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编年体系,以模块教学为特色,突出主题探究式的新模式。教材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教师协同学生进行教材整合,优化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要把教材从“依赖对象”变更为“依据对象”,自主地、大胆地整合教材,以迎接挑战。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资源;课标;教材整合;尝试
说到新课程改革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很兴奋激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磨练,对新教材我们老师真的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学习必修(Ⅱ)《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这一课时, 我发现该课课标要求的内容多,且所涉及领域对于学生比较陌生,难度大,但相比之下教材却显得单薄,甚至存在较大的空缺没有讲述!而且类似的情况在新教材中是屡屡碰到!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课标为中心自主处理、整合教材的能力。以该课教学实践为例,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先仔细研究课标要求,并对比察看教材,找出不足之处。
为了清楚展示课标与所用教材的差异,下面用表格来作对比:
二、具体的教学过程。
弄清楚了该讲的内容后,该到考虑如何实施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质上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努力探求学生感兴趣的教法,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发表独立见解,在师生合作中共同分享思索的乐趣。
1.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能牢牢抓住学生整一节课的注意力。首先设法让学生对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民国工业发展感兴趣,进而才有了解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那么旧中国的工业到底能生产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到网上查询,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原来中国所生产的第一台重型柴油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家车床制造厂、第一台万能铣床、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等等,都是在旧中国!而且还能找到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上课就把这些东西展示给学生,应该会对他们的传统认识来一次颠覆,并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探索历史真相的渴望。
2.简介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这个阶段时间跨度大,从1912-1949年有38年的曲折发展过程,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概况?工业发展的数据无疑最有说服力的,先设法找到展示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的数据。用简明的柱状图展示即可达到预期目标。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一目了然,并从而起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去思考当时工业发展时快时慢的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正所谓水到渠成。
3.学生利用现有教材,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个内容教材上有较完整的叙述,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即可。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1)探讨影响因素要考虑全面,从推动及阻碍这两方面因素进行归纳。学生可以以课本上‘一战前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为例归纳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再从三座大山的压迫去总结阻碍发展的因素。(2)对于‘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一目的内容要简要概括,了解日本帝国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即可,对一些陌生词语在这里不要深究(例如适地适产主义、军事管理等)。(3)启发学生归纳阻碍因素时要考虑到民族工业自身因素,不能把全部阻力都归源于外在压迫。
4.师生共同尝试探讨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教师的引导无疑十分地重要,并要注意避免陷入冗长繁琐论述当中。有两个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要抓住:第一,辨析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几种存在形态。第二,思考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意义。列强的入侵带来了灾难和祸害,中华民族的生存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殖民主义扩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漫延,它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瓦解着旧经济基础,工业文明在迅速改(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4页)变着中国的面貌。关键是我们看到机遇了吗?抓住机遇了吗?!从而引导学生走出传统认识的桎梏,换个角度来思量外国资本及官僚资本的另外一面━━起码在客观上起到的积极作用的一面,而非一贯认为的只是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山。
至于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提醒学生除了要考虑到当时战争背景外,再大胆进一步:这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国来说,未必不是的一种以国家力量来推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有效尝试!世界上并不乏采用这种道路来发展的,例如德国、日本等后发现代化国家。最起码可让学生注意到这一点:官僚资本的膨胀在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打下了阶级基础及物质基础。相信这样的开拓性的思路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获益良多。具体内容可设计表格进行整理,方便学生归纳总结,如下:
三、鉴于本课的教学实践,本人对于新课标的教学有几点感受:
1.以课标为中心提炼知识点。
2.合理调整教材结构
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大胆取舍,合理整合把主要的内容放到一起去讲,讲透。合理整合到一起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学生对内容理解也能比较透彻。
3.“纵”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打破了过去的以朝代更替为顺序的历史编年安排,现在是模块教学。一本书甚至一个单元里都跨越了几千年。学生对历史缺少一个整体的认识,那对历史的“纵”向的整合必不可少。重新按照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历史,教师起辅助作用,这样既能帮学生复习,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横”向的整合
一个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必须把他们联系起来,让学生综合分析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特点。这点在自2007年以来山东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中就体现出来了,考试说明编排顺序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这样的顺序。它打破了课本的编排顺序,这是不是透露出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的横向整合呢?
总之,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构建了新的知识系统,提供了新的学习思维平台,使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有序了,使分散的知识点变成一条线了,使容易模糊混淆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了,使枯燥的学习记忆变成了抽丝剥茧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复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理解、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费正清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60页.
[2]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朱汉国、王斯德 主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资源;课标;教材整合;尝试
说到新课程改革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很兴奋激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磨练,对新教材我们老师真的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在学习必修(Ⅱ)《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岳麓版)这一课时, 我发现该课课标要求的内容多,且所涉及领域对于学生比较陌生,难度大,但相比之下教材却显得单薄,甚至存在较大的空缺没有讲述!而且类似的情况在新教材中是屡屡碰到!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课标为中心自主处理、整合教材的能力。以该课教学实践为例,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先仔细研究课标要求,并对比察看教材,找出不足之处。
为了清楚展示课标与所用教材的差异,下面用表格来作对比:
二、具体的教学过程。
弄清楚了该讲的内容后,该到考虑如何实施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质上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努力探求学生感兴趣的教法,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发表独立见解,在师生合作中共同分享思索的乐趣。
1.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创意能牢牢抓住学生整一节课的注意力。首先设法让学生对远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民国工业发展感兴趣,进而才有了解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那么旧中国的工业到底能生产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到网上查询,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原来中国所生产的第一台重型柴油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家车床制造厂、第一台万能铣床、第一架投入使用的飞机、第一艘万吨轮等等,都是在旧中国!而且还能找到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上课就把这些东西展示给学生,应该会对他们的传统认识来一次颠覆,并激发起学生们强烈的探索历史真相的渴望。
2.简介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概况。
这个阶段时间跨度大,从1912-1949年有38年的曲折发展过程,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全面地掌握其发展概况?工业发展的数据无疑最有说服力的,先设法找到展示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的数据。用简明的柱状图展示即可达到预期目标。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一目了然,并从而起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去思考当时工业发展时快时慢的原因,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正所谓水到渠成。
3.学生利用现有教材,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个内容教材上有较完整的叙述,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归纳总结,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即可。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是(1)探讨影响因素要考虑全面,从推动及阻碍这两方面因素进行归纳。学生可以以课本上‘一战前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为例归纳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再从三座大山的压迫去总结阻碍发展的因素。(2)对于‘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一目的内容要简要概括,了解日本帝国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即可,对一些陌生词语在这里不要深究(例如适地适产主义、军事管理等)。(3)启发学生归纳阻碍因素时要考虑到民族工业自身因素,不能把全部阻力都归源于外在压迫。
4.师生共同尝试探讨资本主义在旧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教师的引导无疑十分地重要,并要注意避免陷入冗长繁琐论述当中。有两个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要抓住:第一,辨析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几种存在形态。第二,思考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意义。列强的入侵带来了灾难和祸害,中华民族的生存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殖民主义扩张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漫延,它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瓦解着旧经济基础,工业文明在迅速改(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4页)变着中国的面貌。关键是我们看到机遇了吗?抓住机遇了吗?!从而引导学生走出传统认识的桎梏,换个角度来思量外国资本及官僚资本的另外一面━━起码在客观上起到的积极作用的一面,而非一贯认为的只是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山。
至于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提醒学生除了要考虑到当时战争背景外,再大胆进一步:这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国来说,未必不是的一种以国家力量来推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有效尝试!世界上并不乏采用这种道路来发展的,例如德国、日本等后发现代化国家。最起码可让学生注意到这一点:官僚资本的膨胀在客观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打下了阶级基础及物质基础。相信这样的开拓性的思路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获益良多。具体内容可设计表格进行整理,方便学生归纳总结,如下:
三、鉴于本课的教学实践,本人对于新课标的教学有几点感受:
1.以课标为中心提炼知识点。
2.合理调整教材结构
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大胆取舍,合理整合把主要的内容放到一起去讲,讲透。合理整合到一起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学生对内容理解也能比较透彻。
3.“纵”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打破了过去的以朝代更替为顺序的历史编年安排,现在是模块教学。一本书甚至一个单元里都跨越了几千年。学生对历史缺少一个整体的认识,那对历史的“纵”向的整合必不可少。重新按照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历史,教师起辅助作用,这样既能帮学生复习,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横”向的整合
一个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必须把他们联系起来,让学生综合分析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特点。这点在自2007年以来山东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中就体现出来了,考试说明编排顺序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这样的顺序。它打破了课本的编排顺序,这是不是透露出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的横向整合呢?
总之,通过对历史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构建了新的知识系统,提供了新的学习思维平台,使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有序了,使分散的知识点变成一条线了,使容易模糊混淆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了,使枯燥的学习记忆变成了抽丝剥茧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复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概括、理解、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费正清 《剑桥中华民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60页.
[2]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朱汉国、王斯德 主编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