体现[J].民俗研究,2012(6):102-106.
[5]佚名.三、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孔庙[J].南方文物,2002(4):10-39.
[6]唐玮.曲阜孔庙建筑石雕艺术的视觉审美解读及其美学思想探析[J].美术观察,2017(11):118-119.
[7]马庆峰.曲阜孔庙建筑的礼制文化转呈方式初探[J].艺术教育,2017(15):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