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挎相机右端DV的“双枪大爷”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教师
  经历:已在街道工作9年
  郝克昌自2004年从蓝天一中竞聘到八角街道社区教育岗位,从事社区居民的教育指导工作已经有9年了。在社区工作中,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发挥社区教师指导居民学习,宣传社会新风的职责,热情主动为社区服务,尤其是宣传老人在社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方面,在八角社区中小有名气。他积极参加社区各类活动,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哪里有发挥余热的老人,哪里有为老服务的事,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也用其镜头记录下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也展现了各个社区的风采,赢得了一个称号:为“社区居民拍摄最多的人”。上周六晚,郝老拍摄的两个DV片首次在石景山有线电视台新设置的《百姓DV纪录百姓身边事》栏目开播了,反响十分强烈。这9年来,他不仅完成了各项社区的教育工作,他还利用纸笔、影像,通过媒体向周围的人赞颂身边的人老有所为、弘扬身边的人敬老爱老,给人们带去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的是一种传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
  “双枪大爷”努力付出不计得失
  干社区工作,一定要有激情和信心。每天早8点,郝老就要骑着他的自行车去社区教育中心上班。他给自己下的任务从来没因身体、天气方面不好的原因而放弃。问他身上的担子沉不沉,他说,不沉,主要是DV机,约一公斤多重。他说,拍DV是他的工作需要。当时,他刚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时,正好赶上迎奥运,有些老年人向他提议想学点外语,这使他深受教育和感染。于是就借着迎奥运的大好时机,开始积极推广宣传社区中老人学英语的活动了。为了组织倡导有条件的社区老人开展学英语活动,没少让他操心。于是,他和街道辖区内的北方工业大学联系上了,先后请了20名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来到社区,让大学生们来教老人学英语。很快,街道相继就有6个社区办起了“老人英语班”,社区老人学习英语人数从原有的10来人发展到了上百人。他也酝酿了一个想法,把大伙学习的劲头用相机拍摄下来,并把照片张贴在街道的宣传栏里,大家一看,学习劲头更高了。
  此时,DV在中国悄然风行,众多电视媒体纷纷开播DV栏目,各种DV作品展映、大赛频频举办,推动DV形成时尚生活潮流。DV成为人们观察民间生活、倾诉生活体验的途径,成为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他也因此买了DV,跟在高手们身后,虚心学习,他明白了“推拉摇移”、“远镜头看景,近镜头看情”等专业术语。摄录、剪辑、做片头、配音,他无所不能。
  到了2009年,郝克昌老师又与古城外语学校联系,在社区组建了“八角街道英语班”。目前参加学习的18位居民中多数为老人,年龄最高的已有83岁。郝老师的另一位搭档——张积武老人(主要负责文字采写)介绍:在学习英语中,老人们先后学习了《市民学英语300句》、《家庭英语300句》、《奥运英语1000句》、《一呼百应迎奥运学英语》和《新概念英语》等。大家还学会了唱《铃儿响叮当》、《友谊地久天长》等七八首英文歌曲,还用学到的知识自编自排了汉英双语快板《学习英语》,英语三句半《我们准备好了》。通过学习,老人们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他左肩相机,右肩DV,“双枪大爷”的名声也因此传播开来。
  让真善美的事情让更多人知道
  DV包不离身的他,也像职业记者一样冲在新闻一线,留下很多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和美丽的场景。DV开阔了社区工作大舞台。居民们通过参加了社区的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那些他拍摄下来的照片仿佛告诉大家,我们在创造美好的未来……同时,社区的很多身边人物也成了他关注的焦点人物。尤其是老人。他说,老人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受到尊敬和爱护的,退休后应在家享清福的,但我们社区中却有一大批老人,退休后不希望在家享福,而要把自己的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社区,热诚地为民服务。“这些老人的行为正是我们需要赞美和弘扬的。他们的行动也深深地感动了我。”
  他的搭档张积武老人向记者介绍,郝克昌不顾自己工作中事务多,总是合理安排好工作后,默默无闻地参与为老服务,得到居民好评。他跑遍了街道所管辖的好几个社区,鞋磨破了好几双。哪里有发挥余热的老人,他们两个就一起到哪里去。比如,八角特钢社区,有一支由退休老人组成的社区金色亲情服务队,每月15日老人们都举办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开展修自行车、理发、修表、磨刀、磨剪子等8项义务便民服务。于是,像《二级肢残刘德高义务为居民修表三千块儿》、《莫老太磨刀快社区人人爱》、《居民头上的事老秦心上的事儿》、《亲情服务暖人心》、《特钢社区退休老人帮居民解决身边事》等通讯报道出去之后,社会风气更好了,人心更齐了……
  一位在北京打工的川妹子,3年来她不分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坚持利用休息日和空闲时间乘公交车从单位到石景山福利院义务为老人修脚,福利院老人亲切称她“亲女儿”。中年妇女翠华在八角社区一居民家做保姆,8年如一日为96岁老人每天打针、翻身、洗澡、聊天,照顾老人无微不至,被称为社区里雇主与保姆关系最融洽的典范。郝老师又分别写了《双手播种和谐长寿花——川妹子福利院3年义务修脚2000人次》、《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高龄老人和保姆的故事》两篇报道。为了宣传报道这些身边的人,他抽出时间展开走访了解,逐一采访、拍摄,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人。几年前,一媒体刊登评选“北京好人”活动,郝克昌把采访过且符合申报条件的人报了3个,3个都被评上了。2010年,北京市评选“万人孝星”,他又把宣传报道过的3个合适人选上报,也全都被评上了市级孝星。他说:“我在为老服务中,没有什么动人的事迹,只是觉得有必要让真善美的事情让更多人知道……自己也从中收获到了为老人服务的快乐。”
  采访手记
  今年57岁的郝克昌老师待人非常和蔼,他说话时总是在思考着某一个问题,且每句话说出来都很有分寸。问起他在做社区教育工作这9年来的感悟,他只笑了笑,说,那全是我应该做的事。他说:“我每天回到家都累得睁不开眼,但是我还是尽可能地要把当天组织居民学习、活动内容整理好,每一张图片都要标记上说明等,这个习惯已多年了……”他说,“做义务宣传员,都是因为被他们的事迹感动。”他每天都忙忙碌碌,充实地生活着,无私地奉献,真好!
其他文献
蒋介石的“家事遗嘱”,应该早在其晚年时期,已经作了完整交代。真正算得上是蒋介石亲自授权的遗嘱,还是蒋介石病中,以颤抖的右手写下的那十六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  病床上,他多次让护士给他念清明节的古诗  宋朝诗人黄庭坚曾经写过一首《清明》,诗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干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期刊
叶圣陶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家境清苦。中学毕业后曾任教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的小学教科书编辑,后进入开明书店,和丰子恺合作了《开明国语课本》。他是编辑,栽培了巴金、丁玲、施蟄存、戴望舒等;他是上世纪20年代第一位用白话文写童话的中国作者,《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儿童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他还是勇于战斗的新闻人和社会活动家;1949年之后他曾担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
期刊
二战中“第一军事天才”朱可夫元帅挥师猛攻勒热夫,遭遇“防御之狮”莫德尔,25天损兵10万、伤23万,无功而返,为朱可夫军事生涯中的唯一败绩。  被称为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二战德军将领中,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是德军进攻型将领的代表,同时也不乏防御战大师,其中瓦尔特·莫德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战争后期,哪里出现危机莫德尔就出现在哪里,深受希特勒的重用,多次力挽狂澜延缓了纳粹灭亡的时间,被称为
期刊
首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8月25日逝世,享年82岁。1969年7月20日,担任阿波罗11号任务指挥官的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尼尔·阿姆斯特朗走了,留下了一句伟大的格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格言包含着人类伟大的探索精神。探索奥秘,探索月球,探索宇宙,这是人类伟大的探索精神,正是在这种探索精神的激发之下,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开拓视野,不断走向文
期刊
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残骸。从《吴宓日记》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吴宓(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对其妻子的闺密、中国第一位留洋女博士毛彦文20年苦恋的全貌。  1937年,时在欧洲留学的钱钟书写了一篇《吴宓先生及其诗》的书评,刻薄地调侃恩师和毛彦文,使吴宓的“罗曼蒂克爱情”彻底沦为了笑柄,钱钟书在这篇书评中还讽刺了毛彦文是“Super-armuated Coquette
期刊
专家简介  景子琳,教授、骨科主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曾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从医四十余载,对中医治疗骨痛有独到见解,发表骨科文献多篇。为“超导靶向定位松解疗法”、“五行经络疗法”专家组组长,擅长运用传统中医、中药调理脏腑,以内养外治疗颈椎痛引起的颈项及手臂部疼痛、麻木,头晕头痛等症;腰椎病引起的腰背部及下肢疼痛麻木、行动不便等症;各种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关节变形、积液、风湿性
期刊
提到京剧《沙家浜》,谁都能哼上几句“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唱词,也会浮现阿庆嫂、郭建光、“胡司令”这样的人物形象。戏里戏外,众多人物,几多真实几多假。《沙家浜》戏里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但这戏外的故事,依然耐人寻味……  但历史上真实的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近日,当年“郭建光”原型之一夏光曾经的秘书、省党史学会副会长张衡的《忠义救国军浮沉录》在南京出版社出版,张
期刊
这张36年前的照片真实记录了我的青春风貌(左起第一位),我身旁那位半蹲着的工友,与我一样早已经离开了这家工厂,当年他因为是我们当中身高最矮的二传手,所以合影时一定要半蹲着,以显出比我们高出一头。  就我们这哥几个,组成了北京青云仪器厂的第一支排球队。在1972年至1976年之间,我们在老梁师傅(右三)的带领下,参加了海淀区职工联赛。虽然这支刚刚组建的球队水平不高,但在面对一些中小型工厂的比赛中,我
期刊
1969年我与扑火英雄在一起  这是一张拍于1969年的照片,地点是哈尔滨的防洪纪念塔前。照片上的三个人中,最右边戴着帽子的是当时的扑火英雄王维芝,她剪一头男发,脸上还能看出烧伤的疤痕。在那次大火中涌现的英雄中,王维芝算是烧伤最轻的了。我们本不在一个团,相遇在哈尔滨是因为一个先进人物事迹的讲用会。我作为一个写材料的人参加了这次兵团政治部召开的筹备会,正好和王维芝相遇。出于对她大无畏精神的敬佩,我们
期刊
之所以换教练不是因为我丈夫做得不好,我认为他一直做得很好,但是有时候的情况对我们两人来说都难以应对,对我来说很难找到丈夫和教练之间的平衡。  本年度网坛最后一个大满贯赛事——2012年美国网球公开赛8月27日在纽约阿瑟·阿什球场开拍。尽管遭遇暴雨突袭。比赛被迫中断2个多小时。但状态回勇的中国网坛“一姐”李娜还是以6比2、6比3直落两盘。击败英国小将沃特森晋级第二轮。打破了连续两年的美网“一轮游”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