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单车火了,让原本逐渐成为边缘化交通工具的自行车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原来小小的自行车也成就了如此巨大的产业规模。尽管共享单车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甚至开始布局于全球,但是对于其盈利模式的争议,使得共享经济背负着究竟是风口还是风向的自我证明压力。
而正在共享停车行业究竟是有可能变为“疯投”的风口,还是会成为引领城市停车服务升级的风向型产业?这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本的热度,而是取决于市场的实际消费需求。共享停车将会给城市的车主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消费感觉——原来车还可以这样停,停车还能享受到这么多服务。对于政府来说,城市停车难的问题终于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解决办法。对于真正满足与改变人类行为需求的事物,即使有短期的风口效应,最终的归宿也将是名副其实的风向趋势。
虽然共享停车市场的蛋糕巨大,但是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前奏阶段。共享停车的蛋糕并不是单指停车位的数量规模,停车位的数量对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而言是有饱和度的,也就是绝对数量的天花板。但是对于服务的种类和质量而言,共享停车所延伸的产业链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可挖掘的消费服务潜力无限。
对停车场做信息化升级,不少国内创业公司都在做,但这只能算是共享停车产业的发展前奏,而不能算是共享停车的初级形式。达到资源共享是市场需求的终极目标,所以称之为智能停车更为贴切。
目前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平台免费为停车场提供安装、升级和维护,其解决方案主要包括车场管理、落地自动识别车牌系统等。简单来说,即对传统停车场的信息化改造。
共享停车面临诸多难题
共享停车的产业蛋糕固然很庞大,但同时获得的成本也较高,前期投入的资金规模如果低于15亿元就很难成为未来独角兽级的企业。与共享单车不同,共享停车面临着高成本运作难题,这种高成本更多地体现于沟通成本过高问题上。
首先,协调存在较大难度。例如,北京市中心三环路以内的核心区域内具备停车资源的单位,多数是国企总部和市级单位,出于所谓安全考虑,向社会开放共享停车资源协调难度较大。车位共享与车辆共享不同,需要与小区物业进行耐心沟通。全体业主共有的住宅小区开放内部停车设施,要根据业主大会的决议;第二,信息化改造硬件和软件费用不低,如何分摊这笔费用也许需要各方进一步协商。
对传统的停车场进行改造,包括闸机、收费系统等软硬件在内,一个停车场的改造费用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相对于政府机关单位对安全方面的考虑,居民车位的开放,只要运营企业与物业、业主进行协商,达成商业合作关系,按照市场规则租赁,其实是不难实现的。而机关单位的为难,恐怕要政府方面出面协调才行,共享停车的确需要在政府与市场的双杠杆之下协调完成。
共享停车产业的盈利与发展
共享停车与其他互联网+产业发展过程类似,都会遇到技术和盈利两大成长瓶颈。作为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兴科技公司,其发展初期“叫好不叫座”的市场表现已经成为必备的经历。如果共享停车盲目追求对停车场的跑马圈地和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入升级,那将逐渐背离调动社会各类停车资源主体共同参与的车位配置和收于分配的商业模式。在共享停车时代,车主既是停车的客户,也是停车资源的提供者。
目前的智慧停车行业注重解决的是在原有停车资源供给业态下改善并升级用户的停车费支付效率以及找车位的消费体验,而并不能从客户大数据的角度对城市停车资源进行整合,所以未来的趋势是注重挖掘客户端的互动资源,并向整个停车产业链纵向延伸与覆盖。另方面,共享停车将从原来一个简单的O2O连接工具变成未来作为停车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并向成为产业链资产管理整合平台的方向发展。
停车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个非常显见的“城市病”症状。在共享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政府已经认识到共享停车与城市公共服务之间的协同作用,但是政府在共享停车产业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却不是管制而是鼓励。其当务之急是建立能够吸引民营化的合理获利机制,不仅要提出共享停车方面的鼓励政策,也应同时推出针对行业企业运营方面的优惠措施。只有抱着种包容与孵化的心态,而不是管制和收編的思维,才能真正让共享停车不仅成为资本及消费者的盛宴,还能成为造福于城市公共治理的主力军。
共享停车作为新型商业形态,颠覆了传统停车行业的商业模式,但共享停车存在的商业逻辑痛点的确需要社会多方面责任主体的参与,而政府至少应在三方面做好制度安排。第一,建立安全信用体系。共享停车的根基就是信用,没有信用做保障,共享经济的安全性就无法体现。政府安全信用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路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模式,线上注重与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网络公司合作,线下整合公安、税务、工商、法院、央行等职能部门信用记录,建立起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安全信用体系。
第二,加强对需求方利益保障机制的建立。传统经济商业模式制定针对商家侵权消费者的保护法,共享经济一方面通过平台互评机制约束供给方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从制度层面保障需求方利益,基于对需求方利益保护来规范供给方行为,从而使得共享经济的运行健康可持续。
第三,加强对共享经济平台的监管。共享停车平台是车位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新中介”,应从行业自律、明确监管主体、纳入监测体系、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主动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加强对共享停车平台的监管。
总之,共享停车的盈利模式最重要的是建立在其编织好的价值网之中,把共享停车用户、企业供应商、平台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移动网络技术支持成员及后续不断加入的各方投资者连成个有机整体。共享停车的第一步是解决停车的车位使用问题,待停车基础位置资源调配到位后,紧接着就是停车资源之间的竞争服务,实现“找车位”到“挑车位”停车消费时代。共享停车,不仅要实现有位可停,更应起到带动停车服务产业链的深远作用。
而正在共享停车行业究竟是有可能变为“疯投”的风口,还是会成为引领城市停车服务升级的风向型产业?这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本的热度,而是取决于市场的实际消费需求。共享停车将会给城市的车主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消费感觉——原来车还可以这样停,停车还能享受到这么多服务。对于政府来说,城市停车难的问题终于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解决办法。对于真正满足与改变人类行为需求的事物,即使有短期的风口效应,最终的归宿也将是名副其实的风向趋势。
虽然共享停车市场的蛋糕巨大,但是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前奏阶段。共享停车的蛋糕并不是单指停车位的数量规模,停车位的数量对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而言是有饱和度的,也就是绝对数量的天花板。但是对于服务的种类和质量而言,共享停车所延伸的产业链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可挖掘的消费服务潜力无限。
对停车场做信息化升级,不少国内创业公司都在做,但这只能算是共享停车产业的发展前奏,而不能算是共享停车的初级形式。达到资源共享是市场需求的终极目标,所以称之为智能停车更为贴切。
目前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平台免费为停车场提供安装、升级和维护,其解决方案主要包括车场管理、落地自动识别车牌系统等。简单来说,即对传统停车场的信息化改造。
共享停车面临诸多难题
共享停车的产业蛋糕固然很庞大,但同时获得的成本也较高,前期投入的资金规模如果低于15亿元就很难成为未来独角兽级的企业。与共享单车不同,共享停车面临着高成本运作难题,这种高成本更多地体现于沟通成本过高问题上。
首先,协调存在较大难度。例如,北京市中心三环路以内的核心区域内具备停车资源的单位,多数是国企总部和市级单位,出于所谓安全考虑,向社会开放共享停车资源协调难度较大。车位共享与车辆共享不同,需要与小区物业进行耐心沟通。全体业主共有的住宅小区开放内部停车设施,要根据业主大会的决议;第二,信息化改造硬件和软件费用不低,如何分摊这笔费用也许需要各方进一步协商。
对传统的停车场进行改造,包括闸机、收费系统等软硬件在内,一个停车场的改造费用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相对于政府机关单位对安全方面的考虑,居民车位的开放,只要运营企业与物业、业主进行协商,达成商业合作关系,按照市场规则租赁,其实是不难实现的。而机关单位的为难,恐怕要政府方面出面协调才行,共享停车的确需要在政府与市场的双杠杆之下协调完成。
共享停车产业的盈利与发展
共享停车与其他互联网+产业发展过程类似,都会遇到技术和盈利两大成长瓶颈。作为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新兴科技公司,其发展初期“叫好不叫座”的市场表现已经成为必备的经历。如果共享停车盲目追求对停车场的跑马圈地和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入升级,那将逐渐背离调动社会各类停车资源主体共同参与的车位配置和收于分配的商业模式。在共享停车时代,车主既是停车的客户,也是停车资源的提供者。
目前的智慧停车行业注重解决的是在原有停车资源供给业态下改善并升级用户的停车费支付效率以及找车位的消费体验,而并不能从客户大数据的角度对城市停车资源进行整合,所以未来的趋势是注重挖掘客户端的互动资源,并向整个停车产业链纵向延伸与覆盖。另方面,共享停车将从原来一个简单的O2O连接工具变成未来作为停车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并向成为产业链资产管理整合平台的方向发展。
停车难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个非常显见的“城市病”症状。在共享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政府已经认识到共享停车与城市公共服务之间的协同作用,但是政府在共享停车产业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却不是管制而是鼓励。其当务之急是建立能够吸引民营化的合理获利机制,不仅要提出共享停车方面的鼓励政策,也应同时推出针对行业企业运营方面的优惠措施。只有抱着种包容与孵化的心态,而不是管制和收編的思维,才能真正让共享停车不仅成为资本及消费者的盛宴,还能成为造福于城市公共治理的主力军。
共享停车作为新型商业形态,颠覆了传统停车行业的商业模式,但共享停车存在的商业逻辑痛点的确需要社会多方面责任主体的参与,而政府至少应在三方面做好制度安排。第一,建立安全信用体系。共享停车的根基就是信用,没有信用做保障,共享经济的安全性就无法体现。政府安全信用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路径,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模式,线上注重与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网络公司合作,线下整合公安、税务、工商、法院、央行等职能部门信用记录,建立起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安全信用体系。
第二,加强对需求方利益保障机制的建立。传统经济商业模式制定针对商家侵权消费者的保护法,共享经济一方面通过平台互评机制约束供给方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从制度层面保障需求方利益,基于对需求方利益保护来规范供给方行为,从而使得共享经济的运行健康可持续。
第三,加强对共享经济平台的监管。共享停车平台是车位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新中介”,应从行业自律、明确监管主体、纳入监测体系、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主动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加强对共享停车平台的监管。
总之,共享停车的盈利模式最重要的是建立在其编织好的价值网之中,把共享停车用户、企业供应商、平台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移动网络技术支持成员及后续不断加入的各方投资者连成个有机整体。共享停车的第一步是解决停车的车位使用问题,待停车基础位置资源调配到位后,紧接着就是停车资源之间的竞争服务,实现“找车位”到“挑车位”停车消费时代。共享停车,不仅要实现有位可停,更应起到带动停车服务产业链的深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