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这一目标和要求。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并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
一、《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源自于生活
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如在金秋季节,幼儿喜欢捡落地的树叶,三五成群地分享各自捡到树叶的形状、种类。我们就由此信息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这一个科学活动,请幼儿收集不同的叶子,老师和家长多方面收集叶子和生长植物的图片,幼儿在尽情交流之余,又了解了叶子的来源和各种叶子的不同特点。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兴趣和探究欲望
当孩子对某种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兴趣,并随机生成教育活动。如:在区域活动钓鱼游戏中,我发现物体的沉浮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时我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从主题《认识沉浮》开始入手,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从而激发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接下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塑料、木块、铁块、瓶子等4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自己选择小组进行活动,自己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当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时,我请各组组长相互介绍他们各组的情况,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提供操作记录卡让幼儿记录,接下来我给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请幼儿到教室周围去寻找。在不断的探索对比中,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同时使幼儿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有效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三、可操作材料的重要性
《纲要》中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密切的联系。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
首先,材料的准备要尊重幼儿的需要。《纲要》中提出:要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做中学”活动的倡导者——韦钰博士提出:有效的学习需要构筑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之上。
其次,投放的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
再次,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幼儿需要在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而操作材料是直接和幼儿进行对话的对象。所以,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幼儿熟悉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的探究进程,应避免因材料生疏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快乐和自由,教师还要给予尊重和鼓励。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激情无限。创造各种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探索能力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一、《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源自于生活
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如在金秋季节,幼儿喜欢捡落地的树叶,三五成群地分享各自捡到树叶的形状、种类。我们就由此信息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叶子”这一个科学活动,请幼儿收集不同的叶子,老师和家长多方面收集叶子和生长植物的图片,幼儿在尽情交流之余,又了解了叶子的来源和各种叶子的不同特点。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兴趣和探究欲望
当孩子对某种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兴趣,并随机生成教育活动。如:在区域活动钓鱼游戏中,我发现物体的沉浮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时我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就从主题《认识沉浮》开始入手,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从而激发了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接下来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塑料、木块、铁块、瓶子等4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让幼儿自己选择小组进行活动,自己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当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时,我请各组组长相互介绍他们各组的情况,交流分享各组的经验。“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提供操作记录卡让幼儿记录,接下来我给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请幼儿到教室周围去寻找。在不断的探索对比中,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同时使幼儿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有效培养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三、可操作材料的重要性
《纲要》中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密切的联系。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
首先,材料的准备要尊重幼儿的需要。《纲要》中提出:要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做中学”活动的倡导者——韦钰博士提出:有效的学习需要构筑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之上。
其次,投放的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
再次,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幼儿需要在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而操作材料是直接和幼儿进行对话的对象。所以,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幼儿熟悉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幼儿的探究进程,应避免因材料生疏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快乐和自由,教师还要给予尊重和鼓励。让他们在科学的海洋里激情无限。创造各种条件去激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捕捉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探索能力的不断生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