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心理特征,心理教师要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时,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规律,进而创新工作的内容,建立出自助、互助、他助的心理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和当代的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特点,但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质。在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出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高职学习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 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1.1学生性格敏感自卑
高职学生会因为高考失利产生具有矛盾性的自卑感。一方面表现为他们勇于做出挑战,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当他们受到挫折后,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较差,出现一蹶不振的现象。学生这种自卑和敏感的心理往往不会表露在外,但这些学生在生活中不喜欢与他人交流。
1.2学生的个性鲜明、自我张扬
艺术设计类高职的学生想展现出自己的不同之处,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思维活跃、长远的理想,关注新鲜事物上,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敏感性,并且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这些学生有更高的创意性和自我表达意识。
1.3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充满表达欲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通过网络能够获得信息、交流情感、丰富生活。网络自由开放的环境给艺术设计的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自我表达的出口,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
1.4学生情绪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
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往往比较感性,在生活中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情感情绪等问题出现两极化的心理状态,容易特别兴奋或是特别伤感,这种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极容易在校园生活中出现突发事件。
2 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1学生对病理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接受程度较低
目前高职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服务障碍类学生,而忽视对大部分普通学生做好预防和引导潜在的心理健康危机,应用病理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拒斥感,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学中、日常心理咨询、活动参与、等工作上学生都处于被动的状态,让其产生抵制、观望的心理,不能有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益处。
2.2单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较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适应调试和寻求发展。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心理教育上只是片面地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单向进行心理教育和知识宣传,没有重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
2.3心理教育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实现全员育人
教育部颁布的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指出,高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为1:3000,学校至少配备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但目前部分高职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心理咨询师,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过于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压力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学校无法实现全员育人和健康教育的目标[]。
3 解决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3.1自助、他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基础
这种模式是将人本主义作为基础,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将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能力凸显出来,在实际的交互关系中构建自己的心理结构。因此,高职学校要对个体做好赋能,利用自助、他助、互助的方式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全方面发展。
3.2应用自助、他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2.1学生自助强调个体机能的开掘
经过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求助时的行为通常是先求助于自己然后再求助于他人。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向外界求助时,首先求助的是家人和朋友,只有出现较为严重的情绪障碍时才会选择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生。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学校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存在来自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以及问题,这些问题大都由于适应性和发展性产生,并非心理障碍问题,当学生在掌握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后能够自行调节压力和情绪。
3.2.2心理互助方式符合学生求助的目的
社会学习理论表明,人类在行为、心理和环境之间存在交互的关系,人行为可以通过角色的示范来展现。个体产生行为变化并非科学依据,而是受到亲人、朋友的意见做出的改变,朋友家人出现的行为变化给个体提供了转变的依据。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有着热情开朗、渴望交流的性格特征,同伴的关系满足了学生互助的心理需求。
3.2.3教师在他助的过程中发挥专业能力
高职心理教师可以发挥其职业能力,将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宣传、心理咨询等方面,还需要做好学生危机心理的排查工作、定期组织心理教育活动等,确保学校实现全员心育目标。
3.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3.3.1开展阳光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可以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板报方式等有效作用,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移动终端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将心理问题的标签弱化,投放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学校要注意在心理知识传播中做好多元交互,让学生逐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再产生抵触心理,做到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心理知识,提高自身心理保健意识[2]。 3.3.2提高互助群体的素养
为了做到及时疏导学生出现的心理应激现象,可以完善互助群体的组成和管理方式,一方面健全互助组织的体系,体系内包括:学校、学院、班级、寝室,从这四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互助组织。另一方面,对互助群体进行规范的管理,通过培训、考核的方式提升互助者的意识和能力。
3.3.3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整合校内心理健康资源,在网络上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构建集合教育、咨询、预防以及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环境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且给学生提供集约化心理教育学习系统,结合网络提供的便利组成虚拟的学习群体,实现平台上的自主、互助和他助行为。这种方式能及时疏导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3.3.4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
高职院校应该根據艺术设计类学生感性、开放的性格特点,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活动内容,创建出具有独特性质的心理项目。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学生心理交流的心理沙龙、赏析心理电影、观看心理剧、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展开交流和探讨,最后由心理老师进行开导,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
3.3.5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成功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高职院校学生有较强的自卑感,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应结合入校教育、校史教育等探索出成功教育的形式。学校要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请校外心理专业的专家进行讲座,让高职心理教师明确成功教育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还要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成功教育,做好新生心理的适应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专业素质共同发展[3]。
3.3.6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又不能明确专业内容、职业能力不足,因为在学校的时间没有空余的时间,三年内完成的任务和本科四年完成的任务量相似,不能有效利用所学技能。学生会因为这些问题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会出现厌学、自暴自弃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创新自己的办学特色,同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课程上与校外的企业建立联系,引进企业人才来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艺术设计类工作需要的技能,降低学生对职业的焦虑。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要认识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做好疏通引导工作。此外,学校还应不断完善心理教育的体系,结合多种方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春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实施策略探究[J].国际公关,2020(11):59-60.
[2]金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241.
[3]岳吉方.关注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长效监控机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62.
作者简介:
邱学文(1977—),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关键词:艺术设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和当代的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特点,但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质。在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出发,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高职学习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 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1.1学生性格敏感自卑
高职学生会因为高考失利产生具有矛盾性的自卑感。一方面表现为他们勇于做出挑战,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当他们受到挫折后,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较差,出现一蹶不振的现象。学生这种自卑和敏感的心理往往不会表露在外,但这些学生在生活中不喜欢与他人交流。
1.2学生的个性鲜明、自我张扬
艺术设计类高职的学生想展现出自己的不同之处,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思维活跃、长远的理想,关注新鲜事物上,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敏感性,并且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这些学生有更高的创意性和自我表达意识。
1.3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充满表达欲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通过网络能够获得信息、交流情感、丰富生活。网络自由开放的环境给艺术设计的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自我表达的出口,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
1.4学生情绪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
高职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往往比较感性,在生活中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情感情绪等问题出现两极化的心理状态,容易特别兴奋或是特别伤感,这种心理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极容易在校园生活中出现突发事件。
2 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2.1学生对病理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接受程度较低
目前高职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服务障碍类学生,而忽视对大部分普通学生做好预防和引导潜在的心理健康危机,应用病理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拒斥感,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学中、日常心理咨询、活动参与、等工作上学生都处于被动的状态,让其产生抵制、观望的心理,不能有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益处。
2.2单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较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适应调试和寻求发展。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心理教育上只是片面地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单向进行心理教育和知识宣传,没有重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
2.3心理教育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实现全员育人
教育部颁布的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指出,高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为1:3000,学校至少配备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但目前部分高职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心理咨询师,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过于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压力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学校无法实现全员育人和健康教育的目标[]。
3 解决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3.1自助、他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基础
这种模式是将人本主义作为基础,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将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能力凸显出来,在实际的交互关系中构建自己的心理结构。因此,高职学校要对个体做好赋能,利用自助、他助、互助的方式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全方面发展。
3.2应用自助、他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2.1学生自助强调个体机能的开掘
经过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求助时的行为通常是先求助于自己然后再求助于他人。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向外界求助时,首先求助的是家人和朋友,只有出现较为严重的情绪障碍时才会选择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生。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学校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存在来自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以及问题,这些问题大都由于适应性和发展性产生,并非心理障碍问题,当学生在掌握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后能够自行调节压力和情绪。
3.2.2心理互助方式符合学生求助的目的
社会学习理论表明,人类在行为、心理和环境之间存在交互的关系,人行为可以通过角色的示范来展现。个体产生行为变化并非科学依据,而是受到亲人、朋友的意见做出的改变,朋友家人出现的行为变化给个体提供了转变的依据。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有着热情开朗、渴望交流的性格特征,同伴的关系满足了学生互助的心理需求。
3.2.3教师在他助的过程中发挥专业能力
高职心理教师可以发挥其职业能力,将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宣传、心理咨询等方面,还需要做好学生危机心理的排查工作、定期组织心理教育活动等,确保学校实现全员心育目标。
3.3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
3.3.1开展阳光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可以发挥校园广播、校刊校报、板报方式等有效作用,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移动终端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宣传,将心理问题的标签弱化,投放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学校要注意在心理知识传播中做好多元交互,让学生逐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再产生抵触心理,做到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心理知识,提高自身心理保健意识[2]。 3.3.2提高互助群体的素养
为了做到及时疏导学生出现的心理应激现象,可以完善互助群体的组成和管理方式,一方面健全互助组织的体系,体系内包括:学校、学院、班级、寝室,从这四个层面建立学生心理互助组织。另一方面,对互助群体进行规范的管理,通过培训、考核的方式提升互助者的意识和能力。
3.3.3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整合校内心理健康资源,在网络上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构建集合教育、咨询、预防以及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环境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且给学生提供集约化心理教育学习系统,结合网络提供的便利组成虚拟的学习群体,实现平台上的自主、互助和他助行为。这种方式能及时疏导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3.3.4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和内容
高职院校应该根據艺术设计类学生感性、开放的性格特点,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活动内容,创建出具有独特性质的心理项目。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学生心理交流的心理沙龙、赏析心理电影、观看心理剧、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展开交流和探讨,最后由心理老师进行开导,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
3.3.5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成功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高职院校学生有较强的自卑感,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应结合入校教育、校史教育等探索出成功教育的形式。学校要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请校外心理专业的专家进行讲座,让高职心理教师明确成功教育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还要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成功教育,做好新生心理的适应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专业素质共同发展[3]。
3.3.6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艺术设计类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又不能明确专业内容、职业能力不足,因为在学校的时间没有空余的时间,三年内完成的任务和本科四年完成的任务量相似,不能有效利用所学技能。学生会因为这些问题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会出现厌学、自暴自弃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创新自己的办学特色,同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课程上与校外的企业建立联系,引进企业人才来进行授课,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艺术设计类工作需要的技能,降低学生对职业的焦虑。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要认识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做好疏通引导工作。此外,学校还应不断完善心理教育的体系,结合多种方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春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实施策略探究[J].国际公关,2020(11):59-60.
[2]金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241.
[3]岳吉方.关注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长效监控机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62.
作者简介:
邱学文(1977—),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