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临床骨缺损自体植骨愈合病例,探讨监测骨密度(BMD)评估骨愈合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自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骨缺损自体植骨患者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7 ~68岁,平均29.6岁;病程为2.5~ 120.0个月,平均45.4个月.所有患者均采取清创+自体髂骨颗粒植骨+外固定支架固定获得治愈.术后第4、6、8、10个月对所有患肢行正、侧位X线片检查及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评价,对骨缺损植骨区的骨痂及健侧对照区行BMD检测.结果 随着时间推移,缺损区骨痂X线表现逐步改善.术后第4、6、8、10个月的患肢Enneking评分、患肢肢体功能百分比、患侧BMD及患侧与健侧BMD比值两两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个月时肢体功能接近正常水平,肢体功能百分比为95.4%±5.9%.术后第4、6、8个月患侧BMD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个月患侧BMD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5,P=0.128),此时BMD比值平均为96.7%±5.1%.随着BMD比值的增长,患肢功能也在逐渐恢复正常,两者呈高度正相关(r=0.918,P<0.001).结论 通过监测BMD可以评估临床骨缺损愈合情况,缺损区BMD达到健侧的96.7%±5.1%范围或以上,肢体功能百分比达到95.4%±5.9%范围或以上时,新生骨组织生物力学强度基本可满足肢体生理负重要求,推荐完全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