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身免疫性肝病(简称“自免肝”)是一组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的肝脏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以前两种常见。通俗地讲,这是一种因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进而损害自身肝脏的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在肝损伤时,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血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那么,这3种自身免疫性肝病有什么特征,又如何治疗呢?
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部分患者年龄大于40岁,女性患者更多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4。在美国,自身免疫性肝炎占慢性肝病的10%~15%。近年来,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超势。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分为两型:1型多表现为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阳性,多见于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效果好。2型以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或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阳性为特征,多见于儿童、青年人,多急性或重症起病,且肝脏组织学改变显著,存在停止治疗后容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等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起病隐匿,常见症状包括嗜睡、乏力、全身不适等,体检可发现肝脾肿大。若存在肝硬化,可能会有腹水等表现。10%~20%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约25%的患者表现为急性发作,甚至进展成急性肝功能衰竭。部分患者病情可呈间歇性发作,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异常可自行缓解,但通常会反复。除肝脏病变,患者的肝外表现也很常见,如游走性关节炎、皮疹、口眼干燥等,女性常有闭经。此外,患者往往还同时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和肾小球肾炎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总体治疗目标是获得肝组织学缓解,防止肝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有效和标准治疗方式,一般优先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联合治疗方案。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预后差异较大,10年总体生存率为80%~93%。经治疗后血清转氨酶和lgG(免疫球蛋白G)水平均恢复正常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生存期可接近正常人群。初次发病年龄小、炎症严重、诊断时已有肝硬化、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后复发的患者,预后较差。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特征为:小胆管及毛细胆管出现非化脓性、肉芽肿性炎性破坏。本病70%以上的患者为女性,多在更年期发病,部分患者常与其他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并存。因为患者多在出现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后才就医,所以很多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发生肝硬化,往往以肝内胆汁淤积、血脂异常为特点。近年来,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很多患者在体检时发现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及球蛋白升高,进一步检查自身抗体后得到早期诊断。
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是本病的特征。有研究显示,抗线粒体抗体筛查阳性者,若干年后,相当一部分人可发展为本病。因此,筛查抗线粒体抗体有助于尽早发现可能会发展为该病的患者。
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重点是改善胆汁淤积,减轻症状,缓解病情进展,常用药物为熊去氧胆酸。肝功能严重失代偿的肝硬化患者,需要考虑肝移植。
與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比,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发病率较低,多见于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似。多数患者可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病理表现主要为大胆管硬化性炎症,约80%的患者血中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而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在上述检查基础上,结合胆道镜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和注意事项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似。
需提醒的是,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和(或)肝硬化患者,如伴球蛋白升高,在排除常见的病毒性肝炎、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药物性肝病等因素后,则要警惕“自免肝”可能。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大部分患者年龄大于40岁,女性患者更多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4。在美国,自身免疫性肝炎占慢性肝病的10%~15%。近年来,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超势。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分为两型:1型多表现为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阳性,多见于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妇女,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效果好。2型以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或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阳性为特征,多见于儿童、青年人,多急性或重症起病,且肝脏组织学改变显著,存在停止治疗后容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等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起病隐匿,常见症状包括嗜睡、乏力、全身不适等,体检可发现肝脾肿大。若存在肝硬化,可能会有腹水等表现。10%~20%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约25%的患者表现为急性发作,甚至进展成急性肝功能衰竭。部分患者病情可呈间歇性发作,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异常可自行缓解,但通常会反复。除肝脏病变,患者的肝外表现也很常见,如游走性关节炎、皮疹、口眼干燥等,女性常有闭经。此外,患者往往还同时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和肾小球肾炎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总体治疗目标是获得肝组织学缓解,防止肝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激素和免疫抑制治疗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有效和标准治疗方式,一般优先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联合治疗方案。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预后差异较大,10年总体生存率为80%~93%。经治疗后血清转氨酶和lgG(免疫球蛋白G)水平均恢复正常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生存期可接近正常人群。初次发病年龄小、炎症严重、诊断时已有肝硬化、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后复发的患者,预后较差。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特征为:小胆管及毛细胆管出现非化脓性、肉芽肿性炎性破坏。本病70%以上的患者为女性,多在更年期发病,部分患者常与其他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并存。因为患者多在出现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后才就医,所以很多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发生肝硬化,往往以肝内胆汁淤积、血脂异常为特点。近年来,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很多患者在体检时发现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及球蛋白升高,进一步检查自身抗体后得到早期诊断。
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是本病的特征。有研究显示,抗线粒体抗体筛查阳性者,若干年后,相当一部分人可发展为本病。因此,筛查抗线粒体抗体有助于尽早发现可能会发展为该病的患者。
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重点是改善胆汁淤积,减轻症状,缓解病情进展,常用药物为熊去氧胆酸。肝功能严重失代偿的肝硬化患者,需要考虑肝移植。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與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比,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发病率较低,多见于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似。多数患者可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病理表现主要为大胆管硬化性炎症,约80%的患者血中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而抗线粒体抗体阴性。在上述检查基础上,结合胆道镜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和注意事项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似。
需提醒的是,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和(或)肝硬化患者,如伴球蛋白升高,在排除常见的病毒性肝炎、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药物性肝病等因素后,则要警惕“自免肝”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