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轮面前,活命重要,况且继滴滴快的之后,更多跨BAT的惊天并购正在孕育。爸爸们连孩子们互相睡都不介意了,孩子们就更没必要担心拿了哪个爸爸的钱会惹恼别的爸爸。
天使拿完,A轮拿完
B轮拿完,C轮怎么办?
在过去的15年里,以BAT+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第一代互联网公司,以京东、58为代表的第二代互联网公司以及以小米、滴滴为代表的第三代互联网公司已经系统地为市场培养了一批具备较高起点的创业者。他们与这一波巨浪型的创业机会一拍即合,干柴烈火,熊熊燃烧。
与此同时,资本界也在给力地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大量之前在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获利的资金被回吐到创业投资市场,加上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很多上市公司创始人和高管,导致天使和VC基金在2014年募资异常容易。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但凡事儿大致靠谱,人基本靠谱,投资人给钱的时候眼睛几乎半睁半闭,创业者拿钱的时候手几乎插在兜里。根据IT桔子的统计,2014年拿到天使轮投资的公司达到812家,拿到A轮的达到846家,拿到B轮的也有225家。这些还是报出来的。根据我们的观察,过去一年里实际拿到天使轮、A轮和B轮的公司很可能要远远高于上面这些数字。
但问题也来了。天使拿完,A轮拿完,B轮拿完,接下来C轮怎么办?
2014年和2015年初,我们看到投早期(天使、A轮和部分B轮)的投资人和投晚期(部分D轮、E轮和F轮)的投资人都很活跃,而在中期(部分B轮、C轮和部分D轮)这个阶段,投资人正在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谨慎。根据IT桔子的统计,2014年完成C轮融资的只有82家。
由于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里融资轮次间隔正在急剧缩短,很多创业公司A轮和C轮之间相隔只有一年,因此这一千多家企业中会有很大一个比例需要在2015年去拿C轮。再加上2014年之前融完B轮的那些公司,需要在2015年拿到C轮的公司只会比一千多不会比一千少。假设2015年还是只有不到100家拿到C轮,这意味着90%的创业者需要直面“C轮死”的可能。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市值真正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并不是很多,1亿美元以上的估值会让很多 VC感觉到投资升值的天花板在快速逼近。而在很多新兴领域,这个阶段的融资企业大多尚未形成可证明的商业模式或者足够清晰的领先格局,因此也很难真正进入多数PE的舒适射程。
能在这个多少有些尴尬的阶段快速出手的财务投资人并不多。最常被提及和想到的无外乎几家对冲基金、特殊类别机构和几家有中期互联网项目投资能力的PE基金,外加个别有中期投资能力的VC。但这类投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钱多人少,因此,虽然他们可能会同时看很多项目,但真正进入操作阶段的项目在任何一个两三个月的周期里通常不会超过两个,一年下来平均在互联网领域也就是一两单、顶多三五单的样子。
羊年伊始,我们看到一些传统上以投C轮D轮为主的公司明显的重心前移开始往B轮走。他们宁肯在B轮在正常应该6000万美元估值的公司面前手一抖给出8000万的价格,也不愿意贸然对着本应两亿美元估值的公司冒出五亿美元估值的傻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变化正在影响着今天C轮门槛前的创业者。那些被透支了的估值称为创业者的兴奋剂,为他们打开了价值幻想的空间。问题是,“能够帮助VC赚回整个基金”的项目注定是极少数的特例。但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创业者都会觉得自己应该成为那些特例,只有投资人心里清楚,特例通常意味着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可能。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推动少数特例公司“融资加速”的力量也在推动着更多的非特例公司“死亡加速”。
创业公司因为哪些原因面临“C轮死”
首先,今天所在的本源市场不够大。
如果你今天要想拿到3到1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人至少需要能看到你有机会在三四年后长成一家30到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除非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如搜索市场中的百度),否则3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通常需要一个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目标市场规模来支撑,而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很可能需要1个万亿级的目标市场。
对于对冲和PE基金来说,只有目标公司的本源市场能够达到两三千亿的市场规模,他们才比较有可能兴奋起来。因此就C轮融资而言,如果你聚焦的本源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潜在规模没有一两千亿,那么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一枚用来预警的小红旗。
其次,站在错误的坡上。
几乎每个几千亿、上万亿的市场都有多个切入的角度,有人从南坡出发,有人从北坡上路。以现在很热的O2O为例,在房产市场,你可以从买房入手也可以从租房入手;在家庭服务市场,你可以从洗衣入手也可以从家政入手还可以从社区电商入手……
但不是所有的坡都有同样的机会。虽然总有例外,但一般来说高频打低频比低频打高频更有机会;刚需打非刚需比非刚需打刚需更有机会;经济模型好的打经济模型差的比经济模型差的打经济模型好的更有机会……因此,无论市场有多大,如果别人的坡比你的坡好,那么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二枚用来预警的小红旗。
第三,在自己的坡上不是第一第二且与第一第二差距较大。
很多市场都会有老三老四存活的空间,但不是所有的老三老四都有机会拿到C轮。那些投C轮的基金虽然也在意性价比,但总体来说他们更在意最终这家公司有没有机会做到足够大并领跑行业。
在大多数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明显的细分市场中,老二如果想从一线基金那里拿到C轮融资,除了本源市场必须足够大以外,还需要同时具备另外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与第一名的市场份额差距不能过大,最好50%以内;第二,如果第一名已经被BAT之一投资,自己身后最好也有BAT中的另一家做后盾。因此,在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中,如果你在融C轮的时候不是市场第一或者第二且与它们差距较大,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三枚用来预警的小红旗。 第四,估值增长曲线过于陡峭,“VM”指数高于0.5。
为了讲明白这件事,我们需要临时发明一个概念:VM指数,V是估值,M是月数。VM指数指的是本轮融资与前一轮融资的估值差异倍数(本轮投前估值/前轮投后估值)除以两轮之间间隔月数(本轮预计签约月与前轮交割月之间的日历月数)。
以公认的估值飙升最快的小米公司为例,它的A轮和B轮之间只间隔了两个月,估值却涨了4倍多,VM指数高达2.1。10个月后 C轮的VM指数降到了0.4,12个月后D轮VM指数降到了0.2,16个月后E轮的VM指数回升到了0.3左右。
即便对于热点行业中风口上的猪们来说,C轮的VM指数通常不应该超过0.5。也就是说如果你的B轮投后估值为5000万美元,那么C轮如果在6个月后融投前估值原则上不应超过1.5亿美元;如果是在12个月后融,投前估值原则上不应超过3亿美元。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是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VM指数原则上不应超过0.5。一旦超过,投资人就会自我怀疑起来。所以,如果你不是全银河系里最靓丽的那几颗星,而C轮的VM指数又显著高于0.5,那么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四枚用来警醒的小红旗。
如何避免“C轮死”
首先,对估值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被别人的虚假估值误导。
现在中国创业者群体里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虚报融资额和估值,有的乘2乘3,有的故意混淆人民币和美元,最极端的甚至报出的融资额比自己的估值还高。
正确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自己现有投资人和财务顾问的网络去尽可能了解竞争对手真实的估值和融资额。最重要的是,创业者要对估值区间保持一定的弹性,如果市场反响没有预期的热烈要随时做好调整估值的准备。只有做成的买卖才是买卖,只有被买单了的估值才有意义。
其次,确定性比估值重要,时间为上,给确定性和时间足够的折扣。
在C轮阶段,从优先级上排在第一位的应该不是估值,而是确定性,而与确定性对应的就是时间。一个融资交易只有交割了,才算真正完成。因此,谁可以最快签约并交割,谁就可以给融资公司最多的确定性。
对投资人来说,如果要能比较快地完成交易,需要具备两个前提:首先,投资人对行业有理解,没有哪个机构投资人会在还没有完全理解行业的情况下贸然写支票。因此,对于那些聊过一次发现对方不太懂行业的投资人,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第二,投资人可以本地决策,并且最好一两个人就基本可以决策或者至少实质性地影响决策。
第三、在现金储备方面给C轮留出足够长的时间。
关于B轮和C轮的时间间隔没有一定之规,取决于扩张速度、业务发展的关键节点、主要竞争对手融资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有一点是必须的,就是要给C轮融资的操作与完成留出足够长的时间。
只有在不是非融资不可的情况下出去融资,手里才有筹码。一个正常的融资流程通常需要9-12周的时间。虽然偶尔也会出现二十几天搞定C轮的情形,但市场上从启动到交割超过3个月的案例要远比短于3个月的案例多。这意味着你手里的现金在你启动C轮融资的时候,按照当前的业务规划和资金需求,应该至少可以维持公司正常运营一年左右的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在B轮完成后,你手里的现金可以让你按照你的业务规划正常运营18个月,那么理论上你至少可以有6个月专心致志地聚焦业务发展,然后再考虑C轮融资的事。
第四,尽量不给投资人排他期。
要想保证融资交易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动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尽量不给投资人排他期,谁快跟谁走。哪怕为此付出一些金钱上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第五,不用怕站队,引入战略投资人不是坏事。
在中国,几乎所有估值能够达到10亿美元、尚未上市的互联网公司里,都有BAT的身影,如果你没有在更早的轮次里引入BATX这四家巨头或者京东、58、美团、唯品会、携程这样的“中头”,那么C轮是应该认真考虑引入战投的时候了。它们能给被投企业带来的价值除了资金之外还有业务和资源上的帮助与协同。
创业者们往往对与巨头站队这件事心存顾虑,但这真的不是他们在今天这种环境下应该特别考虑的事情。C轮面前,活命重要,况且继滴滴快的之后,更多跨BAT的惊天并购正在孕育。爸爸们连孩子们互相睡都不介意了,孩子们就更没必要担心拿了哪个爸爸的钱会惹恼别的爸爸。
天使拿完,A轮拿完
B轮拿完,C轮怎么办?
在过去的15年里,以BAT+新浪、网易、搜狐为代表的第一代互联网公司,以京东、58为代表的第二代互联网公司以及以小米、滴滴为代表的第三代互联网公司已经系统地为市场培养了一批具备较高起点的创业者。他们与这一波巨浪型的创业机会一拍即合,干柴烈火,熊熊燃烧。
与此同时,资本界也在给力地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大量之前在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获利的资金被回吐到创业投资市场,加上已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很多上市公司创始人和高管,导致天使和VC基金在2014年募资异常容易。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但凡事儿大致靠谱,人基本靠谱,投资人给钱的时候眼睛几乎半睁半闭,创业者拿钱的时候手几乎插在兜里。根据IT桔子的统计,2014年拿到天使轮投资的公司达到812家,拿到A轮的达到846家,拿到B轮的也有225家。这些还是报出来的。根据我们的观察,过去一年里实际拿到天使轮、A轮和B轮的公司很可能要远远高于上面这些数字。
但问题也来了。天使拿完,A轮拿完,B轮拿完,接下来C轮怎么办?
2014年和2015年初,我们看到投早期(天使、A轮和部分B轮)的投资人和投晚期(部分D轮、E轮和F轮)的投资人都很活跃,而在中期(部分B轮、C轮和部分D轮)这个阶段,投资人正在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谨慎。根据IT桔子的统计,2014年完成C轮融资的只有82家。
由于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里融资轮次间隔正在急剧缩短,很多创业公司A轮和C轮之间相隔只有一年,因此这一千多家企业中会有很大一个比例需要在2015年去拿C轮。再加上2014年之前融完B轮的那些公司,需要在2015年拿到C轮的公司只会比一千多不会比一千少。假设2015年还是只有不到100家拿到C轮,这意味着90%的创业者需要直面“C轮死”的可能。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市值真正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并不是很多,1亿美元以上的估值会让很多 VC感觉到投资升值的天花板在快速逼近。而在很多新兴领域,这个阶段的融资企业大多尚未形成可证明的商业模式或者足够清晰的领先格局,因此也很难真正进入多数PE的舒适射程。
能在这个多少有些尴尬的阶段快速出手的财务投资人并不多。最常被提及和想到的无外乎几家对冲基金、特殊类别机构和几家有中期互联网项目投资能力的PE基金,外加个别有中期投资能力的VC。但这类投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钱多人少,因此,虽然他们可能会同时看很多项目,但真正进入操作阶段的项目在任何一个两三个月的周期里通常不会超过两个,一年下来平均在互联网领域也就是一两单、顶多三五单的样子。
羊年伊始,我们看到一些传统上以投C轮D轮为主的公司明显的重心前移开始往B轮走。他们宁肯在B轮在正常应该6000万美元估值的公司面前手一抖给出8000万的价格,也不愿意贸然对着本应两亿美元估值的公司冒出五亿美元估值的傻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变化正在影响着今天C轮门槛前的创业者。那些被透支了的估值称为创业者的兴奋剂,为他们打开了价值幻想的空间。问题是,“能够帮助VC赚回整个基金”的项目注定是极少数的特例。但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创业者都会觉得自己应该成为那些特例,只有投资人心里清楚,特例通常意味着不超过千分之一的可能。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推动少数特例公司“融资加速”的力量也在推动着更多的非特例公司“死亡加速”。
创业公司因为哪些原因面临“C轮死”
首先,今天所在的本源市场不够大。
如果你今天要想拿到3到10亿美元的估值,投资人至少需要能看到你有机会在三四年后长成一家30到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除非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如搜索市场中的百度),否则3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通常需要一个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目标市场规模来支撑,而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很可能需要1个万亿级的目标市场。
对于对冲和PE基金来说,只有目标公司的本源市场能够达到两三千亿的市场规模,他们才比较有可能兴奋起来。因此就C轮融资而言,如果你聚焦的本源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潜在规模没有一两千亿,那么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一枚用来预警的小红旗。
其次,站在错误的坡上。
几乎每个几千亿、上万亿的市场都有多个切入的角度,有人从南坡出发,有人从北坡上路。以现在很热的O2O为例,在房产市场,你可以从买房入手也可以从租房入手;在家庭服务市场,你可以从洗衣入手也可以从家政入手还可以从社区电商入手……
但不是所有的坡都有同样的机会。虽然总有例外,但一般来说高频打低频比低频打高频更有机会;刚需打非刚需比非刚需打刚需更有机会;经济模型好的打经济模型差的比经济模型差的打经济模型好的更有机会……因此,无论市场有多大,如果别人的坡比你的坡好,那么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二枚用来预警的小红旗。
第三,在自己的坡上不是第一第二且与第一第二差距较大。
很多市场都会有老三老四存活的空间,但不是所有的老三老四都有机会拿到C轮。那些投C轮的基金虽然也在意性价比,但总体来说他们更在意最终这家公司有没有机会做到足够大并领跑行业。
在大多数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明显的细分市场中,老二如果想从一线基金那里拿到C轮融资,除了本源市场必须足够大以外,还需要同时具备另外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与第一名的市场份额差距不能过大,最好50%以内;第二,如果第一名已经被BAT之一投资,自己身后最好也有BAT中的另一家做后盾。因此,在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中,如果你在融C轮的时候不是市场第一或者第二且与它们差距较大,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三枚用来预警的小红旗。 第四,估值增长曲线过于陡峭,“VM”指数高于0.5。
为了讲明白这件事,我们需要临时发明一个概念:VM指数,V是估值,M是月数。VM指数指的是本轮融资与前一轮融资的估值差异倍数(本轮投前估值/前轮投后估值)除以两轮之间间隔月数(本轮预计签约月与前轮交割月之间的日历月数)。
以公认的估值飙升最快的小米公司为例,它的A轮和B轮之间只间隔了两个月,估值却涨了4倍多,VM指数高达2.1。10个月后 C轮的VM指数降到了0.4,12个月后D轮VM指数降到了0.2,16个月后E轮的VM指数回升到了0.3左右。
即便对于热点行业中风口上的猪们来说,C轮的VM指数通常不应该超过0.5。也就是说如果你的B轮投后估值为5000万美元,那么C轮如果在6个月后融投前估值原则上不应超过1.5亿美元;如果是在12个月后融,投前估值原则上不应超过3亿美元。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是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VM指数原则上不应超过0.5。一旦超过,投资人就会自我怀疑起来。所以,如果你不是全银河系里最靓丽的那几颗星,而C轮的VM指数又显著高于0.5,那么你需要给自己插上第四枚用来警醒的小红旗。
如何避免“C轮死”
首先,对估值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被别人的虚假估值误导。
现在中国创业者群体里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虚报融资额和估值,有的乘2乘3,有的故意混淆人民币和美元,最极端的甚至报出的融资额比自己的估值还高。
正确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自己现有投资人和财务顾问的网络去尽可能了解竞争对手真实的估值和融资额。最重要的是,创业者要对估值区间保持一定的弹性,如果市场反响没有预期的热烈要随时做好调整估值的准备。只有做成的买卖才是买卖,只有被买单了的估值才有意义。
其次,确定性比估值重要,时间为上,给确定性和时间足够的折扣。
在C轮阶段,从优先级上排在第一位的应该不是估值,而是确定性,而与确定性对应的就是时间。一个融资交易只有交割了,才算真正完成。因此,谁可以最快签约并交割,谁就可以给融资公司最多的确定性。
对投资人来说,如果要能比较快地完成交易,需要具备两个前提:首先,投资人对行业有理解,没有哪个机构投资人会在还没有完全理解行业的情况下贸然写支票。因此,对于那些聊过一次发现对方不太懂行业的投资人,不要浪费太多的时间。第二,投资人可以本地决策,并且最好一两个人就基本可以决策或者至少实质性地影响决策。
第三、在现金储备方面给C轮留出足够长的时间。
关于B轮和C轮的时间间隔没有一定之规,取决于扩张速度、业务发展的关键节点、主要竞争对手融资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有一点是必须的,就是要给C轮融资的操作与完成留出足够长的时间。
只有在不是非融资不可的情况下出去融资,手里才有筹码。一个正常的融资流程通常需要9-12周的时间。虽然偶尔也会出现二十几天搞定C轮的情形,但市场上从启动到交割超过3个月的案例要远比短于3个月的案例多。这意味着你手里的现金在你启动C轮融资的时候,按照当前的业务规划和资金需求,应该至少可以维持公司正常运营一年左右的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在B轮完成后,你手里的现金可以让你按照你的业务规划正常运营18个月,那么理论上你至少可以有6个月专心致志地聚焦业务发展,然后再考虑C轮融资的事。
第四,尽量不给投资人排他期。
要想保证融资交易能够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动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尽量不给投资人排他期,谁快跟谁走。哪怕为此付出一些金钱上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第五,不用怕站队,引入战略投资人不是坏事。
在中国,几乎所有估值能够达到10亿美元、尚未上市的互联网公司里,都有BAT的身影,如果你没有在更早的轮次里引入BATX这四家巨头或者京东、58、美团、唯品会、携程这样的“中头”,那么C轮是应该认真考虑引入战投的时候了。它们能给被投企业带来的价值除了资金之外还有业务和资源上的帮助与协同。
创业者们往往对与巨头站队这件事心存顾虑,但这真的不是他们在今天这种环境下应该特别考虑的事情。C轮面前,活命重要,况且继滴滴快的之后,更多跨BAT的惊天并购正在孕育。爸爸们连孩子们互相睡都不介意了,孩子们就更没必要担心拿了哪个爸爸的钱会惹恼别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