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本刊关于《道士下山》的每个问题,徐皓峰几乎都能先从知识的层面去解答,真正是旁征博引,记者做一次采访就像是听徐皓峰老师讲了一堂精彩的江湖武侠课。从武术到道家,从江湖到传统历史,从小说创作、剧本编剧到电影导演,徐皓峰多重身份的背后是扎实的知识功底。虽然拍着写着江湖的事儿,徐皓峰本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学院派,从价值观到行为方式,都虔诚地信奉着知识与艺术。他曾辞职3年专程去学习武术、道家与小说创作,也甘于寂寞多年潜心学习研究,他厚积薄发,他势不可挡。
传承,言传身教大于文字
在徐皓峰的武侠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传授尤为值得探究,他在写作《道士下山》之前采访了武术界与道家界人士,发现了师傅收徒弟的各种现象,而将其流露于笔端并非他强烈的主观意识。创作《道士下山》时,徐皓峰正在杭州生活,他想写一个发生在杭州都市里的传奇故事,希望在平凡当中写出神秘来,越像是平常的街道,平常的山山水水,其中却隐藏着完全背离于常识的神秘的东西。
他写作出版的《逝去的武林》,通过采访写出了大量武林人士口述的历史,当这些历史在他脑海里融合连接时,他便酝酿出自己想象中的武侠世界。他接触那些大多90岁以上的武界与道界人士,耳濡目染他们的事迹,见识他们所具备的独特知识,他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传承上的危机感,他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焦虑感写到了文字当中。
徐皓峰说:“其实在东西方早期的文化传统里面,从来就是口传大于书面。罗马帝国时代,人们会背诵大量经文,这些经文绝对不能写出来;孔子的很多言论都是儒生背诵下来,用背诵传播知识。无论是古罗马帝国还是汉代儒家,这么做的理由都是一样,就是不能让所有人知道这个知识,为了特定知识的垄断权。”
喜欢徐皓峰作品的人,有的热衷于阅读其中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往往都有所来源。他将武术知识融入作品中,以知识的传承、武术的切磋为线索,设置了对知识的悬念。用知识去串接情节,徐皓峰说,自己是用一种古老的方法在写小说。
江湖,本身就夹杂着魔法
在接受道家文化训练时,徐皓峰的老师让他学道之前先去学魔术,还给他设了一道考题。古书《神仙传》里有各种有名的神仙的事迹,老师想考他的眼力,让他看看一本《神仙传》里有多少人在玩儿阴谋手段。他采访和翻阅了一些魔术书,去评定《神仙传》,最后的定论是,《神仙传》里大部分是在玩儿魔术。后来,徐皓峰发现,中国的魔术界很多人崇拜的祖师是吕洞宾,吕洞宾同时也是中国道家的祖师之一。徐皓峰说:“作为年轻人,学学魔术蛮有好处,它会把你的思路给打开,当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一件过去以为很神气的事情时,你会发现竟然是如此简单得不可置信。”
徐皓峰说,在武术界,很多武术的技法其实也类同于魔术。比如,在比武的时候要误导对手的反应,对手的判断失误,就正好可以攻击对方。这跟魔术的原理一样。魔术是误导观众的注意力,用障眼法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而看不到那些小动作。他还举例说:“当你碰上20个人要打你一个人时,你怎么办,你靠着真本事去打,可能打不倒几个人时自己就累得没劲儿了,其他人一拥而上,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懂心理学,你可以用某种技巧只打倒1,2个人,把其他的人给吓跑。行走江湖必须得懂心理学,否则自己会时刻处在危机之中。”
他说:“以前在拳术界有一句话,宁教10套拳,不传一口春,这一口春指的是行走江湖的技巧。你练了一身本事,但是没有走江湖的技巧,你还是在江湖上行不通。清朝的时候考武状元需要真本事,民国时武馆之间的比武需要真本事,但江湖中不能只有真本事,这个是庙堂与江湖,武林与江湖的区别。”
悟性,用跨界去激发
据记载,孔子在学古琴时,不学古琴的技法,反而关在家里做梦、静坐,或者出去闲逛,结果心里领悟到一种东西,再去谈古琴,竟然超过了他的老师。徐皓峰以这个例子说明,儒家文化在技艺上总是希望外来文化能带来新鲜感,琴、棋、书、画以及武术,彼此总是能够相互映衬。他说:“中国人讲究悟性,就是一下子找到一个提纲携领的东西,一个异质的文化能够对本源的文化有所激发。”正因为这样的认识,他在作品当中将形意拳与古琴、昆曲的技法相对比,将太极拳的练习与书法的练习相融合,精彩纷呈的同时开阔了思路。
徐皓峰本人也用跨界的方法实现艺术的创作,他是导演,导演系老师,也是小说家,还是武林专家,这些不同身份之间彼此影响。
幽默,来自尴尬的表演情景
他有着徐皓峰式的幽默。他的幽默不会直白地告诉你这里很有趣,而是设置了一些情景让你去体会。他说:“这个跟我在电影学院受到的舞台训练有很大关系。我们学导演专业的一开始也学表演,当时有一个训练是要做出一个有趣的局面来,可能故事情节不完整都没关系,但是通过人物的行为、交流方式以及人物的处境,能够表现出一个尴尬的局面。幽默感其实来源于两个人交流不上,很尴尬。”
《师父》,依然会讲述师徒关系
电影《师父》改编自徐皓峰同名短篇小说,也是徐皓峰继《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后第三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徐皓峰说,《师父》讲述了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后,各地军政府林立,历史上社会地位较低的军人阶层崛起,逐渐吞并了经济、商业,形成军阀时代。《师父》的历史背景,是军队势力收编武馆业,以这一角度展示武术行业丧失独立性、被吞并的大时代悲剧。在这个大悲剧中,人是选择同流合污还是抽身远离?北方的刀象征着一种历史意志,而南方的刀象征个人意志,最终个人意志在历史意志中将如何突围而出?
独特的是,电影《师父》展示了中国习武人特殊的师徒关系,以及在开办一所武馆的过程中,为了名誉和利益,师徒关系如何异化成主公和死士的关系。
徐皓峰作品里的人为自己的功夫手艺而骄傲,这大概也是他个人与其创作的角色最大的相通之处吧。
传承,言传身教大于文字
在徐皓峰的武侠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传授尤为值得探究,他在写作《道士下山》之前采访了武术界与道家界人士,发现了师傅收徒弟的各种现象,而将其流露于笔端并非他强烈的主观意识。创作《道士下山》时,徐皓峰正在杭州生活,他想写一个发生在杭州都市里的传奇故事,希望在平凡当中写出神秘来,越像是平常的街道,平常的山山水水,其中却隐藏着完全背离于常识的神秘的东西。
他写作出版的《逝去的武林》,通过采访写出了大量武林人士口述的历史,当这些历史在他脑海里融合连接时,他便酝酿出自己想象中的武侠世界。他接触那些大多90岁以上的武界与道界人士,耳濡目染他们的事迹,见识他们所具备的独特知识,他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传承上的危机感,他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焦虑感写到了文字当中。
徐皓峰说:“其实在东西方早期的文化传统里面,从来就是口传大于书面。罗马帝国时代,人们会背诵大量经文,这些经文绝对不能写出来;孔子的很多言论都是儒生背诵下来,用背诵传播知识。无论是古罗马帝国还是汉代儒家,这么做的理由都是一样,就是不能让所有人知道这个知识,为了特定知识的垄断权。”
喜欢徐皓峰作品的人,有的热衷于阅读其中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往往都有所来源。他将武术知识融入作品中,以知识的传承、武术的切磋为线索,设置了对知识的悬念。用知识去串接情节,徐皓峰说,自己是用一种古老的方法在写小说。
江湖,本身就夹杂着魔法
在接受道家文化训练时,徐皓峰的老师让他学道之前先去学魔术,还给他设了一道考题。古书《神仙传》里有各种有名的神仙的事迹,老师想考他的眼力,让他看看一本《神仙传》里有多少人在玩儿阴谋手段。他采访和翻阅了一些魔术书,去评定《神仙传》,最后的定论是,《神仙传》里大部分是在玩儿魔术。后来,徐皓峰发现,中国的魔术界很多人崇拜的祖师是吕洞宾,吕洞宾同时也是中国道家的祖师之一。徐皓峰说:“作为年轻人,学学魔术蛮有好处,它会把你的思路给打开,当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一件过去以为很神气的事情时,你会发现竟然是如此简单得不可置信。”
徐皓峰说,在武术界,很多武术的技法其实也类同于魔术。比如,在比武的时候要误导对手的反应,对手的判断失误,就正好可以攻击对方。这跟魔术的原理一样。魔术是误导观众的注意力,用障眼法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别的地方,而看不到那些小动作。他还举例说:“当你碰上20个人要打你一个人时,你怎么办,你靠着真本事去打,可能打不倒几个人时自己就累得没劲儿了,其他人一拥而上,所以这个时候需要懂心理学,你可以用某种技巧只打倒1,2个人,把其他的人给吓跑。行走江湖必须得懂心理学,否则自己会时刻处在危机之中。”
他说:“以前在拳术界有一句话,宁教10套拳,不传一口春,这一口春指的是行走江湖的技巧。你练了一身本事,但是没有走江湖的技巧,你还是在江湖上行不通。清朝的时候考武状元需要真本事,民国时武馆之间的比武需要真本事,但江湖中不能只有真本事,这个是庙堂与江湖,武林与江湖的区别。”
悟性,用跨界去激发
据记载,孔子在学古琴时,不学古琴的技法,反而关在家里做梦、静坐,或者出去闲逛,结果心里领悟到一种东西,再去谈古琴,竟然超过了他的老师。徐皓峰以这个例子说明,儒家文化在技艺上总是希望外来文化能带来新鲜感,琴、棋、书、画以及武术,彼此总是能够相互映衬。他说:“中国人讲究悟性,就是一下子找到一个提纲携领的东西,一个异质的文化能够对本源的文化有所激发。”正因为这样的认识,他在作品当中将形意拳与古琴、昆曲的技法相对比,将太极拳的练习与书法的练习相融合,精彩纷呈的同时开阔了思路。
徐皓峰本人也用跨界的方法实现艺术的创作,他是导演,导演系老师,也是小说家,还是武林专家,这些不同身份之间彼此影响。
幽默,来自尴尬的表演情景
他有着徐皓峰式的幽默。他的幽默不会直白地告诉你这里很有趣,而是设置了一些情景让你去体会。他说:“这个跟我在电影学院受到的舞台训练有很大关系。我们学导演专业的一开始也学表演,当时有一个训练是要做出一个有趣的局面来,可能故事情节不完整都没关系,但是通过人物的行为、交流方式以及人物的处境,能够表现出一个尴尬的局面。幽默感其实来源于两个人交流不上,很尴尬。”
《师父》,依然会讲述师徒关系
电影《师父》改编自徐皓峰同名短篇小说,也是徐皓峰继《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后第三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徐皓峰说,《师父》讲述了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后,各地军政府林立,历史上社会地位较低的军人阶层崛起,逐渐吞并了经济、商业,形成军阀时代。《师父》的历史背景,是军队势力收编武馆业,以这一角度展示武术行业丧失独立性、被吞并的大时代悲剧。在这个大悲剧中,人是选择同流合污还是抽身远离?北方的刀象征着一种历史意志,而南方的刀象征个人意志,最终个人意志在历史意志中将如何突围而出?
独特的是,电影《师父》展示了中国习武人特殊的师徒关系,以及在开办一所武馆的过程中,为了名誉和利益,师徒关系如何异化成主公和死士的关系。
徐皓峰作品里的人为自己的功夫手艺而骄傲,这大概也是他个人与其创作的角色最大的相通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