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就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思考,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提出了高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如何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9-0243-01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实行),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作为必修课来开设。这一课程的开设,优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更加注重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预防和调适不良情绪的干扰;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了解情绪的作用和挫折的意义,促进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明确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所达到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既是选择与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依据,也是指引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参照,同时也是激发高职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的手段.。在确定这一教育目标时,既要考虑高职生年龄层次的差异,又要考虑心理素质结构层面的不同,还要有教育效应方面的区别。
1.要根据高职生年龄层次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由于刚入学,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1)能够适应学校的环境,了解并进入自己的专业;(2)明确大学和中学学习上的变化和区别,掌握大学人际交往的特点,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孤独感、失望感、失落感;(4)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和活动,正确处理兴趣爱好和学习之间的关系;(5)确立自己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目标,合理利用闲暇时间。
对于大二高职生来说,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对学校各方面都已熟悉,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1)掌握性心理发展特点和恋爱心理卫生,正确处理和异性之间的关系; (2)了解升学和就业信息,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3)学会接受挫折,努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4)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
相对于大三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1)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爱好,搜集有关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2)克服就业前的焦虑心理、盲目心理,调整就业前的心态。
2.要根据心理素质结构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人的素质是一个蕴含着先天与后天,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结构系统。人的素质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是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观点、道德行为规范、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产技能、审美等方面的素质;二是心理素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三是生理素质,包括器官、系统的结构完整和功能的良好。这三方面素质的相互作用和渗透,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相互协调或相互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挥和提高。其中,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是个体遗传、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要求相互作用在人的主体内部的沉淀,又是人主体性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推动、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和优化。概括地讲,从心理素质结构层面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体系。
二、针对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来实施
1.高职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来到高职院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由于竞争后失落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现实的无奈,进而缺乏心理适应的准备。进入学校后,生活和学习的条件及环境变了,自身的社会角色变了,家庭和社会的要求也变了,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的适应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如果长期不能适应这种转变,就有可能产生“适应不良综合症”,往往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心理:高职新生产生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自我定位的改变所导致。在大学以前,学生是否受到周围老师、同学的喜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进入高职以后,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能更受推崇。而那些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或者一心埋头苦读而很少注意全面素质发展的学生,深感自己在在这些方面的劣势而滋生自卑心理;(2)焦虑心理:进入大学后,新生从中学时代那种被家长,老师管束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强化了独立意识。然而,大学新生从原来父母包办一切到大学生活的一切靠自己,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依赖和独立的心理反差,容易使他们产生难以适应的感觉,不少学生感到困惑,陷入苦恼焦虑之中。因而,对大学原有的浪漫想象也随之被打破,个别新生甚至想回家、想退学;(3)抑郁心理:新生一入学,就会面临重新结识他人、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但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会遇到中学不曾遇到的情况,一是学生来自各地,不同地域的人在语言、生活习惯、性格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给交往带来一定的障碍;二是绝大多数学生以往没有住校的经历,习惯了在家独自拥有一个房间的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融入集体生活;三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极强,进了大学不会处理集体生活中的同学关系,陷入迷茫而忧虑。
2.高职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一项既能带来心理满足使人体会到成功喜悦的劳动,又是一项消耗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能量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致使学习质量受到影响,学习效率下降,学习任务不能正常有效地完成。高职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1)学习动机问题: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理想;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据某职业院校调查,竟有43.3%的大一学生表示“升入大学以后没有目标,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失去了学习目标,部分学生就抱着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在混日子;(2)学习动机过强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勤奋,争强好胜,情绪紧张,容易自责等方面;(3)学习焦虑问题:常常表现为在学习上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烦躁、易怒等,严重的还常伴有头晕、头痛、忧虑等现象;(4)学习畏难问题:表现为逃避学习环境,好幻想,找借口,封闭学习。
针对上述这些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让学生学会接受心理咨询。
三、要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发展与完善。德育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脱离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德育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培养健全人格是二者的共同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等,德育主要研究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思想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结构是四种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它是道德教育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依据。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关系非常密切。
3.心理素质可以促进道德素质的形成,道德素质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重要作用。以“自律”为例,从心理学角度看,自律能力强的学生,生活严谨,更容易接受学校纪律约束和社会规范;从道德角度看,能够约束自己行为的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更自觉、更主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9-0243-01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实行),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作为必修课来开设。这一课程的开设,优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更加注重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预防和调适不良情绪的干扰;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调控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了解情绪的作用和挫折的意义,促进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明确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所达到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既是选择与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依据,也是指引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参照,同时也是激发高职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的手段.。在确定这一教育目标时,既要考虑高职生年龄层次的差异,又要考虑心理素质结构层面的不同,还要有教育效应方面的区别。
1.要根据高职生年龄层次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由于刚入学,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1)能够适应学校的环境,了解并进入自己的专业;(2)明确大学和中学学习上的变化和区别,掌握大学人际交往的特点,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减少孤独感、失望感、失落感;(4)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和活动,正确处理兴趣爱好和学习之间的关系;(5)确立自己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目标,合理利用闲暇时间。
对于大二高职生来说,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对学校各方面都已熟悉,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1)掌握性心理发展特点和恋爱心理卫生,正确处理和异性之间的关系; (2)了解升学和就业信息,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3)学会接受挫折,努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4)不断完善和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
相对于大三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1)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爱好,搜集有关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2)克服就业前的焦虑心理、盲目心理,调整就业前的心态。
2.要根据心理素质结构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人的素质是一个蕴含着先天与后天,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结构系统。人的素质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一是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观点、道德行为规范、文化科学知识、劳动生产技能、审美等方面的素质;二是心理素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三是生理素质,包括器官、系统的结构完整和功能的良好。这三方面素质的相互作用和渗透,构成了人的素质的有机整体,相互协调或相互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挥和提高。其中,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是个体遗传、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要求相互作用在人的主体内部的沉淀,又是人主体性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推动、促进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和优化。概括地讲,从心理素质结构层面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来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体系。
二、针对高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来实施
1.高职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来到高职院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由于竞争后失落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现实的无奈,进而缺乏心理适应的准备。进入学校后,生活和学习的条件及环境变了,自身的社会角色变了,家庭和社会的要求也变了,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的适应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如果长期不能适应这种转变,就有可能产生“适应不良综合症”,往往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心理:高职新生产生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自我定位的改变所导致。在大学以前,学生是否受到周围老师、同学的喜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进入高职以后,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能更受推崇。而那些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或者一心埋头苦读而很少注意全面素质发展的学生,深感自己在在这些方面的劣势而滋生自卑心理;(2)焦虑心理:进入大学后,新生从中学时代那种被家长,老师管束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强化了独立意识。然而,大学新生从原来父母包办一切到大学生活的一切靠自己,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依赖和独立的心理反差,容易使他们产生难以适应的感觉,不少学生感到困惑,陷入苦恼焦虑之中。因而,对大学原有的浪漫想象也随之被打破,个别新生甚至想回家、想退学;(3)抑郁心理:新生一入学,就会面临重新结识他人、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但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会遇到中学不曾遇到的情况,一是学生来自各地,不同地域的人在语言、生活习惯、性格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给交往带来一定的障碍;二是绝大多数学生以往没有住校的经历,习惯了在家独自拥有一个房间的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融入集体生活;三是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极强,进了大学不会处理集体生活中的同学关系,陷入迷茫而忧虑。
2.高职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是一项既能带来心理满足使人体会到成功喜悦的劳动,又是一项消耗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能量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致使学习质量受到影响,学习效率下降,学习任务不能正常有效地完成。高职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1)学习动机问题: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理想;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据某职业院校调查,竟有43.3%的大一学生表示“升入大学以后没有目标,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失去了学习目标,部分学生就抱着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在混日子;(2)学习动机过强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勤奋,争强好胜,情绪紧张,容易自责等方面;(3)学习焦虑问题:常常表现为在学习上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烦躁、易怒等,严重的还常伴有头晕、头痛、忧虑等现象;(4)学习畏难问题:表现为逃避学习环境,好幻想,找借口,封闭学习。
针对上述这些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让学生学会接受心理咨询。
三、要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发展与完善。德育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脱离德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德育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培养健全人格是二者的共同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等,德育主要研究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思想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结构是四种心理成分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它是道德教育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依据。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关系非常密切。
3.心理素质可以促进道德素质的形成,道德素质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重要作用。以“自律”为例,从心理学角度看,自律能力强的学生,生活严谨,更容易接受学校纪律约束和社会规范;从道德角度看,能够约束自己行为的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更自觉、更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