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人形象·女性气质·死亡冥思r——象征派诗人诗歌的“颓废”趋向与读者批评

来源 :江汉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890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1930年代象征派诗人诗歌蕴含感官式“颓废”趋向,它们几乎成为了现代读者的阐释焦点.通过对民国报刊史料的搜集整理,发现象征派诗人在读者批评文献中大多被描摹为浪人形象,飘荡无依的足迹,触发苍凉悲苦的人世感慨,形成压抑、彷徨、落魄的“颓废”感受,抚今追古让感伤心绪获得一丝慰藉,然而今非昔比的巨大落差强化了落寞的氛围.由此滋生的女性刺激,引发“颓废”的官能颤动,阴柔嬗变的女性气质与“颓废”的审美意识不谋而合.苦闷矛盾的刺激效应,加剧“颓废”的神经分裂,酒泪与死亡的深层“颓废”产物逐渐生成,诗人们借此获得暂时的麻痹与宁静.象征派诗人诗歌的“颓废”趋向,既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又受制于昏暗的国家现实,历史语境与人生经历契合,生成读者批评的“颓废”审美风格.
其他文献
马克思认为,文化本身是信念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一种实践信念形态.因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文化形态的信念力量及其实践形式都是物质生产的自然产物,即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