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部分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学起来困难重重,作为语文教师,就有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重视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益。本文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益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广大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方法 效益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的表述简洁。但学生要达到这个目标却有点难。大部分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学起来困难重重,精力花了,却没有好效果,导致文言文成为语文学习的“三怕”之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有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重视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益。
一、兴趣为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文言文的“利器”首推兴趣。我们不妨从内容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我们不敢怀疑其水平和质量,但学生总有一种畏惧感,觉得沉重。其实,教材之外,还有许多短小有趣的故事传说,发人深思的哲理情趣,朗朗上口的诗歌。我们不妨选择一些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世说新语》《搜神记》《山海经》中的故事,这些故事妙趣横生,又短小精悍,让学生涵咏其中,既可以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又可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对抗情绪,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再因势利导点燃学生的学习火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他们引进文言文学习的殿堂。如教学《兰亭集序》时,就可以讲讲“入木三分”的故事,引进“东床快婿”的故事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兴趣仅靠课文内容是不够的,需要要教师博古通今,补充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像一把扇子,把学生心中燃起的学习火苗扇得更旺。
二、方法为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方法。有了科学的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用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新知识,教师也就达到了“不教”的目的。
1.教读法。文言文是语言,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具有独特性。语言的学习靠语感,语感的获得主要靠朗读。文言文的教学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学习。一般情况下,我用“三读”法来指导学生读文。一是初读,目标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二是再读,目标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思、结构,体会字里行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三是诵读,在前面两读的基础上,依据思路,将课文熟读成诵,并将精彩的段落背到滚瓜烂熟。通过“三读”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懂读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以前的小孩读“四书五经”并不知道其内容具体是什么意思,但他们熟读成诵后,随着背的内容增多,阅历的增长,字词的不同意思也就慢慢理解了。我们的学生学习年龄比蒙学儿童大,理解力也比较强了。能做到熟读成诵,即使暂时无法体会文中之味,但随着知能的日积月累,终会通过反复“咀嚼”慢慢“消化”而融会贯通。
2.教积法。即教给学生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文言文的字词少而意义多,往往一个词有多重义项,并且义项之间差异较大,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积累方法,死记硬背这些义项,学生就苦不堪言。因此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学生有效识记这些义项。对于实词,我们可以通过义项之间的联系来帮助识记,如“习”,有四个义项:①学习;复习;练习。②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③习惯。④姓。除第四个义项外,前三个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从古文字的形体看,甲骨文“习”从“羽”从“日”,以鸟于晴日学飞会意,故“习”的本意为“鸟不断地练飞”。练飞翅膀要做重复运动,故引申表示复习、重温。重复则易熟悉,引申表示熟悉、通晓。熟悉就会习惯,引申为表示习惯。通过这样的关联学习,学生就会明白“习”的本义、引申义,并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了联系。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其它120个文言实词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它们的各个义项关联起来,并分散在各篇文章中加以积累。对于文言虚词,教师只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用法,注意特殊用法,并在平时勤于归纳,就不难掌握,毕竟大纲中要求的虚词才18个。
3.明用法。如果说文言实词意义数量多,文言虚词用法灵活,那么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则要有规律的多。学生之所以不明所以,是因为不明白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分析依据和方法。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是征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而言的。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基本没有接触语法,仅有的一点语法知识,都是从英语课中习得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应给学生补上这一课,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句子的构成和分析方法,明白基本的名、动、形、数、量、代等词类,掌握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及分析方法。然后,对照文言文的句子意思,判断词类活用的方式和特殊句式,从中摸索出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变化规律。如状语后置句,《必修一》的三篇文言文中就有许多,“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易之狐言于郑伯曰”“长于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等句子,分析后不难发现当“于+名词”表示引进对象或引进地点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明白了分析依据,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规律可循,就不会一头雾水,死记硬背,而可以自己根据语言环境辨析,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三、能力为终极目标。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指导学生读文,诵文,背文,并教给他们积累分析方法,不愁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不提高。我们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用文言写作。前几年高考文言佳作《赤兔之死》让我们看到了文言写作的巨大魅力。它不仅检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的写作言简意赅。文言文学习达到这种层次,夫复何求?
磨刀不误砍柴工,文言文的教学,教师若能依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 兴趣 方法 效益
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的表述简洁。但学生要达到这个目标却有点难。大部分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学起来困难重重,精力花了,却没有好效果,导致文言文成为语文学习的“三怕”之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有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重视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益。
一、兴趣为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文言文的“利器”首推兴趣。我们不妨从内容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我们不敢怀疑其水平和质量,但学生总有一种畏惧感,觉得沉重。其实,教材之外,还有许多短小有趣的故事传说,发人深思的哲理情趣,朗朗上口的诗歌。我们不妨选择一些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世说新语》《搜神记》《山海经》中的故事,这些故事妙趣横生,又短小精悍,让学生涵咏其中,既可以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又可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对抗情绪,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再因势利导点燃学生的学习火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他们引进文言文学习的殿堂。如教学《兰亭集序》时,就可以讲讲“入木三分”的故事,引进“东床快婿”的故事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兴趣仅靠课文内容是不够的,需要要教师博古通今,补充更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像一把扇子,把学生心中燃起的学习火苗扇得更旺。
二、方法为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方法。有了科学的因人而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可以用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新知识,教师也就达到了“不教”的目的。
1.教读法。文言文是语言,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具有独特性。语言的学习靠语感,语感的获得主要靠朗读。文言文的教学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学习。一般情况下,我用“三读”法来指导学生读文。一是初读,目标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二是再读,目标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思、结构,体会字里行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三是诵读,在前面两读的基础上,依据思路,将课文熟读成诵,并将精彩的段落背到滚瓜烂熟。通过“三读”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懂读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以前的小孩读“四书五经”并不知道其内容具体是什么意思,但他们熟读成诵后,随着背的内容增多,阅历的增长,字词的不同意思也就慢慢理解了。我们的学生学习年龄比蒙学儿童大,理解力也比较强了。能做到熟读成诵,即使暂时无法体会文中之味,但随着知能的日积月累,终会通过反复“咀嚼”慢慢“消化”而融会贯通。
2.教积法。即教给学生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文言文的字词少而意义多,往往一个词有多重义项,并且义项之间差异较大,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积累方法,死记硬背这些义项,学生就苦不堪言。因此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学生有效识记这些义项。对于实词,我们可以通过义项之间的联系来帮助识记,如“习”,有四个义项:①学习;复习;练习。②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③习惯。④姓。除第四个义项外,前三个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从古文字的形体看,甲骨文“习”从“羽”从“日”,以鸟于晴日学飞会意,故“习”的本意为“鸟不断地练飞”。练飞翅膀要做重复运动,故引申表示复习、重温。重复则易熟悉,引申表示熟悉、通晓。熟悉就会习惯,引申为表示习惯。通过这样的关联学习,学生就会明白“习”的本义、引申义,并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了联系。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其它120个文言实词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它们的各个义项关联起来,并分散在各篇文章中加以积累。对于文言虚词,教师只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用法,注意特殊用法,并在平时勤于归纳,就不难掌握,毕竟大纲中要求的虚词才18个。
3.明用法。如果说文言实词意义数量多,文言虚词用法灵活,那么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则要有规律的多。学生之所以不明所以,是因为不明白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分析依据和方法。文言文中的特殊现象是征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而言的。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基本没有接触语法,仅有的一点语法知识,都是从英语课中习得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应给学生补上这一课,让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句子的构成和分析方法,明白基本的名、动、形、数、量、代等词类,掌握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及分析方法。然后,对照文言文的句子意思,判断词类活用的方式和特殊句式,从中摸索出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变化规律。如状语后置句,《必修一》的三篇文言文中就有许多,“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易之狐言于郑伯曰”“长于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等句子,分析后不难发现当“于+名词”表示引进对象或引进地点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明白了分析依据,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规律可循,就不会一头雾水,死记硬背,而可以自己根据语言环境辨析,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三、能力为终极目标。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们指导学生读文,诵文,背文,并教给他们积累分析方法,不愁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不提高。我们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用文言写作。前几年高考文言佳作《赤兔之死》让我们看到了文言写作的巨大魅力。它不仅检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的写作言简意赅。文言文学习达到这种层次,夫复何求?
磨刀不误砍柴工,文言文的教学,教师若能依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