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震在瞬间发生后,会在时间的持续过程中展示自身,进行有序的发展,这就使一切新闻在时间上都具备了时序性。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应急发布中,媒体要根据事态发展各进程之特点控制好信息发布的时间节奏,与民众信息诉求的心理节奏,以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本文就如何做好突发地震应急期宣传工作做了重要探讨。
关键词: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应急;舆论引导
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要反应迅速,充分利用新媒体,全面报道,向民众传递震情灾情,实时追踪应急工作进展,对社会公众舆论进行了有效的疏导、引领和调控。地震部门在应急处置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科学开展地震应急新闻宣传工作,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尤为重要。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级地震系统主动发声,积极做好新闻采访,加强信息发布,及时公布并连续跟踪震情、灾情及现场工作情况,牢牢把握新闻主动权,积极开展宣传引导舆情。
1地震应急宣传工作的建设
1.1建立新闻宣传大格局是保障
近几年,中国地震局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力度,不断整合资源,建立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大格局。对内夯实基础。不断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建立加强宣传队伍和平台,相继建立了网宣中心和通讯办,以及华北、西北、西南三个应急宣传平台,成立了宣传员队伍和通讯员队伍。对外互通互联,不断加强与中宣部、中央网信办,以及主流媒体的联系。建立震情自动发布机制,通过网站、新媒体实时发布地震信息,及时通报应急处置情况,并主动推送中央媒体使用。明确地震事件新闻发布时限和方式;建立上下联动、前后联动的应急宣传机制,高效有序开展地震事件应急宣传;印发了《中国地震局舆情监测与处置联动方案》,对地震部门舆情引导提出量化指标,建立涉震舆情研究室,为做好宣传效果评估和舆情回应提供支撑。印发了《关于实行中国地震局例行新闻发布制度的通知》,建立完善了“1·2·4+N”新闻发布工作模式,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声”、“持续发声”,发出唯一官方声音。
1.2運用好新媒体是关键
近两年,微博、微信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兴媒体,以高效的传播方式把信息迅速在互联网传播开来。在地震突发事件中,微博、微信已经逐渐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中心。为提升防震减灾新闻宣传能力,推进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目前,全国各个省级地震部门几乎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基本形成了地震系统微博、微信传播矩阵。比较著名的官方微博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粉丝数都达到了百万级别。另外,北京市地震局地震三点通,山东省地震局鲁震快讯等等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也大大增强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影响力。在多次地震事件中,这些地震系统的新媒体积极开展震情发布、抗震救灾新闻宣传,妥善引导巨灾后的社会舆论,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取得了较好成效。
2加强应急宣传的建议
2.1充分认识现在的传播环境
互联网对于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而言,是宣传平台和手段的升级,是工作内容的扩展。地震部门应该充分认识现在的传播环境,借势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拓宽防震减灾新闻宣传的工作渠道,来促进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扩宽了公众获取防震减灾相关信息的渠道,也使地震部门更容易“听见”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求,与公众的互动也更密切、更直接。也就是说,在现在的传播环境下,地震部门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已经趋于对称,沟通障碍已经消除。因此,对于地震部门而言,做好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面临很大的机遇。但是,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机遇面前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的挑战。在开放、免费的互联网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负面、极端、错误、不理性的信息,以及各种谣言、语言暴力,挤压着正面信息传播的空间,进而影响到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的实施成效。
因此,地震部门应该重新认识、审视这种全新的传播环境,重新定位,打破固有的传统宣传思维和模式,在更大的传播领域谋划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思考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规避互联网的劣势,促使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得到良好转型,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实施成效。
2.2做好平时的准备工作
要做好地震现场的新闻宣传工作,应该说80%以上的工作是做在平时的。包括与宣传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建立合作机制,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工作制度,建立信息资料库,培养专业人才等等。
(1)建立完善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协调机制
地震部门要善于利用主流媒体,借力实现防震减灾新闻宣传的高效传播。地震部门要对如何高效利用主流媒体开展防震减灾新闻宣传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主动策划活动、设置议题。为主流媒体记者主动提供新闻素材,指定宣传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协同联动,共同发力。当前地震部门的官方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新闻记者获取震情信息、防震减灾工作政务信息和关于防震减灾宣传报道线索、新闻素材的重要来源。因此,地震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记者微信群、QQ群等方式,聚集一批信得过的记者,定期为他们提供新闻线索和报道素材,也可以就某一事件撰写新闻通稿发给新闻媒体,这样既可以为媒体记者提供第一手的报道素材,也可以在地震事件发生后,通过主流媒体更有效的、更大范围的将防震减灾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提高宣传效果和宣传质量。
(2)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顺应媒体融合大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平台,围绕震情和防震减灾工作进展情况,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主题,有计划的组织策划开展防震减灾新闻宣传,为防震减灾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充分发挥官方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宣传作用,通过这些新媒体发出正面声音,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占领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制高点。协调建立“第三方”舆情引导机制。主动加强与当地的科研院所、气象预测机构、大学相关院系等相近学科专家的沟通联系,借助“第三方”层面的专家,客观表述地震灾害的自然属性、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的困难属性、地震前兆的复杂属性,从地震系统外专家的角度对地震科学进行合理评介和解释。建立一个讲“公道话”的“第三方”专家联络网。
(3)重视新闻宣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防震减灾新闻宣传队伍普遍面临人手少、老龄化、新媒体专业知识人才匮乏等情况,而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做好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要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地震部门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除了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新闻宣传专业人才的引进外,还可以采用政府采购服务的模式,让专业的团队在地震部门的管理下运营。在日常运营中,可以通过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沟通、学习,不断提高新时期传播环境下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邹文卫.对“互联网+”时代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思考[J].城市与减灾,2016(1):13-16.
[2]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45.
[3] 夏文容.在危机反应中构建媒体舆论引导力-以汶川地震次日部分报纸头版为例[J].当代传播,2009(3).15-17.
[4] 刘庆生.全民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原则浅析[J].新闻传播,2016(4):45-48.
关键词: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应急;舆论引导
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要反应迅速,充分利用新媒体,全面报道,向民众传递震情灾情,实时追踪应急工作进展,对社会公众舆论进行了有效的疏导、引领和调控。地震部门在应急处置中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科学开展地震应急新闻宣传工作,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尤为重要。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级地震系统主动发声,积极做好新闻采访,加强信息发布,及时公布并连续跟踪震情、灾情及现场工作情况,牢牢把握新闻主动权,积极开展宣传引导舆情。
1地震应急宣传工作的建设
1.1建立新闻宣传大格局是保障
近几年,中国地震局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力度,不断整合资源,建立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大格局。对内夯实基础。不断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建立加强宣传队伍和平台,相继建立了网宣中心和通讯办,以及华北、西北、西南三个应急宣传平台,成立了宣传员队伍和通讯员队伍。对外互通互联,不断加强与中宣部、中央网信办,以及主流媒体的联系。建立震情自动发布机制,通过网站、新媒体实时发布地震信息,及时通报应急处置情况,并主动推送中央媒体使用。明确地震事件新闻发布时限和方式;建立上下联动、前后联动的应急宣传机制,高效有序开展地震事件应急宣传;印发了《中国地震局舆情监测与处置联动方案》,对地震部门舆情引导提出量化指标,建立涉震舆情研究室,为做好宣传效果评估和舆情回应提供支撑。印发了《关于实行中国地震局例行新闻发布制度的通知》,建立完善了“1·2·4+N”新闻发布工作模式,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声”、“持续发声”,发出唯一官方声音。
1.2運用好新媒体是关键
近两年,微博、微信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兴媒体,以高效的传播方式把信息迅速在互联网传播开来。在地震突发事件中,微博、微信已经逐渐成为了舆论传播的中心。为提升防震减灾新闻宣传能力,推进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工作,目前,全国各个省级地震部门几乎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基本形成了地震系统微博、微信传播矩阵。比较著名的官方微博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粉丝数都达到了百万级别。另外,北京市地震局地震三点通,山东省地震局鲁震快讯等等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也大大增强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影响力。在多次地震事件中,这些地震系统的新媒体积极开展震情发布、抗震救灾新闻宣传,妥善引导巨灾后的社会舆论,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取得了较好成效。
2加强应急宣传的建议
2.1充分认识现在的传播环境
互联网对于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而言,是宣传平台和手段的升级,是工作内容的扩展。地震部门应该充分认识现在的传播环境,借势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拓宽防震减灾新闻宣传的工作渠道,来促进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扩宽了公众获取防震减灾相关信息的渠道,也使地震部门更容易“听见”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迫切需求,与公众的互动也更密切、更直接。也就是说,在现在的传播环境下,地震部门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已经趋于对称,沟通障碍已经消除。因此,对于地震部门而言,做好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面临很大的机遇。但是,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机遇面前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的挑战。在开放、免费的互联网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负面、极端、错误、不理性的信息,以及各种谣言、语言暴力,挤压着正面信息传播的空间,进而影响到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的实施成效。
因此,地震部门应该重新认识、审视这种全新的传播环境,重新定位,打破固有的传统宣传思维和模式,在更大的传播领域谋划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思考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规避互联网的劣势,促使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得到良好转型,提高新闻宣传效果的实施成效。
2.2做好平时的准备工作
要做好地震现场的新闻宣传工作,应该说80%以上的工作是做在平时的。包括与宣传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建立合作机制,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建立工作制度,建立信息资料库,培养专业人才等等。
(1)建立完善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协调机制
地震部门要善于利用主流媒体,借力实现防震减灾新闻宣传的高效传播。地震部门要对如何高效利用主流媒体开展防震减灾新闻宣传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规划,主动策划活动、设置议题。为主流媒体记者主动提供新闻素材,指定宣传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协同联动,共同发力。当前地震部门的官方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新闻记者获取震情信息、防震减灾工作政务信息和关于防震减灾宣传报道线索、新闻素材的重要来源。因此,地震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记者微信群、QQ群等方式,聚集一批信得过的记者,定期为他们提供新闻线索和报道素材,也可以就某一事件撰写新闻通稿发给新闻媒体,这样既可以为媒体记者提供第一手的报道素材,也可以在地震事件发生后,通过主流媒体更有效的、更大范围的将防震减灾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提高宣传效果和宣传质量。
(2)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顺应媒体融合大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平台,围绕震情和防震减灾工作进展情况,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主题,有计划的组织策划开展防震减灾新闻宣传,为防震减灾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充分发挥官方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宣传作用,通过这些新媒体发出正面声音,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占领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制高点。协调建立“第三方”舆情引导机制。主动加强与当地的科研院所、气象预测机构、大学相关院系等相近学科专家的沟通联系,借助“第三方”层面的专家,客观表述地震灾害的自然属性、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的困难属性、地震前兆的复杂属性,从地震系统外专家的角度对地震科学进行合理评介和解释。建立一个讲“公道话”的“第三方”专家联络网。
(3)重视新闻宣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防震减灾新闻宣传队伍普遍面临人手少、老龄化、新媒体专业知识人才匮乏等情况,而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做好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要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地震部门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除了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新闻宣传专业人才的引进外,还可以采用政府采购服务的模式,让专业的团队在地震部门的管理下运营。在日常运营中,可以通过单位与单位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互相沟通、学习,不断提高新时期传播环境下防震减灾新闻宣传工作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邹文卫.对“互联网+”时代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思考[J].城市与减灾,2016(1):13-16.
[2] 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45.
[3] 夏文容.在危机反应中构建媒体舆论引导力-以汶川地震次日部分报纸头版为例[J].当代传播,2009(3).15-17.
[4] 刘庆生.全民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原则浅析[J].新闻传播,2016(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