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行二期课改以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可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成为当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成了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它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为此,在这学期中我着重在“审题”方面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力图通过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学习习惯来提高解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作一小结:
一、抓基础,从计算题入手
教新教材的老师都有同感:现在的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弱,因此在每次的考查中,出错率较高。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在实践中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做的:
1.看仔细
首先我要求学生认真看一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245-167+248-35这道题目中有4个数,有2种运算符号,是加减混合运算。又如:42-42÷7+62这题中有4个数,有3种运算符号,是加、减、除的混合运算。
2.定顺序
“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我请学生采用划线的方法。如:4567-(234+457)×2,这题要先算括号中的,我要求学生在(234+457)下划一条直线,再算×2,我要求学生在×2下面划一条曲线,最后算减法。
3.认真想
在计算题的类型中,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学生对于这类题是最头痛的,也是失分比较多的,因此在做这类题时,我要求学生先分析每个数的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然后认真想一想根据数与数的特点,有没有可以巧算的题,再进行运算。如:345×(234-229)-(45+124),这道题虽不存在巧算问题,但两个括号部分可同时计算,即同时算出234-229的差与45+124的和。有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通过“想”将原数进行分解、组合等达到巧算。如19×8,可以将19拆分成20-1,然后再通过组合,即:20×8-1×8,使计算比较简便。计算题的审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
二、重能力,从应用题入手
应用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最头痛的题目类型,也是在考查中分数比例比较高的题目,它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这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动口朗读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题目,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副羽毛拍78元,一个羽毛球2元,王老师拿出100元钱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羽毛球?对于这道题,有的学生只是粗略看一遍就开始做,结果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求了剩下多少钱,把后面能买几个羽买球给漏了。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我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因为我觉得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故在读题中我还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并把不理解的划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找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并用不同的符号把它们区分开来。
2.仔细推敲
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某工地运来黄沙2700千克,比水泥多运来1500千克,运来黄沙和水泥一共多少千克?对这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黄沙运来的多还是水泥运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水泥多运来1500千克”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水泥多运来1500千克”,就是“黄沙比水泥多运来1500千克”,也就是“2700千克比水泥多1500千克”,这样不难判断出黄沙运来的多,水泥运来的少,最后再求它们一共有多少千克,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尽管有些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在教学生审题时却不能有半点马虎,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3.动手操作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1)画一画
在教几倍多几、几倍少几的应用题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我让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如:三(1)班有科技书9本,连环画比科技书的2倍少4本,连环画有几本?
根据题意,可知道科技书可看作一份,连环画就有这样的2份少4本,也就是说2份不到,缺了4本。可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9本是一份”,连环画就是9×2-4,这一点的突破就是审题的关键。
(2)剪一剪
在解决分段问题的应用题时,我是通过让学生在动手剪一剪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如:把一根长6米的电线,剪了两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我让学生通过剪,使他们能直观地认识到剪2次,就变成了3段,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了题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通过这一学期的尝试我的教学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次学校举行的计算题的竞赛中,我的2个班分别获得了第一、第二名,学生在应用题的解题方面也有了提高,正确率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我将继续在以后教学工作中寻找更多、更好的能帮助学生解题的各种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171号观澜小学
一、抓基础,从计算题入手
教新教材的老师都有同感:现在的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弱,因此在每次的考查中,出错率较高。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在实践中我是要求学生这样做的:
1.看仔细
首先我要求学生认真看一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245-167+248-35这道题目中有4个数,有2种运算符号,是加减混合运算。又如:42-42÷7+62这题中有4个数,有3种运算符号,是加、减、除的混合运算。
2.定顺序
“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我请学生采用划线的方法。如:4567-(234+457)×2,这题要先算括号中的,我要求学生在(234+457)下划一条直线,再算×2,我要求学生在×2下面划一条曲线,最后算减法。
3.认真想
在计算题的类型中,递等式计算(能巧算的要巧算),学生对于这类题是最头痛的,也是失分比较多的,因此在做这类题时,我要求学生先分析每个数的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然后认真想一想根据数与数的特点,有没有可以巧算的题,再进行运算。如:345×(234-229)-(45+124),这道题虽不存在巧算问题,但两个括号部分可同时计算,即同时算出234-229的差与45+124的和。有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通过“想”将原数进行分解、组合等达到巧算。如19×8,可以将19拆分成20-1,然后再通过组合,即:20×8-1×8,使计算比较简便。计算题的审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
二、重能力,从应用题入手
应用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最头痛的题目类型,也是在考查中分数比例比较高的题目,它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这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动口朗读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题目,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副羽毛拍78元,一个羽毛球2元,王老师拿出100元钱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剩下的钱还能买几个羽毛球?对于这道题,有的学生只是粗略看一遍就开始做,结果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求了剩下多少钱,把后面能买几个羽买球给漏了。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差错,我就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因为我觉得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故在读题中我还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并把不理解的划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找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并用不同的符号把它们区分开来。
2.仔细推敲
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某工地运来黄沙2700千克,比水泥多运来1500千克,运来黄沙和水泥一共多少千克?对这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黄沙运来的多还是水泥运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水泥多运来1500千克”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水泥多运来1500千克”,就是“黄沙比水泥多运来1500千克”,也就是“2700千克比水泥多1500千克”,这样不难判断出黄沙运来的多,水泥运来的少,最后再求它们一共有多少千克,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尽管有些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在教学生审题时却不能有半点马虎,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
3.动手操作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
(1)画一画
在教几倍多几、几倍少几的应用题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我让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如:三(1)班有科技书9本,连环画比科技书的2倍少4本,连环画有几本?
根据题意,可知道科技书可看作一份,连环画就有这样的2份少4本,也就是说2份不到,缺了4本。可画出线段图:
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9本是一份”,连环画就是9×2-4,这一点的突破就是审题的关键。
(2)剪一剪
在解决分段问题的应用题时,我是通过让学生在动手剪一剪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如:把一根长6米的电线,剪了两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我让学生通过剪,使他们能直观地认识到剪2次,就变成了3段,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了题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
通过这一学期的尝试我的教学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次学校举行的计算题的竞赛中,我的2个班分别获得了第一、第二名,学生在应用题的解题方面也有了提高,正确率比以前提高了不少,我将继续在以后教学工作中寻找更多、更好的能帮助学生解题的各种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171号观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