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族刑事政策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x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因为我国的多民族状况,有必要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民族刑事政策仍然起着一定作用,本文简略分析了民族刑事政策的历史和现状,试图探讨通过民族刑事政策的法律化、突出刑法的民族性来对其加以完善,一者有效惩治和预防犯罪,二者确实保障人权,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民族 刑事政策 两少一宽 宽严相济
  作者简介:刘永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研究方向:民族法制、刑事政策、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070
  自古以来,民族宗教问题无小事。尤其近几年来,在一些地区先后发生了涉及少数民族成分人员制造的暴力恐怖犯罪事件后,涉及民族因素的犯罪问题,往往很敏感,一些人常常人为地、感性地将其归为民族问题。笔者认为,不应将涉及民族因素的犯罪问题过多地做政治化解读,更不要动不动就与民族和宗教问题联系起来,而是应在国际化和法治化的大背景下,对其予以法律化解读和处理。因为,涉及民族因素的犯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法律问题,不要把涉及少数民族成分的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也不要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
  犯罪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它严重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犯罪源于社会矛盾是一条基本的犯罪规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广泛,民族地区情况复杂。对犯罪予以惩治、控制和预防,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刑法作为国家的刑事实体法,具体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是在刑事政策指导下制定的。基于我国的多民族和各民族情况的特殊性,考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就应考虑刑法的民族性。少数民族犯罪既是一个民族身份(即少数民族公民)的分类问题,也是一个地理区位(即民族地区)分类问题。有必要依据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实行特殊的民族刑事政策。因此,民族刑事政策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和重视的,不但有效惩治和预防犯罪,而且同时保障人权,确实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民族刑事政策的提出
  简而言之,民族刑事政策作为刑事政策的一种,是党和国家为惩治和防控民族地区的犯罪,并保障少数民族人权,制定的有关民族刑事立法和司法以及执法方面的策略和指导思想。“两少一宽”政策就是有代表性的民族刑事政策,是我国特有的刑事政策。“两少一宽”的表述,最早出现在中共中央1984年第5号文件中,即“对少数民族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处理一般要从宽”。“两少一宽”政策主要适用于少数民族中的犯罪人。该政策强调,对少数民族犯罪人的处理,与情况相同的汉族犯罪人的相比较,要适当从宽,坚决贯彻少捕少杀的指导思想。对少数民族的犯罪人处理从宽是“两少一宽”政策的基本精神。刑事立法可以将该政策上升为法律,对其进行条文化和具体化。处理从宽不但包括刑事司法从宽,而且包括刑事立法从宽。所谓刑事司法从宽,即为执行刑罚从宽,法律和政策的合理范围内,只要可以从宽的都可考虑从宽。然而,处理从宽并非一律完全无条件地从宽,对于那些罪行令人发指、情节尤其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犯罪,就不可以从宽处理,而是必须依法严惩。刑事立法从宽,从一定层面说,往往是刑事司法从宽经验的科学总结,司法经验进一步归纳和提炼,变成立法的资源和指针,并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司法。
  二、民族刑事政策的历史考察
  基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同汉族地区相比,至今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是如此。这种差异状况,从犯罪原因方面来讲,往往造成引起犯罪发生的不利因素较多,而控制犯罪发生的因素较弱、较少。比如在个别民族地区,一些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常常引发斗殴、寻衅滋事、强奸和重婚等犯罪产生,因地制宜地实行“两少一宽”政策,就是对民族地区的犯罪从历史和现实实际出发进行变通处理,体现司法的宽容和关怀,彰显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达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两少一宽”政策有利于保护人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从历史实际考虑,“两少一宽”政策维护了中国共产党自土地革命时期就与少数民族所结成的稳固的统一战线,加强了党的执政地位。“两少一宽”是党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长期以来的民族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但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对于“两少一宽”政策出现了不同声音。2014年3月1日晚的云南昆明火车站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发生之后,有人提出,法律实施因民族而异,这不符合国家法治的基本精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对执行法律因民族不同而异。香港媒体曾评论说,“两少一宽”政策使得政府照顾少数民族,给了很多好处和优待。但是,少数极端暴恐分子不但不感恩,却在西方反华势力鼓动支持下,进行闹事和犯罪。地方政府往往受该政策束缚,一味软弱和退让。有人呼吁放弃“两少一宽”政策,取缔各种照顾政策。一些少数民族精英人士也提出取缔“两少一宽”政策,表示不能因为谁是少数民族就可以从轻、从宽。有人提出,“两少一宽”刑事政策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严重违背。还有人认为,对少数民族犯罪人宽大无边,可能会为民族分裂势力的犯罪开脱罪责,让其减轻甚至逃避惩罚,“两少一宽”政策事实上倒成了犯罪分子的“护身符”,而对犯罪人的宽大就等同于对犯罪行为过于纵容,客观上是对无辜群众的伤害。
  三、民族刑事政策的发展和探讨
  反思“两少一宽”政策提出的背景和根据,以及该政策三十多年以来的历史经历,其從民族地区的历史差异出发,针对少数民族的民族和历史特点进行适用,其发展也要适应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两少一宽”政策和综合治理思想是科学处置民族地区犯罪的策略和措施,但应要特别注意的是,必须掌握各少数民族犯罪的特点和各类犯罪的原因和背景。发展和完善该政策,进一步促进政策的成熟度和实际效力,一来是积极引导,不但要承认少数民族的客观差异,适当区别对待,也要循序渐进,逐步趋同统一司法和执法的大方向。二来是将“两少一宽”政策和有关司法经驗科学纳入到变通立法。对“两少一宽”政策加以制度化是必然趋势。国家层面和民族地方都有必要及时将“两少一宽”政策和有关司法经验上升为法律,为在民族地区科学准确地实施刑法提供强有力地指导。同时要特别注意,“两少一宽”政策是指处理从宽,即量刑从宽,而不是定性和定罪从宽;是指相对从宽,而不是绝对从宽;是指依法从宽,而不是法外另行;是指一般从宽,而非一律从宽,对那些犯意特别卑劣、手段特别残忍、罪行特别严重的犯罪就不能从宽。我国民族地区犯罪的控制和预防不同于其他地区,在民族地区贯彻刑事政策, 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点, 在犯罪惩治、预防、控制和司法处置中, 做到既注意普遍公平又要顾及民族特点的司法处置,以制定法为依据和基础,依照党和国家的基本刑事政策, 有效发挥民族地区习惯法的有关积极元素, 构建我国民族地区的犯罪惩治、预防和控制体系。   经过总结多年与犯罪作斗争的司法经验,并对多次“严打”斗争的历史反思, 党和国家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台,升华了过去几十年固有的刑事政策,进一步提升了刑事斗争策略,对犯罪进行惩治、预防和控制的体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治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宽严相济是现阶段党和国家的基本刑事政策, 全面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刑事司法的政治主张和要求,符合现代的司法规律,是一项伟大的战略思想, 是刑事司法战线的指导灵魂。“宽”、“严”和“济”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三个方面,“宽”是指宽大和宽容 ,对那些较为轻微的犯罪,或者犯罪人具有其他依法从轻或减轻的情节时, 对其给予较轻处理,这种政策倾向可称为“轻轻”,是从犯罪特殊预防、人道主义和节省司法资源等方面进行考虑的一项刑事司法处置原则。“严”是指严格和严厉,对那些罪行严重、社会危害性或人身危险性大的犯罪在法律上给予较重处理。这种政策倾向可称为“重重”,是对严重恶性暴力犯罪和恐怖犯罪等危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等犯罪的刑事司法处置原则。“济”是指互济和结合, 即对“宽”和“严”之间关系的科学准确定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时, 应从案情、犯罪人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合理地判断哪些是“轻”,哪些又是“重”,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不简单以罪行轻重孤立、片面和机械地适用该政策。宽严相济政策要求在实际适用时,注重把握犯罪人的特殊情况, 因案、因罪、因时、因地而宜,灵活客观地予以司法处置,力争取得法律和社会效果的现实最大化。犯罪惩治、控制和预防是一个整体,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不但在定罪量刑的实体法中体现,也在具体实施的程序法中体现, 是一项贯穿犯罪惩治、控制和预防整个体系的全局性和应用性的基本政策,也必然是适用于民族地区刑事司法实践的基本刑事政策。
  综上,民族刑事政策表述可以进一步完善为:“两少一宽,宽严相济”。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司法宽容没有改变。因此,实现“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法律化是确有必要的,对少数民族犯罪案件務必做到既要严格依照国家法律,又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科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參考文献:
  [1]许章润.犯罪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吴大华.民族法律文化散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姜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价值边界.法商研究.2007(1).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案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递增,而多数劳动纠纷解决的关键在于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本文从罗某诉某大酒店案出发,通过对该案当事人之间是构成劳动关系还是雇佣关系问题进行评析,提出确认劳动关系成立要满足两个要件:(1)形式要件:双方的主体资质和书面劳动合同;(2)实质要件:合意、用工事实和从属性。  关键词 劳动关系 雇佣关系 确认  作者简介:邓琳惠,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硕士研
摘 要 当前自闭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对自闭症家庭与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为缓解双方压力,促进自闭症群体融入社会,融合教育逐渐被接受,其效果也得到认可。然而,自闭症儿童的上学路并非一帆风顺,家长、学校都可能成为路上的阻碍。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入学这一现实问题,亟需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并辅之以理论研究,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 受教育权 权利冲突 融合教育  作者简介:俞泽柠,苏州大学法学
摘 要 检察委员会实行集体决议制度,由于目前存在的案件决议责任不明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委会的权威。如何规范检委会集体决议的责任承担,确保检察委员会决策作用的发挥,进而推进检察工作的全面发展,是现今检委会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司法责任制 检委会 责任追究机制  作者简介:张立红,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张鹏翔,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中图分
摘 要 于欢案近日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与争议,舆论民情甚至罕见地出现了“一边倒”支持理解杀人者于欢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于欢案引起热议背后的法理原因,并从这方面的角度切入,在进一步分析了道德、舆论民意与法律的关系后,提出了“明确基本原则与改变评价重心”与“将法律与传统文化精华结合”的司法裁判方法论以期推动实现法治进程。  关键词 “于欢案” 法理 伦理道德 舆论民意 法治  作者简介:陈航,中山大学法
摘 要 环保执法难一直是困扰环境法学者和环境执法工作者的一大难题。环保执法力度不足、执法手段单一等问题一直使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履行自身职责时力不从心。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以上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环评与排污费征收为视角探讨新环保法对环保执法领域的改善,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路径。  关键词 环保执法 环评 排污费 征收  作者简介:王寒晋,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中图分类
摘 要 “一户一宅”法律制度作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分配原则及取得依据,具有很强的福利性和身份性。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此般制度并不能很好适应农村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村民资格和社员资格的区别、分户和分家的区别等问题也存在立法缺失现象。“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内在矛盾限制了宅基地使用权的分配和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限制了土地的经济效益。未来立法对“一户一宅”的制度的修正势在必行,而无偿
摘 要 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诉讼权利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刑事和刑事诉讼领域,对于未成年人的民事诉讼权利保护,基本依赖于法定代理人制度,虽然该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对未成年人有着保护作用,但是事实上也限制甚至侵害了未成年人的民事诉讼权利,不符合未成年人权益最大化的原则,需要尽快研究完善。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民事诉讼 权利 利益 诉讼主体  作者简介:刘志恒,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3.
摘 要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关于政治权利的原理的专著。全书围绕公意展开,将四卷紧密联合在一起,向人们阐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为此后民主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公意的视角,试图分析公意的形成、体现与落实。  关键词 公意 自然状态 社会状态 自由 人民主权  作者简介:王映雪,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
摘 要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首先是他认识论及经验论在社会哲学上的自我实践和认识,同时也是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哲学社科人文产物,也为西方近代政治哲学思想领域中的民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与当时西方英法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发展趋势以及理论需要正好相符合,因此在英法两国资本主义革命获得成功后,在欧洲其余未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以及大力发展。本文认为,抛开时代性及阶级性来说
摘 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正式施行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破解执行难,打击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效果显著,有利于国家公民诚信体系的建设。但是该规定对于失信被执行人的标准设定过于硬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做法不统一。本文旨在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严格限制和大胆扩张两个方面,从债权人主义和债务人主义的两种视角论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完善的多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