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工程已被广大学校重视,许多学校相继以组建多媒体网络教室或校园网络为基础,以网络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实验与改革,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但是,教育信息化工程毕竟是一件新兴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不加注意,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极端的倾向,把原本美好的、优越的网络教学引入误区。
误区一:流于形式,盲目使用
许多人认为只有选用最先进、最现代的网络教学才显气派,才跟潮流。往往置教学内容不顾而追求形式,纯粹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盲目走极端,总觉得非网络不成气候。如有的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堂课没写一个字,让学生上机做练习时,电脑只作简单的“对”“错”之回答,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不能使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众所周知,只要是媒体,不管是多现代、多先进,它都只是个手段、是工具,而不是教学目的。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媒体,要有周密的计划和设计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特别是数学课。数学课中纯粹地使用网络,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
误区二:选用错位,功效甚微
在使用网络时存在着使用不当的现象,即网络教学未能体现网络真正的功效和优势,以至未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把“网络技术”作为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把“网络技术”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单纯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获取信息的教学。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只屏幕广播演示几个静态的三角形(制作软件是PowerPoint),然后请学生在所谓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几个判断题的小练习。而在学生理解任意三角形这个概念出现困难时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帮助,未能发挥媒体真正的作用。如果此时教师的平台内有一个专门的栏目,放置一些任意的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操作后能改变它的形状(例可用几何画板或flash制作),那么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任意三角形了,这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用其它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而恰恰此时教师却没有发挥网络的作用。
可见网络的选用应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有所侧重,扬长避短,有机组合,形成优化,发挥其最大功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深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误区三:生搬硬套,滥用媒体
在网络教学中,有时有些老师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会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制作一个栏目,帮助学生理解某个知识点,当然这种刻苦钻研精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值得学习的。但是,也有不少问题用网络来解决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段,辛辛苦苦做出的来东西不一定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不切实际,那么如此折腾又为哪般?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为了解释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教师制作了很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看,或许学生看来还蛮清楚,但为什么不让学生亲手操作实践一下呢?把一个三角形剪一下然后再拼一下,不也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吗?这例中,教师还能解决问题,再举一例,有位教师在教学完圆的认识以后,出示一思考题,让学生自选工具帮学校画几个半径为一米的圆形花坛,作了一个论坛,请学生在里面讨论。场面好像很热闹的样子,但其實有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不让学生自选工具亲身到操场上去实践一下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活动最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在网络教学盛行的今天,教师也应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切不能为场面的热闹而牵强附会滥用媒体。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先进的现代的网络误认为教学手段的绝招。硬性的模仿、照搬,只能使富有生机活力的教学退化为僵死的教条,无益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任何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我们在运用时,应清醒地认识其利弊,以取其精华,去其不足。
误区一:流于形式,盲目使用
许多人认为只有选用最先进、最现代的网络教学才显气派,才跟潮流。往往置教学内容不顾而追求形式,纯粹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盲目走极端,总觉得非网络不成气候。如有的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堂课没写一个字,让学生上机做练习时,电脑只作简单的“对”“错”之回答,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不能使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众所周知,只要是媒体,不管是多现代、多先进,它都只是个手段、是工具,而不是教学目的。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的媒体,要有周密的计划和设计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特别是数学课。数学课中纯粹地使用网络,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网络的作用。
误区二:选用错位,功效甚微
在使用网络时存在着使用不当的现象,即网络教学未能体现网络真正的功效和优势,以至未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把“网络技术”作为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把“网络技术”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单纯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获取信息的教学。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只屏幕广播演示几个静态的三角形(制作软件是PowerPoint),然后请学生在所谓的网络平台上进行几个判断题的小练习。而在学生理解任意三角形这个概念出现困难时却没有给出相应的帮助,未能发挥媒体真正的作用。如果此时教师的平台内有一个专门的栏目,放置一些任意的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操作后能改变它的形状(例可用几何画板或flash制作),那么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任意三角形了,这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用其它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而恰恰此时教师却没有发挥网络的作用。
可见网络的选用应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有所侧重,扬长避短,有机组合,形成优化,发挥其最大功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深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误区三:生搬硬套,滥用媒体
在网络教学中,有时有些老师为了解决某个问题,会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制作一个栏目,帮助学生理解某个知识点,当然这种刻苦钻研精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值得学习的。但是,也有不少问题用网络来解决不一定是最好的手段,辛辛苦苦做出的来东西不一定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不切实际,那么如此折腾又为哪般?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为了解释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教师制作了很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看,或许学生看来还蛮清楚,但为什么不让学生亲手操作实践一下呢?把一个三角形剪一下然后再拼一下,不也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吗?这例中,教师还能解决问题,再举一例,有位教师在教学完圆的认识以后,出示一思考题,让学生自选工具帮学校画几个半径为一米的圆形花坛,作了一个论坛,请学生在里面讨论。场面好像很热闹的样子,但其實有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呢?为什么不让学生自选工具亲身到操场上去实践一下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活动最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活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在网络教学盛行的今天,教师也应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切不能为场面的热闹而牵强附会滥用媒体。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先进的现代的网络误认为教学手段的绝招。硬性的模仿、照搬,只能使富有生机活力的教学退化为僵死的教条,无益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任何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我们在运用时,应清醒地认识其利弊,以取其精华,去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