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2(A)—0024—01
小学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小学生的思想活跃,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思想和心理上容易出现反复,学校和家庭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
一、营造舒适宜人的教学环境
实践证明,人的情绪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当一个人置身于优雅舒适的环境时会心旷神怡,反之则烦躁不安。孩子对外界的环境更敏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大,想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学习,所处的学习环境特别重要。因此营造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前提之一。将校园绿化、美化,使校园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根据实际让学生亲自设计布置一些丰富多彩的装饰物,这样可以诱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让学生在教室里张贴一些温馨的画作,或在教室里摆一些花草。整洁优美的环境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那么,如何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冷漠心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心态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以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调节。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能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尽情释放自己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的好坏与学习的动机有直接关系。这就要解决孩子学习目标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首先要从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入手。如,用讲故事、树榜样等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讲理想和信念,帮助他们将目光投向社会、世界和未来,让孩子明确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意义。这样孩子的学习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怎么形成呢?要靠孩子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后,要想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用日常生活中游戏等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但能促进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四、注重个性差异化教育
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也就是实施差异化教育。一方面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各种原因,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小?笔者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他们。当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得到鼓舞。另外,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偏低的学生。学生的可塑性强,一时的分数高低,并不能代表全部,也不能就此断定其学习的好坏,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优点和长处,经常给予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
总之,针对小学生心理现状施以不同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协作,认真配合,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2(A)—0024—01
小学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小学生的思想活跃,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思想和心理上容易出现反复,学校和家庭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
一、营造舒适宜人的教学环境
实践证明,人的情绪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当一个人置身于优雅舒适的环境时会心旷神怡,反之则烦躁不安。孩子对外界的环境更敏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大,想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学习,所处的学习环境特别重要。因此营造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前提之一。将校园绿化、美化,使校园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根据实际让学生亲自设计布置一些丰富多彩的装饰物,这样可以诱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让学生在教室里张贴一些温馨的画作,或在教室里摆一些花草。整洁优美的环境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那么,如何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冷漠心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心态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以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调节。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能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尽情释放自己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的好坏与学习的动机有直接关系。这就要解决孩子学习目标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首先要从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入手。如,用讲故事、树榜样等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讲理想和信念,帮助他们将目光投向社会、世界和未来,让孩子明确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意义。这样孩子的学习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怎么形成呢?要靠孩子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后,要想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用日常生活中游戏等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但能促进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四、注重个性差异化教育
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也就是实施差异化教育。一方面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各种原因,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小?笔者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他们。当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得到鼓舞。另外,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偏低的学生。学生的可塑性强,一时的分数高低,并不能代表全部,也不能就此断定其学习的好坏,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优点和长处,经常给予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
总之,针对小学生心理现状施以不同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协作,认真配合,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