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论语》,就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读者昂首走来。孔子,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他留下了许多供人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孔子重“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
《论语》中有很多篇幅都是说“孝”的,《论语》中是这样说孝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说,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尊敬父母,就是不藐视父母,即使受了高深的教育,也不可藐视父母。现在很多人看父母年纪老了,以为他的学识、思想都不合时代的发展,就藐视父母,轻看父母,甚至有的人,因为父母容貌不够漂亮,或地位低下,怕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就在公开场合面前,不敢认自己的父母,这是可耻的行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在人们一生的成长中,尤其是长大以后,有时跟父母会发生冲突,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还有,并不是天下父母说话做事全都正确。那么,当跟父母的想法相左时,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上述情况,孔子有这样的建议: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劝止。这叫做“几谏”,就是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当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与自己的意志愿望不相符时,不要贸然地就去认定是父母的错,也不要与父母对着干,也许他们的想法才是对的,只是自己现在理解不了而已。
对父母去说一个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样也许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怎么样用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把一个很好的道理说得通,这很重要。
人们经常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准则,就是跟同事要怎么说话,跟朋友要怎么说话,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会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因为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讲究方式吗?
有人也许会说:“我在外面受了气,回家跟我妈说说怎么不行?跟自己的妈还不能发发脾气,还不能撒撒怨气吗?”但是,千万要注意,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自己情绪的垃圾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受伤。
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跟他们的意见相左时,在说话的时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话能不能好好说呢?
也许有人要说了,有的父母会听,有的父母不听,还在坚持自己的做法,这正是所说的“见志不从”。父母不听怎么办?“又敬不违”,做孩子的还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顶撞他们。即使心中可能对这事继续担忧,但也不能生出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这些就是儿女辈跟父母发生意见相左的时候,圣人所提供的一种建议。
《论语》记载,有个叫孟武伯的青年问孔子:“怎样做,才能算孝?”孔子回答他:“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只有子女生病,父母才为子女担忧,这就是孝。
孔子论孝,还说过很多话,但是,这句话说得最好、最实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哪里还指望“养儿防老”,更休提什么荣耀、什么风光。最希望儿女的,是自强自立,不遇到挫折就沮丧甚至轻生,勤恳学习,踏实工作,快乐生活。总之,如孔子所说,除了生病,不用父母为子女担忧,这就是对父母的孝。
翻翻《论语》,有那么多关于“孝”的说法,说到最后,有一句话是需要每个人记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为人儿女者,可以在心里问一句,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们今年多大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说得很准确。但是,做父母的要是想,孩子哪天生日,多大了,没有几个人想不清楚。
对儿女来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知道以后就应该想,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话,子女就是捶胸顿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少顶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多好,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来不及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记住这一句话吧。那么,从今天开始,父母快乐了,自己的心就得到安慰了。
《论语》中有很多篇幅都是说“孝”的,《论语》中是这样说孝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说,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尊敬父母,就是不藐视父母,即使受了高深的教育,也不可藐视父母。现在很多人看父母年纪老了,以为他的学识、思想都不合时代的发展,就藐视父母,轻看父母,甚至有的人,因为父母容貌不够漂亮,或地位低下,怕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就在公开场合面前,不敢认自己的父母,这是可耻的行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在人们一生的成长中,尤其是长大以后,有时跟父母会发生冲突,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还有,并不是天下父母说话做事全都正确。那么,当跟父母的想法相左时,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上述情况,孔子有这样的建议: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作为儿女,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意见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觉得父母有什么错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劝止。这叫做“几谏”,就是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轻微地、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去劝说。当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与自己的意志愿望不相符时,不要贸然地就去认定是父母的错,也不要与父母对着干,也许他们的想法才是对的,只是自己现在理解不了而已。
对父母去说一个道理,道理本身是什么样也许不重要,但是表达方式很重要。怎么样用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把一个很好的道理说得通,这很重要。
人们经常会学习一些人际交往准则,就是跟同事要怎么说话,跟朋友要怎么说话,但几乎没有一本社交宝典上会教你跟父母怎么说话,因为大家都觉得,父母是亲人,跟父母说话还需要讲究方式吗?
有人也许会说:“我在外面受了气,回家跟我妈说说怎么不行?跟自己的妈还不能发发脾气,还不能撒撒怨气吗?”但是,千万要注意,往往就是最亲的人成了自己情绪的垃圾桶,有时候还会因此而受伤。
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跟他们的意见相左时,在说话的时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话能不能好好说呢?
也许有人要说了,有的父母会听,有的父母不听,还在坚持自己的做法,这正是所说的“见志不从”。父母不听怎么办?“又敬不违”,做孩子的还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顶撞他们。即使心中可能对这事继续担忧,但也不能生出怨恨,这就叫“劳而不怨”。这些就是儿女辈跟父母发生意见相左的时候,圣人所提供的一种建议。
《论语》记载,有个叫孟武伯的青年问孔子:“怎样做,才能算孝?”孔子回答他:“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只有子女生病,父母才为子女担忧,这就是孝。
孔子论孝,还说过很多话,但是,这句话说得最好、最实在。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哪里还指望“养儿防老”,更休提什么荣耀、什么风光。最希望儿女的,是自强自立,不遇到挫折就沮丧甚至轻生,勤恳学习,踏实工作,快乐生活。总之,如孔子所说,除了生病,不用父母为子女担忧,这就是对父母的孝。
翻翻《论语》,有那么多关于“孝”的说法,说到最后,有一句话是需要每个人记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为人儿女者,可以在心里问一句,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们今年多大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说得很准确。但是,做父母的要是想,孩子哪天生日,多大了,没有几个人想不清楚。
对儿女来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知道以后就应该想,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话,子女就是捶胸顿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少顶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多好,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来不及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记住这一句话吧。那么,从今天开始,父母快乐了,自己的心就得到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