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东东,爷爷奶奶都感到很头疼。东东才3岁,人小脾气可不小,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喊大叫、挥拳踢脚,甚至把能伸手拿到的东西,都狠狠地摔在地上。爷爷奶奶只好什么都顺着他,但这也不是办法,东东的脾气越来越大,一言不合就用力推人,实在是个问题。
4岁的小奥也是这样,让幼儿园老师头疼不已。他火爆的脾气,已经在全幼儿园闻名了。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他经常要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抢不过就不高兴了,动不动伸手打人。幼儿园老师已经好几次跟家长反映小奥这个“暴力”问题了,但小奥妈妈也没辙,批评小奥,小奥也是发脾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宝宝可能会出现一言不合就打人、咬人、推人或乱扔东西砸人等暴力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否藏有家庭养育的一些问题呢?面对小宝宝的这些暴力行为,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呢?其实,这些情况都得从孩子的教育环境、心理和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的具体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
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有情绪的,但在面对内心积压的负性情绪时,每个人会有不一样的排解方式。相对来说,成人会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会任其爆发。然而孩子不同,他们还太小,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去疏导内心积压的这股负性情绪。当这些焦虑与不安等负性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而又得不到家长及时的帮助时,便会演变为暴力行为,如打人、砸玩具等。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做的是,及时察觉孩子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并给予适当的情绪安抚。
有些宝宝,由于表达能力还不太够,但又非常想要吸引別人的注意,心急之下可能会通过比较大的肢体动作,如推人、打人等,让别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面对这种情况的“暴力”宝宝,家长需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告诉他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暴力的动作去引起别人注意。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有些宝宝一开始打人,可能只是无意识的一个行为,但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纠正,默许孩子的这种行为,或者是对孩子的这种行为给予积极的回应,如对宝宝的打人行为嬉笑等,那么反而会给宝宝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那就是:“我这种打人的行为爸爸妈妈是容许的。”甚至是“我这种打人的行为还会让爸爸妈妈开心。”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打人的坏习惯。面对宝宝的这种无意识的暴力行为,家长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摆正立场: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爸爸妈妈很不喜欢!
有些家长太过宠溺孩子,在孩子得不到满足大喊大叫或乱砸东西时,马上丧失原则地去满足他,以期让他马上终止这种吵闹。殊不知,孩子在屡试不爽之后,觉得这招极好用,于是每次在得不到满足时使出这个“大招”。所以,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要有一定的原则性,在面对宝宝想用暴力行为得到自己要的东西时,不能一味妥协,让他轻易就得到。
幼儿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所以“暴力”宝宝的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个“暴力”的家庭。这些“暴力”宝宝的家长,平时在家可能也是喜欢打骂孩子。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无形中给宝宝传达了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通过暴力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于是,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便采取暴力的手段。所以,不想要自己家的宝宝成为小小“暴力狂”,家长平时在家就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宝宝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网络越来越发达,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很多幼儿已经可以很熟练地操作各种电子产品。但是又因他们年龄还小,不懂如何鉴别好坏,如果家长不给予一定的引导,就有可能会让孩子接触太多暴力元素,而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个小小“暴力狂”。所以,幼儿在接触电子娱乐产品时,家长最好也能在旁边做一些引导,不要让孩子接触太多不良的暴力信息。
朱冬生,医学博士,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近20年来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育与保健工作。擅长儿童心理发育评估及其异常的干预,如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情绪障碍、童年孤独症、儿童多动症、学习障碍等。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下午
4岁的小奥也是这样,让幼儿园老师头疼不已。他火爆的脾气,已经在全幼儿园闻名了。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他经常要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抢不过就不高兴了,动不动伸手打人。幼儿园老师已经好几次跟家长反映小奥这个“暴力”问题了,但小奥妈妈也没辙,批评小奥,小奥也是发脾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宝宝可能会出现一言不合就打人、咬人、推人或乱扔东西砸人等暴力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否藏有家庭养育的一些问题呢?面对小宝宝的这些暴力行为,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呢?其实,这些情况都得从孩子的教育环境、心理和习惯养成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孩子出现暴力行为的具体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
NO1.内心焦虑与不安等负性情绪积压
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有情绪的,但在面对内心积压的负性情绪时,每个人会有不一样的排解方式。相对来说,成人会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会任其爆发。然而孩子不同,他们还太小,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去疏导内心积压的这股负性情绪。当这些焦虑与不安等负性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而又得不到家长及时的帮助时,便会演变为暴力行为,如打人、砸玩具等。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做的是,及时察觉孩子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并给予适当的情绪安抚。
NO2.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
有些宝宝,由于表达能力还不太够,但又非常想要吸引別人的注意,心急之下可能会通过比较大的肢体动作,如推人、打人等,让别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面对这种情况的“暴力”宝宝,家长需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告诉他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暴力的动作去引起别人注意。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NO3.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好的行为
有些宝宝一开始打人,可能只是无意识的一个行为,但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纠正,默许孩子的这种行为,或者是对孩子的这种行为给予积极的回应,如对宝宝的打人行为嬉笑等,那么反而会给宝宝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那就是:“我这种打人的行为爸爸妈妈是容许的。”甚至是“我这种打人的行为还会让爸爸妈妈开心。”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打人的坏习惯。面对宝宝的这种无意识的暴力行为,家长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摆正立场: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爸爸妈妈很不喜欢!
NO4.家长过分宠溺
有些家长太过宠溺孩子,在孩子得不到满足大喊大叫或乱砸东西时,马上丧失原则地去满足他,以期让他马上终止这种吵闹。殊不知,孩子在屡试不爽之后,觉得这招极好用,于是每次在得不到满足时使出这个“大招”。所以,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要有一定的原则性,在面对宝宝想用暴力行为得到自己要的东西时,不能一味妥协,让他轻易就得到。
NO5.家长的榜样作用
幼儿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所以“暴力”宝宝的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个“暴力”的家庭。这些“暴力”宝宝的家长,平时在家可能也是喜欢打骂孩子。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无形中给宝宝传达了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通过暴力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于是,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便采取暴力的手段。所以,不想要自己家的宝宝成为小小“暴力狂”,家长平时在家就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宝宝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NO6.电视、电影、游戏等不良示范作用
网络越来越发达,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很多幼儿已经可以很熟练地操作各种电子产品。但是又因他们年龄还小,不懂如何鉴别好坏,如果家长不给予一定的引导,就有可能会让孩子接触太多暴力元素,而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个小小“暴力狂”。所以,幼儿在接触电子娱乐产品时,家长最好也能在旁边做一些引导,不要让孩子接触太多不良的暴力信息。
专家简介
朱冬生,医学博士,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近20年来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发育与保健工作。擅长儿童心理发育评估及其异常的干预,如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婴幼儿情绪障碍、童年孤独症、儿童多动症、学习障碍等。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