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大,加之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全球兴起了孔学热。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在深入阶段,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孔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对孔子的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孔子思想;教育;研讨;学习;借鉴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7-0006-03
今天,我们的教学倡导“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杜绝对学生的歧视、体罚(包括变相体罚),这都来源于儒家思想,是孔子“仁者爱人”的具体体现。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可以说都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学思想。
——借鉴孔子的思想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有没有一个标准?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受教育者应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坚持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德育为首,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孔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为君子。”“仁者”就是有爱心的人。爱心是人的本性,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爱他人、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这些永远都是德育教育的主题。当前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流入,传统价值观的大量流失,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乏,社会上物质欲、拜金欲的膨胀,学校教育在思想上的放松,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今天的青少年自律能力差,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讲享受、不讲奉献、缺少服务意识、爱心意识、大局意识;在学校随意讲话,不懂礼貌,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在家庭中以小皇帝自居,唯我独尊、娇惯、任性;在社会上自私、狭隘、固执、偏见、甚至自暴自弃,更为糟糕的是对别人的劝告、训导,以及家长的批评不以为是,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说“爱”是情感态度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情感、态度,也就无从产生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首先要进行“爱”的教育。“5·12”汶川大地震,我们慷慨解囊、热心帮助、倾心捐助,这是“大爱”;对世界各国灾区儿童表示同情,表示慰问这是“普爱”。教育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要有同情之心、怜悯之心,这都是爱心的体现。在家庭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孝于亲,悌与长,爱与幼”的教育。今天,我们不赞赏荒谬的王祥“卧冰求鲤”,更批判恶劣的郭巨“埋儿奉母”,但这个“孝”字可以正确合理地引导为听从父母的教导,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对父母、对长辈要知礼数、讲礼节、讲恭让,对周围的人我们要讲“善”,这种“善”,在学校中应理解为对老师之爱、对同学之爱。对老师之爱就是对老师要尊敬、谦逊、有礼貌;对同学之爱就是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讲团结、讲进步、不嫉妒、不分裂、不搞小团体。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要拥护党的领导,维护民族的团结,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培养学生敢于同一切不利于安定因素作斗争的思想情操。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只有广泛地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只要我们人人有着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自觉抵制来自社会上各个方面不良风气的侵蚀,这就是孔子的“仁者不忧”。
今天,社会上过多的追求物质财富、忽略精神上的锻造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这种片面的物质追求大环境下,难免会有好多的缺憾和不如意,如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择校问题、待遇问题等等。我们也许无力改变这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持有正确的积极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常说:你只看到某人开着奥迪满街跑,却没有看到开奥迪的人为事业顶已秃;你只看到某人就业环境好、工资高,却没有看到他在校的努力与刻苦;你只看到某某学生择校好,却从来没有教育学生看待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从更广、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全面的分析判断问题想到自己如何才能学习好,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同一公司,你只看到其他同事的待遇好,但你却忽略了他日夜勤勉与刻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这就是过分追求物质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情感认识上的弊端。我们今天讲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消除这些现象,但这需要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态度。孔子曾盛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我们现在不讲求安贫乐道,讲求发展,这与孔子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追求道义,追求人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我们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而言,不是他知识面有多宽,而在于他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对是非、对错、美与丑的认知有多深,这就是孔子的“知者不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孔子的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何为“勇者不惧”?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勇敢,在狂风恶浪中航行是航海家的勇敢;在深山荒漠中穿梭是探险者的勇敢;白刃相交,视死如归,是烈士的勇敢;每临大事能做到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也是一种勇敢。就学生而言,“勇者不惧”就是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败而不馁、胜而不骄。培养学生在困难中磨练自己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使学生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增益其所不能。”我们不得不说,有一部分80后、90后缺少的就是“勇”,这个“知”,足见运用孔子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多么的重要。
——运用孔子的思想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共事
我们坚持学生的和谐发展,也就是坚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相关要素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协调促进、综合发展。坚持全面和谐发展,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共事、学会生存。而我们的学生在做人、审美、共事上却往往以电脑网络为友,以手机视频为友,以小团体为友,以自己的好恶择友,这不符合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求。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中的“直”指的是正直。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没有一丝谄媚,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在你懦弱的时候可以给你以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断。“友谅”中的“谅”是指为人诚实、诚恳,不做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的内心是妥贴的、安稳的,与之交往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正是这一道理。“友多闻”是指这种朋友知识广博。与“多闻”的朋友交往,他的广博见闻可以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人生。当你在一些问题上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他那博闻多见总会帮你作出正确的选择。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中的交友原则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是多么的有借鉴意义。有了朋友,怎样交往,怎样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何与他人共事?孔子讲:“要知礼、尊礼、守礼、行礼。”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要“礼”字当先。我们今天倡导礼仪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等也大都基于此因。走向社会与人共事,孔子主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多闻”就是多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包括他人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慎言”就是说话要有分寸,掌握尺度,没有把握的地方要小心说,不能夸夸其谈。“多见”就是多看,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多看,也包括对各种书籍,资料和信息的博览和处理。所谓“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也就是说,你的阅历丰富了,遇事能从远处着想,行事谨慎,以“仁”待人,事业和生活何愁不成功呢?所以,我们说孔子的思想永远都闪烁着光芒,永远有着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学习、可以研讨的地方。
——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法
孔子之所以除了是一位大思想家之外,还是一位大教育家,是因为他勇敢地打破了“学在官府”,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新的教育方式——私学。他提出了“有教无类”,打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统治时代,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借鉴。
1.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方法。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触类旁通,这是我们新课改中教师最主要的教法之一。
2.孔子倡导“乐学”,主张师生之间应有良好的关系,注重民主教学,注重教师态度的谦和、友爱,教学气氛的轻松、愉悦,这与我们新课改中提倡的师生平等、民主教学、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甚为相通。
3.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今天的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主张在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相结合的原则下,要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孔子主张教育学生应授以方法,类似今天“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主张“举一反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见贤思齐”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孔子思想;教育;研讨;学习;借鉴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7-0006-03
今天,我们的教学倡导“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杜绝对学生的歧视、体罚(包括变相体罚),这都来源于儒家思想,是孔子“仁者爱人”的具体体现。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可以说都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学思想。
——借鉴孔子的思想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有没有一个标准?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受教育者应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坚持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德育为首,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孔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为君子。”“仁者”就是有爱心的人。爱心是人的本性,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爱他人、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这些永远都是德育教育的主题。当前西方价值观的大量流入,传统价值观的大量流失,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乏,社会上物质欲、拜金欲的膨胀,学校教育在思想上的放松,这些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今天的青少年自律能力差,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讲享受、不讲奉献、缺少服务意识、爱心意识、大局意识;在学校随意讲话,不懂礼貌,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在家庭中以小皇帝自居,唯我独尊、娇惯、任性;在社会上自私、狭隘、固执、偏见、甚至自暴自弃,更为糟糕的是对别人的劝告、训导,以及家长的批评不以为是,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价值观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说“爱”是情感态度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情感、态度,也就无从产生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首先要进行“爱”的教育。“5·12”汶川大地震,我们慷慨解囊、热心帮助、倾心捐助,这是“大爱”;对世界各国灾区儿童表示同情,表示慰问这是“普爱”。教育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要有同情之心、怜悯之心,这都是爱心的体现。在家庭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孝于亲,悌与长,爱与幼”的教育。今天,我们不赞赏荒谬的王祥“卧冰求鲤”,更批判恶劣的郭巨“埋儿奉母”,但这个“孝”字可以正确合理地引导为听从父母的教导,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对父母、对长辈要知礼数、讲礼节、讲恭让,对周围的人我们要讲“善”,这种“善”,在学校中应理解为对老师之爱、对同学之爱。对老师之爱就是对老师要尊敬、谦逊、有礼貌;对同学之爱就是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讲团结、讲进步、不嫉妒、不分裂、不搞小团体。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要拥护党的领导,维护民族的团结,反对一切形式的分裂,培养学生敢于同一切不利于安定因素作斗争的思想情操。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只有广泛地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只要我们人人有着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自觉抵制来自社会上各个方面不良风气的侵蚀,这就是孔子的“仁者不忧”。
今天,社会上过多的追求物质财富、忽略精神上的锻造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这种片面的物质追求大环境下,难免会有好多的缺憾和不如意,如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择校问题、待遇问题等等。我们也许无力改变这些事实,但我们可以持有正确的积极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常说:你只看到某人开着奥迪满街跑,却没有看到开奥迪的人为事业顶已秃;你只看到某人就业环境好、工资高,却没有看到他在校的努力与刻苦;你只看到某某学生择校好,却从来没有教育学生看待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从更广、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全面的分析判断问题想到自己如何才能学习好,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同一公司,你只看到其他同事的待遇好,但你却忽略了他日夜勤勉与刻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这就是过分追求物质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情感认识上的弊端。我们今天讲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消除这些现象,但这需要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态度。孔子曾盛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我们现在不讲求安贫乐道,讲求发展,这与孔子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追求道义,追求人心灵的净化与提升。我们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而言,不是他知识面有多宽,而在于他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对是非、对错、美与丑的认知有多深,这就是孔子的“知者不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孔子的思想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何为“勇者不惧”?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勇敢,在狂风恶浪中航行是航海家的勇敢;在深山荒漠中穿梭是探险者的勇敢;白刃相交,视死如归,是烈士的勇敢;每临大事能做到处变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也是一种勇敢。就学生而言,“勇者不惧”就是培养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败而不馁、胜而不骄。培养学生在困难中磨练自己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使学生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增益其所不能。”我们不得不说,有一部分80后、90后缺少的就是“勇”,这个“知”,足见运用孔子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多么的重要。
——运用孔子的思想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共事
我们坚持学生的和谐发展,也就是坚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相关要素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协调促进、综合发展。坚持全面和谐发展,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共事、学会生存。而我们的学生在做人、审美、共事上却往往以电脑网络为友,以手机视频为友,以小团体为友,以自己的好恶择友,这不符合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要求。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孔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中的“直”指的是正直。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没有一丝谄媚,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在你懦弱的时候可以给你以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断。“友谅”中的“谅”是指为人诚实、诚恳,不做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的内心是妥贴的、安稳的,与之交往可以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正是这一道理。“友多闻”是指这种朋友知识广博。与“多闻”的朋友交往,他的广博见闻可以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人生。当你在一些问题上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他那博闻多见总会帮你作出正确的选择。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中的交友原则对我们今天的学生是多么的有借鉴意义。有了朋友,怎样交往,怎样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何与他人共事?孔子讲:“要知礼、尊礼、守礼、行礼。”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要“礼”字当先。我们今天倡导礼仪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等也大都基于此因。走向社会与人共事,孔子主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多闻”就是多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包括他人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慎言”就是说话要有分寸,掌握尺度,没有把握的地方要小心说,不能夸夸其谈。“多见”就是多看,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多看,也包括对各种书籍,资料和信息的博览和处理。所谓“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也就是说,你的阅历丰富了,遇事能从远处着想,行事谨慎,以“仁”待人,事业和生活何愁不成功呢?所以,我们说孔子的思想永远都闪烁着光芒,永远有着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学习、可以研讨的地方。
——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法
孔子之所以除了是一位大思想家之外,还是一位大教育家,是因为他勇敢地打破了“学在官府”,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新的教育方式——私学。他提出了“有教无类”,打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统治时代,广收门徒,扩大了教育对象,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和借鉴。
1.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方法。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触类旁通,这是我们新课改中教师最主要的教法之一。
2.孔子倡导“乐学”,主张师生之间应有良好的关系,注重民主教学,注重教师态度的谦和、友爱,教学气氛的轻松、愉悦,这与我们新课改中提倡的师生平等、民主教学、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甚为相通。
3.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今天的素质教育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主张在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相结合的原则下,要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4.孔子主张教育学生应授以方法,类似今天“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主张“举一反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见贤思齐”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研究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