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群体,校园中,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就业等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应对,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导致严重的突发事件,影响学校正常秩序与稳定。作为辅导员,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及时洞察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应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高校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员;管理机制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学校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才能提高毕业后生存能力。观察现实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自身定位和期望过高,造成无形压力,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学习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隐蔽性、突发性、反复性、易伤害性,增加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因此,根据实际,建立合理有效的心理问题预防、排查、干预和跟踪反馈机制,为辅导员正常开展工作、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学校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复杂背景下,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导致大学生压力逐年加大,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导致休学、退学现象增多,引发的行为问题也逐年增多,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生活环境和对社会的认知度不够成熟,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心理咨询机制尚不健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心理咨询不能满足学生求助需要。在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中,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辅导员能否及早发现和排查大学生的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1.隐蔽性
大学生心理问题常常不易识别,主要是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欠缺,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大学教育偏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对主要表现在情绪、认知、意志、信念、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问题,要么忽视,要么被当作思想工作来对待。同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不肯主动求助,所以高等学校心理疾病隐蔽性大,识别比较困难。由于多数学校在心理保健体系、心理咨询师资等方面还不够健全,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心理咨询机会和条件。因而单靠辅导员做思想工作,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学生的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很容易演变成心理危机,甚至伤害和轻生现象就难以避免。
2.突发性
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心理发育趋于成熟但尚不完全成熟,不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在学习、恋爱、人际、就业等方面,如果达不到预期,在缺乏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情况下,这些挫折累加起来,就很容易使学生消沉甚至走向极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容易引起突发性的精神疾病。
3.反复性
任何心理疾病的产生都有其诱因,包括生理因和社会因,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也不例外,比如:恐惧、焦虑、强迫、忧郁、情感危机等,经常伴随着不同的诱因,而出现复发性和反复性,不但对自身构成伤害,还会影响周围学生。
4.易伤害性
大学生心理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发现和治疗,就很容易从心理问题演变成心理危机,不但影响着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也影响校园安全与稳定。云南某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上海某大学投毒案等,都验证了心理疾病具有易伤害性。此类案件,说明心理危机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自我调解和心理疏导,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容易造成行为失控,对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伤害。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包括自身原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核心因素是自身原因,外部因素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只有通过自身认知才能起作用。
(一)自身原因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依赖性逐渐减弱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如:情绪不稳,自我约束力不强,性格孤僻,不善沟通和交流,看问题简单,经受挫折能力不强等,这些特征,如果不加改变,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时,就容易使大学生情绪低落、消沉甚至产生心理自我定势,从而陷入思维怪圈难以自拔,如果长时间不进行疏导和转移,就会产生心理危机,思想偏差很可能导致行为偏差。在学习生活中,就会导致校园危机事件乃至事故的发生。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分为:一方面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一般较高,因而很容易过多的干预子女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注重个性和自我发展,自尊心强,对新事物的认可和接受度高。如果在大学生的恋爱观、就业观等方面不能合理引导而加以强制干预,就会激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产生严重心理负担,如果矛盾长期不能缓和,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有不同风格,如果家庭和谐,对子女以引导教育为主,能充分尊重子女生活中的合理要求,又能控制在合理范围,使认知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子女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并能帮助子女树立良好的心态。
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首先是教师的教育风格不同。不同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各异,每个学生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时,由于传授和接受知识方法“错位”,就会降低其接受知识的效率,如果学生对成绩期望值过高,又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就会产生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和调整,就会影响学习生活。其次,良好的校风学风,能促进学生保持积极心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自我进步与发展。最后,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
3.社会因素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每位同学都面临着优胜劣汰,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能否从事意向中的工作等成为严峻挑战。学生也是社会成员,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的影响,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应激反应,这些是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首先,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只追求功利、讲求实惠,期望值高、虚荣心强,经不起批评受不起挫折等,而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诚信意识淡化的今天,如果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将影响自身对社会的认知,由于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在现实的生活中,一旦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消沉。其次,同伴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妒忌、攀比心理,人际交际障碍,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所以在学习生活中要善于不断地调整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善于沟通和交流,掌握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人际交际障碍,树立团队意识等。最后,大众传媒的影响,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信息泛滥,监管体系还存在不足,大量的错误报道和扭曲报道等,将导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使部分学生世界观形成迷茫。对于学生而言,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解决由此所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三、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角色
辅导员身处教育管理第一线,在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中不可或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排查、干预和反馈等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首先,辅导员大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时间不长,年龄与大学生相仿,因此,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更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其次,辅导员与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不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是心理成熟度和社会阅历等,较大学生更加成熟,因而学生更容易接受其引导和教育。再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掌握比较充分,这样一来,就会及时发现、排查和干预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并对危机处理进行跟踪反馈。
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当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作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者、排查疏导者和危机应对者。
(一)宣传机制
首先,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保健问题的认识。其次,定期召开主题班会,通过教育增强大学生应对和处理挫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防范和克服心理危机的意识。再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告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影响到自身学习生活时,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二)预防机制
有学者认为,“危机管理不但要在危机出现之时或危机发生之后及时干预,而且要重视和强调通过某种预防危机和处理危机的体系,实施预防策略。”辅导员既要动员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心理机构相关的活动,更要在本班级建立心理问题预防机制,将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就要求辅导员健全心理问题预防机构层级,培养、选拔和配备好班级心理咨询委员,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对心理咨询委员的培训,同时,针对大学生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问题及过度使用网络问题制定制度,规范学生学习生活习惯,防止产生心理危机。建立心理危机的预防机制,根本目标就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把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2007年6月4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他说:“每年的5月25日是高校心理健康日,希望学校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使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愉快、健康、幸福地成长。”
(三)排查机制
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全方位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动向,敏锐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异常现象,这就要求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首先要健全与学生谈心机制,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或孤儿、性格孤僻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独生子女等特殊群体和个人。其次,开展心理普查,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库,同时提高辅导员自身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根据自身所掌握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应多加关注和观察,并进行经常性谈心,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同时,充分运用网络手段了解学生动态,辅导员要利用QQ群、BBS、群发邮箱、博客等网络手段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另外,辅导员进宿舍,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也可以通过观察、交流等发现问题隐患,及早做出应对,对于混合宿舍、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的宿舍,辅导员也应重点关注,借机开展一些团体辅导。总之,分析并及时识别和排查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和情境,是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
(四)应对机制
每个辅导员面对的是较大的学生群体,因而不可能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加上心理问题特有的隐蔽性,使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一旦发生严重的心理危机,作为教育管理一线人员,必然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对事件加以有效应对,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接到事件发生的报告后以最短的时间赶赴事发地,并根据情况采取现场处置、向上级汇报、与家长联系、取得班干部和学生的支持、保护现场、引导舆论、做好记录等措施,其目的是协调各方,妥善应对危机,从而将危机的影响和危害程度降到最小。
(五)反馈机制
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发生心理危机后,作为辅导员,应在妥善应对危机事件的基础上,总结思考这一问题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对危机事件保持事后跟踪反馈,目的在于有效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鼓励引导学生以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失败,勇于尝试、勇于展现自我,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做到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辅之以学校、家庭和社会良好的外部环境,辅导员协调建立一套问题预防和危机处理应急流程和机制,才能保障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段鑫星,程 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4]宋颖惠,李志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员;管理机制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学校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才能提高毕业后生存能力。观察现实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自身定位和期望过高,造成无形压力,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学习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隐蔽性、突发性、反复性、易伤害性,增加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因此,根据实际,建立合理有效的心理问题预防、排查、干预和跟踪反馈机制,为辅导员正常开展工作、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学校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复杂背景下,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导致大学生压力逐年加大,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导致休学、退学现象增多,引发的行为问题也逐年增多,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生活环境和对社会的认知度不够成熟,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高校心理咨询机制尚不健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心理咨询不能满足学生求助需要。在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中,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辅导员能否及早发现和排查大学生的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1.隐蔽性
大学生心理问题常常不易识别,主要是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欠缺,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大学教育偏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对主要表现在情绪、认知、意志、信念、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问题,要么忽视,要么被当作思想工作来对待。同时,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不肯主动求助,所以高等学校心理疾病隐蔽性大,识别比较困难。由于多数学校在心理保健体系、心理咨询师资等方面还不够健全,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心理咨询机会和条件。因而单靠辅导员做思想工作,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学生的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很容易演变成心理危机,甚至伤害和轻生现象就难以避免。
2.突发性
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心理发育趋于成熟但尚不完全成熟,不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在学习、恋爱、人际、就业等方面,如果达不到预期,在缺乏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情况下,这些挫折累加起来,就很容易使学生消沉甚至走向极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容易引起突发性的精神疾病。
3.反复性
任何心理疾病的产生都有其诱因,包括生理因和社会因,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也不例外,比如:恐惧、焦虑、强迫、忧郁、情感危机等,经常伴随着不同的诱因,而出现复发性和反复性,不但对自身构成伤害,还会影响周围学生。
4.易伤害性
大学生心理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发现和治疗,就很容易从心理问题演变成心理危机,不但影响着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也影响校园安全与稳定。云南某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上海某大学投毒案等,都验证了心理疾病具有易伤害性。此类案件,说明心理危机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自我调解和心理疏导,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容易造成行为失控,对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伤害。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包括自身原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核心因素是自身原因,外部因素是心理问题产生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只有通过自身认知才能起作用。
(一)自身原因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依赖性逐渐减弱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如:情绪不稳,自我约束力不强,性格孤僻,不善沟通和交流,看问题简单,经受挫折能力不强等,这些特征,如果不加改变,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时,就容易使大学生情绪低落、消沉甚至产生心理自我定势,从而陷入思维怪圈难以自拔,如果长时间不进行疏导和转移,就会产生心理危机,思想偏差很可能导致行为偏差。在学习生活中,就会导致校园危机事件乃至事故的发生。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分为:一方面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一般较高,因而很容易过多的干预子女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注重个性和自我发展,自尊心强,对新事物的认可和接受度高。如果在大学生的恋爱观、就业观等方面不能合理引导而加以强制干预,就会激化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产生严重心理负担,如果矛盾长期不能缓和,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有不同风格,如果家庭和谐,对子女以引导教育为主,能充分尊重子女生活中的合理要求,又能控制在合理范围,使认知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充分调动子女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并能帮助子女树立良好的心态。
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为:首先是教师的教育风格不同。不同教师的知识传授方式各异,每个学生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时,由于传授和接受知识方法“错位”,就会降低其接受知识的效率,如果学生对成绩期望值过高,又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就会产生心理困惑,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和调整,就会影响学习生活。其次,良好的校风学风,能促进学生保持积极心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自我进步与发展。最后,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
3.社会因素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每位同学都面临着优胜劣汰,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能否从事意向中的工作等成为严峻挑战。学生也是社会成员,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的影响,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应激反应,这些是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首先,政治、经济、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只追求功利、讲求实惠,期望值高、虚荣心强,经不起批评受不起挫折等,而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诚信意识淡化的今天,如果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将影响自身对社会的认知,由于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在现实的生活中,一旦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消沉。其次,同伴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妒忌、攀比心理,人际交际障碍,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所以在学习生活中要善于不断地调整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善于沟通和交流,掌握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人际交际障碍,树立团队意识等。最后,大众传媒的影响,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方式呈现多样化,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信息泛滥,监管体系还存在不足,大量的错误报道和扭曲报道等,将导致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使部分学生世界观形成迷茫。对于学生而言,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解决由此所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三、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角色
辅导员身处教育管理第一线,在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中不可或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排查、干预和反馈等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首先,辅导员大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时间不长,年龄与大学生相仿,因此,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更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其次,辅导员与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不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是心理成熟度和社会阅历等,较大学生更加成熟,因而学生更容易接受其引导和教育。再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的知心朋友,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掌握比较充分,这样一来,就会及时发现、排查和干预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并对危机处理进行跟踪反馈。
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当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作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者、排查疏导者和危机应对者。
(一)宣传机制
首先,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保健问题的认识。其次,定期召开主题班会,通过教育增强大学生应对和处理挫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防范和克服心理危机的意识。再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告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影响到自身学习生活时,应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二)预防机制
有学者认为,“危机管理不但要在危机出现之时或危机发生之后及时干预,而且要重视和强调通过某种预防危机和处理危机的体系,实施预防策略。”辅导员既要动员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心理机构相关的活动,更要在本班级建立心理问题预防机制,将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就要求辅导员健全心理问题预防机构层级,培养、选拔和配备好班级心理咨询委员,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对心理咨询委员的培训,同时,针对大学生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问题及过度使用网络问题制定制度,规范学生学习生活习惯,防止产生心理危机。建立心理危机的预防机制,根本目标就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优势,把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2007年6月4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他说:“每年的5月25日是高校心理健康日,希望学校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使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愉快、健康、幸福地成长。”
(三)排查机制
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全方位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动向,敏锐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异常现象,这就要求建立大学生心理问题排查机制:首先要健全与学生谈心机制,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或孤儿、性格孤僻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独生子女等特殊群体和个人。其次,开展心理普查,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库,同时提高辅导员自身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根据自身所掌握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应多加关注和观察,并进行经常性谈心,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同时,充分运用网络手段了解学生动态,辅导员要利用QQ群、BBS、群发邮箱、博客等网络手段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另外,辅导员进宿舍,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赖,也可以通过观察、交流等发现问题隐患,及早做出应对,对于混合宿舍、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的宿舍,辅导员也应重点关注,借机开展一些团体辅导。总之,分析并及时识别和排查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和情境,是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
(四)应对机制
每个辅导员面对的是较大的学生群体,因而不可能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加上心理问题特有的隐蔽性,使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一旦发生严重的心理危机,作为教育管理一线人员,必然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对事件加以有效应对,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接到事件发生的报告后以最短的时间赶赴事发地,并根据情况采取现场处置、向上级汇报、与家长联系、取得班干部和学生的支持、保护现场、引导舆论、做好记录等措施,其目的是协调各方,妥善应对危机,从而将危机的影响和危害程度降到最小。
(五)反馈机制
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发生心理危机后,作为辅导员,应在妥善应对危机事件的基础上,总结思考这一问题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对危机事件保持事后跟踪反馈,目的在于有效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鼓励引导学生以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失败,勇于尝试、勇于展现自我,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做到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辅之以学校、家庭和社会良好的外部环境,辅导员协调建立一套问题预防和危机处理应急流程和机制,才能保障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郭兰,傅安洲,霍绍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段鑫星,程 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4]宋颖惠,李志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