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餐就是一道节日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rad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目来临,吃饭聚餐又成了一个事儿。在法国吃饭,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件“苦事”,想不到吧,吃法国人的饭有两个苦:一是总感到吃不饱;另一个是吃的时间太长。凡在法国人家寄宿过的中国学生都有一个经验:开餐时端上一个铺着几件薄熏肉片的碟挑一件放自己碟子;主菜上来了,是一盘烧土豆。对那些一顿可以吃一只整鸭的后生,这些法国菜还不够塞牙缝,离开餐桌得要到外面买零食充饥。可是去法国餐厅吃饭就另一回事,整顿饭吃得时间特别长,所有法国餐厅的惯例就是吃饭时间长,从头道到甜点,要逐件上,逐个碟子吃完,法国餐厅座位之间好像位置又特别窄,等待每道菜之间,吃撑了的那个人,连站起来透口气的空间都没有。法国人又喜欢讲话,好像两个人面对面时沉默就显得没礼貌,必须找个话题,连讲带吃,去一趟餐厅,没有两三个小时下不来。
  所以我听到法国人抱怨不想一个人吃饭、认为单独就餐是件苦闷的事时就很不理解,我们以为一个人饿的时候能对着美食,那该有多自由,独自抓着红烧猪脚躺在沙发上饮啤酒,想怎样就怎样,还抱怨什么。我自己一个表兄在法国就过不了单独就餐这一关,晚上从办公室回来,如果没有妻儿在餐桌等候,他就取消晚饭上床,久而久之,他们家老婆孩子学会挨饿到半夜都要等他回来一起吃,耐心倾听他在餐桌边诉说一天的漂泊,还有公司的烦事,总之得等齐人才举筷,成了规矩,这个规矩避免他们家任何人在厨房孤灯下闷声填肚子,避免“独食”这件对人心理上的悲苦事。
  这几天我们家一个老租客退租,我去把小房子重新装修,入到厨房才发现这个住了27年的单身租客,他的厨房只有一只微波炉能加热,没有灶头、没有炉火。老租客是文化人,艺术细胞发达,四面墙壁连厨房都挤满书架,可以想象他长期把阅读当饭吃,长期以半条面包、几粒炒花生充饥,但一个人能在没有灶头的房子住20多年,可见也是“一个人饭餐”的悲苦,把厨房拆了也罢。
  按理说如果没有特别理由,一个人上餐厅确实有点古怪,等于说这个人孤独得没有朋友,但“食”实际上是一种态度,前几年阿姆斯特丹有人开了“独食”餐厅,据说是为那些以“独食”为耻辱、宁愿不吃饭也不一个人吃的孤独者特别设计,这个餐厅所有桌子都仅设一个位置,让孤独者看起来不那么异类,以鼓励他们外出时没有被社交隔绝的感觉。有意思的是这个荷兰人发明的“单个”餐厅,在纽约、伦敦、柏林都开张了,但是就在法国行不通,法国人根本就以为就餐是一道节日,如果你一个人,孤身寡佬,你还过什么节。
  有时我想,有没有一两句话可以概括什么是法式生活艺术?法国时装设计师卡斯泰尔巴雅克这样说:法式生活艺术其实是一种“态度”。他举了吃饭做例子,外国人不明白为什么法国街边餐厅里一堆一堆的法国人花那么长时间吃饭。时装师说:法国人把时间花在吃饭上,表示这个时候法国人是“停下来”的,什么东西停下来?征服。法国人吃饭时表示他们不“征服”了。一个人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征服?是在他征服了自己的时候。
  人得要先征服自己。卡斯泰尔巴雅克在北非的摩洛哥出生,6岁返法国读书,2l岁创立自己的时装品牌,我们对他把法国名著《小王子》的头像挂在时装模特胸前特有印象,如果说色彩能表达乐观,卡斯泰尔巴雅克就是一个最具乐观精神的设计师,创造的浮华空间以色彩风靡世界。他把吃饭解释为人征服自己后的喜庆,很有意思。
其他文献
2017年第十五届上海高校日语教师文学年会暨译协日语学组研讨会在上海电力学院举行,来自全市高校的日语教师、上海翻译家协会的日本文学翻译家近百人出席了会议。会上,上海电力学党委副书记李艳玲代表主办学校致词,向参加本届日语年会的教师和翻译家代表表示了热烈欢迎,同时对沪上日语界多年来就文学翻译领域长期保持交流切磋、相互学习探讨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上海翻译家协
期刊
纽约当地时间1月9日晚,在美国APAP亚洲协会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推介会上,上海国际艺术节平台最新委约的原创作品——张军的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和“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代博的室内协奏曲《弯曲的时空》大放异彩。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文化组领事马晓琛、美国APAP演艺出品人年会副总裁斯科特·斯通纳、墨尔本艺术节艺术总监乔纳森·霍洛韦、旧金山国际艺术节总监安德鲁·伍德等众多国内外演艺机构、
期刊
我们的张乐平故居的探访之旅,是在张慰军的带领下展开的。  张慰军是画家张乐平最小的儿子,位于五原路永福路交叉口附近的288弄3号的那栋英式小洋楼正是他出生并成长的所在。见过张慰军的人,都说他的面容与神情都和父亲颇为相似,当然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父与子之间由血缘连缀起来的亲密关联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美好的东西。一晃几十年过去,张慰军已经鬓生华发,五原路乃至它所在的上海这座城市,也都在时间面前或隐或显
期刊
去年,75岁的美琪大戏院和83岁的黄浦剧场改建后重新开门迎客。如今,上海大戏院也将迎来重生后的首场演出。上海大戏院由外侨始建于1941年,初名银光大戏院。1943年7月9日,影戲院正式营业,更名为上海大戏院,一度专演艺华剧团的话剧。1943年10月9日,艺华剧团在此演出曹禺的话剧《原野》,深受好评。然而好景不长,上海大戏院在次年2月就因经营不善改映电影。直到上世纪50年代更名为上海电影院,并收归国
期刊
日前,由上海市文联艺术促进中心、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上海敦煌国际文化艺术公司承办的“匈牙利吉尔爱乐乐团2017新年音乐会”晚在上海音乐厅成功举办。作为一项已连续举办了6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促进中心的新年音乐会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喜爱。演出期间,上海市民纷至沓来,演出场场爆满。匈牙利吉尔爱乐乐团是成立于1862年的欧洲老牌交响乐团,以演奏标志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作品而享誉世界。本次新年音乐会由
期刊
1月17日上午,由上海剧协策划的“海上剧谭·上海剧协中青年艺术家‘传承传播’讲演系列”在虹口区教育学院實验中学成功举办。上海剧协理事、滑稽表演艺术家钱程做客现场,为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闲话上海闲话》的讲座。整场讲座妙趣横生,引来台下阵阵欢呼,为进一步普及沪语,推广本土文化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该讲演系列是上海剧协近年来为推广和发展中国戏剧文化所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该平台已先后邀请茅善玉、严庆谷、
期刊
今年是裘盛戎、高盛麟两位京剧大艺术家百年诞辰。我是老年戏迷,对裘、高两位先生十分缅念,对他们的舞台形象印象很深。曾有人戏称两人是“孟良焦赞”,说他俩宛如杨家将中感情很好的一对哥儿们。他俩同庚,都是梨园名家之后;同在富连成科班坐科,都是盛家科的骏材,在旧社会都被毒瘾所困而一度潦倒;解放后都获得新生,艺术上均有辉煌成就。  我看两人的演出数1947年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最多,当时,“伯乐”麒麟童让裘、高挂
期刊
观看电影、电视的观众首先总是关注谁是男女主角,然后才是导演。对于电影的作曲关注很少,除非十分喜爱音乐的观众才会被电影、电视剧的音乐、插曲所吸引,才会去关注作曲是谁。最近在一次和老小孩网站的老年朋友一起活动,我提起有机会可以邀请刘雁西老师和老年朋友聊聊电影音乐,讲讲怎样欣赏,嘿!这一下子引起不小的轰动:“孙老师,这可是位有名的女作曲家!”“好多电影、电视剧的音乐都是她写的!”“孙老师我是个影迷,离不
期刊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犹太人为了躲避纳粹法西斯的屠杀,漂散在世界各地。而上海,成为2万余位犹太难民的“希望之港”。接纳未必艰难,长相守才是考验。流离的岁月里,犹太难民不仅要解决语言问题,就连生活习惯也要从零开始。同样身处战争水深火热之中的上海民众,选择包容这群异乡客,大到工作谋生,小到烧老虎灶、倒马桶等生活技能,都手把手教给犹太难民。除夕之夜,还有上海家庭把这些异乡兄弟请到家里吃年夜饭的。即便是最艰难
期刊
当年,我陪副导演阙文到上海挑选演员行将结束前,准备抽空去秦怡家。出发南下选演员的前一天,演员秦文托我带给她女儿五十元钱。秦文是秦怡的妹妹,她把女儿寄养在姐姐家。秦怡是著名演员,过去蜚声影坛,名扬海内外,有机会上门拜访,一睹其风采,我为之兴奋不已。临行前,恰好上影文学部编辑刘果生前来约稿,交谈中我说起要去秦怡家的事,他告诉我,秦怡家离上影文学部很近,距衡山饭店也不远。她的居住地在解放前被誉为上海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