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之争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品茶,品好茶,会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支持者如权威的《中国茶经》一书所说,妙玉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惟妙惟肖地道出了饮茶的方法之分。”反对者则说,妙玉其实根本不会喝茶,她的茶道缺乏科学性。
  妙玉究竟是否精通茶道,争议者各抒己见。
  
  妙玉“代言”曹雪芹茶道
  徐晓玫
  
  金陵十二钗中,只有妙玉一人不属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天生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她自称槛外人。身居栊翠庵,心契庄子之文,更有着清心超逸的性情,这些都决定了她与茶之间的不解之缘。
  在她生活的年代,中国的茶文化。脱胎换骨,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饮茶是典雅之事,是享受生活情趣的一种方式,这种带有将生活艺术化的行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知识和修养。历代文人雅士把“品”字作为茶道的真功夫,甚至有了“功夫茶”之谓。唐代诗人卢仝就著有被人们称为“七碗茶歌”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并流传至今。妙玉可谓得卢仝之真传。《红楼梦》中,妙玉首次登场亮相的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她同宝玉斗嘴时说出的那番关于品茶的高论: “……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也一直被人们称道广引,甚至被很多的人视为品茶论道经典,奉为金科玉律。
  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重在茶具,所以奉茶时,每个人所用的饮茶器具各不相同,什么人能够用什么杯子,在她眼里不是寻常小事。因此贾母一行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就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个成窑五彩小盖钟,在茶具中间的地位有如贾母的尊贵身份。
  妙玉品茶同样讲究水质,所以,她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请宝钗、黛玉吃“梯己茶”则是梅花上的雪水。当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时,她冷笑并大大卖弄了一番,在她眼里,一个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无疑就是个“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所以同样聪慧孤高的黛玉也不能幸免落入她的唇舌中。
  妙玉在茶道方面的修养还远非于此。一个人的茶道修养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妙玉的知识、才情并不在宝玉、宝钗、黛玉诸人之下。其联诗才情超众,被湘云、黛玉叹为诗仙。妙玉的另一次出场就是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史湘云和林黛玉联到第二十二韵。分别吟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诗句。这时妙玉忽然从栏外山石后转出。截断了她们的联句,并邀她们到栊翠庵中,施展自己的超凡诗才。一气将二十二韵联成三十五韵,末四句“芳情只身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写的就是品茗之事中的芳情雅趣,意境高远,尤其耐人寻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妙玉这样一位不知姓氏为何、真名失传、单知其法号的人物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并浓墨重彩介绍她的品茶之道,显然别有深意。在他眼里,妙玉是“不可与常情同论”的品格最高的奇女子。称妙玉为曹雪芹茶道的形象代言人,绝不为过。
  
  妙玉茶道没有科学性
  郑启五
  
  妙玉的“三杯论”相当厉害,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在“超级蠢物”的“挨骂席”上。其实。尽管人们心里也有这样那样的问号。但是就没有人胆敢对曹雪芹笔下“三杯”的科学性发出一声质疑l细细想来,曹先生文笔的过人之处,最是对话的绘声绘色,往往听话听声,一个极有个性的人物就呼之而来,妙玉自然也不例外。她的茶论,我以为关键并不在于话的科学性,而在于凸显妙玉嘴尖的个性。妙女士嘴巴的尖刻,几乎可以与王熙凤相媲美,但又各领风骚。
  妙玉在品茶的杯数上狠狠数落了宝玉一通,又在泡茶的用水上继续拿黛玉开涮。她发明或制造了泡茶的极品水——“梅花雪”,说是收集梅花上的雪,置于瓮中,埋入地下长达五年,讥笑黛玉连这样的宝水都不曾见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梅花上面扫下的雪放在瓮中长达五年,水质的成分未必就有什么冰清玉洁的玄妙,古人所言“流水不腐”说法科学,泡茶最好的水是泉水,而瓮中久存的老水真让我有“已腐”的担忧。 “梅花雪”毕竟不是茅台酒,藏埋之后怎么会有越久越妙的功用?就凭妙玉、宝玉、黛玉等等诸玉们娇弱的体质,喝了曹雪芹生花妙笔炮制出来的“五年老水”,我以为是极可能要闹肚子的。
  无论是妙玉的“三杯论”还是栊翠庵的“梅花雪”,曹雪芹写得痛快,读者看得过瘾,人物个性的塑造大告成功,这是文学笔法的夸张与绘声绘色。但如果把文学的描写当成了科普经典、生活指南。那就不一定完全行得通,甚至远不是那么回事。而文人们却蜂拥而上,对妙玉的饮茶妙论顶礼膜拜.一时间,妙玉几乎成了天下数一数二的品茗大师了,不知这是不是《红楼梦》的文学成就产生的莫名附加值。
  依我之见,品茶的“三杯论”只是天性乖僻的妙玉的一得之见,或者只是当时富贵人家一种慢斟细饮的雅致。茶圣陆羽就从未有过这样的高论;而与“妙玉茶”相配套的“梅花雪”就更是疑点丛生。这里曹雪芹极可能是顺手套用了诸如酒的酿制技术,来神话栊翠庵的泡茶用汤,以此滋润这一章节的生动运行!再说,这“梅花雪”恐怕就是斯文得不得了的妙玉自以为冰清玉洁的写照,躲在庵里与存在瓮中何其相似乃尔?!以曹雪芹那透视灵肉的功力,妙玉的一溜言语也不啻是一种庵里感情的宣泄与排遣,与实用的泡茶经典显然是有距离的。
  得罪了,妙尼姑。您的“三杯论”我实在不敢恭维;您的“梅花雪”在下更不敢领教!当干渴的感觉尽情拥吻茶的甘淳,一杯、两杯乃至N杯,那是何等的痛快!即便是无事乱翻书,一壶茶相伴,杯起杯落,也有难以计数的惬意。即便是闲来品饮闽南功夫茶.铁观音“七泡有余香”,又何以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
其他文献
两只厚胎紫砂壶紧挨着,这是潘惊石精心挑选、专为泡岩茶而购的,在他看来只有岩茶才配用紫砂壶。  两杯茶,袅袅娜娜散发出茶香,浑厚,而又绵柔,那香气慢慢地在屋里游走,然后淡去……  灯下,是一个爱与艺术的天地。潘惊石与孙清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茶,观赏刚购到手的好石。这一对“神雕侠侣”经常是一个晚上一壶茶,一起探讨各自的得意之作。两人曾以汶洋冻石合作了“龙飞凤舞”,惊石刻龙,小虫刻凤,真是珠联璧合,
期刊
喝茶    山奇,老家江苏无锡,江南水乡以喝绿茶为主,山奇从小就看着父亲每天都用一个已经发黑的老紫砂茶壶泡茶,他说当时在江南家家户户都喝茶,自己也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喝茶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这么多年的东奔西跑,山奇是走到哪喝到哪,普洱、红茶、大红袍、铁观音……遇到什么就喝什么,这种看似有些随意的喝茶方式也逐渐地影响着他做事的方式,一样都顺其自然,不会因为什么原因而强迫自己去做什么。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个深秋的日子,前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应著名汉学家、前苏联作协书记费德林之约,共同翻译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费德林费了一番周折,总算弄到一壶编辑部女同事用电热棍烧开的水,然后,将他手提包里随时带着的中国龙井茶沏出一杯,郑重地端到阿赫玛托娃面前。  “在国家出版社里居然能喝到热茶,真是奇迹。”阿赫玛托娃轻声说,她身上是一件年久褪色的旧上衣,一双破旧的编织手套磨损处露出了手指
期刊
这是一次中国最主流春茶的全面聚会,是一次挑战茶人味觉的春茶品尝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国春茶进行全面认识的权威品鉴。  从一个月前开始,一次汇聚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春茶的“满汉全席”在本刊的精心策划及热心茶友们的鼎力相助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选择哪些春茶成了本次品鉴会最大的难题。经过多方考虑,我们选择了目前安溪铁观音三大品牌的茶叶、云南三种古树普洱茶、三大安徽名茶、两种经典的武夷山岩茶、四种最有特色的红
期刊
在长假里,翻看地图,我们习惯寻找人多的景点。挤上车,赶上路,奔进门,抢上位,把自己咔嚓咔嚓存进数码相机。我们希望感染别人的热闹和密集的快乐,但最后热闹成为一种表象,快乐成了过眼云烟,只留下一身疲惫和恼人的长假综合症。  其实旅游最本真的一面就是休息,就是静心。今天。我们逃离城市,到城市的背面,去喧嚣的背面,到群山秀水中的茶园去。只有在茶园里,我们才能以肉身完成“茶”字的外形拼写和内心构造。古有神农
期刊
在石昆牧先生的《经典普洱名词释义》里,将云南的主要茶产区分为四大产区,由南向北分别是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原思茅市),临沧市以及保山市。这种分法目前在茶界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各产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所不同,茶的香气滋味也因此各具特色。各产区的茶都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个问题让无数人着迷。所以,我们特别从每个产区选取一泡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开汤对比,共同探寻云南各茶区的茶叶特色。    品鉴说明    
期刊
前两天朋友过来玩,就想走走老北京的胡同,于是就带她去了什刹海。  过去的时候是傍晚五点左右,我们坐车到北海公园,步行大约5分钟,就看到荷花市场那有点牌楼打扮的牌子。相比之下,那块题着什刹海的石头倒是显得有点不起眼了。  荷花市场的牌子下走进去是清一色的酒吧。朋友有点失望,她说原以为这个地方一打照面会是挂着红灯笼的四合院,就算是有些商业气息也该有着穿马褂的伙计和古香古色的茶馆——没想是这么灯红酒绿的
期刊
茶品:陈年奇兰  茶品来源:九峰名茶  品鉴工具:电子秤,160ml白瓷盖碗,20cc玻璃茶怀,桶装矿泉水,电磁炉,不锈钢茶壶。  品鉴方法:把5g的新奇兰和陈年奇兰在盖碗中同时进行冲泡,用透明茶杯对比每一道茶汤刍勺变化和口感。  茶品速描:从外型上看,陈年奇兰与新奇兰并无太大差异,包揉匀整、干净,色泽上陈年奇兰则显得瞎淡一些,呈墨绿色。虽然经过了5年的存放和再焙火,但陈年奇兰于茶仍保留了白芽奇兰
期刊
四种大红袍传说淮对谁错——  “状元报恩说”最合情理    在对于“大红袍”传说的众说纷纭中,几种影响较大的说法归纳起来无非“状元报恩说”、“皇后治病说”、“县丞祭茶说”、“猴子采摘说”、“县长命名说”等几个脚本。    脚本一: “皇后治病说”  “皇后治病说”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从皇后“突然得病”到找到“大红袍”治好病,起码要花费几个
期刊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横跨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劳作者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而茶马古道原西康省所辖雅安(现四川省雅安市)至康定一线的“背子”,是诠释康巴人文背景映衬下的古道最为真实的一块人文“活化石”。  1903年,在云南至川藏的一条崎岖山道上,清末法国驻滇总领事方苏雅发现了一群奇特的苦力者,他们人人头顶着一顶大草帽,每人手持一根T字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