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现实中,有的高中生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有的高中生却加入了“剁手党”、“败家党”的阵营。文章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了我国当代高中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调查问卷
一、消费需求理论
经济学中,消费者需求函数反映的是消费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价格、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嗜好以及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高中生的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消费需求的这些因素同样适用于对高中生消费行为的分析。然而,作为一个特定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高中生在收入来源、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二、调查设计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信息通讯发达、电商踊跃“造节”,网络促销应接不暇的新时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高中生的收入来源有哪些?每个月的零花钱水平大概有多少?其日常消费行为具有哪些特点?影响高中生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网络对高中生的消费行为有没有影响?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作者利用高二寒假的时间组织了一次针对高中生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都是利用腾讯问卷网络平台完成的。此次针对高中生消费需求的调查问卷一共包括25道選择题。其中,主观题11道,客观题14道,主客观题的比重为44:56。调查问卷设计的概况见表1。在朋友的帮助下,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严格限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调查结束时,共收回有效问卷401份。
此次调查问卷除了涵盖消费类调查问卷的常规内容外,还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调整。第一,增加了针对当代高中生消费心理的选题,具体有高中生消费动机、观念和态度。第二,增加了高中生使用网购的相关选题。之所以从上述两个方面调整调查问卷的内容侧重点,主要是考虑高中生的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情感与理智都不是很成熟稳定,心理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此外,高中生课余时间少,好奇心重,容易接受新兴的网购、外卖等电商服务。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中生的零花钱来源
高中生的零花钱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消费能力的高低。现实中,高中生仍处于受教育阶段,其日常开支主要是花父母的钱,还有部分来源于亲友的馈赠,如压岁钱、奖学金等。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主动给的钱(占比52.4%)和压岁钱(占比42.4%)是高中生两项最主要的零花钱来源,向父母要的钱(占比32.8%)位居第三,其次是其他长辈给的钱(占比13.9%),而通过自己劳动赚的钱占比为10.8%。见图1。
调查发现,高中生零花钱来源相对比较单一,多样化程度并不高。在被调查的401名高中生中,零花钱只有一种来源的249人,占比62.1%,来源三种以上的(含三种来源)有52人,占比13%,其余的来源两种(共100人),占比为25%。在只有一种零花钱来源的被调查者中,223人是花父母的钱(包括父母主动给钱和自己向父母要钱两种情形),占249人的89.6%,而通过自己劳动赚钱的共23人,占249人的9.3%。在这23人中,家庭经济状况贫穷的有13人,占到了56.6%。调查结果说明,我国大多数高中生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父母及亲友,自己主动打工赚钱的并不多。
(二)高中生的零花钱开支
高中阶段,学生的日常开支基本固定,主要有上学期间的饭钱、交通费、课外辅导费和书本费等。大多数情形下,我国高中生的这些固定开支由家长或其他亲属承担。为了增强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作者在调查高中生每个月可支配零花钱时没有考虑上述固定开支。在对每个月可支配零花钱的金额调查中,63.4%的高中生每个月零花钱支出不足100元,24.7%的每个月零花钱在100元至300元之间,300元至500元之间的占7.7%,而500元以上的仅占4.2%。见图2。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多数高中生每个月可支配的零花钱并不多,其消费能力可见一斑。这一点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形基本一致。
在对问卷结果做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在每个月零花钱支出不足100元的254份问卷中,每年压岁钱收入超过1000元的有69人,占比达27.2%。也就是说,高中生压岁钱收入和每月可支配零花钱之间的关系有较大的差异。在随后的走访中,作者了解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高中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贯彻的价值理念和财务管理办法密切相关。有些家长全额没收孩子的压岁钱,零花钱单独给;有些家长在代为保管压岁钱的同时,会拿出少额的压岁钱让孩子自主支配;还有些家长直接将压岁钱折算成每个月的零花钱按月支付给孩子。
(三)高中生的网络消费行为
当代的高中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近年来,以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消费手段不断创新。这些新兴的消费手段既方便了高中生进行碎片化的时间管理,又能给高中生提供时尚的消费体验。借助这些优势,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一特殊消费群体。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中生对网购这种新兴的消费手段接受快,被调查的高中生中从不使用网购的仅占18.5%,剩余的81.5%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网购。见表2。由此可见,互联网购物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高中生接受的消费手段。这也符合我国目前网购群体年轻化的整体趋势。注意的是,在使用网购的被调查者中,网购频次分布并不均衡。其中,近三分之二的高中生网购者偶尔会在网上购买图书,三分之一的一般只在购买折扣较大的商品时才使用网购,其余不到10%的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来自网络。
不难发现,被调查的高中生网购商品主要是图书和折扣较大的日用商品,如服装、鞋帽等。除极少数高中生有依赖网购的倾向外,大多数高中生对待网购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性的。网购行为调查表明,我国高中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具有典型的学生群体特征,即消费能力低,消费档次主要是满足基本消费需求,而价格是吸引他们进行网购的主要原因。 (四)高中生的消费观念
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总体的系统化认识。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高中生的消费观念还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此次调查中,消费满足自己需求的占比50.3%,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的占30.8%,受父母消费观念影响的占16.6%,受同学消费状况影响的占2.3%。见表3。被调查者中,一半的消费目标观念很明确(占50.3%)——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有一半的消费情绪观念不成熟(占49.7%)。后一半被调查者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外界干扰看,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消费观念的作用不容小觑,而来自同学的消费影响有可能被夸大。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家长的消费观念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作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两道分别针对家长和学生的选项完全相同的多选题。比对结果表明,高中生消费观念和家长完全一致的占比达52.12%,截然不同的占14.7%,其余的33.18%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这再一次印证了家长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是培养和引导孩子消费观念的关键因素这一基本规律。
(五)高中生的消费态度
社会心理学将态度定义为“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根据这一概念,高中生的消费态度表现在他们对消费品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或厌恶”、“爱或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个方面。为了摸清高中生消费态度的基本取向,作者选择了非校服类服饰展开了调查。图3描述了高中生日常服饰档次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服饰档次选择中档和一般的占绝大多数,分别为43.9%和33.1%,服饰上乘的占15.4%,而講究穿名牌的只有7.5%。这说明,在非校服类的日常服饰消费方面,高中生的消费行为存在差异,大多数被调查者(占比约77%)的消费行为倾向于经济实用。
此外,作者在问卷中还设计了一道针对名牌服饰态度的选择题。结果显示,持“有当然好,没有也不强求的”态度的占62.8%,持“无所谓”态度的占31%,4%的被调查者认为“穿名牌是浪费”,只有2.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名牌不可”的选项。这一调查结果与作者日常在学校观察到的现象基本一致。在北京的高中,像Nike、Adidas系的国际运动品牌服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但很少有学生穿APE、Supreme、off-white、boyLondon等国际时尚潮牌服饰。这说明,当代高中生对品牌的文化价值认同标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品牌意识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中,但与此同时大多数高中生对设计风格标新立异、价格昂贵的时尚潮牌奢侈品并不认同,对此类商品的消费意向淡薄,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并不多见。
四、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高中生在经济上仍然依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有些高中生出手阔绰,存在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的倾向。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这些学生从小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忽视对孩子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念的教育和正确引导。据了解,部分高中生家长在孩子的零用钱使用上,没有起码的管理意识,不管多少,不问用途,孩子要钱就给,甚至带头鼓励奢侈品消费,花钱大手大脚。还有部分家长虽然建立了家庭财务纪律,但家里的老人或亲属朋友却反其道而行之,觉得不能在钱上苦了孩子,背地里大把大把给钱。在这种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引导下,孩子自然而然地效仿“求新、求奇、求贵”的消费模式,片面地追求高消费带来的虚荣心满足,慢慢就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高中生消费展示的集中地点,也是培养其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场所。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消费是考试大纲规定的必修内容。教材用了一章的篇幅,简要介绍了消费水平、消费类型和消费心理,同时提倡高中生要树立“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为主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消费观念。问题是,学校推行的消费观念教育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出现这种困境主要归因于以下两点。第一,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高中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为高考捞分的纯粹的理论知识课,他们对待这门课的学习态度非常务实,缺乏对正确消费观念的实操和来自生活的体会。第二,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整齐划一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没有充分重视每一名高中生在家庭教育、个人消费习惯、心理特征、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课堂教学手段偏重理论说教导致思想观念教育实际上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高。
(三)社会方面
社会对高中生消费观的形成所施加的影响无处不在。一方面,大众网络为高中生消费提供了各种便捷的服务,但另一方面,社会媒体和网络宣传的一些炫富类资讯和综艺节目对引导高中生的消费观起到了不良的作用。尤其是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的价值观引导更是使部分高中生想当然地认为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至不用辛苦劳动,金钱就可以自己找上门来。在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引导下,部分高中生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五、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教材。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自身消费行为对孩子的示范效应。家长不仅要带头从点滴做起,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觉杜绝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不良消费行为,而且还要引导孩子在消费时量力而行,讲求效益消费,提倡绿色消费。
(二)提高学校消费观念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引领,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通过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消费观念教育走入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教学上,应减少教师的空泛说教,增加学生的“知行实践”。尤其是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丰富现有的教学形式,以“内吸、反思、体验”为主要切入点,关注学生消费观念教育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培养高中生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保障。作为监管者,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跟踪社会热点问题,尤其要关注社会媒体和网络对高中生消费观念的不良影响。互联网时代,企业和个人更应当切实肩负起向下一代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在加强自律的同时,接受舆论和社会的广泛监督,以实际行动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三管齐下,多渠道多方式地宣传教育,努力在高中生中树立起节俭理性的消费风气,坚决抵制奢靡浪费的享乐主义思想,为国家培养一批批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绍灿.“高中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福建师范大学,2003,硕士学位论文.
[2]《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6.
作者简介:
尹澍今,北京市八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调查问卷
一、消费需求理论
经济学中,消费者需求函数反映的是消费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价格、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嗜好以及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高中生的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消费需求的这些因素同样适用于对高中生消费行为的分析。然而,作为一个特定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高中生在收入来源、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
二、调查设计
当代高中生生活在信息通讯发达、电商踊跃“造节”,网络促销应接不暇的新时期。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高中生的收入来源有哪些?每个月的零花钱水平大概有多少?其日常消费行为具有哪些特点?影响高中生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网络对高中生的消费行为有没有影响?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作者利用高二寒假的时间组织了一次针对高中生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都是利用腾讯问卷网络平台完成的。此次针对高中生消费需求的调查问卷一共包括25道選择题。其中,主观题11道,客观题14道,主客观题的比重为44:56。调查问卷设计的概况见表1。在朋友的帮助下,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严格限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调查结束时,共收回有效问卷401份。
此次调查问卷除了涵盖消费类调查问卷的常规内容外,还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调整。第一,增加了针对当代高中生消费心理的选题,具体有高中生消费动机、观念和态度。第二,增加了高中生使用网购的相关选题。之所以从上述两个方面调整调查问卷的内容侧重点,主要是考虑高中生的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情感与理智都不是很成熟稳定,心理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此外,高中生课余时间少,好奇心重,容易接受新兴的网购、外卖等电商服务。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中生的零花钱来源
高中生的零花钱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消费能力的高低。现实中,高中生仍处于受教育阶段,其日常开支主要是花父母的钱,还有部分来源于亲友的馈赠,如压岁钱、奖学金等。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父母主动给的钱(占比52.4%)和压岁钱(占比42.4%)是高中生两项最主要的零花钱来源,向父母要的钱(占比32.8%)位居第三,其次是其他长辈给的钱(占比13.9%),而通过自己劳动赚的钱占比为10.8%。见图1。
调查发现,高中生零花钱来源相对比较单一,多样化程度并不高。在被调查的401名高中生中,零花钱只有一种来源的249人,占比62.1%,来源三种以上的(含三种来源)有52人,占比13%,其余的来源两种(共100人),占比为25%。在只有一种零花钱来源的被调查者中,223人是花父母的钱(包括父母主动给钱和自己向父母要钱两种情形),占249人的89.6%,而通过自己劳动赚钱的共23人,占249人的9.3%。在这23人中,家庭经济状况贫穷的有13人,占到了56.6%。调查结果说明,我国大多数高中生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父母及亲友,自己主动打工赚钱的并不多。
(二)高中生的零花钱开支
高中阶段,学生的日常开支基本固定,主要有上学期间的饭钱、交通费、课外辅导费和书本费等。大多数情形下,我国高中生的这些固定开支由家长或其他亲属承担。为了增强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作者在调查高中生每个月可支配零花钱时没有考虑上述固定开支。在对每个月可支配零花钱的金额调查中,63.4%的高中生每个月零花钱支出不足100元,24.7%的每个月零花钱在100元至300元之间,300元至500元之间的占7.7%,而500元以上的仅占4.2%。见图2。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多数高中生每个月可支配的零花钱并不多,其消费能力可见一斑。这一点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形基本一致。
在对问卷结果做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在每个月零花钱支出不足100元的254份问卷中,每年压岁钱收入超过1000元的有69人,占比达27.2%。也就是说,高中生压岁钱收入和每月可支配零花钱之间的关系有较大的差异。在随后的走访中,作者了解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与高中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贯彻的价值理念和财务管理办法密切相关。有些家长全额没收孩子的压岁钱,零花钱单独给;有些家长在代为保管压岁钱的同时,会拿出少额的压岁钱让孩子自主支配;还有些家长直接将压岁钱折算成每个月的零花钱按月支付给孩子。
(三)高中生的网络消费行为
当代的高中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近年来,以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消费手段不断创新。这些新兴的消费手段既方便了高中生进行碎片化的时间管理,又能给高中生提供时尚的消费体验。借助这些优势,网络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一特殊消费群体。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中生对网购这种新兴的消费手段接受快,被调查的高中生中从不使用网购的仅占18.5%,剩余的81.5%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网购。见表2。由此可见,互联网购物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高中生接受的消费手段。这也符合我国目前网购群体年轻化的整体趋势。注意的是,在使用网购的被调查者中,网购频次分布并不均衡。其中,近三分之二的高中生网购者偶尔会在网上购买图书,三分之一的一般只在购买折扣较大的商品时才使用网购,其余不到10%的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来自网络。
不难发现,被调查的高中生网购商品主要是图书和折扣较大的日用商品,如服装、鞋帽等。除极少数高中生有依赖网购的倾向外,大多数高中生对待网购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性的。网购行为调查表明,我国高中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具有典型的学生群体特征,即消费能力低,消费档次主要是满足基本消费需求,而价格是吸引他们进行网购的主要原因。 (四)高中生的消费观念
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总体的系统化认识。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高中生的消费观念还不成熟,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此次调查中,消费满足自己需求的占比50.3%,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的占30.8%,受父母消费观念影响的占16.6%,受同学消费状况影响的占2.3%。见表3。被调查者中,一半的消费目标观念很明确(占50.3%)——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有一半的消费情绪观念不成熟(占49.7%)。后一半被调查者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外界干扰看,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消费观念的作用不容小觑,而来自同学的消费影响有可能被夸大。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家长的消费观念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作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两道分别针对家长和学生的选项完全相同的多选题。比对结果表明,高中生消费观念和家长完全一致的占比达52.12%,截然不同的占14.7%,其余的33.18%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这再一次印证了家长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是培养和引导孩子消费观念的关键因素这一基本规律。
(五)高中生的消费态度
社会心理学将态度定义为“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根据这一概念,高中生的消费态度表现在他们对消费品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或厌恶”、“爱或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个方面。为了摸清高中生消费态度的基本取向,作者选择了非校服类服饰展开了调查。图3描述了高中生日常服饰档次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服饰档次选择中档和一般的占绝大多数,分别为43.9%和33.1%,服饰上乘的占15.4%,而講究穿名牌的只有7.5%。这说明,在非校服类的日常服饰消费方面,高中生的消费行为存在差异,大多数被调查者(占比约77%)的消费行为倾向于经济实用。
此外,作者在问卷中还设计了一道针对名牌服饰态度的选择题。结果显示,持“有当然好,没有也不强求的”态度的占62.8%,持“无所谓”态度的占31%,4%的被调查者认为“穿名牌是浪费”,只有2.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名牌不可”的选项。这一调查结果与作者日常在学校观察到的现象基本一致。在北京的高中,像Nike、Adidas系的国际运动品牌服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但很少有学生穿APE、Supreme、off-white、boyLondon等国际时尚潮牌服饰。这说明,当代高中生对品牌的文化价值认同标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品牌意识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中,但与此同时大多数高中生对设计风格标新立异、价格昂贵的时尚潮牌奢侈品并不认同,对此类商品的消费意向淡薄,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并不多见。
四、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高中生在经济上仍然依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有些高中生出手阔绰,存在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的倾向。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这些学生从小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忽视对孩子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念的教育和正确引导。据了解,部分高中生家长在孩子的零用钱使用上,没有起码的管理意识,不管多少,不问用途,孩子要钱就给,甚至带头鼓励奢侈品消费,花钱大手大脚。还有部分家长虽然建立了家庭财务纪律,但家里的老人或亲属朋友却反其道而行之,觉得不能在钱上苦了孩子,背地里大把大把给钱。在这种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引导下,孩子自然而然地效仿“求新、求奇、求贵”的消费模式,片面地追求高消费带来的虚荣心满足,慢慢就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高中生消费展示的集中地点,也是培养其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场所。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消费是考试大纲规定的必修内容。教材用了一章的篇幅,简要介绍了消费水平、消费类型和消费心理,同时提倡高中生要树立“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为主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消费观念。问题是,学校推行的消费观念教育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出现这种困境主要归因于以下两点。第一,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高中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为高考捞分的纯粹的理论知识课,他们对待这门课的学习态度非常务实,缺乏对正确消费观念的实操和来自生活的体会。第二,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整齐划一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没有充分重视每一名高中生在家庭教育、个人消费习惯、心理特征、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课堂教学手段偏重理论说教导致思想观念教育实际上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高。
(三)社会方面
社会对高中生消费观的形成所施加的影响无处不在。一方面,大众网络为高中生消费提供了各种便捷的服务,但另一方面,社会媒体和网络宣传的一些炫富类资讯和综艺节目对引导高中生的消费观起到了不良的作用。尤其是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的价值观引导更是使部分高中生想当然地认为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甚至不用辛苦劳动,金钱就可以自己找上门来。在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引导下,部分高中生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五、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教材。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重视自身消费行为对孩子的示范效应。家长不仅要带头从点滴做起,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觉杜绝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不良消费行为,而且还要引导孩子在消费时量力而行,讲求效益消费,提倡绿色消费。
(二)提高学校消费观念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引领,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通过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消费观念教育走入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教学上,应减少教师的空泛说教,增加学生的“知行实践”。尤其是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丰富现有的教学形式,以“内吸、反思、体验”为主要切入点,关注学生消费观念教育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培养高中生正确消费观念的重要保障。作为监管者,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及时跟踪社会热点问题,尤其要关注社会媒体和网络对高中生消费观念的不良影响。互联网时代,企业和个人更应当切实肩负起向下一代传播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在加强自律的同时,接受舆论和社会的广泛监督,以实际行动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三管齐下,多渠道多方式地宣传教育,努力在高中生中树立起节俭理性的消费风气,坚决抵制奢靡浪费的享乐主义思想,为国家培养一批批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绍灿.“高中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改革”.福建师范大学,2003,硕士学位论文.
[2]《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06.
作者简介:
尹澍今,北京市八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