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客田老蔫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老蔫,本姓田,不知其名,老蔫是他的外号,是说他不爱说话,性格懦弱,内向,不善交际,属于三脚踹不出屁来的主儿。这样一个老实人,后来的变化却导致了悲催的后果。四十年前,田老蔫直到离开小街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仍然是一个靠租房住的房客。
  小街最早拆除的房子是马家大院,那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城市第一批修建新楼的四十年前。
  马家大院不是平房,是前后带院的两座二层老楼。主人姓马,楼下一层六间都是他们家的房子,楼上住着四五户杂姓。
  为什么叫马家大院?因为当初这所院子都是他们家的,可见过去马家是有钱的剥削阶级。新中国成立,老马的风光不再,买卖充公,收入大减,一家人靠变卖家产维持生活。老马将家里的房子先租后卖,只留下了一楼这一层。周围的街坊叫顺了口,延续原来的名称,马家大院在小街上人尽皆知。
  上世纪60年代,田老蔫就住在马家大院里,与别的住户不同,他住的不是自己的房子,他是这里的房客,租的是老马家的房子。房子在后楼的一楼,十几平方米,阴暗潮湿不通风,原来是老马家堆放杂物的储物间。老马过去经营茶叶,生意火爆,买房置地,家道殷实,解放后买卖每况愈下,公私合营时,店铺归了国家,老马也由老板变成了职工。家里人口多,就他一个人养家,入不敷出,坐吃山空,卖了房子维持了几年,然后又将家里多余的房子租出去,以贴补家用。这样,田老蔫就搬了进来。
  田老蔫结婚生子都是在这间租来的房子里,他在一家集体小厂上班,工厂生产纸箱子。单位小而穷,根本没有能力为职工福利分房,他的收入也不高,老婆接连生了两个孩子,工资勉强用于糊口,夫妻俩也没有富裕的钱买房,一直靠租房生活。好在他老婆常年带着孩子住娘家,只在周末才回来和他团聚。田老蔫得过且过,不以为意。平时就经常在单位值班,单位有食堂,有床位,喝水用电还不用自己花钱,何乐而不为。所以老婆不回来的时候,他就把家当成了旅馆,偶尔住一两天。久而久之,他也习惯了这种准单身的生活。除了经济原因,房子的使用率不高,也许是他长期租房不买房子的原因之一。
  田老蔫人很老实,本本分分,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在外面连个亲戚朋友也没有。在单位,每天除了干活,他脑子里就不想别的事,他甚至连打牌下棋都不会,生活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少滋寡味,无趣之极。小时候,他们家极其贫困,经常饿肚子,如今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娶妻生子,有一个安身睡觉的地方,田老蔫已经很满足了。
  在单位,老蔫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从不会偷懒耍滑,厂里又脏又累的活,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蔫。领导为了安抚他,还让他负责记考勤,说是对他的信任。田老蔫听了,心里十分高兴,几十号人的企业,领导偏偏选中了自己,这不就是重用吗?这份工作虽然权力不大,好歹也算是管理岗位,干好了说不定就有转干的希望。田老蔫信心十足,就像忠于职守的看门狗一样,一丝不苟,铁面无私,盯着每一个人的动静,一笔一笔地记在本上,谁迟到了早退了,都记得清清楚楚,有人编一些理由或给他一点小好处,让他睁只眼闭只眼,记考勤时能放过一马,老蔫却毫不通融,秉公办事,照记不误。那时候值班没有值班费,老蔫都是自愿替别人的,大部分时间吃住在厂里,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交给他,干起来毫无怨言,即使这样,他也没混出个好人缘,死性、固执,抵消了他的老实厚道。受累不讨好,说的就是他这种人。他公正无私,忠于职守,傻干实干,监督着每一个人的出勤动向,得罪了厂里不少职工,活干了不少,却没有一个人说他的好话。
  领导对老蔫这样的人也只是使用,并不真心待见。有一次,他在值班时巡夜,看见厂长屋里的灯亮着,老蔫心疼领导,心想这么晚了还在工作,我得关心关心。他提着一壶开水拿着个馒头给厂长送去。走到屋外,听见里面传来一个女工的呻吟声,那声音结了婚的老蔫能想象出里面发生了什么。夜深人静,孤男寡女,俩人在屋里能干什么?他心里一清二楚。田老蔫先惊出了一身冷汗,厂长平时不苟言笑,一本正经,这个女工却风骚轻浮,不太检点,这不是勾引腐蚀干部吗?遇到这种情况,聪明人假装没撞见悄悄走了也就算,偏偏老蔫是个死心眼,不仅偷听了好一会儿,最后还轻轻敲了敲门,把开水放在门口走了。
  这件事,老蔫事后和厂长信誓旦旦地表示,“我那天什么也没看见,绝对没和任何人讲过,您放心,保证不说……”
  话没说完,厂长板着脸没好气地数落道:“你说什么说,你看见什么了?我们就是正常的谈心,做思想工作,你要是造谣生事,小心我告你……”老蔫没想到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厂长不仅不领情,还记恨自己,最后把考勤员的职位给撸了,让他去干又脏又累的搬运工。
  田老蔫在厂里没人待见,在家里也不受重视。他爱人在街办幼儿园当阿姨,身体弱,常住娘家。每到周末,老蔫都到老丈人家去接老婆孩子,岳父岳母跟随大女儿生活,每次见了他都没有好脸子,吃饭时,岳父和大女婿在那喝酒,岳母不停地给大女婿夹菜,老蔫就像受气的小媳妇,没人搭理。老婆每周回来住一天,也像是极勉强,恩赐一樣老大的不情愿。老蔫无能为力,心里有火,不敢发泄,只能强忍着。一周就团圆一天,两口子还时常拌嘴,两句话不对付就吵上一架,盼了一周的好日子经常被一些琐事搅得昏天黑地。老蔫有时一个人生闷气,老婆孩子是有了,可自己的日子还像个光棍一样恓惶。
  自打结婚就没有自己的房子,老蔫受着娘家人的数落,“没本事的东西,娶妻生子,连个窝都没有,干什么吃的!”他当然想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可是钱呢?几百上千块钱,当年都是个大数目,两口子每月几十块钱工资,他没这个能力,时间长了也就无心再改变现状,虽然每个月五块钱的房租交的有点不值,但至少让他有了家的感觉。
  房东老马是规矩本分的老实人,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出来进去连头都很少抬。过去老马怎么有钱,怎么风光,人们不清楚,自打解放以后老马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一有运动就被修理一次,他实在是被整怕了,整够了,心惊胆颤,谨小慎微,见了谁都是客客气气,低三下四。相对而言,女主人马婶倒是性格开朗一些,为人热情,对老蔫一家不错。房子租了几年,房钱一分钱也没涨过,好在当年的物价也没涨,工资更是没涨,一切都好像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偶尔,老蔫回家住两晚上,热饭烧水用的都是房东的炉子,尤其是到了周末,马婶知道他们夫妻晚上带着孩子回来住,两瓶开水早早地放在他们家的门口。那年月,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煤球炉子,点炉子烧水很麻烦。   两家人,一户房东,一户房客,相安无事,相处和谐,多少年没红过脸。老蔫虽然节俭仔细,从不浪费一分钱,但是到日子准把房租交过来,从不拖欠,两家人一直都是和和气气的。老蔫不爱说话,老马不敢说话,各自心安,少惹麻烦。
  说话就到了“文革”,老蔫出身红五类,是造反派倚重的对象,他原本无心掺和派系斗争,可是在一次批斗厂长的会上,人人都要表态揭发,都要表明立场。老蔫被逼无奈,想了半天,在别人的挑唆下,就说出了撞见厂长与女工偷情的那件事。这消息就像往滚烫的油锅里浇了一碗水,立即就炸了。厂长竟然还乱搞破鞋,竟然就在厂里……本来厂长就被批倒批臭、打翻在地了,老蔫踏上的这只脚,让他罪上加罪,一顿拳脚立时把他打得满地找牙。
  田老蔫举报有功,成了单位里造反派倚靠的骨干力量,他就像坐上了一辆没有闸的战车,一路狂奔停不下脚来,压抑多年的性格一下子得到了释放。老蔫那时就像是变了一个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整天出来进去戴着红袖标,昂首挺胸,趾高气扬。
  小街上的邻居都心生好奇,真是世道变了,一向老实巴交不说不道的老蔫怎么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异常。倒是房东老马一家像患了鸡瘟,低眉顺眼打不起精神,成天龟缩在屋里连大气都不敢出。到了月底,老蔫的房租没有交,忍了三个月,马婶这才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过一回,老蔫心里早有准备,理直气壮地说:“你们的房子都是靠剥削得来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早就应该物归原主了。这个时候你还敢提房租,还想不劳而获,还想继续剥削我呀?”马婶碰了一鼻子灰,吓得目瞪口呆,不敢再言语。
  拒交房租,两家的关系骤然紧张,老马家大人孩子都敢怒不敢言,心里有气但不敢发作。老蔫的老婆看不过去,劝他道:“住人家的房子哪有不交房钱的道理,你亏心不亏心呀,这么住着我心里不踏实,要不你就和老马商量商量,咱们干脆买下来得了。”这时候的老蔫脾气见长,顶撞媳妇道:“你懂什么?现在到处都在压缩房产,多余的房子老马就得交出来,让我这时候花钱买,门都没有。”
  老蔫一不做二不休,很快找到房管站,逼着老马上交所有的房地契,办理相关手续,从此以后,他把房租交到房管站,以为住上了国家的公产房。
  老蔫在单位表现积极,又是多年的无房户,有一年赶上分房,论条件他可以分到一间远一点的房子,但前提是得交出现有的住房。老蔫考虑来考虑去,分的房子还是一间,地点又远,孩子上学不方便,不如放弃,等待下一次机会。就这样,他继续住在马家大院。
  让他没想到的是,“文革”结束,开始落实政策,老馬家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谈婚论嫁,自然想要回属于自己家的房子。为此马家的孩子和老蔫发生过几次冲突,连吵带闹,赶他不走,最后竟动了武。老蔫势单力薄,被打得鼻青脸肿。事情最后闹到了法院,几经审理,判决下来了,房子确系是被强占的“文革产”,国家有明文规定,房子应该无条件地退还原房主,但是考虑到老蔫一家又无处可去,经协商,每个月他必须付给老马家房租,直到找到住房为止。
  老蔫立时就傻了,“文革产”,折腾了半天,敢情房子还是人家马家的。转来转去,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他年过四十,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还得继续当他的房客。在单位,田老蔫成了被清理的“三种人”,分房的机会错过了一次,永远没有了第二次,本来收入就不多,每个月还要交一笔可观的房租,老蔫这一回算是彻底蔫巴了。
  老话说得好:“屋漏偏逢连阴雨,行船又遇顶头风”,老蔫命运不济,倒霉事一件接一件,法院的官司判下来没两年,旧城区改造危旧楼房,马家大院被列为拆除的第一批。那时候还没有商品房,旧地重起盖新楼,老住户按房本面积登记,老蔫没有任何手续,成了无房户。他找遍了所有相关的单位申诉反映,但是毫无结果,房子本来就是人家老马家的,他始终都是租住的房客,回迁房根本就没有他这一号,没办法,他只能卷铺盖走人。
  老蔫虽然也疯狂过一小段时间,但说到底骨子里还是个老实人,他不会无理取闹赖着不走,他当不了“坐地炮”、“钉子户”,唯一的办法就是接着再租房子。
  马家大院还没拆迁,老蔫就早早地搬走了。临走时,他像是落荒而逃,和任何邻居都没打招呼。
其他文献
外面刚刚下过一场雨,一股热气从地面蒸腾而上,这种冷热不定的天气让人胸口发闷。林思尔坐在阳台上抱着一只叫作“柠檬”的猫发呆,她在构思自己新的短片作品,片名都想好了。她的主角——柠檬小姐,才伸了个懒腰,正蜷缩在她腿上。在这座家庭式疗养院里,她必须遵守规律如程序般的生活,但除此之外,她大多数时候会跟自己的缪斯待在一起,要么观察它,要么拿着DV拍它。  此时,一声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林思尔如听到号角的士兵
期刊
进入那一片杨树林之前,声音仿佛出自地平线黛蓝的色彩之中,呼吸也被穿透,人像一只扇动翅膀的鸟。站在破败的寨墙,视线恰与地平线呈一幅平面几何。恍惚间,人就觉得被某种液体包裹,有一种悬浮的飘忽感。仅存的这一堵寨墙很像一个灯柱,阳光热烈的时候,站在寨墙上犹如沐浴在焰火中。透过瞭望孔,能看见墙体上斑斓的苔藓,仍然黛蓝色,与地平线那浓得化不开的色彩如出一辙。很少有人走到这里来,安静得像寒气逼人的古墓。也许希望
期刊
黄昏  直到落日铺陈的台阶  收拢视野。  直到被高估的山峰  延伸到咆哮声平静的海滨。  直到芦花的簇拥  举着他们细碎的嗓子。  直到篝火的灰烬  被隐藏的星辰所点燃。  直到这夜色的无垠  白驹般移过交谈的间隙。  古石板桥头  像是当年的明月,依然荡漾  在这河道的波心。耳垂边的夕光  仿佛一座湮没于地底的桥,我们  听到,那些走动的脚步  封闭于那些屋檐和老人的张望里  我们能够从河水的
期刊
起初,大树长在一个遥远的山洼里。大概已经有五六年的光景了。  它听上一辈树说,如果风调雨顺,十年就能成材。凭记忆,大树觉得有生以来还行,没旱过也没涝过。它努力地向上,争取早日成材。  一天,树林里来了三个人,他们说要找几棵漂亮的树,运进城,做风景树。大树不知道什么是风景树,做了风景树能算成材吗?  这三个人围着树林走了一圈又一圈,似乎很认真的样子。大树紧张死了,它既怕被选中,又怕选不中。树上的小鸟
期刊
《佐贺的超级阿嬷》里,外婆说:“人到死的时候,得到的幸福只要是五十一比四十九,就算赢了。”  1  五姨十几岁的时候,是姥姥家最勤快的姑娘,家里家外都帮着姥姥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看着相册里20岁的五姨,白皙的皮肤,五官清秀,乌黑油亮的头发,梳着两条大辫子,被长长的睫毛装饰得眼睛像月光星辰一样明亮。  那一年,22岁的五姨和五姨夫经媒人介绍结婚了。  那时他们所在的村子掩映在碧绿的树影里,高高的屋
期刊
上  这座小岛位于某国东南方向的一片海洋区域,小岛呈圆形。岛上满是一些热带的植被,粗壮且茂密。靠近小岛外侧边缘处耸立着一块儿巨石,巨石很高。在人们意识到这座小岛时,这块儿巨石便成了小岛的标志,之后小岛有了它的名字——克莱尔。  二战时期,D、T两股政治势力争斗多年,直到D在陆地建国,初期局势依旧相当混乱。T失势,逃逸至太平洋东部的瓦格群岛建立自己的流亡政府,但这场争斗远未结束,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期刊
宁明后来跟我说,那时候他整天跟在法国老头儿皮勾后面,形影不离。皮勾是法国专家组领头儿,长得像已故总统篷皮杜,大块头,络腮胡子,只是个子没那么高,宁明成了他的拐杖。建厂指挥部专门为法国人在荒山僻岭建了外宾招待所,对外封闭,设施高档,至今仍被称作“法国宾馆”。不过刚进厂那阵子,宁明住的宿舍就惨了。报到那天,他被带到一排粗大油管下的工棚——用毛竹、芦席搭建,冷风飕飕,屋顶盖的是薄薄的油毡,墙旮旯还残留着
期刊
一件晾在窗外的衣裳  母亲的一件晾在窗外的衣裳  卷起风  如一面旗  飘扬着某种信仰  那是件女儿给买的精致的衣裳  总有半个身子在别处行走  母亲把衣服晾晒出来  午后的云影  把它们收走  衣服上  还滴答乡村的清澈  一件衣裳  清洗晾干后  压进箱底  似把岁月收藏  母亲舍不得经常穿  她像一只鸟  守着自己的鸟蛋  希望能孵化出点什么  晾衣绳空了  那些旧日子  还在飘荡  干净的
期刊
太平洋传  天空在上,大地东倾  一些执着的水,离开巴颜喀拉大雪山  以黄河的名义  一路向东  在山东,经过我门前的时候  就像一个老朋友  似乎停了停  走吧,走吧,不必回头  多少家国情怀,其实就是一场大水  这个夏天,我刚刚来到美国西海岸,就又遇到了  那些水,已是太平洋的  一部分  荒原上  帐篷内,测量工程师陆诗文以膝盖为支架  启动手提计算机  帐篷外,驾驶员老韩补卡车轮胎  风的
期刊
约定  几盏灯  把大漠渲染成城市  眼睛里  相同的路  不同的景  在广漠土地  楼大可不必站成高耸  骆驼  大可不必划定区域  零星的人  心情沉淀成沙粒  你不必苦苦追寻  那一方绿草如茵  你不必鲜花盛开  争奇斗艳  来吧,与洪荒拥抱  三千年的守望  只为等候你的到来  我来了  在这个沙尘肆虐的帐篷  风赤裸裸掠过  像对我一次次的刮痧和洗礼  日出  居延海的天  用水洗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