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村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来源 :中国外资·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cent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经济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居民占有总人口的绝对比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农村居民比重的减少和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居民人口的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并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城市化,反之,城市化的进程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一:就中国的人口结构来看: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全国性的人口普查三次。分别是1997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在2005年底,我国又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数据表明,1982年,全国总人口为10319万人,城镇人口为212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20.6%;1990年,全国总人口为11600万人,城镇人口为2965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23%;2000年,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城镇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 2005年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0628万人,城镇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
  由此可见,中国居民的城市人口比率从80年代初期的20%迅速上升至2005年的43%,在20年之间上升了一倍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年度统计,自2003年至2007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大致情况如下:
  单位:万人
  更直观的,
  


  自2003年至2007年,城市化人口比重如下图,呈连递增态势:
  


  二:从中国近年来的gdp增长情况:中国在近30年的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经济总量按照2007年汇率统计已经位居世界第四位。
  与上图同期的2003年至2007年,中国的GDP情况如下:
  


  三: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经济生活对于GDP的不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差别比较大。城市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的政策也是多年以来扶持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全国的经济,城市经济比农村经济更早更加彻底地步入市场经济。中国农村的经济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中的很多商品劳务等并不以货币化的形势参与到市场中去。美国曾经进行过一个调查,如果一个妇女因为生育而脱离工作,在家作全职太太的话,那么会损失一些社会GDP-在此之前她工作创造的价值和因为工作占用时间而带来的引致消费(主要是劳务),和因为全职太太有了时间,所以省去的本来不可以免要消费的(主要是劳务)。二者之和据说一年有数万美元之巨。众所周知,GDP是一定时期内一国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那么,没有参与市场的那部分经济活动将不被计入主要是劳务GDP。显而易见,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很难不被计入GDP,而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则很多部分被遗漏计入GDP。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农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生活方式开始接近城市。但实际上,从GDP统计数据方面看,农村经济生活对于GDP的影响依然与城市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在恩格尔系数很高的社会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居民,都将其收入的很大比例支出在生活必需品上,二者之间的差别无非是比例的差异而以;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家庭支出中,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比例迅速下降,而这迅速下降的部分,正是城市与农村生活差别接近的部分。除此以外,其他支出方面,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的改革深入,城乡差别却日益扩大,往往出现很大的倍数差别。
  从家庭单位的支出来说,占有很大比例的消费如住房:城市的住房尤其是新增住房以商品房为主,而且住房价格在不断提高,住房支出在城市家庭中占有极高的比例,以家庭年收入计算,在大中城市中,住房支出往往是家庭年收入的6-10倍或者更多;其中,建筑安装成本费用只占房屋售价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支出都在土地转让,拆迁,开发上服务利润等环节,这些支出都记入了GDP增长中的投资部分。而在农村,住房基本上是在宅基地上自建房,即便计入GDP,也只包括基本的建筑安装成本费用。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382亿元;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3612亿元,商品房销售额20510亿元。单商品房销售就占到当年GDP总量的近10%,而这部分GDP主要是发生在城市生活中的。
  耐用消费品如汽车 :据不完全统计,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之一的乘用车产业,城市与农村的保有量约为3.6:1 (2005年数据)
  再如教育和医疗,教育支出已经是城市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而且比例日益提升。城市生活里,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校内到校外的各种教育支出,甚至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在医疗保障方面,由于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市大部分范围,比较优越的医疗条件和对于就医的理念不同,城市和农村在就医消费方面有着很大差异。2006年农村人均医疗支出才能达到城市1998年水平,即医疗保健支出人均210元,差距达到8年。
  第三产业:城市与农村的第三产业比重差别很大。在城市化率最高的北京,2007年人均GDP6000美元中,其中第三产业高达70%。这虽然不能代表全国水平,但也从侧面显示了城市与农村居民GDP的不同和农村居民在转化成为城市居民后的GDP增长潜力。
  四:城市化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
  


  上图中可见,2007年,城市与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3786-4140=9646(元),按照2007年度全国人口132129万人,城市化人口比重提高1%计算,当年共有1321万人完成了居民有農村转化为城镇,这部分人口相应创造的GDP增加值为:1321 X 9646元=1274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城市化的这部分居民在消费和投资上为GDP创造的增加值为1274亿元,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0.52%。从增速上看,中国2007年比2006年GDP增加值为35748亿元,那么城镇化的这部分居民为GDP增加值做出的贡献占增加值的3.7%。
  这里强调的“这部分居民在消费和投资上为GDP做出的贡献”,是因为没有考虑日益兴起的城市居民贷款消费,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农村居民在转化成城镇居民后再进行贷款消费,如住房汽车贷款等,那么这部分居民对于GDP的贡献率将更大。
  如果按照2006年度全国当年1183万人完成了居民由农村转化为城镇计算(数据从上图中可知131448万人 x 0.9% = 1183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759-3587=8172元,则完成转化部分人口消费增长为967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967/ 210871= 0.46%,从增速上看,中国2006年比2005年GDP增加值为27003亿元,那么当年城镇化的这部分居民在消费和投资上为GDP做出的贡献967亿元占当年GDP增加值27003亿元的3.6%。这个数据与研究2007年得出的结论非常接近。
  gdp的统计本身并不完美,有着自己的缺陷。如忽略了环境因素,产品质量因素,汇率因素(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和推测,我国早在1990年代GDP已经跻身世界第二位了)。但是毕竟以GDP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现在仍是世界的主流。可以想象,如果一位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中,由于比如失去土地,得到城市就业机会等任何原因,转变到一个任何产品服务都要以货币购买(都要记入GDP)的商品社会上,那么他所创造的GDP产值将高于他之前生活很多。
  单纯从以上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模型得出结论,难免有失偏颇,但是本文意在指出城市化进程对于GDP增长的促进,因为按照经济学理论,GDP=c+I+g+nx, 在研究GDP增长过程中,研究的焦点往往放在对于GDP的构成中的四个大项进行研究,研究其对于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和相应对策。但是,笔者意在侧重的是在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城市化进程对于GDP的隐性影响。在我国,GDP持续高增长的动力之一是高投资率支持,高投资率自有本身弊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共同特点就是高投资率,带来的问题这里不再敷述;动力之一的出口拉动,较大的顺差带来了更多的国际关注和国际贸易纠纷,同时也给央行货币发行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对于大力提倡拉动内需的国家政策,这个数字就显得比较重要,更加可贵的是,中国有着巨大的农村人口,农村城市化有非常大的潜力。我国人均GDP在2006年已经达到2042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中等收入国家的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在5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化率还是稍微有些滞后。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中国人均GDP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856美元计算,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将伴随着更高的城市化。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届时我们的城市化率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更多的农村居民将改变过去古老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走向城市,走向文明,并且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和源泉!
  (责任编辑:段玉)
其他文献
[摘要]国家结构形式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中重要的制度,它与该国的历史发展,人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意识,国家周边的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若是中国有一天将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转变成联邦制会怎么样呢?  [关键词]国家结构形式;地缘政治;政治体制改革  每逢提到国家结构形式,总要和政权组织形式相联系。国家结构形式与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形式的组成部分。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
积极进行科研教改,探索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形成了“以生为本,减负提质”的情景课堂
以华北、华东、华南7个省份1998-2015年环境及贸易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对我国三个经济圈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各省份
[摘要]随着企业信息化深化,很多电网企业业务已经高度依赖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建立的信息运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业务对信息化运行质量要求。电网企业需要探索新的信息运维模式,走出当前信息运维困境。  [关键词]电网企业;信息运维;模式  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很多电网企业已在市场、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领域建立了业务处理系统,实现主营业务、日常办公信息化。企业运作越来越依赖于
摘要:医院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有力手段,也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国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深入,转变思想观念,建立科学的、规范的经济核算体系,规范经济行为,已成为医院深化卫生改革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医院 成本核算 探讨    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医院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深化改革的要求,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对于健全和完善医院补偿机制,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有效利用卫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具有普遍服务性和社会公益性。我国事业单位分布点多线长、量多面广、门类庞杂、人员众多,涵盖经济社会和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做好事业单位反腐倡廉工作,对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决策部署,提高政府公信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根本
在股灾结束后的两年,随着散户的退出和机构的不断介入,价值投资风格开始主导市场,市场投机氛围有所缓解.随着2014年沪港通的开启,标志着A股进入了资本开放新的投资时代.文章
日前,北京市科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新的(以下简称)及实施细则.据市科委政策法规处介绍,早在1988年北京市政府就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了,此次更名为使奖励名称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