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医学院校学生在护理学基础实训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为了避免或减少学生受到各种伤害,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观察、总结,针对性地提出防护对策,并实施于教学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实训 危险因素 防护
护理学基础实训常见的职业损害因素
物理因素:学生最常见的物理性损伤是锐利器具伤、负重伤、针刺伤、烫伤、其他机械伤害等。其中针刺伤是护理系学生在护理学基础实训中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化学因素:药品过敏试验,如青霉素过敏试验或者用维生素B12肌肉注射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生物因素:感染是医护人员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在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其中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和丙肝。
預防与对策
锐器伤的预防措施:①进行安全技术和方法教育:老师对学生一方面讲解自我防护的具体措施,使其熟悉医疗锐器的安全使用和操作原则,保证任何操作都符合规范流程,以防止自己及他人遭受意外锐器伤;一方面必须建立严格的防护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培养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及时处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的良好习惯,这是预防针刺伤发生的最基本措施。②加强实训的教学管理:教师应严格规范每名学生的基本操作,杜绝学生在实训课堂上用注射器等锐利器具嬉戏,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如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可能接触乙肝或丙肝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量体温,改用测量腋温。③教授学生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锐器伤后,应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而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针刺伤者,若确定是被感染病人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做好局部的处理,再根据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血清或接种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并随防观察,避免交叉感染。④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及反馈制度:当被锐器伤后,在迅速处理伤口的同时,马上报告带教老师,再由带教老师上报,并通过校医、医院联合监测学生的受伤情况,以便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健康权益。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学生在入校时,体检与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止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分泌物、血液等时,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洗手并进行消毒,以便防止和控制交叉感染。为减少患血缘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对从事护理工作人员,应设置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
药物过敏试验引起的过敏反应:用药前教师应询问学生是否有过敏史,对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止做过敏试验,在进行皮内注射时,可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代替青霉素,达到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同时实验室应准备相应的抢救设施及抢救药品。
各种注射、静脉输液、操作不熟练致疼痛、头晕、虚脱、晕针等症状:实训操作前,带教老师应充分做好学生心理护理,减轻同学的心理压力,对存在恐惧感的学生,应充分示教,用鼓励、支持及严谨的态度帮助同学完成实训任务。
讨 论
从以上几种因素中可以看出,最具威胁的是锐器伤害。
由于学生在实验课中,缺乏实践经验及防护知识等因素,学生常会发生锐器损伤及交叉感染等危害,其结果可能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特别是乙肝病毒(HBV)感染。
如在学习静脉输液操作时,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在手背,因操作不熟练,穿刺成功率很低,几乎每个同学都可能被穿刺2~5次,伤口又未作消毒、包扎处理,然后又用受伤的手,给另一个同学进行穿刺,无形中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目前有关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取决于人群中血缘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感染率为3%。为此,加强实训的教学管理和自我防护的措施、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保持良好的习惯,避免或减少学生受到各种伤害,同时为减少患血缘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对从事护理工作人员,设置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崔焱,主编.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7.
2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李法云.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3 王玉红,黄贺梅.专科学乙型肝炎普查结果分析.护理学杂志,2005,20(3):35-36.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实训 危险因素 防护
护理学基础实训常见的职业损害因素
物理因素:学生最常见的物理性损伤是锐利器具伤、负重伤、针刺伤、烫伤、其他机械伤害等。其中针刺伤是护理系学生在护理学基础实训中最常见的职业事故。
化学因素:药品过敏试验,如青霉素过敏试验或者用维生素B12肌肉注射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生物因素:感染是医护人员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在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其中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和丙肝。
預防与对策
锐器伤的预防措施:①进行安全技术和方法教育:老师对学生一方面讲解自我防护的具体措施,使其熟悉医疗锐器的安全使用和操作原则,保证任何操作都符合规范流程,以防止自己及他人遭受意外锐器伤;一方面必须建立严格的防护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培养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及时处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的良好习惯,这是预防针刺伤发生的最基本措施。②加强实训的教学管理:教师应严格规范每名学生的基本操作,杜绝学生在实训课堂上用注射器等锐利器具嬉戏,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如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可能接触乙肝或丙肝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量体温,改用测量腋温。③教授学生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锐器伤后,应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对伤口进行压迫止血),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而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伤口。针刺伤者,若确定是被感染病人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做好局部的处理,再根据情况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血清或接种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并随防观察,避免交叉感染。④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及反馈制度:当被锐器伤后,在迅速处理伤口的同时,马上报告带教老师,再由带教老师上报,并通过校医、医院联合监测学生的受伤情况,以便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健康权益。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学生在入校时,体检与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止疾病传播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分泌物、血液等时,应遵守消毒隔离制度,认真洗手并进行消毒,以便防止和控制交叉感染。为减少患血缘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对从事护理工作人员,应设置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
药物过敏试验引起的过敏反应:用药前教师应询问学生是否有过敏史,对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止做过敏试验,在进行皮内注射时,可用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代替青霉素,达到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同时实验室应准备相应的抢救设施及抢救药品。
各种注射、静脉输液、操作不熟练致疼痛、头晕、虚脱、晕针等症状:实训操作前,带教老师应充分做好学生心理护理,减轻同学的心理压力,对存在恐惧感的学生,应充分示教,用鼓励、支持及严谨的态度帮助同学完成实训任务。
讨 论
从以上几种因素中可以看出,最具威胁的是锐器伤害。
由于学生在实验课中,缺乏实践经验及防护知识等因素,学生常会发生锐器损伤及交叉感染等危害,其结果可能引起血液性疾病的传播,特别是乙肝病毒(HBV)感染。
如在学习静脉输液操作时,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在手背,因操作不熟练,穿刺成功率很低,几乎每个同学都可能被穿刺2~5次,伤口又未作消毒、包扎处理,然后又用受伤的手,给另一个同学进行穿刺,无形中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目前有关专家指出,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取决于人群中血缘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感染率为3%。为此,加强实训的教学管理和自我防护的措施、规范操作行为、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和保持良好的习惯,避免或减少学生受到各种伤害,同时为减少患血缘性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对从事护理工作人员,设置相应的行业准入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崔焱,主编.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7.
2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李法云.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3.
3 王玉红,黄贺梅.专科学乙型肝炎普查结果分析.护理学杂志,2005,20(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