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中学生跨文化融合意识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比较的视角,对中学英语中常出现的语言现象,从文化差异层面作了总结,并对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 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 实现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和传承的工具。而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宽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的一切创造,即包括人类的认识、劳动和改造对象在内的自然界所有造物和创造活动;从狭义来说,文化则是专指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包括制度、习俗、思想、观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法律、宗教、信仰等。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理解和便于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它需要建立和增强学习主体的跨文化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英汉文化教学。只有充分了解了英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才能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才能建立起初步的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的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势必会影响交际的顺畅。因此,学习英语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
一 中学英语中常见的文化差异表现
1.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称呼语。在汉语中我们一般用“姓 头衔/职务”的称呼方式,如“王院长”、“刘经理”;但在英语中,却是用“Rank/Post name”的称呼方式,如“Principle Wang”、“Manager Liu”。在英国,对中小学教师通常的称呼方法是:Mr./Ms. 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呼“张老师”为Mr./Ms. Zhang.。许多英美人在非正式场合,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使是上下级或师生之间也不例外,这样以表示双方关系融洽、友好和亲近。
(2)问候语。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儿去了?”“你出去了?”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而英语这样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英美人见面时常用的是Hi!或Hello! 来招呼对方,然后再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的话题。
2.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私事与关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一样。对他人私事的干扰,就好比对一个国家主权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问以下问题: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等等。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私事”问题,而他们很重视 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
(2)称赞与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我不行”、“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 you.”来回答。
3.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1)打电话。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
(2)社交礼节。以please(“请”)为例。在某些场所我们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美国人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学生常用You go first,这也是不恰当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3)习俗。英国有句俚语,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不当面打开,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
二 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
(一)词汇渗透。
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负荷量最大。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 对相同的事物或经历也会有着不通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说“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而在西方的《圣经》中,龙却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学生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却用“green with envy”。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法”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内容应体现教材的本质内容, 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推动教学展开。例如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美国人经常称赞别人,被称赞的人一般表现得受之无愧,当仁不让,与中国人的普遍做法迥异。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说明了美国人彼此之间表达意思直截了当, 反映了美国人坦诚、直率的性格。
(三)模拟角色。
模拟角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老师组织安排,以学生为轰动中心,让学生担任主角或自选角色,采用演讲、情境游戏或剧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Body Language”,通过学生表演来加深印象,更多地体会文化差异。
(四)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也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和录像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鼓励学生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很多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方面的缩影。通过欣赏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例如,在讲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单元“Music”时,老师可以播放以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为主题的演唱会或相关电影, 让学生切实感受英语国家人们在音乐欣赏上的爱好和特点,感受其人文气息。当然,老师也可以同时播放中国传统的经典民歌,引导学生将国外的音乐同中国传统的民歌相比较,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 使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包容有文化差异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6]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小学外语教学,2001(7)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关键词】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 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直觉的敏感性, 实现准确并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和传承的工具。而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宽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的一切创造,即包括人类的认识、劳动和改造对象在内的自然界所有造物和创造活动;从狭义来说,文化则是专指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包括制度、习俗、思想、观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法律、宗教、信仰等。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理解和便于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它需要建立和增强学习主体的跨文化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英汉文化教学。只有充分了解了英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才能加深对英语的理解,才能建立起初步的跨文化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的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势必会影响交际的顺畅。因此,学习英语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
一 中学英语中常见的文化差异表现
1.口语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称呼语。在汉语中我们一般用“姓 头衔/职务”的称呼方式,如“王院长”、“刘经理”;但在英语中,却是用“Rank/Post name”的称呼方式,如“Principle Wang”、“Manager Liu”。在英国,对中小学教师通常的称呼方法是:Mr./Ms. 姓,所以我们可以称呼“张老师”为Mr./Ms. Zhang.。许多英美人在非正式场合,喜欢别人直呼其名,即使是上下级或师生之间也不例外,这样以表示双方关系融洽、友好和亲近。
(2)问候语。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到哪儿去了?”“你出去了?”这只是打个招呼而已。而英语这样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关你什么事)!英美人见面时常用的是Hi!或Hello! 来招呼对方,然后再谈论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或兴趣爱好方面的话题。
2.生活习性文化方面的差异
(1)私事与关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一样。对他人私事的干扰,就好比对一个国家主权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避免问以下问题: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 等等。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属“个人私事”问题,而他们很重视 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
(2)称赞与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称赞和夸奖时,总是客气地说“我不行”、“我还差得很远”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会欣然接受对方的鼓励和称赞,并用“Thank you.”来回答。
3.社会交往文化方面的差异
(1)打电话。打电话的对话,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用以下常用语:“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说:“Is that ××× speaking?”而不说:“Are you ××× speaking?”。谈话结束时,英美人大多会说“Thank you for calling.”因为在他们看来,给人打电话一是要花钱,二是要花时间。中国人没有说“谢谢你打电话来”的习惯,所以有时候会给英美人留下“无礼”的印象。
(2)社交礼节。以please(“请”)为例。在某些场所我们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美国人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但是初学英语的学生常用You go first,这也是不恰当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th.),也不用please。
(3)习俗。英国有句俚语,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在习俗方面差异也很大。如,当外国人向你赠送礼物时,你不当面打开,他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礼物;到外国人家做客,如太注重中国的餐桌礼仪,别人会认为你不喜欢他的食物。
二 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
(一)词汇渗透。
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负荷量最大。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 对相同的事物或经历也会有着不通的理解和看法。比如说“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而在西方的《圣经》中,龙却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学生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却用“green with envy”。 (二)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法”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内容应体现教材的本质内容, 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应用,推动教学展开。例如同学们在学习中发现,美国人经常称赞别人,被称赞的人一般表现得受之无愧,当仁不让,与中国人的普遍做法迥异。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这说明了美国人彼此之间表达意思直截了当, 反映了美国人坦诚、直率的性格。
(三)模拟角色。
模拟角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老师组织安排,以学生为轰动中心,让学生担任主角或自选角色,采用演讲、情境游戏或剧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例如,人教版高一英语中有一篇文章“Body Language”,通过学生表演来加深印象,更多地体会文化差异。
(四)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也可以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和录像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鼓励学生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很多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方面的缩影。通过欣赏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例如,在讲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单元“Music”时,老师可以播放以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为主题的演唱会或相关电影, 让学生切实感受英语国家人们在音乐欣赏上的爱好和特点,感受其人文气息。当然,老师也可以同时播放中国传统的经典民歌,引导学生将国外的音乐同中国传统的民歌相比较,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 使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包容有文化差异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童富勇.现代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国外外语教学,1998(4)
[6]王春晖.英语课堂教学中东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J].小学外语教学,2001(7)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