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教师
经历:已在街道工作9年
郝克昌自2004年从蓝天一中竞聘到八角街道社区教育岗位,从事社区居民的教育指导工作已经有9年了。在社区工作中,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发挥社区教师指导居民学习,宣传社会新风的职责,热情主动为社区服务,尤其是宣传老人在社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方面,在八角社区中小有名气。他积极参加社区各类活动,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哪里有发挥余热的老人,哪里有为老服务的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也用其镜头记录下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也展现了各个社区的风采,赢得了一个称号:为“社区居民拍摄最多的人”。上周六晚,郝老拍摄的两个DV片首次在石景山有线电视台新设置的《百姓DV纪录百姓身边事》栏目开播了,反响十分强烈。这9年来,他不仅完成了各项社区的教育工作,他还利用纸笔、影像,通过媒体向周围的人赞颂身边的人老有所为、弘扬身边的人敬老爱老,给人们带去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的是一种传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
“双枪大爷”努力付出不计得失
干社区工作,一定要有激情和信心。每天早8点,郝老就要骑着他的自行车去社区教育中心上班。他给自己下的任务从来没因身体、天气方面不好的原因而放弃。问他身上的担子沉不沉,他说,不沉,主要是DV机,约一公斤多重。他说,拍DV是他的工作需要。当时,他刚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时,正好赶上迎奥运,有些老年人向他提议想学点外语,这使他深受教育和感染。于是就借着迎奥运的大好时机,开始积极推广宣传社区中老人学英语的活动了。为了组织倡导有条件的社区老人开展学英语活动,没少让他操心。于是,他和街道辖区内的北方工业大学联系上了,先后请了20名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来到社区,让大学生们来教老人学英语。很快,街道相继就有6个社区办起了“老人英语班”,社区老人学习英语人数从原有的10来人发展到了上百人。他也酝酿了一个想法,把大伙学习的劲头用相机拍摄下来,并把照片张贴在街道的宣传栏里,大家一看,学习劲头更高了。
此时,DV在中国悄然风行,众多电视媒体纷纷开播DV栏目,各种DV作品展映、大赛频频举办,推动DV形成时尚生活潮流。DV成为人们观察民间生活、倾诉生活体验的途径,成为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他也因此买了DV,跟在高手们身后,虚心学习,他明白了“推拉摇移”、“远镜头看景,近镜头看情”等专业术语。摄录、剪辑、做片头、配音,他无所不能。
到了2009年,郝克昌老师又与古城外语学校联系,在社区组建了“八角街道英语班”。目前参加学习的18位居民中多数为老人,年龄最高的已有83岁。郝老师的另一位搭档——张积武老人(主要负责文字采写)介绍:在学习英语中,老人们先后学习了《市民学英语300句》、《家庭英语300句》、《奥运英语1000句》、《一呼百应迎奥运学英语》和《新概念英语》等。大家还学会了唱《铃儿响叮当》、《友谊地久天长》等七八首英文歌曲,还用学到的知识自编自排了汉英双语快板《学习英语》,英语三句半《我们准备好了》。通过学习,老人们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他左肩相机,右肩DV,“双枪大爷”的名声也因此传播开来。
让真善美的事情让更多人知道
DV包不离身的他,也像职业记者一样冲在新闻一线,留下很多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和美丽的场景。DV开阔了社区工作大舞台。居民们通过参加了社区的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那些他拍摄下来的照片仿佛告诉大家,我们在创造美好的未来……同时,社区的很多身边人物也成了他关注的焦点人物。尤其是老人。他说,老人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受到尊敬和爱护的,退休后应在家享清福的,但我们社区中却有一大批老人,退休后不希望在家享福,而要把自己的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社区,热诚地为民服务。“这些老人的行为正是我们需要赞美和弘扬的。他们的行动也深深地感动了我。”
他的搭档张积武老人向记者介绍,郝克昌不顾自己工作中事务多,总是合理安排好工作后,默默无闻地参与为老服务,得到居民好评。他跑遍了街道所管辖的好几个社区,鞋磨破了好几双。哪里有发挥余热的老人,他们两个就一起到哪里去。比如,八角特钢社区,有一支由退休老人组成的社区金色亲情服务队,每月15日老人们都举办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开展修自行车、理发、修表、磨刀、磨剪子等8项义务便民服务。于是,像《二级肢残刘德高义务为居民修表三千块儿》、《莫老太磨刀快社区人人爱》、《居民头上的事老秦心上的事儿》、《亲情服务暖人心》、《特钢社区退休老人帮居民解决身边事》等通讯报道出去之后,社会风气更好了,人心更齐了……
一位在北京打工的川妹子,3年来她不分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坚持利用休息日和空闲时间乘公交车从单位到石景山福利院义务为老人修脚,福利院老人亲切称她“亲女儿”。中年妇女翠华在八角社区一居民家做保姆,8年如一日为96岁老人每天打针、翻身、洗澡、聊天,照顾老人无微不至,被称为社区里雇主与保姆关系最融洽的典范。郝老师又分别写了《双手播种和谐长寿花——川妹子福利院3年义务修脚2000人次》、《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高龄老人和保姆的故事》两篇报道。为了宣传报道这些身边的人,他抽出时间展开走访了解,逐一采访、拍摄,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人。几年前,一媒体刊登评选“北京好人”活动,郝克昌把采访过且符合申报条件的人报了3个,3个都被评上了。2010年,北京市评选“万人孝星”,他又把宣传报道过的3个合适人选上报,也全都被评上了市级孝星。他说:“我在为老服务中,没有什么动人的事迹,只是觉得有必要让真善美的事情让更多人知道……自己也从中收获到了为老人服务的快乐。”
采访手记
今年57岁的郝克昌老师待人非常和蔼,他说话时总是在思考着某一个问题,且每句话说出来都很有分寸。问起他在做社区教育工作这9年来的感悟,他只笑了笑,说,那全是我应该做的事。他说:“我每天回到家都累得睁不开眼,但是我还是尽可能地要把当天组织居民学习、活动内容整理好,每一张图片都要标记上说明等,这个习惯已多年了……”他说,“做义务宣传员,都是因为被他们的事迹感动。”他每天都忙忙碌碌,充实地生活着,无私地奉献,真好!
经历:已在街道工作9年
郝克昌自2004年从蓝天一中竞聘到八角街道社区教育岗位,从事社区居民的教育指导工作已经有9年了。在社区工作中,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发挥社区教师指导居民学习,宣传社会新风的职责,热情主动为社区服务,尤其是宣传老人在社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方面,在八角社区中小有名气。他积极参加社区各类活动,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哪里有发挥余热的老人,哪里有为老服务的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也用其镜头记录下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也展现了各个社区的风采,赢得了一个称号:为“社区居民拍摄最多的人”。上周六晚,郝老拍摄的两个DV片首次在石景山有线电视台新设置的《百姓DV纪录百姓身边事》栏目开播了,反响十分强烈。这9年来,他不仅完成了各项社区的教育工作,他还利用纸笔、影像,通过媒体向周围的人赞颂身边的人老有所为、弘扬身边的人敬老爱老,给人们带去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的是一种传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
“双枪大爷”努力付出不计得失
干社区工作,一定要有激情和信心。每天早8点,郝老就要骑着他的自行车去社区教育中心上班。他给自己下的任务从来没因身体、天气方面不好的原因而放弃。问他身上的担子沉不沉,他说,不沉,主要是DV机,约一公斤多重。他说,拍DV是他的工作需要。当时,他刚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时,正好赶上迎奥运,有些老年人向他提议想学点外语,这使他深受教育和感染。于是就借着迎奥运的大好时机,开始积极推广宣传社区中老人学英语的活动了。为了组织倡导有条件的社区老人开展学英语活动,没少让他操心。于是,他和街道辖区内的北方工业大学联系上了,先后请了20名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来到社区,让大学生们来教老人学英语。很快,街道相继就有6个社区办起了“老人英语班”,社区老人学习英语人数从原有的10来人发展到了上百人。他也酝酿了一个想法,把大伙学习的劲头用相机拍摄下来,并把照片张贴在街道的宣传栏里,大家一看,学习劲头更高了。
此时,DV在中国悄然风行,众多电视媒体纷纷开播DV栏目,各种DV作品展映、大赛频频举办,推动DV形成时尚生活潮流。DV成为人们观察民间生活、倾诉生活体验的途径,成为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他也因此买了DV,跟在高手们身后,虚心学习,他明白了“推拉摇移”、“远镜头看景,近镜头看情”等专业术语。摄录、剪辑、做片头、配音,他无所不能。
到了2009年,郝克昌老师又与古城外语学校联系,在社区组建了“八角街道英语班”。目前参加学习的18位居民中多数为老人,年龄最高的已有83岁。郝老师的另一位搭档——张积武老人(主要负责文字采写)介绍:在学习英语中,老人们先后学习了《市民学英语300句》、《家庭英语300句》、《奥运英语1000句》、《一呼百应迎奥运学英语》和《新概念英语》等。大家还学会了唱《铃儿响叮当》、《友谊地久天长》等七八首英文歌曲,还用学到的知识自编自排了汉英双语快板《学习英语》,英语三句半《我们准备好了》。通过学习,老人们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他左肩相机,右肩DV,“双枪大爷”的名声也因此传播开来。
让真善美的事情让更多人知道
DV包不离身的他,也像职业记者一样冲在新闻一线,留下很多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和美丽的场景。DV开阔了社区工作大舞台。居民们通过参加了社区的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那些他拍摄下来的照片仿佛告诉大家,我们在创造美好的未来……同时,社区的很多身边人物也成了他关注的焦点人物。尤其是老人。他说,老人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受到尊敬和爱护的,退休后应在家享清福的,但我们社区中却有一大批老人,退休后不希望在家享福,而要把自己的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社区,热诚地为民服务。“这些老人的行为正是我们需要赞美和弘扬的。他们的行动也深深地感动了我。”
他的搭档张积武老人向记者介绍,郝克昌不顾自己工作中事务多,总是合理安排好工作后,默默无闻地参与为老服务,得到居民好评。他跑遍了街道所管辖的好几个社区,鞋磨破了好几双。哪里有发挥余热的老人,他们两个就一起到哪里去。比如,八角特钢社区,有一支由退休老人组成的社区金色亲情服务队,每月15日老人们都举办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开展修自行车、理发、修表、磨刀、磨剪子等8项义务便民服务。于是,像《二级肢残刘德高义务为居民修表三千块儿》、《莫老太磨刀快社区人人爱》、《居民头上的事老秦心上的事儿》、《亲情服务暖人心》、《特钢社区退休老人帮居民解决身边事》等通讯报道出去之后,社会风气更好了,人心更齐了……
一位在北京打工的川妹子,3年来她不分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坚持利用休息日和空闲时间乘公交车从单位到石景山福利院义务为老人修脚,福利院老人亲切称她“亲女儿”。中年妇女翠华在八角社区一居民家做保姆,8年如一日为96岁老人每天打针、翻身、洗澡、聊天,照顾老人无微不至,被称为社区里雇主与保姆关系最融洽的典范。郝老师又分别写了《双手播种和谐长寿花——川妹子福利院3年义务修脚2000人次》、《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高龄老人和保姆的故事》两篇报道。为了宣传报道这些身边的人,他抽出时间展开走访了解,逐一采访、拍摄,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人。几年前,一媒体刊登评选“北京好人”活动,郝克昌把采访过且符合申报条件的人报了3个,3个都被评上了。2010年,北京市评选“万人孝星”,他又把宣传报道过的3个合适人选上报,也全都被评上了市级孝星。他说:“我在为老服务中,没有什么动人的事迹,只是觉得有必要让真善美的事情让更多人知道……自己也从中收获到了为老人服务的快乐。”
采访手记
今年57岁的郝克昌老师待人非常和蔼,他说话时总是在思考着某一个问题,且每句话说出来都很有分寸。问起他在做社区教育工作这9年来的感悟,他只笑了笑,说,那全是我应该做的事。他说:“我每天回到家都累得睁不开眼,但是我还是尽可能地要把当天组织居民学习、活动内容整理好,每一张图片都要标记上说明等,这个习惯已多年了……”他说,“做义务宣传员,都是因为被他们的事迹感动。”他每天都忙忙碌碌,充实地生活着,无私地奉献,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