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从孔子学院到软实力打造,从政府外交到公共外交,从中国威胁论到和平军事外交,中国国家形象的推广潜移默化,也日趋立体化。在今年中国传统的春节前夕,一则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的主流媒体播出后,立即掀起了一阵波澜。近年来,中国有条不紊、精心实施的国家公关战略,再次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2011年1月1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推动拍摄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播出。此片长60秒,以红色为主色调,中国各行各业的明星人物,比如谭盾、朗朗、袁隆平、杨利伟、姚明、邓亚萍等在片中依次登场。该片持续播放至2月14日,共计播放8400次。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从17日起,分时段陆续播放该片。该片选择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前一天,很显然,既宣传了中国的形象,又为胡锦涛主席访美造了势。有媒体评价称,如此大规模、高频度投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中国政府高调推出的重大公关行动,也是以外国民众为对象的中国公共外交的具体动作。
国家形象片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在海外打广告、宣传自己的形象不是第一次了。2007年,美国米高梅公司拍摄过一版中国国家形象片,该片由中国人的笑脸、京剧脸谱、四大发明、名胜古迹等元素构成。2009年,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问题频出,其质量受到西方消费者的质疑,商务部推出一则“中国制造”的30秒广告,投放于CNN等西方主流媒体。当时的广告宣传语是“跟中国一起创造”。如果说,“中国制造”的形象广告展现的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开始,那么,如今声势浩大的中国国家形象片的播出,则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
据国新办的知情人员介绍,此系列中国国家形象片由上海灵狮广告有限公司制作。该项目于2010年8月初启动。国家形象片包括人物篇60秒版、两个30秒版和一个17分钟的角度篇。其中,时长为30秒的人物篇以“中国人”的概念打造中国形象,来自商界、演艺界、学术界等50多位著名人物参加了拍摄。另一部分是15分钟的专题片角度篇,涉及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所展示的是写实的中国生活画卷,片中除包含当下的热门领域,还加入了普通老百姓、打工者等拍摄对象。
国家形象片的总策划解释,拍摄系列宣传片的目的,是向全世界展示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代表中国心、展现中国梦”,向中外观众介绍今天中国的真实模样。除了在美国播出,该片还会陆续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国家播出。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曾经对媒体表示,“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了解非常有限,并且片面,基本上不是高估中国,就是低估中国,国外对中国的信息、中国的文化产品了解相对很少。”要改变这种局面,从国家层面上展开对外公关宣传,可以起到水滴石穿的作用,逐步增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之一是努力改善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规划要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形象片的制作和推广表明,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国家公关不仅仅意味着几个形象宣传片。除了在海外播出形象宣传片,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国家级媒体正加快向海外拓展。同时,中国也在增加孔子学院的数量以及强化海外学校汉语和汉文化教学计划。
对于这次国家形象片在海外播出,新盟国际顾问公司创始合伙人兼总裁武红一点都不感到意外。武红向本刊记者介绍,新盟公司在2009年10月,就曾协助新华社承办了世界媒体峰会。该峰会由新华社与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时代华纳集团和谷歌等9家机构共同发起。在武红看来,由于参加此次峰会的代表都来自世界媒体巨头,中国国家领导人也出席了峰会,这实际上就是一次很好的国家形象传播活动,它体现了国家公关战略在不同层面的推进和落实。
关于国家形象片体现的内涵,武红建议,“如何更好、更客观地传递国家形象是值得深思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中其实应该增加更多的普通人,因为如果没有广大中国民众的努力,就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傲人成绩。民众的力量更加真实、质朴,也更能够折射国家形象、更有说服力。新盟走出国门就代表了这种力量,希望在海外搭建更多的民间平台,把中国的形象真实、丰满地传递给世界。”
从反击“中国威胁论”开始
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中国的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也在西方悄悄流行。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全球经济处于衰退之中,中国经济的崛起更显得一枝独秀。当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产品进入欧美市场,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把工厂转移到中国,欧美的失业率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欧美开始对“中国的崛起”感到威胁。西方对“威胁”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人民币的低汇率是明显的倾销;中国超级廉价的人工成本;中国能“吃掉”世界,如果中国继续持续增长,地球将无法负担这样的资源浪费。美国更是在中国军力上大做文章,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除此之外,中国对环境的“威胁”也成了西方媒体关注的重点。
对于这些并非真实、公正的评价,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反驳。比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指出:很多国家,一看到中国有成绩了,成功了,就说中国要“威胁”了;一看到中国有问题了,就说中国“要崩溃”了。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也指出,由于历史原因,东西文化的差异以及残存的冷战思维模式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很不全面,甚至有不少误会。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时有偏颇,经常存在不准确和过分夸大1日题,甚至报道谣言。
面对各国恐华情绪蠢蠢欲动,中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崛起,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也愈益凸显。中国在西方社会的“负面”形象,很有可能会阻碍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从事公共关系研究的上海外國语大学党委书记、博导吴友富教授认为,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就是把中国看成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家,因为中国文化讲究委婉、含蓄,这样就会产生文化误读。西方某些人就会把这种委婉看成是威胁,对方摸不准你的原则和底线,那么就认为你是神秘的,阴鸷的,居心叵测的。此外,诸如封闭的、思想僵化的国家等等,也都是国际社会现在对中国形成的负面印象。吴友富指出,对于这些,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就会在国际社会形成关于中国刻板的印象。国际上也有声音觉得要把中国的发展看 成是机会,而非威胁,但事实上,这种声音現在在国际上还没占到主流。
从国内来看,2003年的“非典”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和杀伤力很大。这些事件主要是由于信息不畅通造成的。之后,政府加大了信息披露工作,逐步加强政府形象的塑造工作,重视政府危机的修复。“非典”和松花江事件让中国政府积累了危机公关处理的经验。
国家形象的全面推进,应该是从2008年开始。中国知名的外交家吴建民、赵启正等提出公共外交、国家形象等概念和理论,推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lO年的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上升时期国家实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国家公关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化时代不能忽视国家形象
投资大量的资金,调动各种资源,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国家公关,是否有必要呢?凤凰卫视评论员杜平认为,“因为当前很多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存在误解,有的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或者比较落后的时代,所以我们需要向外界宣传现代的中国是什么样。”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制作播出国家形象片之前,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都拍摄过国家形象宣传片,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的“公关活动”向世界推荐自己。中国在做的,也正是通过各种方式,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国家的形象,不是掩饰、包装,也不是低估。
提出了“北京共识”的美国政商界学者乔亚舒·雷默指出: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它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乔亚舒·雷默认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迫在眉睫,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挑战都与国家形象有关。
西方某些人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做法,依然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比如,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中国官方的“一厢情愿”。因为大多数公关行动,无法和海外的民众产生互动,无法和对方融合在一起,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以国家形象片的人物篇为例,尽管片中含有了“人性”因素。但是,宣传片中的50位中国名人只代表了中国的精英阶层,并不能体现中国的全体民众。而且,片中的50位中国名人中的大部分甚至不被本国人所熟知,他们在片中一晃而过,不能给外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宣传片预期效果根本无法达到。
不过,大多数外媒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启动国家公关的用意。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片的播出,《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指出,“中国一直对国际媒体报道中国的‘敏感领域’不满,也一直指责其带有偏见,且过于集中报道负面新闻。”中国推出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为了向世界展现友好的中国。新加坡《海峡时报》也认为,制作形象宣传片,体现了中国这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提升其软实力的意愿。
塑造国家形象要立体化
在国家公关战略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代中国多元且复杂,要通过一两个广告片,或者几个活动改变中国的形象,难度还很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舆论仍控制在西方主流媒体的背景下,国家形象传播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
吴友富认为,随着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不论是否愿意,都要面临外界越来越多地“评头论足”。如果中国不能有意识、主动地去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这最终可能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建议,除了通过国家形象片向世人推销自己,公共外交是有效增加海外对中国复杂、多面形象全面了解的方式之一。公共外交区别于宣传,是做外国公众的工作。公众外交不仅仅是外交部门的事,而是每个有能力和有机会进行对外交往人士的事。
一直从事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研究的吴友富教授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是个复杂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层面,需要整合资源,形成长远的战略规划。国家形象包含多个方面:譬如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安全形象、政府形象以及公民形象等等。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定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整合,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价值以及模式等,硬实力则指经济,包括创新能力等;同样也包括文化外交和经济外交的整合;公共外交和各种外交事件的整合;政府、媒体、企业行为的有效整合等等。这些整合都是很复杂的过程,更是一个战略的问题。
吴友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个过程,要有一个战略框架,在战略框架下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途径,然后才能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推进。就目前而言,这种整合在我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现在去拍一个形象片可以,但是要整合各个方面,形成齐头并进的局面,这种战略前提还不具备。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通过文化传播来塑造中国形象。譬如孔子学院,但孔子学院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方面,而应该更多承担中国文化传播的功能。通过这种彼此的文化沟通和文化交流,以求得国际公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文化认同开始,最终的目标是要让我国在对外实施战略的时候,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此外,可能还需要打造强有力的外宣媒体,扩大对外信息覆盖。
企业品牌有利于打造国家形象
打造国家形象,还要继续培育一批优秀的中国民族品牌,譬如联想、海尔这些世界品牌。要支持和鼓励中国品牌走出去,因为世界性的品牌本身就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新盟国际顾问公司总裁武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本土企业也应责无旁贷,中国企业的品牌是国家形象的组成。武红透露,新盟公司今年将要在美国纽约设立代表处,“因为我们的客户已走出国门,我们需要为它们提供国际性的公关服务。”在武红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走出去,中国本土公关公司也会逐步将服务延伸到海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中国企业传播国家形象的一个过程。”武红说。
和平的军事外交,也是打造国家形象的有利手段之一。中国维和部队在世界各地的和平行动,以及去年中国“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出访非洲之旅,同样是发挥中国“软实力”的有力举措。尤其是随着中国军队装备技术的进步,大型医院船、大型两栖舰等远洋舰船的服役,使中国海军已具备在海外进行各种人道主义活动的能力,如海外救灾、海外撤侨、医疗巡诊、援助物资等活动,有助于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国军队的了解,有助于展现中国军队“和平之师”的形象。
这次利比亚撤侨行动中,中国军方出动了4架军用运输机,以及“徐州”号护卫舰赶赴利比亚参加撤侨护航,行动决策本身与大量现场图片的结合,更能有效展现解放军的“人民军队”形象和良好军事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军方在对外宣传的资讯内容中,亲民活动内容所占比例很大。几乎在每场海外演习或对外访问的背后,都留有大量美军官兵在当地参加人道主义活动,或与当地民众加强友好关系的报道内容。以“华盛顿”号航母2010年夏季的东南亚之旅为例,时值朝鲜半岛危机,“美国航母进黄海”的报道令当时的东亚气氛紧张。“华盛顿”号在局势最为敏感的时候,却远离漩涡中心,在东南亚各国一路驶过,美军士兵在越南幼儿园帮工,在新加坡和学生打篮球,在菲律宾清理淤积的河道。这与朝鲜半岛剑拔弩张的局势,形成格格不入的巨大反差。尽管不能掩盖美军到处插手的事实,但也冲淡了紧张气氛。这可谓是美军的一个宣传策略。
国家形象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也需要企业和个人的齐心协力。但不论以何种方式,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每个人,毕竟“人是国家最生动的表情”。无论名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国家的形象大使。正如—位专家所说的,当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中国国家形象将会积极和生动起来。
2011年1月1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推动拍摄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播出。此片长60秒,以红色为主色调,中国各行各业的明星人物,比如谭盾、朗朗、袁隆平、杨利伟、姚明、邓亚萍等在片中依次登场。该片持续播放至2月14日,共计播放8400次。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从17日起,分时段陆续播放该片。该片选择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前一天,很显然,既宣传了中国的形象,又为胡锦涛主席访美造了势。有媒体评价称,如此大规模、高频度投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中国政府高调推出的重大公关行动,也是以外国民众为对象的中国公共外交的具体动作。
国家形象片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在海外打广告、宣传自己的形象不是第一次了。2007年,美国米高梅公司拍摄过一版中国国家形象片,该片由中国人的笑脸、京剧脸谱、四大发明、名胜古迹等元素构成。2009年,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问题频出,其质量受到西方消费者的质疑,商务部推出一则“中国制造”的30秒广告,投放于CNN等西方主流媒体。当时的广告宣传语是“跟中国一起创造”。如果说,“中国制造”的形象广告展现的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开始,那么,如今声势浩大的中国国家形象片的播出,则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
据国新办的知情人员介绍,此系列中国国家形象片由上海灵狮广告有限公司制作。该项目于2010年8月初启动。国家形象片包括人物篇60秒版、两个30秒版和一个17分钟的角度篇。其中,时长为30秒的人物篇以“中国人”的概念打造中国形象,来自商界、演艺界、学术界等50多位著名人物参加了拍摄。另一部分是15分钟的专题片角度篇,涉及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所展示的是写实的中国生活画卷,片中除包含当下的热门领域,还加入了普通老百姓、打工者等拍摄对象。
国家形象片的总策划解释,拍摄系列宣传片的目的,是向全世界展示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代表中国心、展现中国梦”,向中外观众介绍今天中国的真实模样。除了在美国播出,该片还会陆续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国家播出。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曾经对媒体表示,“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和了解非常有限,并且片面,基本上不是高估中国,就是低估中国,国外对中国的信息、中国的文化产品了解相对很少。”要改变这种局面,从国家层面上展开对外公关宣传,可以起到水滴石穿的作用,逐步增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之一是努力改善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规划要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形象片的制作和推广表明,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国家公关时代。国家公关不仅仅意味着几个形象宣传片。除了在海外播出形象宣传片,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许多国家级媒体正加快向海外拓展。同时,中国也在增加孔子学院的数量以及强化海外学校汉语和汉文化教学计划。
对于这次国家形象片在海外播出,新盟国际顾问公司创始合伙人兼总裁武红一点都不感到意外。武红向本刊记者介绍,新盟公司在2009年10月,就曾协助新华社承办了世界媒体峰会。该峰会由新华社与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时代华纳集团和谷歌等9家机构共同发起。在武红看来,由于参加此次峰会的代表都来自世界媒体巨头,中国国家领导人也出席了峰会,这实际上就是一次很好的国家形象传播活动,它体现了国家公关战略在不同层面的推进和落实。
关于国家形象片体现的内涵,武红建议,“如何更好、更客观地传递国家形象是值得深思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中其实应该增加更多的普通人,因为如果没有广大中国民众的努力,就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傲人成绩。民众的力量更加真实、质朴,也更能够折射国家形象、更有说服力。新盟走出国门就代表了这种力量,希望在海外搭建更多的民间平台,把中国的形象真实、丰满地传递给世界。”
从反击“中国威胁论”开始
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中国的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也在西方悄悄流行。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全球经济处于衰退之中,中国经济的崛起更显得一枝独秀。当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产品进入欧美市场,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把工厂转移到中国,欧美的失业率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欧美开始对“中国的崛起”感到威胁。西方对“威胁”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人民币的低汇率是明显的倾销;中国超级廉价的人工成本;中国能“吃掉”世界,如果中国继续持续增长,地球将无法负担这样的资源浪费。美国更是在中国军力上大做文章,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除此之外,中国对环境的“威胁”也成了西方媒体关注的重点。
对于这些并非真实、公正的评价,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反驳。比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指出:很多国家,一看到中国有成绩了,成功了,就说中国要“威胁”了;一看到中国有问题了,就说中国“要崩溃”了。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也指出,由于历史原因,东西文化的差异以及残存的冷战思维模式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很不全面,甚至有不少误会。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时有偏颇,经常存在不准确和过分夸大1日题,甚至报道谣言。
面对各国恐华情绪蠢蠢欲动,中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崛起,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也愈益凸显。中国在西方社会的“负面”形象,很有可能会阻碍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从事公共关系研究的上海外國语大学党委书记、博导吴友富教授认为,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就是把中国看成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家,因为中国文化讲究委婉、含蓄,这样就会产生文化误读。西方某些人就会把这种委婉看成是威胁,对方摸不准你的原则和底线,那么就认为你是神秘的,阴鸷的,居心叵测的。此外,诸如封闭的、思想僵化的国家等等,也都是国际社会现在对中国形成的负面印象。吴友富指出,对于这些,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就会在国际社会形成关于中国刻板的印象。国际上也有声音觉得要把中国的发展看 成是机会,而非威胁,但事实上,这种声音現在在国际上还没占到主流。
从国内来看,2003年的“非典”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和杀伤力很大。这些事件主要是由于信息不畅通造成的。之后,政府加大了信息披露工作,逐步加强政府形象的塑造工作,重视政府危机的修复。“非典”和松花江事件让中国政府积累了危机公关处理的经验。
国家形象的全面推进,应该是从2008年开始。中国知名的外交家吴建民、赵启正等提出公共外交、国家形象等概念和理论,推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lO年的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上升时期国家实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国家公关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化时代不能忽视国家形象
投资大量的资金,调动各种资源,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国家公关,是否有必要呢?凤凰卫视评论员杜平认为,“因为当前很多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存在误解,有的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或者比较落后的时代,所以我们需要向外界宣传现代的中国是什么样。”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制作播出国家形象片之前,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都拍摄过国家形象宣传片,或者通过其他方式的“公关活动”向世界推荐自己。中国在做的,也正是通过各种方式,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国家的形象,不是掩饰、包装,也不是低估。
提出了“北京共识”的美国政商界学者乔亚舒·雷默指出: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它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精神的表现和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乔亚舒·雷默认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迫在眉睫,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挑战都与国家形象有关。
西方某些人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做法,依然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比如,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中国官方的“一厢情愿”。因为大多数公关行动,无法和海外的民众产生互动,无法和对方融合在一起,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以国家形象片的人物篇为例,尽管片中含有了“人性”因素。但是,宣传片中的50位中国名人只代表了中国的精英阶层,并不能体现中国的全体民众。而且,片中的50位中国名人中的大部分甚至不被本国人所熟知,他们在片中一晃而过,不能给外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宣传片预期效果根本无法达到。
不过,大多数外媒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启动国家公关的用意。针对中国国家形象片的播出,《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指出,“中国一直对国际媒体报道中国的‘敏感领域’不满,也一直指责其带有偏见,且过于集中报道负面新闻。”中国推出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为了向世界展现友好的中国。新加坡《海峡时报》也认为,制作形象宣传片,体现了中国这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提升其软实力的意愿。
塑造国家形象要立体化
在国家公关战略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代中国多元且复杂,要通过一两个广告片,或者几个活动改变中国的形象,难度还很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舆论仍控制在西方主流媒体的背景下,国家形象传播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
吴友富认为,随着中国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不论是否愿意,都要面临外界越来越多地“评头论足”。如果中国不能有意识、主动地去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这最终可能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建议,除了通过国家形象片向世人推销自己,公共外交是有效增加海外对中国复杂、多面形象全面了解的方式之一。公共外交区别于宣传,是做外国公众的工作。公众外交不仅仅是外交部门的事,而是每个有能力和有机会进行对外交往人士的事。
一直从事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研究的吴友富教授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是个复杂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层面,需要整合资源,形成长远的战略规划。国家形象包含多个方面:譬如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安全形象、政府形象以及公民形象等等。也就是说,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一定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整合,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价值以及模式等,硬实力则指经济,包括创新能力等;同样也包括文化外交和经济外交的整合;公共外交和各种外交事件的整合;政府、媒体、企业行为的有效整合等等。这些整合都是很复杂的过程,更是一个战略的问题。
吴友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个过程,要有一个战略框架,在战略框架下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途径,然后才能分步骤分层次地逐步推进。就目前而言,这种整合在我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现在去拍一个形象片可以,但是要整合各个方面,形成齐头并进的局面,这种战略前提还不具备。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通过文化传播来塑造中国形象。譬如孔子学院,但孔子学院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言方面,而应该更多承担中国文化传播的功能。通过这种彼此的文化沟通和文化交流,以求得国际公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文化认同开始,最终的目标是要让我国在对外实施战略的时候,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此外,可能还需要打造强有力的外宣媒体,扩大对外信息覆盖。
企业品牌有利于打造国家形象
打造国家形象,还要继续培育一批优秀的中国民族品牌,譬如联想、海尔这些世界品牌。要支持和鼓励中国品牌走出去,因为世界性的品牌本身就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新盟国际顾问公司总裁武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本土企业也应责无旁贷,中国企业的品牌是国家形象的组成。武红透露,新盟公司今年将要在美国纽约设立代表处,“因为我们的客户已走出国门,我们需要为它们提供国际性的公关服务。”在武红看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走出去,中国本土公关公司也会逐步将服务延伸到海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中国企业传播国家形象的一个过程。”武红说。
和平的军事外交,也是打造国家形象的有利手段之一。中国维和部队在世界各地的和平行动,以及去年中国“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出访非洲之旅,同样是发挥中国“软实力”的有力举措。尤其是随着中国军队装备技术的进步,大型医院船、大型两栖舰等远洋舰船的服役,使中国海军已具备在海外进行各种人道主义活动的能力,如海外救灾、海外撤侨、医疗巡诊、援助物资等活动,有助于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国军队的了解,有助于展现中国军队“和平之师”的形象。
这次利比亚撤侨行动中,中国军方出动了4架军用运输机,以及“徐州”号护卫舰赶赴利比亚参加撤侨护航,行动决策本身与大量现场图片的结合,更能有效展现解放军的“人民军队”形象和良好军事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军方在对外宣传的资讯内容中,亲民活动内容所占比例很大。几乎在每场海外演习或对外访问的背后,都留有大量美军官兵在当地参加人道主义活动,或与当地民众加强友好关系的报道内容。以“华盛顿”号航母2010年夏季的东南亚之旅为例,时值朝鲜半岛危机,“美国航母进黄海”的报道令当时的东亚气氛紧张。“华盛顿”号在局势最为敏感的时候,却远离漩涡中心,在东南亚各国一路驶过,美军士兵在越南幼儿园帮工,在新加坡和学生打篮球,在菲律宾清理淤积的河道。这与朝鲜半岛剑拔弩张的局势,形成格格不入的巨大反差。尽管不能掩盖美军到处插手的事实,但也冲淡了紧张气氛。这可谓是美军的一个宣传策略。
国家形象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也需要企业和个人的齐心协力。但不论以何种方式,归根结底还要落实到每个人,毕竟“人是国家最生动的表情”。无论名人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国家的形象大使。正如—位专家所说的,当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中国国家形象将会积极和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