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当中,教师不光要学会教学反思,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反思,在反思中促进新知的获取。构建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自身实际教学,通过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方法,诱导反思的时机及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指出提高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数学学习;反思;意识;能力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A,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8-0049-01
反思是人的一种聪慧,反思是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前提,掌握反思是理性的呈現。人们在疑惑反思中吸收经验训导,时常反思,才能更加完善,从而在反思中寻求进步。反思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一个合格老师的必备条件。接下来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题目是:两个数的和是40,他们最大公因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84,这个数各是多少?
讲解:84÷4=21(21是这两个数用短除法分解最后的互质数的积)
21=3×7(21只可以写成3×7)
4×3=12(12是其中的一个数)
4×7=28
12 28=40(最终验证两个数的和是40,说明这个数是正确)
12和28的最大公因数是4。
12和28的最小公倍数是84。
我自以为解释的很清楚了,但是课后学生们的反馈让我失望了,于是第二天我又讲了一遍,“会了么?”一片静默,我开始焦虑了。这时张佳敏同学站了起来,“老师你看我这样理解可以么?”于是她在黑板上演算了起来:
师:你能说说理由么?
生:根据用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方法反推84=2×2×3×7,2×2=4是最大公因数,4×3=12是其中的一个数,另一个数就是40-12=28。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了。这时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讲的学生们听不明白,而他们自己找出来的方法却很容易理解呢?
我想:小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方法的同时,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也要在无形中建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引起反思,引发反思的动机,捕获反思的机会,这样孩子的反思才能变得有效,使学生的反思变得有意义。
一、让学生养成自觉反思,从而形成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出过这样一道“错题”。
把600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4个年级,每个年级有3个班,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
大多数同学在浏览过题目之后就很快进入做题状态,但是有部分学生可能迟迟不愿动笔,在巡视在动笔的学生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甚至做出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600÷4÷3=50(人)
方法二:600÷(4×3)=50(人)
于是我请做出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学生1:(这个学生很自信的大声说)600÷4求的是一个年级有多少个苹果,再除以3求出的是一个班有多少个苹果,一个班的苹果就是这个班的人数。
学生2:我先算4×3求出六个年级一共有12个班级,再用600除以12个班,也求出的是一个班有多少个苹果。说到这,这个学生有点迟疑,竟不敢往下继续说了。
于是我请一个举手的同学来说,“老师,刚刚他们两个人求出的是每个班级分的多少个苹果,可是题目问题是每个班有多少人,题目没有说一人一个苹果,所以一个班的苹果数量和这个班的人数是没有关系的,这题不好做。”学生通过反思、交流,明白了根据已有的条件,我们能求出的问题和最后要求的问题是没有联系的,所以本题不能解答。
数学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课外加以引导训练。如果教师能持之以恒,长此以往一定能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
二、让反思促进学习,从而让学习变得高效
如教学“倒过来推想”时,我出示四道文字题进行对比强化,让学生明白什么类型的题适合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在小组合作交流时,一部分学生开始争论。此时我并没有打断他们,而是给他们一个讨论的时间,让他们互相评价,探讨求知。学生在争议交流中交换彼此的思考过程,在不断的取长补短中最终达成统一认识。适合“倒过来推想”的题都是由现在到过去。学生就是在这看似杂乱的互辩、互评中统一了认识,发展了思维,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如果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反思,鼓励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定会使数学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反思不仅指对新知识的反思、更是学习过程、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结论等知识的反思。总之,“思之则明,思明则新,思新则进。”
关键词 数学学习;反思;意识;能力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A,B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8-0049-01
反思是人的一种聪慧,反思是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前提,掌握反思是理性的呈現。人们在疑惑反思中吸收经验训导,时常反思,才能更加完善,从而在反思中寻求进步。反思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一个合格老师的必备条件。接下来在一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题目是:两个数的和是40,他们最大公因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84,这个数各是多少?
讲解:84÷4=21(21是这两个数用短除法分解最后的互质数的积)
21=3×7(21只可以写成3×7)
4×3=12(12是其中的一个数)
4×7=28
12 28=40(最终验证两个数的和是40,说明这个数是正确)
12和28的最大公因数是4。
12和28的最小公倍数是84。
我自以为解释的很清楚了,但是课后学生们的反馈让我失望了,于是第二天我又讲了一遍,“会了么?”一片静默,我开始焦虑了。这时张佳敏同学站了起来,“老师你看我这样理解可以么?”于是她在黑板上演算了起来:
师:你能说说理由么?
生:根据用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方法反推84=2×2×3×7,2×2=4是最大公因数,4×3=12是其中的一个数,另一个数就是40-12=28。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了。这时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讲的学生们听不明白,而他们自己找出来的方法却很容易理解呢?
我想:小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方法的同时,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也要在无形中建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的引起反思,引发反思的动机,捕获反思的机会,这样孩子的反思才能变得有效,使学生的反思变得有意义。
一、让学生养成自觉反思,从而形成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出过这样一道“错题”。
把600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4个年级,每个年级有3个班,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
大多数同学在浏览过题目之后就很快进入做题状态,但是有部分学生可能迟迟不愿动笔,在巡视在动笔的学生中我发现有的学生甚至做出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600÷4÷3=50(人)
方法二:600÷(4×3)=50(人)
于是我请做出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学生1:(这个学生很自信的大声说)600÷4求的是一个年级有多少个苹果,再除以3求出的是一个班有多少个苹果,一个班的苹果就是这个班的人数。
学生2:我先算4×3求出六个年级一共有12个班级,再用600除以12个班,也求出的是一个班有多少个苹果。说到这,这个学生有点迟疑,竟不敢往下继续说了。
于是我请一个举手的同学来说,“老师,刚刚他们两个人求出的是每个班级分的多少个苹果,可是题目问题是每个班有多少人,题目没有说一人一个苹果,所以一个班的苹果数量和这个班的人数是没有关系的,这题不好做。”学生通过反思、交流,明白了根据已有的条件,我们能求出的问题和最后要求的问题是没有联系的,所以本题不能解答。
数学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课外加以引导训练。如果教师能持之以恒,长此以往一定能帮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
二、让反思促进学习,从而让学习变得高效
如教学“倒过来推想”时,我出示四道文字题进行对比强化,让学生明白什么类型的题适合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在小组合作交流时,一部分学生开始争论。此时我并没有打断他们,而是给他们一个讨论的时间,让他们互相评价,探讨求知。学生在争议交流中交换彼此的思考过程,在不断的取长补短中最终达成统一认识。适合“倒过来推想”的题都是由现在到过去。学生就是在这看似杂乱的互辩、互评中统一了认识,发展了思维,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如果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反思,鼓励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定会使数学课堂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反思不仅指对新知识的反思、更是学习过程、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结论等知识的反思。总之,“思之则明,思明则新,思新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