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国内经济放缓和经济结构转型、利率市场化提速、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加深、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同业竞争的加剧。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会有哪些发展的新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电子银行;资产证券化
一、引言
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还有一些外资银行,从区域上可以分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如浦东发展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如徽商银行)。在我国当前国内经济放缓、利率市场化提速、直接融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力以及金融开放程度逐步加大等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发展呈现的趋势是很有必要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一)利率市场化提速,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改变经营战略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提速,商业银行未来将会积极主动形成“差异化”发展道路和模式。在贷款利率限制完全放开后,在未来几年,我国居民存款利率很大程度上从分期限、分阶段、分机构类型地逐步扩大上浮比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型步伐,尽快改革和完善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经营机制以及人员配备。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将继续着重于结构调整、业务创新和机制完善。其一,中小微企业客户是其未来调整客户结构的着力点,将会逐步摆脱过去“傍大款、傍大户”一劳永逸的懒惰经营思路。未来几年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上升速度将会明显加快。其二,中间业务仍将是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点,产品创新和服务的改进是带动其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途径。其三,在利率市场化提速下持续完善机制,提高集约化经营能力,仍是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其中,未来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将会重点关注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客户评价机制、产品定价机制、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资产负债管理等问题。
中小型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向:1、根据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区域机构、人员机构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专业化特色形成与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之路。2、根据自身资本状况和管理能力,适时的扩大经营范围和区域。3、专注于更加细化的市场和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展自身的优势业务。4、注重电子银行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和扩张之路。
(二)现代科技在电子银行发展中作用明显
未来数年,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影响明显。1、我国商业银行可利用的科技成果将越加丰富和多元化。2、新技术在银行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3、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和应用。在未来线上银行不仅仅提供传统商业银行如存款、信贷、信用卡、结算等金融产品,甚至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很多其他社会产品和服务,如建设银行建立的“善融商务”和交通银行建立的“交博汇”网上购物商城一样,全面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更加活跃和灵活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依然复杂,既有经济放缓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增加,还有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能蕴含的风险聚集爆发,以及2012年6月7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对于资本的渴求度越来越高。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会积极主动的开展资本工具创新研究,不断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和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资本补充工具会多元化发展。当前仍然会以一级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工具创新等为主,后续将会逐渐的创新。2、银行资本补充方式更为灵活主动。银行可全盘分析自身资本结构、未来发展、市场状况等多种因素,灵活自主选择资本补充方式,不仅可以股市融资、内部留存收益补充,还可以在债券市场筹集长期资本。3、境外债券市场会成为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场所。
(四)商业银行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
资产证券化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机理是:资产证券化产品一端连接信贷市场,另一端连接资本市场,贯通了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联系,成功地把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转变为流动性较强的证券化资产。资产证券化成为连接信贷业务和投行业务的桥梁和纽带,成功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资本市场上投资银行业务的互动发展。资产证券化可以把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转变为中间业务收入,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差运营模式。同时,证券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周转率,为商业银行引入了“轻资产战略”,实现轻资产运营,直接推动专业化金融机构的出现。
自我国2005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开启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试点。由于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后导致我国资产证券化戛然而止。终于,2012年5月,央行、银监会、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同时2012年9月央行再次重新扣动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扳机,给出了500亿元的试点额度。目前资产证券化仍处于平稳试点阶段,未来资产证券化仍是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和着力发展的。
(五)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在规范中稳步增长
2013年3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使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出现短暂的收缩。但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将在规范中稳步增长。一方面,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受到经济发展、居民财富增长等长期因素推动,但是理财未来增长空间依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当前基本脱离了爆发增长阶段,增长速度可能会逐步趋缓但是增长将会具有持续性。
(六)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明显
从1995 年我国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就确立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仍是未来发展趋势。原因如下:第一,内部动因。分业经营目的是防止风险跨业直接传播,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是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的利润却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却反而会扩大。另外,逐利性要求也会促使商业银行有混业经营的冲动。第二,外部竞争压力。随着我国金融开发程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必须寻求更多的发展路径。第三,客户需求。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抓住投资机会,增加收益。同时在2003 年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做出了修正,“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在法律上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法律空间,未来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明显。
三、小结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不管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必然和我国的社会发展的节奏相辅相成,必然在发展中不断的创新满足经济需要。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毋容置疑的是我国未来的商业银行仍会在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兆胜,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与改革重点,济南金融[J] 2002 年第12 期
[2]由元圣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浅析 ,现代商业 [J] 2007年第27期
[3]]杨爱莲,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新疆财经学报[J] 2000年第6期
[4]http://www.pbc.gov.cn/
[5] http://www.cbrc.gov.cn/index.html
作者简介:
代新新(1987—),男 ,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金融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电子银行;资产证券化
一、引言
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还有一些外资银行,从区域上可以分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如浦东发展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如徽商银行)。在我国当前国内经济放缓、利率市场化提速、直接融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力以及金融开放程度逐步加大等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发展呈现的趋势是很有必要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一)利率市场化提速,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改变经营战略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提速,商业银行未来将会积极主动形成“差异化”发展道路和模式。在贷款利率限制完全放开后,在未来几年,我国居民存款利率很大程度上从分期限、分阶段、分机构类型地逐步扩大上浮比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转型步伐,尽快改革和完善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经营机制以及人员配备。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将继续着重于结构调整、业务创新和机制完善。其一,中小微企业客户是其未来调整客户结构的着力点,将会逐步摆脱过去“傍大款、傍大户”一劳永逸的懒惰经营思路。未来几年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上升速度将会明显加快。其二,中间业务仍将是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点,产品创新和服务的改进是带动其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途径。其三,在利率市场化提速下持续完善机制,提高集约化经营能力,仍是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其中,未来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将会重点关注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客户评价机制、产品定价机制、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资产负债管理等问题。
中小型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向:1、根据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区域机构、人员机构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专业化特色形成与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之路。2、根据自身资本状况和管理能力,适时的扩大经营范围和区域。3、专注于更加细化的市场和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展自身的优势业务。4、注重电子银行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和扩张之路。
(二)现代科技在电子银行发展中作用明显
未来数年,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影响明显。1、我国商业银行可利用的科技成果将越加丰富和多元化。2、新技术在银行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3、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和应用。在未来线上银行不仅仅提供传统商业银行如存款、信贷、信用卡、结算等金融产品,甚至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很多其他社会产品和服务,如建设银行建立的“善融商务”和交通银行建立的“交博汇”网上购物商城一样,全面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更加活跃和灵活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依然复杂,既有经济放缓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增加,还有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能蕴含的风险聚集爆发,以及2012年6月7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对于资本的渴求度越来越高。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会积极主动的开展资本工具创新研究,不断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和空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资本补充工具会多元化发展。当前仍然会以一级资本债券和二级资本工具创新等为主,后续将会逐渐的创新。2、银行资本补充方式更为灵活主动。银行可全盘分析自身资本结构、未来发展、市场状况等多种因素,灵活自主选择资本补充方式,不仅可以股市融资、内部留存收益补充,还可以在债券市场筹集长期资本。3、境外债券市场会成为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场所。
(四)商业银行积极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
资产证券化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机理是:资产证券化产品一端连接信贷市场,另一端连接资本市场,贯通了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联系,成功地把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转变为流动性较强的证券化资产。资产证券化成为连接信贷业务和投行业务的桥梁和纽带,成功地推动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资本市场上投资银行业务的互动发展。资产证券化可以把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转变为中间业务收入,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利差运营模式。同时,证券化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周转率,为商业银行引入了“轻资产战略”,实现轻资产运营,直接推动专业化金融机构的出现。
自我国2005年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开启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试点。由于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后导致我国资产证券化戛然而止。终于,2012年5月,央行、银监会、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同时2012年9月央行再次重新扣动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扳机,给出了500亿元的试点额度。目前资产证券化仍处于平稳试点阶段,未来资产证券化仍是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和着力发展的。
(五)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在规范中稳步增长
2013年3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使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出现短暂的收缩。但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规模将在规范中稳步增长。一方面,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业务受到经济发展、居民财富增长等长期因素推动,但是理财未来增长空间依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当前基本脱离了爆发增长阶段,增长速度可能会逐步趋缓但是增长将会具有持续性。
(六)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明显
从1995 年我国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就确立了严格的分业经营原则,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仍是未来发展趋势。原因如下:第一,内部动因。分业经营目的是防止风险跨业直接传播,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但是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的利润却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银行的风险却反而会扩大。另外,逐利性要求也会促使商业银行有混业经营的冲动。第二,外部竞争压力。随着我国金融开发程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必须寻求更多的发展路径。第三,客户需求。混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抓住投资机会,增加收益。同时在2003 年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做出了修正,“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在法律上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预留了法律空间,未来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明显。
三、小结
总之,我国商业银行不管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必然和我国的社会发展的节奏相辅相成,必然在发展中不断的创新满足经济需要。随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毋容置疑的是我国未来的商业银行仍会在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兆胜,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与改革重点,济南金融[J] 2002 年第12 期
[2]由元圣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浅析 ,现代商业 [J] 2007年第27期
[3]]杨爱莲,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新疆财经学报[J] 2000年第6期
[4]http://www.pbc.gov.cn/
[5] http://www.cbrc.gov.cn/index.html
作者简介:
代新新(1987—),男 ,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金融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