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上出许多的优秀课,许多优秀课都来自于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教师们一支钢笔一本教材,孤军奋战准备教案。到了信息爆炸的21世纪,教案的来源变得异常丰富。网络时代,资源共享的理念也被运用到教育中来,于是便有了集百家之长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指集合全体教师的智慧,备出优秀的教案,使得教案锦上添花。很多新教师都能从中领略到集体备课的魅力,尽快地成长。出发点很好,但是渐渐地弊端却越来越明显。由于估计不足,管理失误,使得集体备课变成形同虚设,变成了教学上的一颗毒瘤。
第一,认识不到位
集体备课是让广大教师都受益的事,的确值得提倡。但是, 前提是要求教育的管理者理解“集体”的真正含义。例如,有一个学校全部实行分学科分年级集体备课,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学校负责教育业务的副校长吩咐每个组由一个组长负责,而组长则把所有组员叫齐后,分配集体备课的内容,于是每个人都分到任务去备课了。这样就叫集体备课?不,这从上到下都是对集体备课的一种误解。“集体”不是召集一群教师布置备课任务,更不是把独立备的教案汇总到一起就可以了。“集体”体现的是同组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理念的碰撞,要让老师对内容认识到位,明确备课的具体方向,更重要的是,备好课后再交流想法。而这些,都是现在的集体备课所欠缺的。
第二,集体备课的教案对教师的课堂实践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现在很多的集体备课成了“剪刀浆糊”的产物,网上一搜索,简单又省事。甚至有些老师上传的教案是多年前用过的教案,根本没有从教材本身出发,从学生实际考虑。这就难免粗制滥造,漏洞百出。没有学习课标,没有钻研教材,没有参考教参,这样的教案怎么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呢?怎么会有效呢?也就是说,表面上看集体备课节约了时间,但实际上集体做了无用功,等于集体浪费了时间。
第三,集体备课的修改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当所有教师都完成了自己的集体备课任务后,接下来还有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对不是自己备的课必须要有一定的修改率,学校会根据修改率来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对这些教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只是参照了这个率,随手圈圈点点,而没有真正起到修改的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备课教师把网络中的名师教案备了上去。面对这些“环环相扣”的教案,教师们无从下手,碍于修改率的指标,断章取义,硬生生地修改。
综合上述几个弊端,可以看出这样的集体备课是管理上的一种作秀,是给教师滋生懒惰的温床,是给教育带来倒退的方法。那么如何真正使集体备课发挥作用,对教育起推动作用呢?许多专家以及优秀教师可能都谈过这个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再结合集体备课的含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管理上要提高
这是所有人都谈到的问题,也是最难把握的问题。其实,管理者都知道集体备课的含义,也知道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可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坚持与跟踪。所以笔者认为,业务校长应该制定好规章制度,并且像做课题一样,定时指导与总结,做到疏而不漏;定期召开学科教研组长会议,听取各教研组长的意见和总结。然后抽一定量的骨干教师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而业务校长也一定要亲自到网上认真检查教师的集体备课,看内容与质量。要真正体现“集体”的意义,一定要给各学科的教师更多的集体讨论与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单一的像每个学期初那样布置任务。
第二,要有明确的激励机制
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离开激励机制,好的激励机制会使一个单位及一个人越来越好。笔者认为集体备课中也应该有激励机制,那么如何来制定一些合理的激励方法呢?首先我觉得应该设立一些集体奖,如优秀备课组。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是一个备课组,备课组长的负责及队员的积极参与是集体备课的有力保障。要获得“优秀备课组”,第一是组长自己申报,然后业务校长召开个别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对本组集体备课的想法及意见。二者结合以后,再由同学科的不同年级的组长及教师打分,最后由业务校长综合评定。评出优秀备课组以后,把这些优秀备课组的教案再传在网上供大家传阅,并让大家提意见。这样优秀备课组起到了带头作用,使得备课质量越来越高。还可以设立一些个人奖,如:最佳备课奖、优秀教案奖、最佳组织奖等。像最佳备课奖主要设立给一线的普通教师,奖励认真研究并备得比较全面的教师。而优秀教案奖则是从众多的教案中挑出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案。而像最佳组织奖则是奖给那些组织能力强,并且效果明显的组长。当然还可以设立更多的奖项来促进集体备课的效果。笔者认为,对于优秀的组长、优秀的个人有时候可以发放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以下几种奖励:如外出听课、对口学校学习、作为师傅带徒弟、评优评先进时优先考虑等。
第三,让修改教案落到实处
或许很多教师认为教案备好上传后,只要打印就可以用了。非也!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每个班级也有不同之处,而每个教师的执教风格又是不一样的,因此,修改教案也是集体备课中的必要步骤。作为管理者不能只定个修改率,检查教案的时候也只是看看是否修改,而没有看到底改得怎么样。许多教师只重视修改的“量”而没有重视这个修改的“质”,这样的改不如不改。笔者认为,要重视这个修改,每次检查的时候要让教师说说修改的想法,并要求说说修改后在实际的上课中效果怎么样。并要求教师把修改的经验或效果写成小论文,评出优秀的修改经验。
第四,积累教案
每个学期都有集体备课,所有教师都参与了。但一年年轮换,这个集体备课的教案我们应该作为资料存起来,到第二次备课的时候可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综上所述,学校不应该把集体备课当作一种作秀,使其反而成了教育的漏洞。而应该让集体备课真正发挥优势,让老教师能把自己的优秀教学经验与大家共享,让新教师能在集体备课中快速成长。
第一,认识不到位
集体备课是让广大教师都受益的事,的确值得提倡。但是, 前提是要求教育的管理者理解“集体”的真正含义。例如,有一个学校全部实行分学科分年级集体备课,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学校负责教育业务的副校长吩咐每个组由一个组长负责,而组长则把所有组员叫齐后,分配集体备课的内容,于是每个人都分到任务去备课了。这样就叫集体备课?不,这从上到下都是对集体备课的一种误解。“集体”不是召集一群教师布置备课任务,更不是把独立备的教案汇总到一起就可以了。“集体”体现的是同组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理念的碰撞,要让老师对内容认识到位,明确备课的具体方向,更重要的是,备好课后再交流想法。而这些,都是现在的集体备课所欠缺的。
第二,集体备课的教案对教师的课堂实践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现在很多的集体备课成了“剪刀浆糊”的产物,网上一搜索,简单又省事。甚至有些老师上传的教案是多年前用过的教案,根本没有从教材本身出发,从学生实际考虑。这就难免粗制滥造,漏洞百出。没有学习课标,没有钻研教材,没有参考教参,这样的教案怎么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呢?怎么会有效呢?也就是说,表面上看集体备课节约了时间,但实际上集体做了无用功,等于集体浪费了时间。
第三,集体备课的修改评价方式不够科学
当所有教师都完成了自己的集体备课任务后,接下来还有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对不是自己备的课必须要有一定的修改率,学校会根据修改率来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对这些教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只是参照了这个率,随手圈圈点点,而没有真正起到修改的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备课教师把网络中的名师教案备了上去。面对这些“环环相扣”的教案,教师们无从下手,碍于修改率的指标,断章取义,硬生生地修改。
综合上述几个弊端,可以看出这样的集体备课是管理上的一种作秀,是给教师滋生懒惰的温床,是给教育带来倒退的方法。那么如何真正使集体备课发挥作用,对教育起推动作用呢?许多专家以及优秀教师可能都谈过这个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再结合集体备课的含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管理上要提高
这是所有人都谈到的问题,也是最难把握的问题。其实,管理者都知道集体备课的含义,也知道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可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坚持与跟踪。所以笔者认为,业务校长应该制定好规章制度,并且像做课题一样,定时指导与总结,做到疏而不漏;定期召开学科教研组长会议,听取各教研组长的意见和总结。然后抽一定量的骨干教师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而业务校长也一定要亲自到网上认真检查教师的集体备课,看内容与质量。要真正体现“集体”的意义,一定要给各学科的教师更多的集体讨论与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单一的像每个学期初那样布置任务。
第二,要有明确的激励机制
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离开激励机制,好的激励机制会使一个单位及一个人越来越好。笔者认为集体备课中也应该有激励机制,那么如何来制定一些合理的激励方法呢?首先我觉得应该设立一些集体奖,如优秀备课组。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是一个备课组,备课组长的负责及队员的积极参与是集体备课的有力保障。要获得“优秀备课组”,第一是组长自己申报,然后业务校长召开个别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对本组集体备课的想法及意见。二者结合以后,再由同学科的不同年级的组长及教师打分,最后由业务校长综合评定。评出优秀备课组以后,把这些优秀备课组的教案再传在网上供大家传阅,并让大家提意见。这样优秀备课组起到了带头作用,使得备课质量越来越高。还可以设立一些个人奖,如:最佳备课奖、优秀教案奖、最佳组织奖等。像最佳备课奖主要设立给一线的普通教师,奖励认真研究并备得比较全面的教师。而优秀教案奖则是从众多的教案中挑出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案。而像最佳组织奖则是奖给那些组织能力强,并且效果明显的组长。当然还可以设立更多的奖项来促进集体备课的效果。笔者认为,对于优秀的组长、优秀的个人有时候可以发放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以下几种奖励:如外出听课、对口学校学习、作为师傅带徒弟、评优评先进时优先考虑等。
第三,让修改教案落到实处
或许很多教师认为教案备好上传后,只要打印就可以用了。非也!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每个班级也有不同之处,而每个教师的执教风格又是不一样的,因此,修改教案也是集体备课中的必要步骤。作为管理者不能只定个修改率,检查教案的时候也只是看看是否修改,而没有看到底改得怎么样。许多教师只重视修改的“量”而没有重视这个修改的“质”,这样的改不如不改。笔者认为,要重视这个修改,每次检查的时候要让教师说说修改的想法,并要求说说修改后在实际的上课中效果怎么样。并要求教师把修改的经验或效果写成小论文,评出优秀的修改经验。
第四,积累教案
每个学期都有集体备课,所有教师都参与了。但一年年轮换,这个集体备课的教案我们应该作为资料存起来,到第二次备课的时候可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综上所述,学校不应该把集体备课当作一种作秀,使其反而成了教育的漏洞。而应该让集体备课真正发挥优势,让老教师能把自己的优秀教学经验与大家共享,让新教师能在集体备课中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