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再认识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hai3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多年后,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在对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后,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成果,也逐步形成了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再认识,主要是认为新课程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大大加强;“终身体育”的思想是体育新课程中最具价值的思想之一;“快乐体育”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一种而非唯一,应该对它形成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教材内容近年来得到了很大丰富;但是在新课程实践中,对体能锻炼的忽视、对技术、技能要求的降低却又不得不令我们深刻反思。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再认识 体能锻炼 技术技能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已历数年,在这数年中,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对体育与健康课进行了新的实践,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成果,也逐步形成了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再认识。
  
  一、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大大加强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正确的理念摆正了教与学的准确位置。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观点使教师思考问题时的立足点发生了变化,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到加强。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获得了主体的自尊与自信。许多教师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以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关心者、服务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来组织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主观教学方式,转而通过设置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提倡尝试、讨论和合作的体育学习方法,选择加强双基、贴近生活、适应社会的体育教学内容,来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打好体育基础,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
  
  二、终身体育观凸显高瞻远瞩
  
  在我国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接受了十几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可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真正能坚持长期体育锻炼的并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在学校阶段,特别是中学“承前启后”阶段,没有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没有能掌握足够的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对体育兴趣不浓,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此,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体育教学要着重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既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能掌握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喜爱体育的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点和审美能力、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以及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
  
  三、对“快乐体育”形成正确认识
  
  从体育新课程改革开始引进“快乐体育”概念,到大家热情高涨地实践探索,多年来,在体育教师中及体育教育理论界也逐渐对“快乐体育”形成了正确、客观的认识。
  如果把快乐体育理解为学生在体育的全过程都是快乐的,玩得很开心,最后的目标是为了大家都高兴,这样的理解就有些偏了。能使学生在达到健康发展目标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快乐的体育活动内容,应该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在总体目标上希望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但我们所要采取的手段、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许是非常艰苦的,过程快乐并不代表目标也快乐,很多的学习过程就是要让学生接受“磨炼”。教师的高明之处,就是让学生乐意接受这种“磨炼”而且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因此不要把体育课完全变为娱乐课。
  
  四、对技术、技能要求的降低要深刻反省
  
  在新课程实施初,人们更多地关注体育课中教学理念的改变,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快乐体育等,将这些要求凌驾于对技术、技能、体能锻炼等传统要求之上,技术、技能、体能锻炼等这些体育课的重要部分被一味弱化、置后。体育课是对身体进行教育的课,它依托技能技术为载体来育体,技能技术是体育课的本质特征。因此,没有体育技能技术的课是变了质的体育课。学生的激情释放需要兴趣作为基础,而兴趣的培养又是建立在掌握好技能技术基础上的,要辩证地处理好兴趣培养与技能技术教学的关系,在我们的每一节体育课上都要思考如何将各知识点渗透到教学中去、游戏中去,每节课解决一个技能技术的小点,让技能技术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支撑点,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作者单位:苏州市第五中学校
其他文献
农村体育与健康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情感性,这就意味着“强筋骨”练习的同时,还要重视师生间心灵的感受、情感与一定快乐的体验。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寻找教育的契机,有效地融化师生间的隔膜,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初步掌握了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的规律,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