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塘混养是我国池塘、小型水库及湖泊养殖的主要特色,也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多品种混养能更加合理地利用水体和饲料,发挥各品种之间的互利作用,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产量和养殖效益。通过几年的试验,我们探索出了两种较成熟的生态高效混养模式,均已在白洋淀地区获得成功。
1 池塘
1.1 基本条件
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周边无污染。池塘面积2~6.7 hm2,壤土或沙壤土池底,配备完善的底增氧设施、防逃设施、注排水设施。
1.2 池塘改造
冬天干塘后,清除池内杂草,冻晒塘底至皲裂,开春清除过多淤泥,保留10~15 cm。在池塘四周开挖宽2.5 m、深60 cm的环沟,坡度比1∶3~1∶4,平均水深1.2~1.6 m,中间为“十”或“井”字形田间沟(较环沟稍浅)。沟底向排水方倾斜,沟的面积占池塘面积的30%左右。环沟通常兼做河蟹的暂养区,也可根据池形设置面积不等的浅滩(蟹岛)。
1.3 埋设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材料有钙塑板、双层塑料布、废旧玻璃、地板砖等。沿池埂内侧埋设,下部埋入土下15~20 cm并压实,土上部分为50 cm,向内倾斜角度为15°,接头处压实。
1.4 安装微孔增氧设备
曝气盘直径1.2 m,安装在距池底15~20 cm的位置,45个/hm2。最低配备动力3.75 kW。
1.5 消毒肥水
放养前10~15 d,加水5 cm,用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进行清塘消毒。消毒时用铁耙翻动池底,同时施过磷酸钙150~225 kg/hm2。待药性消失后注水50 cm,采用池边堆沤的方式进行有机肥肥水,用量:新开挖池塘为7 500 kg/hm2、老池塘为3 000~4 500 kg/hm2。也可采用生物肥水素肥水。
1.6 种草
草类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狐尾藻、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金鱼藻等。种植方法:以微孔支管为中线设置5~6 m水草带,水草带间距为3 m,水草带两侧用竹竿固定。水草覆盖率为60%~70%。
1.7 投螺
待水草成活生长后,于4月中旬投放活螺蛳,投放量为3 000~4 500 kg/hm2,根据河蟹长势和螺蛳的存塘量,养殖期间可补放1~2次,每次投放量为750~1 125 kg/hm2。
2 养殖品种
大池塘生态混养以河蟹、青虾养殖为主,鱼类为辅;每个营养级中可选择一种或几种;滤食性的鲢、鳙、匙吻鲟;杂食性的罗非鱼、鲫鱼和凶猛性的鳜鱼、中华鳖等都可作为混养对象。
3 苗种放养
放养应遵循充分利用水体自然饵料、水体空间,各品种之间共生、共存的原则,通常选择5~8种以上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放养。推荐放养模式为模式一、模式二,见表1。
4 饲料投喂
以河蟹投喂为主,搭配投喂青虾喜食的麸皮、米糠、豆饼、鱼粉等。河蟹投喂应坚持“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的科学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看季节、看水质、看天气、看摄食)”的投喂方法。投喂的配合饲料应符合NY 5072要求。具體投喂饲料种类及投喂量见表2。
5 水质调控
5.1 水质、水深
水质应符合 NY 5051的要求。其中pH值应为7.0~8.5,溶氧>5 mg/L,透明度30~35 cm,前期水深0.5~0.6 m、高温季节1.2~1.4 m、后期0.9~1.2 m。
5.2 主要调控措施
5.2.1 加换新鲜水 以加水为主,换水为辅。每3 d加注1次新水, 每次加7~10 cm;每20~30 d换水一次,每次换掉老水20%~30%。
5.2.2 使用生石灰 补充无机盐类 每15 d使用一次生石灰,补充一次无机盐。生石灰用量为225~300 kg/hm2(根据水深而定),复合无机盐用量为30 kg/hm2。在暴雨后追施生石灰一次。
5.2.3 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环境 早期每15 d泼洒光合细菌、EM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一次,高温季节每10 d一次,维持塘内有益菌群,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等危害。
5.2.4 使用微孔增氧设备 高温季节微孔管增氧设施每天开启时间保持在6 h,阴雨天可视情况再延长4 h以上。
6 固着类寄生虫病防治
该病通常在8月之后发生,可泼洒0.3 mg/L的硫酸锌进行预防。发现感染后连续使用0.3 mg/L的硫酸锌2次,每次间隔1 d。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的规定。
7 日常管理
7.1 加强巡塘
每天早晚巡塘,检查防逃设施是否牢固,进排水口是否安全,塘内鱼、虾、蟹活动是否正常等,并做好相关记录。
7.2 水草管理
水草应按照 “适口、适量、适时”的目标进行控制。如水草覆盖率超过70%,需及时刈割;不足55%,要及时补植。
7.3 螺蛳补充
从6月起,每半月检查一次螺蛳的密度和构成,根据检查情况进行补投。一般补投1~2次,补投总量为第一次投放量的一半。
8 起捕
根据市场、规格、池塘载量灵活掌握,适时起捕。
1 池塘
1.1 基本条件
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周边无污染。池塘面积2~6.7 hm2,壤土或沙壤土池底,配备完善的底增氧设施、防逃设施、注排水设施。
1.2 池塘改造
冬天干塘后,清除池内杂草,冻晒塘底至皲裂,开春清除过多淤泥,保留10~15 cm。在池塘四周开挖宽2.5 m、深60 cm的环沟,坡度比1∶3~1∶4,平均水深1.2~1.6 m,中间为“十”或“井”字形田间沟(较环沟稍浅)。沟底向排水方倾斜,沟的面积占池塘面积的30%左右。环沟通常兼做河蟹的暂养区,也可根据池形设置面积不等的浅滩(蟹岛)。
1.3 埋设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材料有钙塑板、双层塑料布、废旧玻璃、地板砖等。沿池埂内侧埋设,下部埋入土下15~20 cm并压实,土上部分为50 cm,向内倾斜角度为15°,接头处压实。
1.4 安装微孔增氧设备
曝气盘直径1.2 m,安装在距池底15~20 cm的位置,45个/hm2。最低配备动力3.75 kW。
1.5 消毒肥水
放养前10~15 d,加水5 cm,用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进行清塘消毒。消毒时用铁耙翻动池底,同时施过磷酸钙150~225 kg/hm2。待药性消失后注水50 cm,采用池边堆沤的方式进行有机肥肥水,用量:新开挖池塘为7 500 kg/hm2、老池塘为3 000~4 500 kg/hm2。也可采用生物肥水素肥水。
1.6 种草
草类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狐尾藻、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金鱼藻等。种植方法:以微孔支管为中线设置5~6 m水草带,水草带间距为3 m,水草带两侧用竹竿固定。水草覆盖率为60%~70%。
1.7 投螺
待水草成活生长后,于4月中旬投放活螺蛳,投放量为3 000~4 500 kg/hm2,根据河蟹长势和螺蛳的存塘量,养殖期间可补放1~2次,每次投放量为750~1 125 kg/hm2。
2 养殖品种
大池塘生态混养以河蟹、青虾养殖为主,鱼类为辅;每个营养级中可选择一种或几种;滤食性的鲢、鳙、匙吻鲟;杂食性的罗非鱼、鲫鱼和凶猛性的鳜鱼、中华鳖等都可作为混养对象。
3 苗种放养
放养应遵循充分利用水体自然饵料、水体空间,各品种之间共生、共存的原则,通常选择5~8种以上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放养。推荐放养模式为模式一、模式二,见表1。
4 饲料投喂
以河蟹投喂为主,搭配投喂青虾喜食的麸皮、米糠、豆饼、鱼粉等。河蟹投喂应坚持“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的科学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看季节、看水质、看天气、看摄食)”的投喂方法。投喂的配合饲料应符合NY 5072要求。具體投喂饲料种类及投喂量见表2。
5 水质调控
5.1 水质、水深
水质应符合 NY 5051的要求。其中pH值应为7.0~8.5,溶氧>5 mg/L,透明度30~35 cm,前期水深0.5~0.6 m、高温季节1.2~1.4 m、后期0.9~1.2 m。
5.2 主要调控措施
5.2.1 加换新鲜水 以加水为主,换水为辅。每3 d加注1次新水, 每次加7~10 cm;每20~30 d换水一次,每次换掉老水20%~30%。
5.2.2 使用生石灰 补充无机盐类 每15 d使用一次生石灰,补充一次无机盐。生石灰用量为225~300 kg/hm2(根据水深而定),复合无机盐用量为30 kg/hm2。在暴雨后追施生石灰一次。
5.2.3 使用微生态制剂改良环境 早期每15 d泼洒光合细菌、EM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一次,高温季节每10 d一次,维持塘内有益菌群,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等危害。
5.2.4 使用微孔增氧设备 高温季节微孔管增氧设施每天开启时间保持在6 h,阴雨天可视情况再延长4 h以上。
6 固着类寄生虫病防治
该病通常在8月之后发生,可泼洒0.3 mg/L的硫酸锌进行预防。发现感染后连续使用0.3 mg/L的硫酸锌2次,每次间隔1 d。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的规定。
7 日常管理
7.1 加强巡塘
每天早晚巡塘,检查防逃设施是否牢固,进排水口是否安全,塘内鱼、虾、蟹活动是否正常等,并做好相关记录。
7.2 水草管理
水草应按照 “适口、适量、适时”的目标进行控制。如水草覆盖率超过70%,需及时刈割;不足55%,要及时补植。
7.3 螺蛳补充
从6月起,每半月检查一次螺蛳的密度和构成,根据检查情况进行补投。一般补投1~2次,补投总量为第一次投放量的一半。
8 起捕
根据市场、规格、池塘载量灵活掌握,适时起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