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列强通过《北京条约》取得公使驻京权利。西方国家陆续派遣公使驻华,并在北京开设公使馆,在上海等地开设领事馆。而清政府直到70年代才开始派遣赴外使臣。最早在1870年派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为出使法国特使、钦差大臣,其使命只是为“天津教案”向法国道歉。1875年任命的出使英国钦差大臣郭嵩焘,最初的使命也是为了“马嘉理案件”赴英国道歉,然后才转为长驻英国的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当时中国官员均以出洋为“畏途”、“苦差”,郭嵩焘开始也以年老多病请辞,经慈禧太后亲自召见,劝他“须为国家任此艰苦”,这才勉强接受。出国后,郭嵩焘认真考察和分析西方国情和现状,在日记和报告中对西方文明有些肯定的描述,不料竟遭到顽固保守派士大夫的群起攻击。尤其是驻英副使刘锡鸿还打小报告诬告郭嵩焘“崇洋媚外”、“有失国体”,甚至有“私通洋人之嫌”,最后任期未满就被清政府调回,他写的《使西纪程》一书也被禁止发行并毁版。自1877年至1878年,清政府陆续在英、法、德、日、美等国开设了驻外使馆,派遣了驻外使团,还在旧金山、古巴、新加坡等地开设了领事馆。早期的中国外交官群体为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起了重要作用,如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黄遵宪等人都撰写了许多考察研究外国的报告、日记和著作。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还主动派出一些官员独立地出洋考察、游历和调查。例如1874年清政府派出陈兰彬、容闳等官员专程到美洲古巴和秘鲁调查华工受虐待状况,力图维护华工权益。1876年派遣浙海关文案李圭与海关洋员一起前往美国费城参观世界博览会。李圭从上海出发,途经日本,渡太平洋到美国,再横渡大西洋到欧洲,最后经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又回到上海。他写了一部《环游地球新录》,不仅记录了费城世博会及各国见闻,而且以亲身经历证明了“地球确实是圆的”。1879年官员徐建寅受北洋大臣李鸿章派遣到欧洲订购铁甲舰,同时考察了各国工厂。他写的《欧游杂录》是中国官员第一次对欧近代工业进行深入考察的珍贵记录。这个时期地方大员也开始派员出国游历考察,如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祯派江西贡生黄楙材游历考察缅甸、印度等国。1879年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桢派遣道员王之春赴日本,名义上是观光游历,实际上还负有对日本调查侦察的任务。他回国后写了《东瀛录》,书中还附有日本地图。1886年两广总督派记名总兵王荣和等游历南洋群岛,考察华侨状况。
1887年清政府还通过考试,从中央六部中下级官员中选拔钦点了12名海外游历使,分别派赴亚、欧、南北美洲二十多个国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以调查研究外国情况为主要任务的海外游历考察。海外游历使们最远到达了南美洲的智利、巴西等国,其路程之远及所到国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游历使们所取得的外国调查研究的成果也是空前的。其中仅兵部郎中傅云龙一人就撰写了游历日本、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等国的调查报告和游记、纪游诗等共达110卷之多。可惜这批海外游历使回国后却没有被重用,也没有让他们在外交事务上发挥作用,他们的外国调查研究成果也被束之高阁、未受重视,以至这样一次走向世界的举动,竟然渐渐被历史所埋没和遗忘。
这个时期清政府开始向海外派遣官费留学生。最早是官派幼童留美。1871年,在容闳的建议下,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派幼童赴美留学,获清廷批准。上海设立出洋肆业局招生,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分四批派遣120名10~16岁幼童赴美国留学。他们被分散安排在美国居民家中住宿,在美国的中学毕业后,陆续有五十多人考入耶鲁、哈佛、哥伦比亚等美国大学学习。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勤奋,生活丰富多彩,同时思想、习俗也渐渐发生变化,如见了官员不愿下跪,要求穿西装,剪辫子,进教堂等,因此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适异忘本,目无师长”,要求将留美学生赶快撤回。加上当时美国出现排华风潮,清政府在1881年决定将留美幼童全部撤回。幼童留美计划半途而废,令人遗憾!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不少人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政界、军界、外交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人物。如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被誉为“中国工程师之父”的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学堂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
1877年至1897年,清政府又先后派遣四批共八十多名学生留学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是從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中选拔的,赴欧主要是学习海军的造船和驾驶专业,故史称留欧船政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早期海军造船工业的骨干,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创立、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晚清北洋舰队的主要将领、舰长如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升等都是留欧船政学生,并都在甲午战争中英勇为国捐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民国初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当年也是官派留学英国的船政学生。1896年清政府还选派了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本留学,这是中国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
值得注意的还有1896年李鸿章的出洋。当时清廷派大学士李鸿章为特命头等钦差大臣,出席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他负有“联俄拒日”的使命,与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还应邀访问了德、法、英、美、加等国,会见了各国元首和政要,如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等。李鸿章使团是19世纪清政府派出的最高级别外交使团,此行共历时190天,是晚清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件大事。
(摘自中华书局《近代中国的历程》 编者:《文史知识》编辑部))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还主动派出一些官员独立地出洋考察、游历和调查。例如1874年清政府派出陈兰彬、容闳等官员专程到美洲古巴和秘鲁调查华工受虐待状况,力图维护华工权益。1876年派遣浙海关文案李圭与海关洋员一起前往美国费城参观世界博览会。李圭从上海出发,途经日本,渡太平洋到美国,再横渡大西洋到欧洲,最后经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又回到上海。他写了一部《环游地球新录》,不仅记录了费城世博会及各国见闻,而且以亲身经历证明了“地球确实是圆的”。1879年官员徐建寅受北洋大臣李鸿章派遣到欧洲订购铁甲舰,同时考察了各国工厂。他写的《欧游杂录》是中国官员第一次对欧近代工业进行深入考察的珍贵记录。这个时期地方大员也开始派员出国游历考察,如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祯派江西贡生黄楙材游历考察缅甸、印度等国。1879年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沈葆桢派遣道员王之春赴日本,名义上是观光游历,实际上还负有对日本调查侦察的任务。他回国后写了《东瀛录》,书中还附有日本地图。1886年两广总督派记名总兵王荣和等游历南洋群岛,考察华侨状况。
1887年清政府还通过考试,从中央六部中下级官员中选拔钦点了12名海外游历使,分别派赴亚、欧、南北美洲二十多个国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以调查研究外国情况为主要任务的海外游历考察。海外游历使们最远到达了南美洲的智利、巴西等国,其路程之远及所到国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游历使们所取得的外国调查研究的成果也是空前的。其中仅兵部郎中傅云龙一人就撰写了游历日本、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等国的调查报告和游记、纪游诗等共达110卷之多。可惜这批海外游历使回国后却没有被重用,也没有让他们在外交事务上发挥作用,他们的外国调查研究成果也被束之高阁、未受重视,以至这样一次走向世界的举动,竟然渐渐被历史所埋没和遗忘。
这个时期清政府开始向海外派遣官费留学生。最早是官派幼童留美。1871年,在容闳的建议下,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派幼童赴美留学,获清廷批准。上海设立出洋肆业局招生,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分四批派遣120名10~16岁幼童赴美国留学。他们被分散安排在美国居民家中住宿,在美国的中学毕业后,陆续有五十多人考入耶鲁、哈佛、哥伦比亚等美国大学学习。留美幼童在美国学习勤奋,生活丰富多彩,同时思想、习俗也渐渐发生变化,如见了官员不愿下跪,要求穿西装,剪辫子,进教堂等,因此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适异忘本,目无师长”,要求将留美学生赶快撤回。加上当时美国出现排华风潮,清政府在1881年决定将留美幼童全部撤回。幼童留美计划半途而废,令人遗憾!这些留美学生回国后不少人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政界、军界、外交界、科技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人物。如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被誉为“中国工程师之父”的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学堂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
1877年至1897年,清政府又先后派遣四批共八十多名学生留学欧洲,主要是英国和法国。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是從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中选拔的,赴欧主要是学习海军的造船和驾驶专业,故史称留欧船政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早期海军造船工业的骨干,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创立、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贡献。晚清北洋舰队的主要将领、舰长如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升等都是留欧船政学生,并都在甲午战争中英勇为国捐躯。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民国初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当年也是官派留学英国的船政学生。1896年清政府还选派了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本留学,这是中国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
值得注意的还有1896年李鸿章的出洋。当时清廷派大学士李鸿章为特命头等钦差大臣,出席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他负有“联俄拒日”的使命,与俄国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还应邀访问了德、法、英、美、加等国,会见了各国元首和政要,如英国女皇维多利亚、德国首相俾斯麦、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等。李鸿章使团是19世纪清政府派出的最高级别外交使团,此行共历时190天,是晚清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件大事。
(摘自中华书局《近代中国的历程》 编者:《文史知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