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品茶,品好茶,会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支持者如权威的《中国茶经》一书所说,妙玉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惟妙惟肖地道出了饮茶的方法之分。”反对者则说,妙玉其实根本不会喝茶,她的茶道缺乏科学性。
妙玉究竟是否精通茶道,争议者各抒己见。
妙玉“代言”曹雪芹茶道
徐晓玫
金陵十二钗中,只有妙玉一人不属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天生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她自称槛外人。身居栊翠庵,心契庄子之文,更有着清心超逸的性情,这些都决定了她与茶之间的不解之缘。
在她生活的年代,中国的茶文化。脱胎换骨,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饮茶是典雅之事,是享受生活情趣的一种方式,这种带有将生活艺术化的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知识和修养。历代文人雅士把“品”字作为茶道的真功夫,甚至有了“功夫茶”之谓。唐代诗人卢仝就著有被人们称为“七碗茶歌”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并流传至今。妙玉可谓得卢仝之真传。《红楼梦》中,妙玉首次登场亮相的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她同宝玉斗嘴时说出的那番关于品茶的高论: “……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也一直被人们称道广引,甚至被很多的人视为品茶论道经典,奉为金科玉律。
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重在茶具,所以奉茶时,每个人所用的饮茶器具各不相同,什么人能够用什么杯子,在她眼里不是寻常小事。因此贾母一行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就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在茶具中间的地位有如贾母的尊贵身份。
妙玉品茶同样讲究水质,所以,她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请宝钗、黛玉吃“梯己茶”则是梅花上的雪水。当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时,她冷笑并大大卖弄了一番,在她眼里,一个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无疑就是个“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所以同样聪慧孤高的黛玉也不能幸免落入她的唇舌中。
妙玉在茶道方面的修养还远非于此。一个人的茶道修养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妙玉的知识、才情并不在宝玉、宝钗、黛玉诸人之下。其联诗才情超众,被湘云、黛玉叹为诗仙。妙玉的另一次出场就是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史湘云和林黛玉联到第二十二韵。分别吟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这时妙玉忽然从栏外山石后转出。截断了她们的联句,并邀她们到栊翠庵中,施展自己的超凡诗才。一气将二十二韵联成三十五韵,末四句“芳情只身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写的就是品茗之事中的芳情雅趣,意境高远,尤其耐人寻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妙玉这样一位不知姓氏为何、真名失传、单知其法号的人物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并浓墨重彩介绍她的品茶之道,显然别有深意。在他眼里,妙玉是“不可与常情同论”的品格最高的奇女子。称妙玉为曹雪芹茶道的形象代言人,绝不为过。
妙玉茶道没有科学性
郑启五
妙玉的“三杯论”相当厉害,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在“超级蠢物”的“挨骂席”上。其实。尽管人们心里也有这样那样的问号。但是就没有人胆敢对曹雪芹笔下“三杯”的科学性发出一声质疑l细细想来,曹先生文笔的过人之处,最是对话的绘声绘色,往往听话听声,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就呼之而来,妙玉自然也不例外。她的茶论,我以为关键并不在于话的科学性,而在于凸显妙玉嘴尖的个性。妙女士嘴巴的尖刻,几乎可以与王熙凤相媲美,但又各领风骚。
妙玉在品茶的杯数上狠狠数落了宝玉一通,又在泡茶的用水上继续拿黛玉开涮。她发明或制造了泡茶的极品水——“梅花雪”,说是收集梅花上的雪,置于瓮中,埋入地下长达五年,讥笑黛玉连这样的宝水都不曾见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梅花上面扫下的雪放在瓮中长达五年,水质的成分未必就有什么冰清玉洁的玄妙,古人所言“流水不腐”说法科学,泡茶最好的水是泉水,而瓮中久存的老水真让我有“已腐”的担忧。 “梅花雪”毕竟不是茅台酒,藏埋之后怎么会有越久越妙的功用?就凭妙玉、宝玉、黛玉等等诸玉们娇弱的体质,喝了曹雪芹生花妙笔炮制出来的“五年老水”,我以为是极可能要闹肚子的。
无论是妙玉的“三杯论”还是栊翠庵的“梅花雪”,曹雪芹写得痛快,读者看得过瘾,人物个性的塑造大告成功,这是文学笔法的夸张与绘声绘色。但如果把文学的描写当成了科普经典、生活指南。那就不一定完全行得通,甚至远不是那么回事。而文人们却蜂拥而上,对妙玉的饮茶妙论顶礼膜拜.一时间,妙玉几乎成了天下数一数二的品茗大师了,不知这是不是《红楼梦》的文学成就产生的莫名附加值。
依我之见,品茶的“三杯论”只是天性乖僻的妙玉的一得之见,或者只是当时富贵人家一种慢斟细饮的雅致。茶圣陆羽就从未有过这样的高论;而与“妙玉茶”相配套的“梅花雪”就更是疑点丛生。这里曹雪芹极可能是顺手套用了诸如酒的酿制技术,来神话栊翠庵的泡茶用汤,以此滋润这一章节的生动运行!再说,这“梅花雪”恐怕就是斯文得不得了的妙玉自以为冰清玉洁的写照,躲在庵里与存在瓮中何其相似乃尔?!以曹雪芹那透视灵肉的功力,妙玉的一溜言语也不啻是一种庵里感情的宣泄与排遣,与实用的泡茶经典显然是有距离的。
得罪了,妙尼姑。您的“三杯论”我实在不敢恭维;您的“梅花雪”在下更不敢领教!当干渴的感觉尽情拥吻茶的甘淳,一杯、两杯乃至N杯,那是何等的痛快!即便是无事乱翻书,一壶茶相伴,杯起杯落,也有难以计数的惬意。即便是闲来品饮闽南功夫茶.铁观音“七泡有余香”,又何以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
妙玉究竟是否精通茶道,争议者各抒己见。
妙玉“代言”曹雪芹茶道
徐晓玫
金陵十二钗中,只有妙玉一人不属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天生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她自称槛外人。身居栊翠庵,心契庄子之文,更有着清心超逸的性情,这些都决定了她与茶之间的不解之缘。
在她生活的年代,中国的茶文化。脱胎换骨,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饮茶是典雅之事,是享受生活情趣的一种方式,这种带有将生活艺术化的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知识和修养。历代文人雅士把“品”字作为茶道的真功夫,甚至有了“功夫茶”之谓。唐代诗人卢仝就著有被人们称为“七碗茶歌”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并流传至今。妙玉可谓得卢仝之真传。《红楼梦》中,妙玉首次登场亮相的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她同宝玉斗嘴时说出的那番关于品茶的高论: “……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也一直被人们称道广引,甚至被很多的人视为品茶论道经典,奉为金科玉律。
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重在茶具,所以奉茶时,每个人所用的饮茶器具各不相同,什么人能够用什么杯子,在她眼里不是寻常小事。因此贾母一行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就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在茶具中间的地位有如贾母的尊贵身份。
妙玉品茶同样讲究水质,所以,她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请宝钗、黛玉吃“梯己茶”则是梅花上的雪水。当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时,她冷笑并大大卖弄了一番,在她眼里,一个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无疑就是个“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所以同样聪慧孤高的黛玉也不能幸免落入她的唇舌中。
妙玉在茶道方面的修养还远非于此。一个人的茶道修养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妙玉的知识、才情并不在宝玉、宝钗、黛玉诸人之下。其联诗才情超众,被湘云、黛玉叹为诗仙。妙玉的另一次出场就是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史湘云和林黛玉联到第二十二韵。分别吟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这时妙玉忽然从栏外山石后转出。截断了她们的联句,并邀她们到栊翠庵中,施展自己的超凡诗才。一气将二十二韵联成三十五韵,末四句“芳情只身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写的就是品茗之事中的芳情雅趣,意境高远,尤其耐人寻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妙玉这样一位不知姓氏为何、真名失传、单知其法号的人物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并浓墨重彩介绍她的品茶之道,显然别有深意。在他眼里,妙玉是“不可与常情同论”的品格最高的奇女子。称妙玉为曹雪芹茶道的形象代言人,绝不为过。
妙玉茶道没有科学性
郑启五
妙玉的“三杯论”相当厉害,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在“超级蠢物”的“挨骂席”上。其实。尽管人们心里也有这样那样的问号。但是就没有人胆敢对曹雪芹笔下“三杯”的科学性发出一声质疑l细细想来,曹先生文笔的过人之处,最是对话的绘声绘色,往往听话听声,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就呼之而来,妙玉自然也不例外。她的茶论,我以为关键并不在于话的科学性,而在于凸显妙玉嘴尖的个性。妙女士嘴巴的尖刻,几乎可以与王熙凤相媲美,但又各领风骚。
妙玉在品茶的杯数上狠狠数落了宝玉一通,又在泡茶的用水上继续拿黛玉开涮。她发明或制造了泡茶的极品水——“梅花雪”,说是收集梅花上的雪,置于瓮中,埋入地下长达五年,讥笑黛玉连这样的宝水都不曾见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梅花上面扫下的雪放在瓮中长达五年,水质的成分未必就有什么冰清玉洁的玄妙,古人所言“流水不腐”说法科学,泡茶最好的水是泉水,而瓮中久存的老水真让我有“已腐”的担忧。 “梅花雪”毕竟不是茅台酒,藏埋之后怎么会有越久越妙的功用?就凭妙玉、宝玉、黛玉等等诸玉们娇弱的体质,喝了曹雪芹生花妙笔炮制出来的“五年老水”,我以为是极可能要闹肚子的。
无论是妙玉的“三杯论”还是栊翠庵的“梅花雪”,曹雪芹写得痛快,读者看得过瘾,人物个性的塑造大告成功,这是文学笔法的夸张与绘声绘色。但如果把文学的描写当成了科普经典、生活指南。那就不一定完全行得通,甚至远不是那么回事。而文人们却蜂拥而上,对妙玉的饮茶妙论顶礼膜拜.一时间,妙玉几乎成了天下数一数二的品茗大师了,不知这是不是《红楼梦》的文学成就产生的莫名附加值。
依我之见,品茶的“三杯论”只是天性乖僻的妙玉的一得之见,或者只是当时富贵人家一种慢斟细饮的雅致。茶圣陆羽就从未有过这样的高论;而与“妙玉茶”相配套的“梅花雪”就更是疑点丛生。这里曹雪芹极可能是顺手套用了诸如酒的酿制技术,来神话栊翠庵的泡茶用汤,以此滋润这一章节的生动运行!再说,这“梅花雪”恐怕就是斯文得不得了的妙玉自以为冰清玉洁的写照,躲在庵里与存在瓮中何其相似乃尔?!以曹雪芹那透视灵肉的功力,妙玉的一溜言语也不啻是一种庵里感情的宣泄与排遣,与实用的泡茶经典显然是有距离的。
得罪了,妙尼姑。您的“三杯论”我实在不敢恭维;您的“梅花雪”在下更不敢领教!当干渴的感觉尽情拥吻茶的甘淳,一杯、两杯乃至N杯,那是何等的痛快!即便是无事乱翻书,一壶茶相伴,杯起杯落,也有难以计数的惬意。即便是闲来品饮闽南功夫茶.铁观音“七泡有余香”,又何以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