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班主任的教育时空观
班主任是代表学校作为班级学生的管理者和学生生活的教育指导者。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学生要在这里适应过群体生活,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接触不同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人,学会与他们打交道。可以说,班集体生活是把一个人从自然人教育提升到社会人的最重要的场所。班主任的有效工作,可以使学生的群体生活井然有序,使学生对学校的生活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稳定感,并在这里度过人的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班主任代表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班级精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目的,同时把教育意图通过日常的讲评、班会、班队团干部培训指导,以及个别思想工作进行贯彻实施,并进行善恶是非的价值评价,学习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他的工作所起到的对人的思想、信仰、情趣、个性的定向作用,对人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意味深长。
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生活中不愉快的、偶发性的事件、变故,以产生平时难以获得的教育效应。如:学生因严重学习挫折、疾病、失足或家庭变故等生活危机,会打断日常生活的因果链,突然直面人生,精神失去原先的轨道。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每当危机出现时,人将直面自己的处境,并深切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正是教育应该抓紧时机的“节点”,掌握了这个“节点”,教育便会在连续性中产生一种非连续性的飞跃,从量变达到质变。“危机”并不是坏事,它有一种促使生命闪射光芒的特征,成为对生命过程产生积极意义的必不可少的现象。人正是在同“危机”打交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品格外化,实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开始新的生活。班主任对引导学生克服“危机”,走向生命崭新层次,具有特别的角色地位,他以“教育之爱”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给学生以关怀。以倾听、接纳、劝戒、呼唤、催醒等方法,唤起学生心灵中潜在的自尊自爱,并且学会用冷静沉着、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与意志力量处理厄运、摆脱困境、闯出新途。
总之,只有我们不再把教育局限于知识论层次上、局限于认知学习的单向度上,而是进入存在层面上、进入认知学习与情感体验学习的相长上,班主任的教育时空观便会得到更新。
二、班主任的教育生态观
如果我们把个体从出生开始面临的教育环境看作是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那么,从家庭早期教育到学校公共教育是一个大的教育生态改变。在家庭中儿童是在父母血缘亲情中学习社会文化和道德规则的,由于大部分父母的全力关照呵护,儿童一般都会形成以安全感、信任感为特征的健康的依恋感。这种健康的依恋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同情心、自制力、自主感、乐观、信任、积极,甚至责任心,都是这种基本情感的衍生、发展、迁移、创生。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代表,对学生社会价值体系及其规范的继续教育面临两个难题:一是需要保持健康依恋的心理链条不发生断裂,使人的心理发展有连续性、稳定性;二是必须使家庭培育出的带有一定自然适应性的初级社会性情感扩大、延伸,并转变为适应公共教育准则的更高形态的社会性情感。也就是说,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具有与原有教育生态中“异质同构”的情感,它们是对学校的依恋、对教师同学的依恋、对班集体的依恋,这一形态的依恋感是未成熟的一代走向爱家乡、爱社区、爱民族、爱国家、爱共产党的第一个“中转站”。班主任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角色地位和影响都极为显著,他要设法营造班集体既规矩又温馨的教育环境,要在类似父母爱的呵护、安全心理氛围中,巧妙地将本质上不同于家庭依恋的、更高社会化的要求给予下一代。他还要积极地来往、工作于家庭与学校之间,通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来协调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矛盾,促进两者的“接合”与“融合”,对那些与学校文化反差很大的家庭文化,不仅自己亲自做工作,而且通过学生在学校培养下形成的“反哺文化”去影响、改造家庭文化。
就学校建造的教育关系而言,应当一切都是和谐的。这一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有集中的表现。学校教育的本质是筛选、传递人类的、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通过培养优秀的人再创造新的优秀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一切关系都应当是优美、和谐的。因而学校教育应当让学生接触最美好的事物,从而使他们在情感心理上趋向于真善美。我们设法在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教学过程等诸种因素、过程上考虑美与和谐,我们的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纪律法制教育等方面,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亲密和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应当说,学生所处直接教育环境的和谐首先归功于班主任的带领和指导。如果没有从学校领导者到班主任对这一优美和谐教育关系的创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失去了办学校教育的意义。
由于人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关系总是一个不那么完善、理想的关系,尤其是在动荡年代或社会转型时期,学生所体验过的真实生活环境与学校教育的较为纯净、理想的环境有时反差很大,以至于有些班主任怀疑起自己的工作效果:这种辛辛苦苦构造的优美与和谐是否在造成一批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温室里的花朵”,我们是否需要降低学校教育的“优美和谐度”,以接近真实自然的生活?当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班主任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将现成的“优化环境”提供给学生,更不能有意为学生设置假恶丑的环境,以及学生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和谐关系”的创造,积极主动地创造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如:发挥学生会、团委、班团干部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从创建和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三、班主任的人格智能观
对于智力的认识,人类早期的认识是笼统、直观而模糊的,但又是相对完整的,其中既包括对客体世界的认识能力,又包括对人际与自我的道德能力。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智能概念逐步丢弃了古代的那种哲学理解,变为一种科学理解。特别是西方近代实验心理学诞生以后,IQ(智力商数)的测定两百年来控制着人类对智力的理解,也影响着对人自身的看法。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登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了关于智能的新理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提出了人类存在两种人格职能,即体察他人内心的人际智能与体察自己内心的内省职能。这一理论实际上已经标明智能本身既可以用逻辑-理智能力来表征,也可以用情感-体验能力来表征。1995年底,美国丹尼尔·戈曼写出《情绪智商》一书,进一步明确地把情绪智力从智能中离析出来,指出根据统计,人的成功只有20%依靠IQ,成功更依赖于EQ(情绪智商)。该书作者把EQ的涵义规定为自制力、能够延迟满足、克制冲动、管理情绪、善于激励自己,以及体察他人、感情移入、善解人意的同情心。不管上述概念规定是否准确、合理,但人类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功能、性质,不同神经生理机制的智力则是不可否认的。
鉴于上述研究,班主任工作既需用逻辑-理智能力,也需用情感-体验能力,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优秀班主任善于用价值观引导学生,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只有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道德理性判断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多元价值、多种行为理由中选择自己认为道德的行为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格,使道德成为理性选择、意志自律的实践方式有积极意义。在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价值进行引导时,就必须有理性和正当的道德理由作为支撑,有理有据地说服学生,以丰富的人类社会发展知识为背景,在认识人类公理和社会秩序层次上,在个人生命质量和生活意义的层次上理解价值观。同时,由于价值观教育和道德人格教育的特殊性,它特别地需要诉诸于情感。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来源于班主任正确的价值观念,来源于班主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来源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发生心灵上(情感心向)的沟通与相互承认和理解,它需要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有自己的感受体验为认可和接受的基础,并且,往往是学生自发地对教师、信任者模仿、认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影响,即所谓的潜移默化。
优秀、健康的人格特征和情感品质,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同时也需要情绪、情感方的能力技巧与认知能力相匹配。首先,班主任应当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人都会生气,但是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表达生气可就不容易了。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入教育过程,不能把个人情感喜厌带入对学生的评价,需要冷静、内心情感充沛、细腻而又适时有分寸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班主任要特别要学会正确表达情感,学会表达技巧。对教师来说,这是教育的艺术。班主任善于分析自己与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生态关系,善于分析学生的神经发展类型、个性类型,以及智力潜能的方向,找到最恰当的方式与学生发生情感交往,这样才能凝聚全班人心。优秀班主任总是以自己高尚的价值追求与突出的情感交往能力(艺术)去赢得学生的心。
班主任是代表学校作为班级学生的管理者和学生生活的教育指导者。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学生要在这里适应过群体生活,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接触不同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人,学会与他们打交道。可以说,班集体生活是把一个人从自然人教育提升到社会人的最重要的场所。班主任的有效工作,可以使学生的群体生活井然有序,使学生对学校的生活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稳定感,并在这里度过人的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班主任代表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班级精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目的,同时把教育意图通过日常的讲评、班会、班队团干部培训指导,以及个别思想工作进行贯彻实施,并进行善恶是非的价值评价,学习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他的工作所起到的对人的思想、信仰、情趣、个性的定向作用,对人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意味深长。
班主任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生活中不愉快的、偶发性的事件、变故,以产生平时难以获得的教育效应。如:学生因严重学习挫折、疾病、失足或家庭变故等生活危机,会打断日常生活的因果链,突然直面人生,精神失去原先的轨道。教育人类学家认为,每当危机出现时,人将直面自己的处境,并深切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正是教育应该抓紧时机的“节点”,掌握了这个“节点”,教育便会在连续性中产生一种非连续性的飞跃,从量变达到质变。“危机”并不是坏事,它有一种促使生命闪射光芒的特征,成为对生命过程产生积极意义的必不可少的现象。人正是在同“危机”打交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品格外化,实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开始新的生活。班主任对引导学生克服“危机”,走向生命崭新层次,具有特别的角色地位,他以“教育之爱”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给学生以关怀。以倾听、接纳、劝戒、呼唤、催醒等方法,唤起学生心灵中潜在的自尊自爱,并且学会用冷静沉着、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与意志力量处理厄运、摆脱困境、闯出新途。
总之,只有我们不再把教育局限于知识论层次上、局限于认知学习的单向度上,而是进入存在层面上、进入认知学习与情感体验学习的相长上,班主任的教育时空观便会得到更新。
二、班主任的教育生态观
如果我们把个体从出生开始面临的教育环境看作是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那么,从家庭早期教育到学校公共教育是一个大的教育生态改变。在家庭中儿童是在父母血缘亲情中学习社会文化和道德规则的,由于大部分父母的全力关照呵护,儿童一般都会形成以安全感、信任感为特征的健康的依恋感。这种健康的依恋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同情心、自制力、自主感、乐观、信任、积极,甚至责任心,都是这种基本情感的衍生、发展、迁移、创生。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代表,对学生社会价值体系及其规范的继续教育面临两个难题:一是需要保持健康依恋的心理链条不发生断裂,使人的心理发展有连续性、稳定性;二是必须使家庭培育出的带有一定自然适应性的初级社会性情感扩大、延伸,并转变为适应公共教育准则的更高形态的社会性情感。也就是说,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具有与原有教育生态中“异质同构”的情感,它们是对学校的依恋、对教师同学的依恋、对班集体的依恋,这一形态的依恋感是未成熟的一代走向爱家乡、爱社区、爱民族、爱国家、爱共产党的第一个“中转站”。班主任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角色地位和影响都极为显著,他要设法营造班集体既规矩又温馨的教育环境,要在类似父母爱的呵护、安全心理氛围中,巧妙地将本质上不同于家庭依恋的、更高社会化的要求给予下一代。他还要积极地来往、工作于家庭与学校之间,通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来协调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矛盾,促进两者的“接合”与“融合”,对那些与学校文化反差很大的家庭文化,不仅自己亲自做工作,而且通过学生在学校培养下形成的“反哺文化”去影响、改造家庭文化。
就学校建造的教育关系而言,应当一切都是和谐的。这一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有集中的表现。学校教育的本质是筛选、传递人类的、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通过培养优秀的人再创造新的优秀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一切关系都应当是优美、和谐的。因而学校教育应当让学生接触最美好的事物,从而使他们在情感心理上趋向于真善美。我们设法在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教学过程等诸种因素、过程上考虑美与和谐,我们的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纪律法制教育等方面,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亲密和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应当说,学生所处直接教育环境的和谐首先归功于班主任的带领和指导。如果没有从学校领导者到班主任对这一优美和谐教育关系的创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失去了办学校教育的意义。
由于人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关系总是一个不那么完善、理想的关系,尤其是在动荡年代或社会转型时期,学生所体验过的真实生活环境与学校教育的较为纯净、理想的环境有时反差很大,以至于有些班主任怀疑起自己的工作效果:这种辛辛苦苦构造的优美与和谐是否在造成一批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温室里的花朵”,我们是否需要降低学校教育的“优美和谐度”,以接近真实自然的生活?当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班主任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将现成的“优化环境”提供给学生,更不能有意为学生设置假恶丑的环境,以及学生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和谐关系”的创造,积极主动地创造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如:发挥学生会、团委、班团干部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从创建和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三、班主任的人格智能观
对于智力的认识,人类早期的认识是笼统、直观而模糊的,但又是相对完整的,其中既包括对客体世界的认识能力,又包括对人际与自我的道德能力。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智能概念逐步丢弃了古代的那种哲学理解,变为一种科学理解。特别是西方近代实验心理学诞生以后,IQ(智力商数)的测定两百年来控制着人类对智力的理解,也影响着对人自身的看法。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登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表了关于智能的新理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提出了人类存在两种人格职能,即体察他人内心的人际智能与体察自己内心的内省职能。这一理论实际上已经标明智能本身既可以用逻辑-理智能力来表征,也可以用情感-体验能力来表征。1995年底,美国丹尼尔·戈曼写出《情绪智商》一书,进一步明确地把情绪智力从智能中离析出来,指出根据统计,人的成功只有20%依靠IQ,成功更依赖于EQ(情绪智商)。该书作者把EQ的涵义规定为自制力、能够延迟满足、克制冲动、管理情绪、善于激励自己,以及体察他人、感情移入、善解人意的同情心。不管上述概念规定是否准确、合理,但人类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功能、性质,不同神经生理机制的智力则是不可否认的。
鉴于上述研究,班主任工作既需用逻辑-理智能力,也需用情感-体验能力,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优秀班主任善于用价值观引导学生,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只有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道德理性判断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多元价值、多种行为理由中选择自己认为道德的行为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格,使道德成为理性选择、意志自律的实践方式有积极意义。在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价值进行引导时,就必须有理性和正当的道德理由作为支撑,有理有据地说服学生,以丰富的人类社会发展知识为背景,在认识人类公理和社会秩序层次上,在个人生命质量和生活意义的层次上理解价值观。同时,由于价值观教育和道德人格教育的特殊性,它特别地需要诉诸于情感。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来源于班主任正确的价值观念,来源于班主任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来源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发生心灵上(情感心向)的沟通与相互承认和理解,它需要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有自己的感受体验为认可和接受的基础,并且,往往是学生自发地对教师、信任者模仿、认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影响,即所谓的潜移默化。
优秀、健康的人格特征和情感品质,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同时也需要情绪、情感方的能力技巧与认知能力相匹配。首先,班主任应当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人都会生气,但是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表达生气可就不容易了。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带入教育过程,不能把个人情感喜厌带入对学生的评价,需要冷静、内心情感充沛、细腻而又适时有分寸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班主任要特别要学会正确表达情感,学会表达技巧。对教师来说,这是教育的艺术。班主任善于分析自己与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生态关系,善于分析学生的神经发展类型、个性类型,以及智力潜能的方向,找到最恰当的方式与学生发生情感交往,这样才能凝聚全班人心。优秀班主任总是以自己高尚的价值追求与突出的情感交往能力(艺术)去赢得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