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10个猜想
1. “保定为政治副中心?”
京津冀地区设置政治副中心,保定成为首选地,主要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有三个特点:它和北京、天津构成了等边三角形,又是石家庄和北京的中心点。
2. “京津冀推出统一的居住证?”
京津冀地区将适时推出统一的居住证制度,改变各地居住证制度“自行其是”的现状。问题在于如何设置统一居住证准入门槛,保证统一居住证持有者的居民待遇。
3. “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行?”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京津冀三地有望在未来实现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行。这似乎标志着京津冀将加速步入“同城时代”。
4. “下一个超级城市圈?”
在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将要崛起一个超级城市圈,北京扮演金融中心,天津河北两地发展信息、科技产业,三地数千万居民实现白天在北京CBD上班,而下班方便回天津河北。
5. “高校、央企或批发市场告别北京城?”
北京未来将会重点发展服务业,而制造业、石化、汽车、IT产业都会被转移出去。天津发展高端产业,一般制造业则由河北发展。
6. “享受和北京一样的公共服务?”
京津冀一体化总的思路是打破三省市目前现有的封闭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资源体系,让三省市逐步实现互通互联,转移人口可以享受到和北京同样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资源。
7. “最低工资标准一体化?”
京冀两地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巨大的收入差额凸显区域联合架构的缺失。实现最低工资的一体化,缓解由政策待遇的不对等以及环首都贫困地区与北京相邻区县发展的鸿沟。
8. “京津冀成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被强调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将提速。京津冀将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个经济发展引擎,成为未来20年中国发展的前沿阵地。
9. “京津冀市长联席会?”
设立常态化的“京津冀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协调机构。联席会议主席可以由北京市市长、天津市市长、河北省省长轮流担任。办公室设在北京,便于和中央及时沟通。
10. “天津、河北自贸区变成京津冀自贸区?”
单独的天津、河北自贸区可能会被整合到京津冀自贸区中。京津冀自贸区将以河北为腹地、以京津为核心,连接天津自贸区、京唐港和曹妃甸为一体。
(人民论坛编辑部整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二月视察北京工作时强调,要明确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更好地落实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打造优势互补的城市功能格局和优化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迫切需要在京津冀地区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而不是所谓的“政治副中心”,使之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枢纽或重要节点。
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北京城市功能的不断集中,带动了北京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集聚,也包括一些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不协调的产业扩张。在制造业领域,北京市仍然存在着一批“能耗高、工业污染排放量大、扰民严重”的粗放型中小企业;在服务业领域,区域性物流、区域性批发产业布局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这些与城市战略定位不协调的产业为城市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拥挤与环境恶化,表现最为明显的则是中心城区。
因此,有必要在京津冀地区通过建设城市副中心以及区域功能中心城市来疏解首都城市功能,缓解首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
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的出发点
从服务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出发,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需要服务于北京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支撑北京城市战略实施,结合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城市所在地的发展现状基础,致力于打造首都核心功能新节点,补充首都核心区域的主要功能。
从承担优化北京城市功能的任务出发,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应致力于解决北京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承担首都核心区过于拥挤的城市及产业功能,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综合型新城市,疏解中心城区人口。
从有利于疏解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出发,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应立足于有选择性地承接北京中心城区部分“拥堵”的城市功能,确立特色鲜明的区域功能。特别是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商业和商务功能。
从缓解首都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出发,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应促进产城平衡,避免“卧城化”发展。北京部分远郊区县以及河北省临近北京的一些市县,承担着以居住功能为核心、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卧城化”的迹象。因此需要积极推动和实现产城平衡,避免“卧城化”发展。
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的国际经验
伴随着大城市和区域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向特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集聚,出现了人口和城市功能过度集中所导致的“大城市病”,这一现象在日本首都圈尤为突出。为解决功能过度集中所导致的大城市病问题,日本首都圈就采取了建设城市副中心以及区域功能中心城市,来疏解东京都中心城区过密的城市功能。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东京都先后建设了新宿等7个副中心,这些副中心在功能上以高端服务业、城市商业和面向全球的金融、咨询、管理功能为主,主要目的在于疏散原CBD中心三区(千代田区、港区和中央区)过密的城市功能。在东京大都市圈设定了15个业务核心城市,这些业务核心城市与城市中心的距离一般在15-55公里,主要接纳可以转移的首都功能(包括中心区过于密集的教育、医疗、公共管理等功能),公司总部的部分功能,承载非必要在中心区布局的部分居住、文化、旅游、科研、会展功能,或依托特定港口、空港的区位而承担国际交往、临港工业等功能,是服务东京大都市圈、日本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节点。 区域功能中心城市一方面分担了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的居住、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功能,承接了大量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相对宜居宜业,既没有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也能够吸引一些企业集中,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产业集中地。区域功能中心城市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是城市功能网络的关键节点。
副中心、区域功能中心城市共同分散了城市中心区过度集中的功能,推动了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的优化布局,也分散了东京都过于集中的城市职能。以区域功能中心城市形成多个自立性强的都市圈,并进行明确的职能分工,从而在日本首都圈内形成职能分散、各司其职并有机联系的城市网络。
优化北京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副中心和新城建设,形成市域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
为疏解过密的城市功能,需要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新城和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化发展。北京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两轴-两带-多中心”。延伸发展两轴,集中体现首都服务功能以及现代服务业功能。特别是东西轴(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要形成从通州新城到石景山之间的金融、商贸、政务服务等在内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轴带。强化建设“两带”,特别是东部发展带,应使之成为北京市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重心。加强外围新城的建设,拓展中心区的发展空间,促进中心城、新城多点协同发展。
改变北京市职能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状况,加速中心城区城市职能向外转移,不仅有利于建立起更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是缓解北京各类由于“单中心集聚”所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的良方。加速生产职能特别是物质生产职能从中心城区向外围区县的转移,将更多的城市职能特别是产业职能由中心城区向东部和东南部的城市发展新区转移,部分产业职能应该跨越北京市行政区域转移到河北和天津等周边地区。
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功能中心城市布局及其职能分工
根据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经济社会联系、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交通体系现状以及各城市发展定位等,京津冀地区应努力构筑“一主一副、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具体地,“一主”为北京,“一副”为天津,“三轴”即形成沿京广铁路和京石高速沿线的北京-保定-石家庄城市带轴线、沿京津塘高速的北京-天津城市轴线和沿京哈线、京山线和京沈高速沿线的北京-唐山-秦皇岛城市带轴线,“三轴”是京津冀地区内的城镇密集发展轴,是人流、物流等主要集聚的地带,是京津冀地区具有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地带,也是该区域与周边联系的主要通道。“四区”即以环渤海湾的秦皇岛、唐山、天津滨海新区、沧州等为核心的滨海临港发展区,以北京为起点向东南延伸的京津廊发展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廊坊),沿京广线向西南方向延伸的京保石—邯邢衡发展区,以及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的承德、张家口等地区为核心的张-承发展区。“多中心”即在京津冀地区未来的发展中,应避免以某一个或几个城市为绝对中心的单一区域主导型格局,重视不同规模等级城镇体系的培育,引导各城市立足自然资源、交通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统筹规划发展,突出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形成以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为中心的多中心发展格局。“网络化”即借助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将区域发展的多中心特征从形态上延伸到功能上,突出以联系京津与河北各市间的放射状城际快速交通通道为纽带的京津冀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
(作者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编/严俊 美编/李祥峰
1. “保定为政治副中心?”
京津冀地区设置政治副中心,保定成为首选地,主要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有三个特点:它和北京、天津构成了等边三角形,又是石家庄和北京的中心点。
2. “京津冀推出统一的居住证?”
京津冀地区将适时推出统一的居住证制度,改变各地居住证制度“自行其是”的现状。问题在于如何设置统一居住证准入门槛,保证统一居住证持有者的居民待遇。
3. “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行?”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京津冀三地有望在未来实现高铁、地铁、公交一卡通行。这似乎标志着京津冀将加速步入“同城时代”。
4. “下一个超级城市圈?”
在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将要崛起一个超级城市圈,北京扮演金融中心,天津河北两地发展信息、科技产业,三地数千万居民实现白天在北京CBD上班,而下班方便回天津河北。
5. “高校、央企或批发市场告别北京城?”
北京未来将会重点发展服务业,而制造业、石化、汽车、IT产业都会被转移出去。天津发展高端产业,一般制造业则由河北发展。
6. “享受和北京一样的公共服务?”
京津冀一体化总的思路是打破三省市目前现有的封闭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资源体系,让三省市逐步实现互通互联,转移人口可以享受到和北京同样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资源。
7. “最低工资标准一体化?”
京冀两地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巨大的收入差额凸显区域联合架构的缺失。实现最低工资的一体化,缓解由政策待遇的不对等以及环首都贫困地区与北京相邻区县发展的鸿沟。
8. “京津冀成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被强调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将提速。京津冀将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个经济发展引擎,成为未来20年中国发展的前沿阵地。
9. “京津冀市长联席会?”
设立常态化的“京津冀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协调机构。联席会议主席可以由北京市市长、天津市市长、河北省省长轮流担任。办公室设在北京,便于和中央及时沟通。
10. “天津、河北自贸区变成京津冀自贸区?”
单独的天津、河北自贸区可能会被整合到京津冀自贸区中。京津冀自贸区将以河北为腹地、以京津为核心,连接天津自贸区、京唐港和曹妃甸为一体。
(人民论坛编辑部整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二月视察北京工作时强调,要明确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更好地落实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打造优势互补的城市功能格局和优化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迫切需要在京津冀地区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而不是所谓的“政治副中心”,使之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枢纽或重要节点。
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北京城市功能的不断集中,带动了北京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集聚,也包括一些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不协调的产业扩张。在制造业领域,北京市仍然存在着一批“能耗高、工业污染排放量大、扰民严重”的粗放型中小企业;在服务业领域,区域性物流、区域性批发产业布局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这些与城市战略定位不协调的产业为城市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城市拥挤与环境恶化,表现最为明显的则是中心城区。
因此,有必要在京津冀地区通过建设城市副中心以及区域功能中心城市来疏解首都城市功能,缓解首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
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的出发点
从服务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出发,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需要服务于北京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支撑北京城市战略实施,结合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城市所在地的发展现状基础,致力于打造首都核心功能新节点,补充首都核心区域的主要功能。
从承担优化北京城市功能的任务出发,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应致力于解决北京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承担首都核心区过于拥挤的城市及产业功能,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综合型新城市,疏解中心城区人口。
从有利于疏解北京中心城区功能出发,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应立足于有选择性地承接北京中心城区部分“拥堵”的城市功能,确立特色鲜明的区域功能。特别是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商业和商务功能。
从缓解首都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出发,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应促进产城平衡,避免“卧城化”发展。北京部分远郊区县以及河北省临近北京的一些市县,承担着以居住功能为核心、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卧城化”的迹象。因此需要积极推动和实现产城平衡,避免“卧城化”发展。
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功能中心城市的国际经验
伴随着大城市和区域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向特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集聚,出现了人口和城市功能过度集中所导致的“大城市病”,这一现象在日本首都圈尤为突出。为解决功能过度集中所导致的大城市病问题,日本首都圈就采取了建设城市副中心以及区域功能中心城市,来疏解东京都中心城区过密的城市功能。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东京都先后建设了新宿等7个副中心,这些副中心在功能上以高端服务业、城市商业和面向全球的金融、咨询、管理功能为主,主要目的在于疏散原CBD中心三区(千代田区、港区和中央区)过密的城市功能。在东京大都市圈设定了15个业务核心城市,这些业务核心城市与城市中心的距离一般在15-55公里,主要接纳可以转移的首都功能(包括中心区过于密集的教育、医疗、公共管理等功能),公司总部的部分功能,承载非必要在中心区布局的部分居住、文化、旅游、科研、会展功能,或依托特定港口、空港的区位而承担国际交往、临港工业等功能,是服务东京大都市圈、日本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节点。 区域功能中心城市一方面分担了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的居住、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服务功能,承接了大量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相对宜居宜业,既没有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也能够吸引一些企业集中,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产业集中地。区域功能中心城市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是城市功能网络的关键节点。
副中心、区域功能中心城市共同分散了城市中心区过度集中的功能,推动了日本首都圈城市功能的优化布局,也分散了东京都过于集中的城市职能。以区域功能中心城市形成多个自立性强的都市圈,并进行明确的职能分工,从而在日本首都圈内形成职能分散、各司其职并有机联系的城市网络。
优化北京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副中心和新城建设,形成市域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
为疏解过密的城市功能,需要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新城和副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化发展。北京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两轴-两带-多中心”。延伸发展两轴,集中体现首都服务功能以及现代服务业功能。特别是东西轴(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要形成从通州新城到石景山之间的金融、商贸、政务服务等在内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轴带。强化建设“两带”,特别是东部发展带,应使之成为北京市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重心。加强外围新城的建设,拓展中心区的发展空间,促进中心城、新城多点协同发展。
改变北京市职能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状况,加速中心城区城市职能向外转移,不仅有利于建立起更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是缓解北京各类由于“单中心集聚”所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的良方。加速生产职能特别是物质生产职能从中心城区向外围区县的转移,将更多的城市职能特别是产业职能由中心城区向东部和东南部的城市发展新区转移,部分产业职能应该跨越北京市行政区域转移到河北和天津等周边地区。
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功能中心城市布局及其职能分工
根据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条件、经济社会联系、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交通体系现状以及各城市发展定位等,京津冀地区应努力构筑“一主一副、三轴、四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具体地,“一主”为北京,“一副”为天津,“三轴”即形成沿京广铁路和京石高速沿线的北京-保定-石家庄城市带轴线、沿京津塘高速的北京-天津城市轴线和沿京哈线、京山线和京沈高速沿线的北京-唐山-秦皇岛城市带轴线,“三轴”是京津冀地区内的城镇密集发展轴,是人流、物流等主要集聚的地带,是京津冀地区具有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地带,也是该区域与周边联系的主要通道。“四区”即以环渤海湾的秦皇岛、唐山、天津滨海新区、沧州等为核心的滨海临港发展区,以北京为起点向东南延伸的京津廊发展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廊坊),沿京广线向西南方向延伸的京保石—邯邢衡发展区,以及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的承德、张家口等地区为核心的张-承发展区。“多中心”即在京津冀地区未来的发展中,应避免以某一个或几个城市为绝对中心的单一区域主导型格局,重视不同规模等级城镇体系的培育,引导各城市立足自然资源、交通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统筹规划发展,突出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形成以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为中心的多中心发展格局。“网络化”即借助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将区域发展的多中心特征从形态上延伸到功能上,突出以联系京津与河北各市间的放射状城际快速交通通道为纽带的京津冀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
(作者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编/严俊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