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超声乳化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眼科接收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视力矫正情况,术后的眼压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观察组前房深度加深2.36mm,对照组加深0.55mm,观察组的加深程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视力矫正提高程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第一天、第二天、一周的眼压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个月后的眼压情况两组患者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有效加深患者前房、矫正视力、控制眼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乳化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属于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主要特点是视神经受损伤,其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多发群体。本文通过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眼科接收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与研究了超声乳化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眼科接收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4.3±1.2)岁。本次患者晶状体核硬度为Ⅱ-Ⅳ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晶状体核分级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全身与眼部的常规检查,使用药物来控制眼压。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具体操作内容有:
术前半小时采用复方托品酰胺为患者扩瞳,用爱尔卡因进行眼部表面麻醉;手术切口为透明角膜隧道式,且在3点钟位置行透明角膜助切口;于前房置入黏弹剂,采用撕囊镊行环形撕囊;采用眼力健超声乳化仪器将晶体核原位乳化并吸出,抽吸皮质;于囊袋内置入后房型折叠式的人工晶体;将黏弹剂吸出;检查切口情况,结束手术。
患者术后滴用1%典必殊眼水,采用0.5%托吡卡胺予以散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视力矫正情况,术后第一天、第二天、一周、二个月的眼压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记录的各项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
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其前房深度均有加深,观察组加深2.36mm,对照组加深0.55mm。对比两组患者的加深程度,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对比(mm)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45 4.81
对照组 2.56 3.11
P值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
两组患者的视力矫正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程度,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的视力矫正情况对比(n)
组别 <0.1 0.1-0.3 0.3-0.5 >0.5
观察组 2 3 12 15
对照组 6 8 8 10
X2 2.000 2.2727 1.000 6.072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
两组患者的眼压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在第一天、第二天、一周的眼压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二个月后的眼压情况两组患者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眼压情况对比(mmHg)
组别 第一天 第二天 一周 二个月
观察组 20.31 18.12 17.56 15.43
对照组 14.21 12.89 13.68 15.39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因素包括浅前房、虹膜晶状体隔前移、小角膜及晶状体过厚、窄房角等,其主要因素为晶状体过厚[1]。该病于临床初期未见明显眼部症状,难以及时发现,当患者就诊时,其症状已是视野缺损或视物不清,因而必须接受手术治疗[2]。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眼科临床已将该技术逐渐应用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具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瞳孔阻滞,改善患者房水循环的作用[。
对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容易造成患者发生浅前房、眼压控制不良等并发症,还可能造成患者并发白内障[3]。患者在治疗完青光眼后,极可能还要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还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本次研究显示,超声乳化术在加深前房、矫正视力、控制眼压等情况上要明显优于小梁切除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机制是将乳化超声术有效结合人工晶体术,将不到1mm的人工晶体取代了厚度大约5mm的人眼晶状体。手术后,能够有效加深前房深度,让晶状体同瞳孔缘的接触面后移,缓解患者的瞳孔阻滞,使得患者的周边房角得以开放。该手术还应用了黏弹剂,当黏弹剂占满患者前房时,能够有效分离房角。手术过程中的灌注液具有较强压力,连续灌注能够冲击前房角,使得房角粘连现象降低或是粘连的房角再次开放,保证房水顺利流出通道,稳定眼压。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有效加深患者前房、矫正视力、控制眼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静.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4):109-110.
[2]叶宇峰,张惠成,胡勇平等.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09,31(5):669-670.
[3]李红辉.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2(8):106-106.
关键词:超声乳化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属于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主要特点是视神经受损伤,其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多发群体。本文通过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眼科接收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与研究了超声乳化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眼科接收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4.3±1.2)岁。本次患者晶状体核硬度为Ⅱ-Ⅳ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晶状体核分级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全身与眼部的常规检查,使用药物来控制眼压。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观察组32例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具体操作内容有:
术前半小时采用复方托品酰胺为患者扩瞳,用爱尔卡因进行眼部表面麻醉;手术切口为透明角膜隧道式,且在3点钟位置行透明角膜助切口;于前房置入黏弹剂,采用撕囊镊行环形撕囊;采用眼力健超声乳化仪器将晶体核原位乳化并吸出,抽吸皮质;于囊袋内置入后房型折叠式的人工晶体;将黏弹剂吸出;检查切口情况,结束手术。
患者术后滴用1%典必殊眼水,采用0.5%托吡卡胺予以散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视力矫正情况,术后第一天、第二天、一周、二个月的眼压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记录的各项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
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其前房深度均有加深,观察组加深2.36mm,对照组加深0.55mm。对比两组患者的加深程度,观察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房深度对比(mm)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2.45 4.81
对照组 2.56 3.11
P值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
两组患者的视力矫正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提高程度,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的视力矫正情况对比(n)
组别 <0.1 0.1-0.3 0.3-0.5 >0.5
观察组 2 3 12 15
对照组 6 8 8 10
X2 2.000 2.2727 1.000 6.072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
两组患者的眼压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在第一天、第二天、一周的眼压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二个月后的眼压情况两组患者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眼压情况对比(mmHg)
组别 第一天 第二天 一周 二个月
观察组 20.31 18.12 17.56 15.43
对照组 14.21 12.89 13.68 15.39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因素包括浅前房、虹膜晶状体隔前移、小角膜及晶状体过厚、窄房角等,其主要因素为晶状体过厚[1]。该病于临床初期未见明显眼部症状,难以及时发现,当患者就诊时,其症状已是视野缺损或视物不清,因而必须接受手术治疗[2]。随着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眼科临床已将该技术逐渐应用于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具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瞳孔阻滞,改善患者房水循环的作用[。
对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容易造成患者发生浅前房、眼压控制不良等并发症,还可能造成患者并发白内障[3]。患者在治疗完青光眼后,极可能还要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还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本次研究显示,超声乳化术在加深前房、矫正视力、控制眼压等情况上要明显优于小梁切除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机制是将乳化超声术有效结合人工晶体术,将不到1mm的人工晶体取代了厚度大约5mm的人眼晶状体。手术后,能够有效加深前房深度,让晶状体同瞳孔缘的接触面后移,缓解患者的瞳孔阻滞,使得患者的周边房角得以开放。该手术还应用了黏弹剂,当黏弹剂占满患者前房时,能够有效分离房角。手术过程中的灌注液具有较强压力,连续灌注能够冲击前房角,使得房角粘连现象降低或是粘连的房角再次开放,保证房水顺利流出通道,稳定眼压。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有效加深患者前房、矫正视力、控制眼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静.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5(24):109-110.
[2]叶宇峰,张惠成,胡勇平等.超声乳化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09,31(5):669-670.
[3]李红辉.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2(8):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